深远海养殖

搜索文档
走遍四海 还是威海——中国海洋种业之都威海咬定种业培育不放松
齐鲁晚报网· 2025-08-17 07:12
在南海区域养殖的石斑鱼、罗非鱼,很多苗种的产地,还是威海…… 可以说,现在四海处处可见威海鱼苗。而若你是一个海鲜爱好者,吃遍四海,每到一处大快朵颐之后,追寻种苗来源,大概率仍会感叹一句:"走遍四 海,还是威海!" 鲆种苗、70%的膨腹海马苗种以及全省80%的海带、黑鱼、鲍鱼等优质苗种均育自威海,在海洋种业领域正上演着—— 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绿鳍马面鲀,俗称"扒皮狼",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有望成为继大黄鱼、石斑鱼之后新的明星养殖品种。而现在当您要品尝时,端到面前的那一盘, 大概率就来自威海,因为眼下全国90%以上绿鳍马面鲀鱼苗,都来自威海。 这种情况还多着呢: 在黄海区域大量养殖的多宝鱼,全国近70%的种苗来自威海; 在渤海区域大家爱吃的鲆鲽鱼,全国90%的鱼卵来自威海; 在东海区域养殖的海参、鲍鱼等,很大一部分苗种来自威海; ——这句曾作为威海文旅名片闻名远近的口号,在海洋种业领域被再次完美演绎。 海洋种业被誉为现代渔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蓝色粮仓"的关键。威海市矢志聚力"海洋种业振兴"行动,发力种业创新培育,全市优质水产苗种年产量 突破650亿单位、产值超30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威海种业已成 ...
看看咱超700亿斤的“海产库”(“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第一”⑦)
人民网· 2025-08-13 06:20
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 中国海水产品产量2024年超3700万吨(700多亿斤),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成为"蓝色粮仓" [8][17] - 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 [7][17] - 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2527.6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量近70%,海洋捕捞产量962.32万吨 [9] - 上半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 [7] 产业转型升级 - 从近海捕捞向深远海养殖转型,连江县11台深远海养殖平台年产优质鱼类近2000吨 [11] - "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11] - 深远海智能网箱单体网箱可养殖100万尾鱼,包围水体9.4万立方米 [7] - 开发出智慧渔业、稻渔综合种养、融合渔业、"渔光互补"等特色产业模式 [13] 科技创新成果 - 鲍鱼加工企业将产品附加值从10万元/吨提升至30万元/吨,加工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 [12] - 深远海养殖装备从HDPE材质升级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抗风浪能力提升 [12] - 2024年审定发布水产新品种23个,累计达306个,包含多个海洋水产品 [15] - 成功培育"富发1号"、金鲳鱼"晨海1号"等深远海适养品种 [14] 产业链延伸 - 福州企业开发即食鲍鱼罐头、鲍鱼调味品等上百种鲍鱼产品 [12] - 汕尾"伏羲一号"实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 [13] - 烟台"耕海1号"开创"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新模式 [13] - 构建"养殖—销售—餐桌"完整供应链 [6] 资源与环境 - 中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岛屿海岸线 [6][17] - 深远海养殖缓解近海养殖压力,促进水质和生态系统恢复 [11][16] - 推广三倍体牡蛎养殖等多元化养殖模式促进水环境平衡 [16] - 采用循环水系统、IMTA等技术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减排 [16]
稻渔综合种养、深远海养殖 新产业、新模式打开富民增收“新路径”
央视网· 2025-07-24 14:01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 - 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标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种养模式更高效、生产更绿色 发挥其在粮食安全、水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1] - 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605万亩 同比增长2.6% 在稳粮、促渔、增收方面成效显著 [1] 深远海养殖大黄鱼 - 浙江宁波象山县渔山列岛海域部署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东海1号" 长83米、宽32米 高度相当于7层楼 用于批量养殖大黄鱼 [3] - "东海1号"分为三个养殖网箱 每个网箱长32米、宽27米 深13米 共养殖20多万尾大黄鱼 体重范围六两至一斤半 [5] - 采用夜捕方式保证大黄鱼色泽和鲜度 每周捕捞一次 每次约5000斤 [5] 大黄鱼品质与销售 - "东海1号"被称为大黄鱼野生驯化基地 大黄鱼在汹涌洋流中持续游动 驯化两个月可达类野生品质 [7] - 首批两万多条大黄鱼进入市场 部分本地销售 部分通过电商平台冰鲜配送 采用零下60至80摄氏度锁鲜 保鲜期达一个月 [10] - 平台预计年产量400吨 价值超4000万元 为当地创造数十个就业岗位 禁渔期增加渔民收入 [10]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27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 [1] - 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1] - 近年来中国积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深远海养殖创新 - 温州洞头区采用周长384米的超大圆形网箱养殖大黄鱼,提升鱼类品质 [2] - 采用改良高密度聚乙烯网箱和叉合式多点锚泊系统,抗风浪能力显著增强,成功抵御15级台风 [2] - 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水质实时监测,自动清淤频率达每天4-8次,大幅降低鱼病发生率 [3] - 无网声波海洋牧场面积达160亩,采用声波屏障技术模拟野生环境 [3] - 2023年温州大黄鱼养殖产量1.7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 [4] 海上风电发展 - 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57.4兆瓦,采用59座风机 [6] - 福建海上风电理论蕴藏量超1.2亿千瓦,截至2025年5月装机容量达383万千瓦 [6] - 长乐外海项目创新采用"吸力式导管架基础",创造单日安装3个四桩导管架的施工速度 [6] - 漳浦六鳌项目批量化使用国产16兆瓦风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突破 [7] - 福建已形成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实现装备本地化生产 [7] 海藻高值化利用 - 明月海藻集团从海藻中提取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1克价值超1000元 [8] - 2020年建成首条年产200公斤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打破国外30年垄断 [8][9] - 海带加工价值链:原料8000元/吨→海藻酸钠1.6万元→敷料240万元→超纯产品2亿元 [9] 绿色船舶制造 - 新时代造船建造34艘LNG双燃料动力船,降低CO2排放20%,硫氮化物近100% [10][12] - 自主研发B型燃料舱技术,突破零下163℃极低温工况40年寿命要求 [11] - 靖江船企清洁能源船舶占手持订单70%,生产计划排至2030年 [12] 海水淡化产业 - 天津南港工业区建成国内首座栈桥式取水大型海水淡化项目 [14] - 项目一期日产淡化水15万立方米,年替代淡水资源超5000万吨 [14] - 采用双膜法技术,单套RO装置日产3万立方米创国内纪录 [15] - 淡化水生产脱离子水转化率达91%,成本优势显著 [16] - 构建"海水淡化-提溴-绿电-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16]
走近大国重器 | 行走的蓝色粮仓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07 08:08
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技术特点 -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融合船舶与网箱技术,具备"能动"与"活水"特点 [3][5] - 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20米,养殖空间近8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 [5][6] - 配备电力推进系统可自主航行至最佳养殖区域,利用洋流实现海水自然循环,无需人工换水 [5] - 采用高强钢船体可抵御12级台风,通过激光切割、自动焊接、3D建模等先进技术控制结构变形量 [7][8] - 应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综合能源系统,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5000棵树 [9] 养殖能力与智能化系统 - 12个独立养殖舱可同时养殖多种海产,年产量最高达5000吨(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产出) [6][9] - 配备水下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水质与鱼群活动,AI算法计算最佳投喂量并实现一键自动投喂 [10] - 搭载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可自主避台风并寻找理想水域,突发情况可快速转移养殖舱 [11] - 全自动捕捞系统通过收网装置和吸鱼泵完成作业,减少鱼群应激反应并提高效率 [11] - 仅需7名船员和8名养殖人员即可维持正常运行,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11] 深远海养殖行业发展趋势 - 我国海水养殖从浅蓝走向深蓝,逐步实现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化 [4][12] - 养殖方式从固定式网箱(重力式/桁架式)向可移动的养殖工船升级,突破海域限制但造价较高 [4] - 近年涌现"振渔1号"、"澎湖号"、"国信1号"等创新工船,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工业生产转型 [12] - 深远海养殖装备集成船舶技术、清洁能源、智能监测等创新,助力"蓝色粮仓"建设 [3][9][12] 渔旅融合功能 - 静态养殖期可转型为复合型平台,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海洋文旅服务 [11][12] - 游客可在指定网箱垂钓石斑鱼等,参观养殖舱并通过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群 [12] - 船上设置十余间客房满足短期居住需求,实现"枕浪而眠"体验 [12]
广州新船海上“牧鱼”
广州日报· 2025-06-24 09:47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交付 -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将于6月26日在广州南沙的中船黄埔文冲船厂正式交付 [2] - 该船标志着中国三文鱼深远海养殖进入新阶段,深海牧场开启蓝色粮仓新机遇 [2] "苏海1号"技术特点与生产能力 - 该船如同巨型海上三文鱼养殖加工厂,夏季可移动到黄海冷水团海域进行养殖 [5] - 全船全年满载养殖可产出8000吨三文鱼,约150万尾三文鱼 [5] - 船上配备冰鲜和速冻加工设施,最快24小时内可将产品送达居民餐桌 [5] - 24小时内可完成16次与自然海水的水体交换,保证养殖水体的新鲜、干净 [5] - 具备游弋式生产特性,可躲避台风、赤潮等不利环境,提高养殖安全性和稳定性 [5] 项目投资与建设情况 - 总造价近6亿元,由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 [5] - 投资运营主体为江苏连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在连云港) [5] - 2023年初启动建造,2025年4月完成综合海试 [5] 市场影响与预期 - 首批三文鱼预计明年端午上市,届时三文鱼价格有望下降 [5] - 将大大降低国内海鲜消费市场对冰鲜三文鱼的进口依赖 [5] - 具备全年连贯养殖优势,可实现错峰上市 [6] - 配备全球领先的三文鱼自动化加工车间,可实现冰鲜、冷藏两种加工自动化流水线作业 [6]
探访深远海养殖重器“湾区伶仃”号
新华社· 2025-06-11 16:39
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技术参数 - 船体尺寸达155.8米长×44米宽×24米深,最大吃水深度20米,形成近8万立方米养殖空间,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水量[1] - 水下部分采用15根方形立柱拼砌的开放式结构,挂设渔网形成12个独立养殖舱室,支持多鱼种混养[1] - 预计年产5000吨高品质海产,主要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品种[1] 船舶建造工艺创新 - 采用高强钢板作为主材料,通过预设反变形量、调整焊接顺序等工艺将结构变形量控制在许可范围内[2] - 技术团队经过多次试验解决高强钢板塑形调节难题,确保船舶整体强度满足台风频发海域作业要求[2] 智能化养殖系统 - 配备高精度GPS和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船舶位置实时监控[2] - 具备动态游弋功能,可根据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智能调整航速航向,优化养殖水域选择[2] 多功能运营模式 - 静态养殖期间可提供海上休闲服务,包括垂钓、主题食宿等增值业务[1] - 主要作业区域为珠海万山群岛海域,该海域具有台风频发、风浪大的特点[1][2]
海洋经济驱动内需增长 深海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9 07:11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99097亿元,同比增长6%,占GDP比重提升至7.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2]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29861亿元,增长7%,高于全国制造业增速2个百分点 [2] - 海洋服务业增加值58968亿元,占比近60%,其中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分别增长8.5%、10% [2] - 国家通过《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沿海省市出台专项规划优化布局 [2][3] 细分产业表现 - 海洋水产品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增长3%,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169个,较2022年增加16个 [2]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2023年达18778.1亿元,占地区GDP的13.8%,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工项目40个 [3] - 浙江构建"一环一城四带多联"的陆海统筹发展格局 [3] 海洋渔业与"蓝色粮仓" - 2023年渔业总产值1.59万亿元,同比增长4.5%,海水养殖产值占比65.2% [4] - 深远海可利用养殖面积超10万平方公里,养殖水体达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较"十三五"初期增长2.4倍 [4] - 政策要求重力式网箱布设水深15米以上,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工船需离岸10公里或水深20米以上 [4] - 广东南澳县规划深水网箱养殖面积9800公顷,其中5790公顷用于"网箱+风电"立体开发 [4] 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年产量达3700吨,"深蓝1号"突破离岸120海里养殖极限,"湛江湾1号"实现1500米水深养殖 [5] - 2023年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新品种如"甬岱1号"大黄鱼生长速度提升20%以上 [5] - 湛江种苗基地年供苗量占全国30%,但深远海养殖90%产量集中在大黄鱼、金鲳鱼等少数品种 [5] 产业链延伸与国际化 - 湛江建成30万吨级中心冷库,金鲳鱼加工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6] - 天津南港3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配套智能冷链系统,实现全程温控 [6] - 与东盟共建"蓝色粮仓"合作示范区,推广"深水网箱+冷链物流"模式带动国产装备出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