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养殖
icon
搜索文档
从世代捕鱼到生态养殖 鄱阳湖畔“80后”蹚出致富新路
中国新闻网· 2025-11-24 16: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徐世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从世代捕鱼到生态养殖 鄱阳湖畔"80后"蹚出致富新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湖口县滨江临湖,坐拥24公里长江岸线和30公里鄱阳湖岸线,境内水域面积达160多平方公里,这里曾 是渔民聚集区,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张帅曾经是江西湖口县一名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从小跟着爷爷和 父亲在鄱阳湖和长江捕鱼。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他完成了从世代捕鱼到生态养殖的华丽转身。 转型后的张帅没有忘记来时路,为身边的乡亲提供就业岗位,还计划成立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带动 大家一起致富。 姜涛 郭 英 王林华 李雯杰 江西湖口报道 ...
秋风起时看“头雁” “金蟹”谱写共富经
中国新闻网· 2025-11-19 14:39
公司核心业务与模式 - 公司采用独特的“计数养殖法”,每亩水塘仅投放600只蟹苗,最终约400只能达到五两以上的上市标准,其中百余只可突破六两大关 [3] - 公司产品基本不进入普通流通市场,几乎全部以精品礼盒形式直达客户,实现从追求规模到追求价值的转变 [3] - 公司实现多元化经营,除大闸蟹外,还生产西瓜、甜瓜、水蜜桃、螺蛳虾、小青龙等农产品,使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并保障员工全年有活干、有收入 [6] 公司技术与品质成就 - 公司养殖的大闸蟹在今年的全国河蟹大赛中再度斩获“金蟹奖”和“最佳口感奖”,自2018年参赛以来几乎年年获奖 [3] - 公司开创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养蟹先养水,养水靠养草”的理念,构建仿自然的湖泊生态系统,并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用于灌溉周边稻田 [4] - 公司是浦东地区唯一获得大闸蟹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在整个上海也属凤毛麟角 [4] 行业影响与带动效应 - 公司的成功转型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即真正把品质放在规模之前 [3] - 公司作为产业带头人,通过生态套养模式,使农户每亩地能增收近2000元,若推广1000亩,可为农户多创收150万元以上 [5] - 公司代表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多元化和品质提升,有效带动周边发展,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中 [5][6] 行业发展趋势 - 全国已普遍认可生态养殖的价值,理想的蟹塘应模拟浅盆型湖泊环境,水草丰茂、底栖生物丰富 [4] - 智慧农业技术让传统养殖业焕发新生,无人农场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无人机投料、智能化暂养池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 [6] - 乡村振兴以产业为基础、人才为关键,合格的“头雁”需具备新农人理念、现代企业家管理能力及带动周边产业的格局 [6]
耕海牧渔向深蓝
辽宁日报· 2025-11-08 09:58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项目为全产业链深远海养殖项目,由中交海洋资源开发(丹东)有限公司运营,计划总投资52亿元 [1] - 项目是对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重点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1] - 项目实现了“南鱼北养”的重要突破,选定大黄鱼与绿鳍马面鲀作为试养鱼种 [2] 养殖技术与产品优势 - 采用夜间捕捞作业以保持大黄鱼金鳞鲜亮和肉质鲜活 [1] - 养殖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约3公斤,使鱼类实现“瘦身”与“野化”,肉质更紧实,体形接近野生状态 [2] - 融合“深海+陆地”协同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温、盐度等数据以优化养殖策略 [2] - 牧场位于北纬39°黄金纬度,拥有低温清澈、咸淡交汇的独特水域环境,接近野生鱼类生长环境 [2] 投资进展与产能规划 - 海洋牧场一期计划投资5.89亿元,计划建设27个重力式网箱和2座智能化桁架式养殖平台 [2] - 今年已投入1亿元以上,建成7个重力式网箱 [2] - 后续将建设约3.6万空方的人工鱼礁,用于营造鱼类栖息环境和海洋生态修复 [2] - “十五五”期间将加快投资进度,年底前开始桁架式网箱与人工鱼礁建设 [3] 运营成果与政府支持 - 2023年该海洋牧场营业收入有望达到3000万元 [3] - 丹东市通过专班服务、海域规划等举措为项目提供系统保障,形成了央企技术资金优势与地方资源禀赋结合的合作模式 [2]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为何“越吃越香”
苏州日报· 2025-11-03 08:26
产业规模与概况 -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年产值超过350亿元,已从单一农产品成长为“黄金产业”[1] - 地理标志保护区域面积为516.04平方公里,滋养近6000家养殖户,预计今年产量超万吨[1] - 产业已形成“养殖—加工—销售—旅游—文化”的多元业态,总产值中一产养殖产值为45亿元,其余均来自产业链延伸[6] 生态养殖与科技应用 - 采用“以水养草、以草养螺、以螺养蟹”的生态闭环养殖模式,养殖尾水实现100%达标排放[1][2] - 推广“863”、“河蟹+”等模式,推动种草投螺、稀放精养[2] - 应用“阳澄湖1号”新蟹种以解决抗病性差、生长速度慢等瓶颈[3] - 通过AI溯源二维码、钻石光刻激光等防伪技术实现“一蟹一扣”、“一箱一码”的可追溯体系[3] - 高标准养殖池塘配备微孔增氧系统、精准投喂设备和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水温、溶氧量实时监测[3]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 - 养殖体系包括近1.6万亩核心湖区和周边6.8万亩高标准池塘[5] - 加工端开发醉蟹、蟹粉、蟹酱等产品,熟制产品已向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等地发送样品,预计醉蟹醉虾总出口量可达3至4吨[5][6] - 销售端实现“产—供—销”全链条可视化监管,并通过快递网络覆盖全国市场[4][5] - 产业与旅游文化结合,例如巴城镇推出的品蟹图谱每年吸引近200万人次游客,带动旅游总收入超10亿元[6] 品牌保护与政策支持 - 苏州市构建“政策+技术+执法”三重保护网,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将池塘改造、产业园建设纳入财政支持[6] - 启用新版防伪溯源标识,区分湖区围网与池塘养殖,并加大执法力度以打击假冒产品[6] - 依据《阳澄湖大闸蟹特色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生态养殖作为核心任务[2] 就业增收与人才发展 - 产业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例如绑蟹工人在蟹季一天可绑2000多只蟹,一个蟹季收入约4万元[7] - 经验丰富的挑蟹师每个蟹季收入可超过10万元,成为乡村“高薪职业”[7] - 行业吸引年轻人才回流,例如“蟹三代”大学毕业后返乡从事养殖,推动行业经验传承与技术更新[8] - 养殖户和村民通过涉足销售、农家乐等业态,家庭年收入稳步增长,高的可达百万元[7][8]
呼伦贝尔用系统思维破解草原过牧难题
内蒙古日报· 2025-10-08 09:20
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体系 - 创建“1+15+33”工作体系,从基础设施建设、执法体系重塑、生产方式转变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1] - 将9329万亩草畜平衡区和961万亩禁牧区全部实现“落地上图”管理,形成“刑事司法+行政劝返执法”双轨并行机制 [2] - 春季休牧期间办理违规放牧案件78件,查验转场牲畜102.51万头只,违规放牧指数从去年的40.12%下降到今年的4.39% [2] 畜牧业生产模式转型 - 采取“放牧+舍饲”、“放牧+补饲”等模式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并发展现代化家庭牧场、“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智慧牧场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 [3] - 在4个牧业旗建设“高标准羊草生产基地+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模式的多年生牧草生产基地,探索“以畜换草、以草换草”等置换饲草方式 [3] - 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通过“冷季集中舍饲”模式使养殖成本直降30% [3] 产业多元化与社会化服务 - 依托大型养殖、饲草料生产经营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饲草料加工、畜产品采集、仓储冷链等环节 [3] - 芒来嘎查通过统购统销保障生产需求,包括打草、捆草、运输等服务项目,并同步拓展克鲁伦营地旅游项目实现畜产品增值 [4] - 通过资源整合和发展嘎查集体经济,2024年4个牧业旗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692.19万元,向集体成员分红增加4824万元,试点嘎查实现人均分红1000至3000元 [5] 生态修复成效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稳定在75%左右,草群高度、产草量三项核心指标稳居全区首位,天然草原饲草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畜牧养殖需求 [5] - 草原面积达10063万亩,通过系统治理努力实现“率先破解草原过牧”奋斗目标 [1]
喜提“国际护照”,固城湖螃蟹“爬”向海外市场
南京日报· 2025-09-11 08:03
公司资质与市场拓展 - 江苏华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螃蟹出口许可资质,成为南京市唯一具备该资质的企业[1] - 出口资质为出境特定动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的生产、加工、存放单位注册登记证书,是企业出口海外市场的必要条件[2] - 此举标志着公司获得国际贸易入场券,固城湖螃蟹将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1] 公司技术与运营优势 - 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河蟹闭合全产业链运营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2] - 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应用分子育种、营养驱动、生态尾水处理等新技术[2] - 公司实现从种苗选育、饲料研发、生态养殖到品质检测、品牌销售的全流程自控自管[2] - 公司每月进行一次18项食品安全指标检测,严格执行有机标准[2] - 公司采用无人机投喂、物联网水质监控、AI精准投喂等智慧养殖措施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2] - 所有批次产品接入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确保每只出口蟹来源清晰、品质可信[2] 产品与品牌优势 - 固城湖大闸蟹是中国知名水产,有"蟹中之冠"的美誉[1] - 产品曾荣获"中国十大名蟹"、"江苏金蟹奖"等称号[1] - 固城湖螃蟹建立了可追溯系统,每只螃蟹有"数字身份证",通过产地码、溯源码、流通码"三码合一"做到全流程管控和溯源[1] 行业规模与产业链 - 高淳螃蟹养殖面积常年稳定在20万亩以上[3] - 形成集苗种培育、电子商务、餐饮运输等多个行业的全产业链条[3] - 产业链从业人员十余万,总产值超百亿元,已成为当地特色富民产业[3] 政府与产业支持 - 高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常态化开展固城湖核心产区的水质、土壤环境监测与生态维护,确保产品源头生态环境持续符合国际标准[2] - 区商务局主动对接海关部门、省商务厅等部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精准对接海外采购商和销售渠道[2]
从革命老区到塞上明珠 特色产业绘就经济蓬勃向上新画卷
央视网· 2025-08-28 11:21
历史经济贡献 - 抗战时期盐池县作为陕甘宁边区经济支柱 贡献食盐 皮毛 甘草三大资源[1][3] - 1941至1945年通过大生产运动发展畜牧业 纺织业 打盐运盐 有效缓解边区财政经济困难[3] 现代农业转型 - 滩羊养殖规模达330万只 品牌价值突破130亿元[7] - 创新盐碱地生态养殖模式 发展1.2万亩海蟹 南美白对虾 螺旋藻及三文鱼养殖[3][5] 产业体系升级 - 聚焦特色农业 新型材料 绿色食品 清洁能源 文化旅游 物流六大重点产业[9] -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 绿色化 智能化 融合化方向发展[9] 经济发展成果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15.4亿元[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86元(同比+4.5%)农村居民19472元(同比+7.9%)[9]
生态虾“游”出大产业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生态养殖模式转型 - 传统养殖模式因密度过大和过度投喂导致水环境恶化 亩产利润仅1000-2000元 [1] - 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后 塘内种植水草并投放花白鲢、螺蛳等生物 形成自然净化系统 [1] - 新建"跑道式"循环水槽设施 实现水体循环利用 显著改善养殖环境 [1] 产量与品质提升 - 生态养殖使大虾规格达到1斤15头 品质获得大幅提升 [1] - 采用高位池轮捕轮放模式后 虾塘实现每年多收一季虾 [2] - 亩产量达到600-650斤 全年产量为普通养殖的1.5倍 [2] 科技创新应用 - 示范园区引入物联网和水源热泵新技术 实现养殖全过程精准化管理 [2] - 应用液氮瞬时锁鲜技术进行加工 通过冷链系统发往全国市场 [2] - 生态养殖模式实现错峰上市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 [2] 产业链建设 - 形成从育种保种、虾苗繁育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3] - 上游布局20家苗种企业和8家科研机构保障种源 [3] - 中游由8家合作社和38家饲料加工企业支撑标准化生产 [3] - 下游通过15家精深加工企业及6家直营店和电商平台打通销路 [3] 品牌价值与政策支持 - 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双轮驱动战略 [2] - "高邮大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已超过50亿元 [2] - 产业项目入选2025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立项名单 [3] - 政府加快推进产业向生态化、园区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3]
生态养殖、液氮锁鲜等新技术赋能高邮大虾 生态虾“游”出大产业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04
核心观点 - 高邮大虾通过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 亩产利润从传统养殖的1000-2000元显著改善 品牌价值超50亿元 形成完整产业链并入选国家级绿色循环发展项目 [1][2][3] 养殖模式转型 - 从传统高密度养殖转向生态养殖 塘内种植水草 投放花白鲢和螺蛳净化水体 建立循环水槽系统 实现水体生态平衡 [1] - 采用"两降一禁""高位池轮捕轮放""种草养虾"等生态技术 虾塘每年多收一季虾 亩产达600-650斤 为普通养殖1.5倍 [2] - 引入物联网和水源热泵技术 实现全过程透明化管理和错峰上市 提升养殖精准度和市场竞争力 [2] 经济效益提升 - 生态虾品质显著改善 规格达1斤15头 从"找销路"变为"客户追塘口" 销售渠道优化 [1] - 采用液氮瞬时锁鲜技术和冷链物流 实现鲜虾速冻加工和全国分销 延长产品价值链 [2] - 区域公用品牌"高邮大虾"价值评估超50亿元 通过"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双驱动战略增强市场溢价能力 [2] 产业链布局 - 形成育种保种 虾苗繁育 生态养殖 饲料动保生产 市场交易 冷冻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 [3] - 上游布局20家苗种企业和8家科研机构保障种源 中游有8家合作社和38家饲料企业支撑标准化生产 [3] - 下游覆盖15家精深加工企业 6家直营店和多家电商平台 实现产销一体化 [3] 政策与认证 - 产业项目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立项名单 获得国家级认可 [3] - 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向生态化 园区化 融合化发展 定位为兴业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3]
四水映绿·豫见两山丨南湾出好鱼 一水养稻虾
河南日报· 2025-08-16 08:28
南湾水库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南湾水库水域面积75平方千米 总库容13.55亿立方米 是信阳市主要饮用水源地 水质达到二类标准[2] - 2010年启动环境整治 耗时六七年改善水质 水生动物物种数较10年前增加62.2%[2][6] - 水库实施"以鱼净水"模式 花白鲢占比超70% 通过滤食浮游生物消耗氮磷 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4] 南湾鱼产业经济效应 - "南湾鱼"年产量稳定在200万斤 年产值达3000万元 成为全国驰名商标[4] - 水库建成后形成上万亩天然养殖场 栖息20多种鱼类 包括青鱼 鲌鱼 鳜鱼等高价值品种[4] - 活鱼库通过生态养殖实现水质净化与商业价值双赢 产品市场供不应求[4]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 - 林道静合作社发展3000亩稻渔种养 含稻虾2500亩 稻鱼300亩 稻蟹200亩 年产渔稻米75万公斤 水产品30万公斤[5] - 立体种养模式年总产值达2700万元 带动160户农户及60多名务工人员 脱贫户日均收入100元[5] - "林稻静"渔稻香米获绿色认证 基地水质监测达标 生态效益转化为产品溢价[5][6] 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信阳依托1115座水库资源 将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 形成"水养鱼 鱼净水"循环体系[4][6] - 南湾湖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Ⅲ类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连续三年低于40 保持中营养水平[6] - 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收益 从水产品到稻米均实现品牌化运营 形成闭环产业链[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