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食用香精行业政策汇总、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行业规模达到236.07亿元,天然香精发展潜力巨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1 09:19
食用香精行业概述 - 食用香精是一种能够赋予食品香味的混合物 通过结合天然与合成香料为食品增添香味 呈现多种香型如水果清新、奶香浓郁、肉类醇厚等 [3] - 广泛应用于饮料、饼干、糕点、冷冻食品、糖果、调味料、乳制品、罐头及酒类等食品领域 添加量通常控制在0 1%至0 6%之间 [3] - 根据制造方式可分为天然香精、等同天然香精、人工合成香精、微生物制备香精、反应型香精 按状态分为液态香精、乳化型香精、粉末香精 [4][5]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食用香精行业市场规模达236 07亿元 同比增长4 59% 2018年以来整体呈上升趋势 [1][12] - 2024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9 07万亿元 同比微增0 78% 2025年1-4月达2 91万亿元 [10] - 2025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 同比增5 6% 消费支出7681元 同比增5 3% 推动食品品质需求提升 [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天然/合成香料原材料 如薄荷、柠檬、麝香等动植物香料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 依赖先进设备与技术 [8] - 下游应用覆盖食品工业全领域 包括饮料、烘焙、糖果等 现代食品工业通过香精强化产品香味以诱导消费 [8][10] 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由芬美意、奇华顿、IFF、德之馨等国际巨头主导 中国市场集中度较低但逐步提升 [14] - 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华宝股份(2024年食用香精营收8 53亿元)、爱普股份(香精营收6 22亿元/+14 72%)、新和成(香精香料营收39 16亿元/+19 62%)等 [16][18] 技术发展与政策环境 - 生物工程、纳米技术、AI调香等前沿科技提升产品质量与稳定性 超临界萃取等技术推动新型原料开发 [1][20] - 2024年《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等政策强化添加剂使用规范 要求企业严格管控原料质量与添加剂使用 [5][6] 未来趋势 - 天然/有机香精需求增长 制造商倾向使用天然原料以符合健康与环保趋势 [20] - 生产工艺持续改进 新技术开发新型香精原料 环保要求成为重要驱动力 [20] - 消费者口味多样化推动产品创新 企业需开发个性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0]
Humacyte announces Symvess™ ECAT Approval from U.S. Defense Logistics Agency
Globenewswire· 2025-07-08 20:00
Electronic Catalog listing approval makes Symvess available to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t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facilitiesDURHAM, N.C., July 08, 2025 (GLOBE NEWSWIRE) -- Humacyte, Inc. (Nasdaq: HUMA), a commercial-stage biotechnology platform company developing universally implantable, bioengineered human tissue at commercial scale, announced today that Symvess has been awarded Electronic Catalog (ECAT) listing approval from the U.S. Defense Logistics Agency. EC ...
人造人类降临
36氪· 2025-06-19 17:52
【 AI速读 】 战略基本要素:确定战略原则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选择。 共同进化:讨论有机物和合成物的"共同进化",以及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相互关系。 3. 生物工程与脑机接口 生物工程尝试:通过人脑芯片实现物理互联,增强人类与机器的交流。 脑机接口(BCI):促进人类与机器的融合,可能迈向真正的共生。 4. 人工智能的伦理与风险 这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1. 历史背景与当前挑战 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国际体系的建立、帝国的衰落、商业和技术的扩张等。 当前的复杂挑战:全球不平等、地缘政治对抗、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等。 2. 战略原则与共同进化 伦理、生理和心理风险:自我改造可能导致人类失去立身之本。 集体无知:人类可能意识不到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5. 类人人工智能与共存 类人人工智能的挑战:人工智能可能拥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利益,难以与人类价值观一致。 共存策略:通过早期社会化和公众互动降低风险,建立集成的控制架构。 6. 道德规范与人工智能 基于规则的系统:预先编程的指令管理人工智能行为。 强化学习:从人类反馈中学习,适应特定环境。 共识 ...
避坑“美丽陷阱”!上海九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陈骏博士起底玻尿酸与胶原蛋白科学美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21:31
当"早C晚A"成为护肤公式、玻尿酸与胶原蛋白争议不断,中国美妆市场在成分浪潮中迎来高增长的繁 荣期。在"成分至上"的营销口号下,消费者对功效的狂热追求与尚待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之间,正形成 一道日益扩大的认知鸿沟。 监管标准的滞后性成为争议发酵的关键催化剂。伴随"生物活性肽""天然植物提取物""基因工程技术"等 新兴词汇爆发式涌入,美妆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已显著超越现有国标的覆盖范围。 21世纪:当下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在医疗美容的主要应用场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核心适应症和针对的皮 肤问题有何显著区别?在实际选择时,医生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陈骏医生:玻尿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结缔组织和关节中的天然多糖,具有保湿和填充功能。 在医疗美容领域,不同分子量的玻尿酸主要用于面部填充与塑形,如法令纹、苹果肌、泪沟、鼻背、下 巴等,帮助恢复面部轮廓的立体感。 而胶原蛋白是皮肤的主要结构蛋白,占皮肤干重的70%以上,对维持皮肤的紧致度和弹性至关重要。在 医疗美容中,主要用于皮肤紧致与修复,刺激皮肤自身胶原蛋白的生成,增强皮肤的保水能力,使皮肤 更加水润、光泽,改善皮肤松弛、毛孔粗大等问题。 从核心适应症来看,玻尿酸主要针对皮肤 ...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经济日报· 2025-05-23 06:08
行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工程等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2-18个月,对人才能力要求显著提升 [1] -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缺口达1900万人,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率超35%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黑灯工厂"模式加速替代低技能岗位,数据科学家等新型岗位需求激增 [1] 国际竞争与人才流动 - 发达国家加大STEM人才培养力度,限制敏感学科领域对华交流 [2] - 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马太效应",顶尖人才向创新生态完善区域集聚度提升27% [2] - 汽车制造行业反映高校教学内容滞后,部分装备知识已淘汰10年 [2]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 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和交叉学科中心 [3] - 深化工科硕博培养改革,推进"天才少年"书院制试点和"大师带徒"定制培养机制 [3] - 推广清华"姚班"模式,建立青年人才与国家重大项目结合开发体系 [3]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 搭建政府-企业-院校协作平台,实现培养方案、教材编写、实训基地深度整合 [4] - 建立校企"旋转门"机制,吸引产业人才任教,改革科研院所人事制度 [4] - 构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资历框架,发挥头部企业和创投机构作用 [4] 政策协同与资源配置 -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接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5] - 推动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整体协同,形成精准政策体系 [5] - 统筹战略规划,实现资源通盘部署和一体化配置 [5]
生命的“建筑师”——中国科研人员像盖房子一样研究生物学
新华社· 2025-05-03 18:59
合成生物学行业概述 - 合成生物学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工程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和材料学等领域,旨在设计、改造或合成生物体系以解决材料、食品、能源、环境、健康等问题 [1] - 中国已将"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显示行业重要性提升 [1] - 合成生物学正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在生物制造、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智能化转型等方面展现出颠覆性潜力 [2] 行业应用案例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建立了糖生物工程研究平台,推动功能性稀少糖产业发展,实现多项专利成果转化 [2] - 该研究所2023年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将糖获取时长从"年"缩短至"小时",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 [2] -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构建微生物或植物细胞工厂,生产稀有人参皂苷,含量从植物中的不足0.1%提升至可工业化生产水平 [5] 国家政策支持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生物医药"列为国家实验室重大创新领域,"基因与生物技术"被纳入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专栏 [3] - 2022年《"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 [3] - 天津大学2024年4月成立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旨在应对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 [5] 技术突破与前景 - 稀少糖生物转化技术为肥胖、糖尿病人群提供低热量、低升糖指数替代品 [2] - 稀有人参皂苷生产技术的突破使其生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促进抗肿瘤、抗炎和增强免疫力产品的普及 [5] - 生物工程技术正推动生产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智能制造"变革,重构资源利用范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