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竞争

搜索文档
银行业的“内卷”与“反内卷”|银行与保险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13 16:55
银行业"内卷"现象分析 - 银行业"内卷"表现为定价战、业务同质化和考核体系失灵,部分银行贷款利率低至2.6%,逼近亏损边界 [7] - 产品创新乏力导致服务高度趋同,标准化信贷产品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相互效仿,难以形成排他性竞争优势 [7] - 2024年四季度监管警示银行业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导致与政策利率产生显著偏差 [7] "内卷"成因与影响 - 供需错配与利率市场化深化是主因,信贷需求萎缩与LPR收窄双重挤压银行净息差 [8]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收缩至1.43%,较历史高位回落75BP,国有大行低至1.33%,低于1.8%的审慎要求 [9] - 长期"内卷"导致信贷资源错配和风险积聚,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9] 行业应对措施 -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建立"1+3+N"治理框架,宁波、浙江禁止房贷返佣,宁夏建立竞争行为监测台账 [11] - 平安银行构建合规审查机制和精准分层经营,工商银行强化风险防控和客群精准对位 [11] - 专家建议搭建行业级定价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数据透明化解信息不对称 [13] 破局路径建议 - 健全法律监管体系,强化《价格法》《反垄断法》执法穿透性,建立快速处置机制 [13] - 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通过产品创新和定制化解决方案重塑竞争优势 [13] - 优化考核机制,增加客户满意度、创新贡献等指标,激发基层创新势能 [14]
中国移动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董事长杨杰指出,携号转网已演变成恶性竞争的手段
搜狐财经· 2025-08-08 21:28
中国移动2025年上半年业绩 - 公司实现营运收入5438亿元,其中通信服务收入达4670亿元,同比增长0.7% [2] - 传统通信需求趋于饱和,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行业面临复杂形势 [2] 携号转网政策执行问题 - 政策初衷为优化市场竞争、提升服务质量,但实际演变为恶性竞争手段 [2] - 部分运营商推出极具诱惑性套餐,采用不合规竞争行为,如"代客投诉"占比高达53% [2] - 大流量数据卡、低价数据卡网上销售泛滥,扰乱市场秩序 [2] 通信行业增长现状 - 上半年行业增长率仅为1%,远低于GDP增速,与前几年高速增长形成对比 [3] - 恶性竞争消耗行业发展动能,导致行业增长乏力 [3] 行业发展建议 - 运营商应回归政策初衷,摒弃恶性竞争,聚焦提升服务质量等核心竞争力 [3] - 需推动携号转网政策发挥应有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外卖平台集体发声抵制恶性竞争、0元购!港股股价齐上涨
南方都市报· 2025-08-01 15:01
平台规范竞争声明 - 美团、京东、饿了么和淘宝等平台发布声明承诺抵制无序恶性竞争,规范促销行为 [1] - 饿了么和淘宝表示将从消费者和商家需求出发合理规划补贴,不做大规模"0元购" [1][5] - 美团强调严格遵守《反垄断法》等法规,不以显著低于成本价销售,不强制商家参与补贴 [1][5] - 京东表态规范补贴行为,抵制恶性竞争,不以冲单量制造市场泡沫 [1][5] 商家权益保护措施 - 饿了么和淘宝建立专项机制保障商家知情权、选择权和定价权,设立兜底赔付 [5] - 美团承诺保障商家自主定价权,不通过选择性补贴伤害中小商户利益 [8] - 京东搭建透明补贴机制,商家可自主参与促销,推动行业回归品质与服务竞争 [8] 补贴大战负面影响 - 商家反映高额补贴停止后出现客单价和订单双降,某品牌外卖客单价从25元锐减至10多元 [5] - 美团高管承认补贴订单"绝大部分是泡沫",价格战从商业角度看"没有意义" [6] - 广东六大行业协会联合呼吁停止"内卷式"价格战,将资源转向食品安全与商户纾困 [7] 市场反应与监管背景 - 声明发布后美团、京东、阿里港股股价齐涨 [1] - 京东港股当日最高价125港元(+1.06%),成交额10.18亿港元 [3] - 监管总局7月18日约谈三大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与理性竞争 [8] 行业节点与观察窗口 - 平台选择在"立秋奶茶"促销周期前发声,具有行业示范效应 [9] - "立秋大战"将成为观察平台实际举措的关键窗口期 [9]
淘宝饿了么:坚决抵制恶性竞争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01 10:57
淘宝饿了么联合声明 - 公司联合发文抵制恶性竞争并承诺四项重点工作 [1] - 四项工作包括补贴规划、抵制恶性竞争、服务质量提升及生态共赢 [1] 补贴规划 - 从消费者和商家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发放补贴 [1] 抵制恶性竞争 - 主动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激发新兴市场消费潜力 [1] - 不做大规模"0元购"等非理性促销活动 [1] 服务质量提升 - 持续提供多元化消费场景和更丰富品类 [1] - 升级配送体系网络效率 [1] 生态共赢 - 围绕商家参与、商品品质、骑手权益建立"倾听-征询-优化-反馈"体系 [1] - 多场恳谈会正在各地陆续开展 [1]
淘宝饿了么:坚决抵制恶性竞争
第一财经· 2025-08-01 10:51
淘宝饿了么联合声明 - 公司联合发文抵制恶性竞争并承诺四项重点工作 [1] 核心措施 - 从消费者和商家需求出发合理规划补贴发放 [1] - 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大规模"0元购"等非理性促销 [1] - 提升服务质量包括多元化消费场景和升级配送网络效率 [1] - 建立"倾听-征询-优化-反馈"体系聚焦商家参与和骑手权益 [1] 行业影响 - 声明旨在激发新兴市场消费潜力及全行业创新活力 [1] - 多场恳谈会围绕生态共赢议题在各地陆续开展 [1]
京东回应外卖“0元购”大战:完全没参与!
新华网财经· 2025-07-17 20:08
外卖行业补贴大战 - 京东回应未参与近期外卖行业"0元购"和"18-18"等恶性补贴活动,认为这是严重内卷和恶性竞争的表现 [1] - 公司自今年三月以来主要关注降低行业佣金、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推动品质外卖三大方向 [1] 京东外卖战略 - 公司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重点放在提升服务质量而非价格战 [1] - 通过保障骑手权益(五险一金和正式劳动合同)和食品安全来建立竞争优势 [1] 行业动态 - 当前外卖行业出现明显的补贴大战现象,主要体现为"0元购"和"18-18"等促销活动 [1] - 行业竞争呈现内卷化趋势,部分企业采取恶性竞争手段 [1]
京东回应外卖“0元购”大战:完全没参与!
第一财经· 2025-07-17 18:23
外卖行业补贴大战 - 京东回应未参与近期外卖行业"0元购"和"18-18"等恶性补贴活动 认为此类行为属于严重内卷和恶性竞争 [1] - 公司自2024年3月起聚焦三大方向:降低行业佣金比例 为骑手提供五险一金保障 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同时推进品质外卖战略 [1] 机器人应用进展 - 智元机器人展示高效产能 单台设备三小时可完成800箱搬运作业 相当于替代1 4至2名人工劳动力 [3]
京东回应外卖“0元购”大战:完全没参与
快讯· 2025-07-17 18:12
外卖行业竞争现状 - 近期外卖行业出现补贴大战 包括"0元购"和"18-18"等促销活动 [1] - 公司认为这些补贴行为是恶性竞争和行业严重内卷的表现 [1] - 公司明确表示未参与此类补贴活动 [1] 公司战略重点 - 自2023年3月以来 公司聚焦三大方向 [1] - 降低行业佣金 [1] - 为骑手提供五险一金保障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1] - 推动品质外卖发展 提升食品安全标准 [1]
中国企业出海怕什么?上海交大胡捷:不怕竞争对手,怕另一个中国人
凤凰网财经· 2025-07-01 21:09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 主题为"为开放的世界" 旨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之际为中国企业搭建思想碰撞 资源对接 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 系统性破解出海难题 共探生态共赢转型路径 [1] 中国企业出海挑战 - 中国企业面临恶性竞争风险 行业专家指出"第二个中国人"是主要竞争对手 导致产能过剩但利润微薄 [3] - 国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均存在过度竞争现象 最终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3] 解决方案与建议 - 企业需要加强自律 协同与平衡 通过集体努力改善竞争环境 [3] - 高质量出海需注重软实力建设 包括应对关税战影响 适应国际产业链格局重构 [3] 专家观点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提出《软实力 高质量出海的硬道理》主题演讲 涵盖全球化2 0背景 企业应对策略等核心议题 [2][3]
壹快评|中国车市口水战可休矣
第一财经· 2025-06-10 19:04
行业竞争乱象 - 恶性价格战已被行业广泛认知为有害行为,会破坏供应链稳定、降低产品安全标准、削弱产业盈利能力[1] - 过度口水战危害更甚,表现为高管隔空互怼、发动粉丝舆论混战、人身攻击等,已从暗讽升级为公开点名骂战[1][2] - 典型案例包括:魏建军暗示行业存在"恒大式"危机、比亚迪李云飞用"人狗论"回应、吉利/奇瑞加入骂战、小米华为高管互怼[1][2] 舆论战本质与影响 - 企业家利用个人IP流量发动舆论战,本质是以"网络大字报"形式进行另类恶性竞争,成本低于价格战但收益可观[2] - 导致三大恶果:稀释企业注意力(技术研发精力转向舆情战报)、损害国际品牌形象、拖垮行业价值观[3] - 行业出现价值观异化:夸张营销取代产品力、同行攻击成竞争手段、"十年磨一嘴"替代技术创新[2][3] 行业发展反思 - 新能源汽车行业成功依赖四大要素:国家战略前瞻、企业家群体、完备产业链、超大消费市场[3] - 当前短板在于商业伦理缺失,需坚守生命安全底线和产业链共益责任,避免互害式竞争[3] - 有效竞争应区分"理性监督"与"情绪宣泄",揭露乱象需基于事实而非公开骂战[4] 破局之道 - 企业需重建对造车本质的敬畏,平衡竞争烈度与对产品/用户/行业的基本尊重[5] - 监管部门应严惩技术不达标、恶意诋毁、虚假宣传等突破底线行为[5] - 历史证明伟大企业均以持续创新和品质立足,而非舆论喧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