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黄仁勋王坚对话,三个被忽略的关键信息
36氪· 2025-07-22 16:26
从认知AI迈向物理AI - 下一波AI浪潮将进入"物理AI"时代,AI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具备感知、推理、决策、执行的完整能力链条 [2] - 物理AI强调与现实场景的交互能力,要求多模态感知、Agent系统和实时响应能力,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属于此范畴 [2] - 大模型训练逻辑从依赖大数据预训练转向"后训练"和微调,强化学习成为AI行为与人类意图对齐的关键过程 [3] - 物理AI将重构上游产业链价值,传感器厂商(如Sony、ADI)和精密减速器制造商(如Harmonic Drive、Nabtesco)从边缘走向核心 [3] 行业生态与竞争格局 - 云计算架构面临调整,IaaS层标准化为基础设施,SaaS层轻量化,差异化回归业务逻辑和产品体验 [4] - 大模型发展逼近Scaling Law临界点,评估标准从参数规模转向综合表现(超长文本处理、多步推理、物理交互) [4] - 未来AI核心应用场景可能围绕制造业展开,原生搭载物理AI的设备(如AI手机、AI电脑)将重塑人机交互方式 [5] - 开源从技术路线之争演变为商业战略,开源模型因灵活性和透明度成为场景级落地的关键基础 [6][7] 企业战略布局 - 英伟达从芯片制造商转型为AI基础设施建设者,投资云计算公司CoreWeave(市值730亿美元)体现其AI Infra战略 [11] - 英伟达布局边缘计算平台,瞄准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对延迟敏感的物理AI场景 [12] - 阿里云推行"IaaS+PaaS一体化"模式,从资源卖家转向产品提供者,向生态型平台进化 [13] - 硬件、算力、模型、数据边界模糊,企业争夺"算力+平台"支点以重构下游规则 [14][15] 技术与社会影响 - 开源生态推动模型安全性和权责划分,开发者共建过程倒逼实践规范 [9] - 英伟达推出NVLink Fusion技术开放生态系统,鼓励硬件厂商互操作 [9] - 生命工程领域潜力巨大,英伟达推出蛋白质结构AI生成模型La-Proteina瞄准医药行业 [10] - AI与人类关系从"工具"转向"共生",手机原生AI助手用户规模增长但交互方式尚未定型 [10]
研判2025!中国食用香精行业政策汇总、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行业规模达到236.07亿元,天然香精发展潜力巨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1 09:19
食用香精行业概述 - 食用香精是一种能够赋予食品香味的混合物 通过结合天然与合成香料为食品增添香味 呈现多种香型如水果清新、奶香浓郁、肉类醇厚等 [3] - 广泛应用于饮料、饼干、糕点、冷冻食品、糖果、调味料、乳制品、罐头及酒类等食品领域 添加量通常控制在0 1%至0 6%之间 [3] - 根据制造方式可分为天然香精、等同天然香精、人工合成香精、微生物制备香精、反应型香精 按状态分为液态香精、乳化型香精、粉末香精 [4][5]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食用香精行业市场规模达236 07亿元 同比增长4 59% 2018年以来整体呈上升趋势 [1][12] - 2024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9 07万亿元 同比微增0 78% 2025年1-4月达2 91万亿元 [10] - 2025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 同比增5 6% 消费支出7681元 同比增5 3% 推动食品品质需求提升 [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天然/合成香料原材料 如薄荷、柠檬、麝香等动植物香料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 依赖先进设备与技术 [8] - 下游应用覆盖食品工业全领域 包括饮料、烘焙、糖果等 现代食品工业通过香精强化产品香味以诱导消费 [8][10] 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由芬美意、奇华顿、IFF、德之馨等国际巨头主导 中国市场集中度较低但逐步提升 [14] - 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华宝股份(2024年食用香精营收8 53亿元)、爱普股份(香精营收6 22亿元/+14 72%)、新和成(香精香料营收39 16亿元/+19 62%)等 [16][18] 技术发展与政策环境 - 生物工程、纳米技术、AI调香等前沿科技提升产品质量与稳定性 超临界萃取等技术推动新型原料开发 [1][20] - 2024年《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等政策强化添加剂使用规范 要求企业严格管控原料质量与添加剂使用 [5][6] 未来趋势 - 天然/有机香精需求增长 制造商倾向使用天然原料以符合健康与环保趋势 [20] - 生产工艺持续改进 新技术开发新型香精原料 环保要求成为重要驱动力 [20] - 消费者口味多样化推动产品创新 企业需开发个性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0]
人造人类降临
36氪· 2025-06-19 17:52
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同进化 - 人工智能时代的时间尺度被压缩,人类需在极短时间内应对复杂挑战 [22] - 生物工程尝试通过人脑芯片实现物理互联,增强生物与数字智能的交流 [25] - 脑机接口(BCI)可能成为人类与机器共生的中间阶段 [26] 人工智能伦理与风险 - 自我改造可能导致人类失去生物特性,陷入对人工智能的依赖 [26][30] - 集体无知风险:人类可能无法察觉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31] - 类人人工智能可能拥有自我意识和利益,与人类价值观冲突 [34] 人工智能控制与道德编码 - 基于规则的系统与强化学习是当前协调人工智能行为的两类方法 [36][37] - 需将人类法律、伦理规范分层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从国际协议到社区规范 [39][41] - 人工智能需通过观察人类行为学习"共识",补充成文规则的不足 [40] 人类定义与尊严 - 尊严定义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需明确以指导人工智能理解人性 [51][52] - 人工智能可能模拟人类特质,但无法真正获得尊严或道德主体性 [54] - 人类需持续发展自身定义,防止在人工智能时代丧失身份认同 [48][55] 未来发展方向 - 人性化人工智能开发是首要任务,需确保其符合人类道德标准 [56] - 个体自我工程改造可能使部分人类匹配人工智能能力,但需自愿选择 [57] - 人类与人工智能需相互赋能,通过持续工程实现共同进化 [57]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经济日报· 2025-05-23 06:08
行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工程等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2-18个月,对人才能力要求显著提升 [1] -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缺口达1900万人,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率超35%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黑灯工厂"模式加速替代低技能岗位,数据科学家等新型岗位需求激增 [1] 国际竞争与人才流动 - 发达国家加大STEM人才培养力度,限制敏感学科领域对华交流 [2] - 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马太效应",顶尖人才向创新生态完善区域集聚度提升27% [2] - 汽车制造行业反映高校教学内容滞后,部分装备知识已淘汰10年 [2]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 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和交叉学科中心 [3] - 深化工科硕博培养改革,推进"天才少年"书院制试点和"大师带徒"定制培养机制 [3] - 推广清华"姚班"模式,建立青年人才与国家重大项目结合开发体系 [3]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 搭建政府-企业-院校协作平台,实现培养方案、教材编写、实训基地深度整合 [4] - 建立校企"旋转门"机制,吸引产业人才任教,改革科研院所人事制度 [4] - 构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资历框架,发挥头部企业和创投机构作用 [4] 政策协同与资源配置 -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接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5] - 推动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整体协同,形成精准政策体系 [5] - 统筹战略规划,实现资源通盘部署和一体化配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