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自主培养
icon
搜索文档
砥砺奋进,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新华社· 2025-10-17 08:32
事件概述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并提出“矢志强农报国”的期望 [1] - 回信事件引发农业教育及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反响,一致表示要推动农业基础稳固、农村繁荣,为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1] 农业教育发展 - 中国农业大学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1] - 教育部门将坚定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专业人才扎根农业生产一线 [5] 农业科技创新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是明确方向,需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并推动农业全链条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 [3] - 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小麦育种等领域将持续深耕,以培育优良品种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4] - 玉米遗传育种等课题是科研重点,旨在提升创新能力以服务国家农业发展 [5] 科研与实践结合 - 科研工作聚焦极端气候下粮食与水资源安全等课题,让成果融入教学实践,服务于国家粮食和水安全屏障建设 [2] - 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通过科技小院等形式为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方案,建立与农户的深厚联系 [2] - 科研精神强调从农业生产中来,到农业生产中去,用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3] 人才培养与使命 - 人才培养注重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1][2][3] - 青年学子与校友积极投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工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传承强农报国使命 [2][3]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矢志强农报国
新华社· 2025-10-16 20:36
农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中国农业大学120年办学成绩并指明发展方向,要求矢志强农报国,推动农业基础稳固和农村繁荣,为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1] - 回信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并对建设农业强国提出明确要求[3] - 教育主管部门将按照要求坚定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引导鼓励专业人才扎根农业一线和投身科技创新[4] 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重点 - 科研人员聚焦极端气候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课题,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以服务国家粮食和水安全屏障建设[2] - 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和玉米遗传育种被列为重点研发方向,旨在推动农业全链条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并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以形成新质生产力[3][4] - 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小麦育种专家将持续深耕以培育更多优良品种,并将一线经验融入课堂教学[4] 农业教育与实践人才培养 - 中国农业大学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1] - 强调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科技小院等模式坚持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并与农户建立深厚感情[2] - 农学领域学生需精通理论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提升创新能力并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3][4]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育电子信息关键核心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新华网· 2025-09-24 16:04
教育家精神与教师队伍建设 -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要求高校坚持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创设良好从教环境[3] - 电子科技大学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构建超400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并涌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优秀典型[4] - 公司畅通教师分类发展通道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实施分类多元评价 并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4] 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培养 - 高校需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力 公司通过新工科建设形成成电方案并推出更高阶的ECE领军计划[5] - ECE领军计划通过大科研培养大人才 具备扎实的ECE领域数理基础 高水平的科研探索项目以及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项目 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参与科创活动[5] - 该计划以9个参与学院的大科研团队为主体 汇聚顶尖人才和一流学者 凝结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6] 数字化赋能教育建设 - 公司加强平台建设与技术支撑 联合头部企业部署DeepSeek-R1和V3等多个本地大模型 建设高性能计算机房并提供强大算力支撑[7] - 加强AI赋能教育教学 构建四维课程模块形成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开创教师-AI协同教学模式 通过AI助教实时解答疑问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8] - 探索数字赋能教师评价改革 推出基于大数据的人才质量评估系统 整合全球Top100高校数据及校内72万条跨部门数据 汇集270万条学术数据实现人才多维画像[8] - 提升教职工AI应用能力 开展AI赋能教育教学系列培训 采用理论筑基加实战演练模式 已培训教职工超1000人次[8] 教育强国发展目标 - 面向2035教育强国目标 高等教育需产出更多原创性基础性颠覆性一流科研成果 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9] - 需要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涌现更多教育家型教师 形成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局面 并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9] - 教育家精神是凝聚教师理想信念的旗帜和引领教师全面发展的指南 需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9]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日报· 2025-09-24 12:12
教育体系建设进展 -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2] - 全国有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021年有246个区县实现优质均衡 [2] - 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享受政府补助学校就读比例超过97% 比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 [2] 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 - 通过集团化办学、骨干教师交流、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幅缩小校际差距 [2] - 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正式印发 通过改善办学条件、部属高校托管帮扶等措施健全长效机制 [3]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30%提升至60.8% 进入普及化阶段 [3]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 [4] - 高校获得超过75%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 超过50%国家科技进步奖 [4] - 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累计录取123.5万人 [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高校实现系列原创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原理突破 [4] - 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建成28个公共转化平台 对接成果4800多项 近180项落地转化 [4] - 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 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创新 [5] 职业教育体系发展 - 职业教育供给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5] - 职业院校在校生共3400万人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 [5] - 5年新增专业点1.2万个 年均调整10% 50%专业点为工程、技术类专业 [5] 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7亿多学习者 [7] - 建设终身学习中心 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上线5000多门优质课程 [7] - 落实学位法重大改革 可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获得硕博士学位 [6]
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来自高校
中国经济网· 2025-09-23 23:03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立足支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 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在国新办9月23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 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情况。 一是发挥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十四五"期间,高校实现了系列原创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原理的突 破,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来自高校,超过5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来自高校。例 如,"曦和号"升空探日、"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以及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等国家重大工 程中,高校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生态。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作为首个区域中心,一 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经建成了28个公共转化平台,对接高校成果4800多项,近180项落地进行转 化。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发挥产业、国际化和金融优势,正在加快打造国际转移转化中心。目前,北京中 心已经启动建设。 三是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创新研 究中培养高端人才,在培养高端人才中实现创新。 怀进鹏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以 ...
中金公司迎新任总裁:二十七年“投行老将”王曙光接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06:56
核心观点 - 王曙光被任命为中金公司总裁并提名执行董事候选人 完成从中金公司基层员工到总裁的27年内部晋升历程 体现公司人才自主培养战略 [1][2][5] - 王曙光出生于1974年11月 现年51岁 属于证券行业"70后"高管梯队 在券商掌门人队伍中相对年轻 [2][5] - 王曙光职业路径分为四个阶段:1998-2010年投行部基层岗位 2010-2022年晋升董事总经理并担任部门负责人 2022-2025年7月进入管理委员会并执掌投行部 2025年8月起任总裁 [2][6] 职业背景 - 1998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 从未离开公司 [2][5] - 2010年36岁时晋升董事总经理 曾担任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和中金资本管理部联席负责人 [2][6] - 2022年7月出任投行部负责人 同年12月成为党委委员 2023年1月进入公司最高决策层管理委员会 [6] 业务专长 - 长期深耕投行业务 2025年上半年中金公司投行收入达14.45亿元 同比增速高达149.70% [7] - 主导过多领域标杆性项目:A股IPO涵盖科创板(合合信息、联影医疗、君实生物、金山办公)、创业板(卓胜微、昆仑万维)和主板(中国移动、中国海油、建设银行) [8] - 再融资项目包括宁德时代A股定增、招商港口非公开发行、东方证券A+H配股等复杂资本运作案例 [8] - 并购重组领域主导中国宝武重组中钢集团、江西国控整合省属企业、建设银行收购美银亚洲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 [9] - 境外业务服务阿里巴巴、拼多多等中概股境外上市 美的、农夫山泉等企业香港IPO 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电信等央企境外发行 [9] - 固定收益领域牵头地方政府离岸债券、银行可持续发展债、企业转型债券等绿色金融项目 [9] 公司治理 - 中金公司历任总裁多数来自内部提拔且具备投行背景 [3] - 与董事长陈亮(原中国银河证券董事长)组成新搭档组合 [4][10] - 总裁职位自2024年4月吴波辞职后空缺 由董事长陈亮代为履责 [10] - 银河证券现任董事长王晟出自中金公司投行部门 曾为王曙光直属领导 2022年7月调任后由王曙光接棒投行负责人职务 [10] 财务表现 - 中金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幅上升44%和94% [7]
中金换帅,70后总裁上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8:44
公司高管任命 - 王曙光于2025年8月29日被正式任命为中金公司总裁并提名为执行董事候选人 同时党内职务升级为公司党委副书记 [1][7][8] - 王曙光出生于1974年11月 现年51岁 属于"70后"高管 在券商掌门人队伍中相对年轻 [7] - 其职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98-2010年从投行部基层岗位起步 2010年36岁时晋升董事总经理 2022年7月出任投行部负责人并进入管理委员会 2025年8月升任总裁 [1][7][8] 高管背景与职业路径 - 王曙光为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 自1998年加入中金后从未离开 拥有27年司龄 是公司自主培养的标杆性人物 [1][7][10] - 其职业经历覆盖投行实务、成长企业投行服务、资本管理国际化及并购投资等核心业务领域 [8] - 中金公司近20年历任总裁多数来自内部提拔且具备深厚投行背景 包括朱云来、毕明建、黄朝晖等 [2][10] 公司治理与战略方向 - 新任总裁王曙光将与董事长陈亮(原中国银河证券董事长)组成新搭档 共同引领公司发展 [3][10] - 中金公司与银河证券同属中央汇金旗下 近年高管交流频繁 银河证券现任董事长王晟曾任中金投行部门负责人并为王曙光直属领导 [10][11] - 公司有望进一步巩固在科技企业IPO、跨境并购和投行出海等领域的核心优势 [4][11] 公司历史与人才战略 - 中金公司成立于1995年 2025年为成立30周年 30年间曾有十余位总裁 [10] - 公司早期总裁由摩根士丹利委任且多为外籍 2002年朱云来出任后转为内部提拔为主 [10] - 总裁职务被视为内部提拔的职业顶峰 体现公司持续推进干部专业化的人才战略 [11]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需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1]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1] 高校人才培养 -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 - 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实践,锤炼学生使命担当 [2] - 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2] -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2] - 深化开放协同机制,推动师生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2] 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 推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课题 [3] - 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实施长周期、稳定的支持策略,建设高水平基础学科平台 [3] - 以"人工智能+""数字+""绿色+"等交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学科深度融通,构建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3] - 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4] - 高校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4] - 建立学科—产业双向赋能机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4] - 完善"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定向孵化 [4] - 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精准对接 [4]
树立报国之志 锐意创新进取——习近平总书记致复旦大学的贺信激发挺膺担当的奋进力量
新华网· 2025-05-26 23:23
教育行业 -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强调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 - 复旦大学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1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将坚持教育报国、自强兴邦的担当,争创世界一流 [1]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表示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思政课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激情澎湃 [2] 科技创新 - 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本科生参与学校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项重点研发课题项目,未来将积极响应国家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要求 [2] - 复旦大学校友、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表示将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应用,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未来农业等领域 [3]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将围绕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以数智技术赋能人文学科,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3] 人才培养 -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头颈肿瘤外科主任医师表示将在科研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参与,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 [3] -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表示将实施更加精准、更大力度的高等教育改革,引导高等教育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研究生表示将提高学习能力、科研水平,练就过硬本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 [4] 文化传承 -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表示将立足复旦中文学科传统,讲好陈望道老校长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经济日报· 2025-05-23 06:08
行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工程等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2-18个月,对人才能力要求显著提升 [1] -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缺口达1900万人,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率超35%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黑灯工厂"模式加速替代低技能岗位,数据科学家等新型岗位需求激增 [1] 国际竞争与人才流动 - 发达国家加大STEM人才培养力度,限制敏感学科领域对华交流 [2] - 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马太效应",顶尖人才向创新生态完善区域集聚度提升27% [2] - 汽车制造行业反映高校教学内容滞后,部分装备知识已淘汰10年 [2]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 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和交叉学科中心 [3] - 深化工科硕博培养改革,推进"天才少年"书院制试点和"大师带徒"定制培养机制 [3] - 推广清华"姚班"模式,建立青年人才与国家重大项目结合开发体系 [3]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 搭建政府-企业-院校协作平台,实现培养方案、教材编写、实训基地深度整合 [4] - 建立校企"旋转门"机制,吸引产业人才任教,改革科研院所人事制度 [4] - 构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资历框架,发挥头部企业和创投机构作用 [4] 政策协同与资源配置 -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接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5] - 推动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整体协同,形成精准政策体系 [5] - 统筹战略规划,实现资源通盘部署和一体化配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