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离岸金融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上清所支持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0
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 -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作为发行主体成功发行全球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 发行规模为5亿元人民币 [1] - 债券发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由上海清算所支持 采用"两头在外、多级托管"原则 面向国际市场融资 [1] - 中银香港担任次级托管机构 引入包括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 招商银行伦敦分行等多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 [1] 市场架构与参与机构 - 境外投资者可通过国际通行托管架构和账户体系参与认购及二级市场交易结算 [1] - 参与发行的境外投资机构涵盖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机构 [1] - 上海清算所作为全国唯一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央证券存管机构 推动债券发行落地 [1] 战略意义与市场影响 - 该债券发行标志着离岸债券市场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 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 [1] - 项目有助于加快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 [1] - 发行实践多维度拓展了人民币海外资产池 强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
聚焦离岸市场与全球声誉,破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跃升
第一财经· 2025-07-01 20:0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支持 - 中央金融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宣布多项实质性举措,证监会推出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2]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提出"探索上海黄金交易所特定品种交割国际化,设置境外交收库"等 [2] - 这一系列政策的目标是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强化上海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增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地位 [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突破方向 - 通过持续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实现上海由区域性的开放枢纽跃升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关键枢纽 [3] - 通过强化人民币资产的配置功能实现上海以人民币计价的世界级资产配置中心与风险管理中心的战略性突破 [3] - 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高度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生态环境,形成广受全球市场主体认可的国际金融中心气质或国际声誉机制 [3] 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 - 伦敦推出独立的金融监管法案《2023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改革招股说明书制度,简化企业上市融资流程 [4] - 香港市场掀起IPO热潮,募资额重返全球首位,且这一趋势有望延续 [4] - 英国和美国提出建立全球加密资产技术和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纽约和新加坡显著加大对金融科技产业的投入 [5] 上海离岸金融市场建设 - 上海已成为我国开展离岸金融活动金额最大的城市,已形成离岸人民币债券、离岸银行业务、离岸经贸业务等多元化的离岸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7] - 2024年12月上旬,央行上海总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50条措施,推动临港新片区金融领域高水平开放 [7] - 建议给予上海离岸金融业务适当特殊的减税优惠和特殊的监管制度安排,明确司法管辖权在上海 [8] 人民币全球交易网络建设 - 建议打通上海离岸市场与中国香港、伦敦、新加坡等离岸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可将现有的在岸市场中股票、债券、银行间的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扩展到上海离岸市场 [9] - 国际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占比均不足5%,市场参与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9] - 建议重视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现实需求,通过创新性产品设计吸引国际资金流向上海 [9] 上海证券市场国际化 - 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需要加快形成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可考虑适时在上证所启动海外企业赴上海上市 [10] - 上证所主板市场上市结构存在传统行业为主的问题,可在科创板上市经验基础上在主板鼓励更多的新兴企业、国际企业、双股权公司上市 [10] - 上海可追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税收优惠安排,针对政府鼓励的金融科技行业、自贸区离岸金融贸易适当给予减税优惠 [10] 国际金融中心声誉建设 - 建议尽快设立统一的官方《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年度报告》发布平台,适时向国内外市场主体披露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动态信息 [12] - 建议在统一的平台上动态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报告多语种查询平台》,提升国际舆论宣传的覆盖面 [13] - 建议动态发布多语种的面向国外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和业务指南,便利国际市场主体来上海投资与展业 [13] 金融机构竞争力提升 - 建议筛选出一批种子选手,参照国际顶尖金融机构的核心财务指标与竞争力要素,对标对表,力争在"十五五"时期培育出一批能与国际顶尖金融机构相抗衡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 [14] - 建议加快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生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管理工具、有着强烈使命感与国家责任感的金融机构负责人 [14] - 建议加大全球金融治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提升重大国际金融议题的设计与创意能力以及国际协调力与领导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