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

搜索文档
全球首单公募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
金融时报· 2025-08-12 09:02
核心观点 - 中央结算公司支持交通银行香港分行成功发行全球首单公募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 期限3年 票面利率1.85% 在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和卢森堡交易所两地挂牌上市 [1] - 发行吸引中国香港、中东、中美洲等地区境外机构投资者踊跃参与认购 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 [1] - 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是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关键领域 助力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 债券发行细节 - 债券期限3年 票面利率1.85% [1] - 采用两地挂牌上市模式 分别在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和卢森堡交易所上市 [1] - 中央结算公司为债券提供登记托管结算等一体化服务支撑 [1] 战略意义 - 贯彻落实上海离岸金融建设要求 深化服务离岸市场投融资体系 [1] - 紧密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 [1] - 为各类优质主体提供高效便利的投融资渠道 [1] 未来规划 - 中央结算公司将继续优化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服务机制 [2] - 进一步拓宽"走出去"企业及境外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 [2] - 促进离岸金融生态在沪加速形成 扎实稳慎推进债券市场开放 [2]
上清所支持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0
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 -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作为发行主体成功发行全球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 发行规模为5亿元人民币 [1] - 债券发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由上海清算所支持 采用"两头在外、多级托管"原则 面向国际市场融资 [1] - 中银香港担任次级托管机构 引入包括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 招商银行伦敦分行等多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 [1] 市场架构与参与机构 - 境外投资者可通过国际通行托管架构和账户体系参与认购及二级市场交易结算 [1] - 参与发行的境外投资机构涵盖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机构 [1] - 上海清算所作为全国唯一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央证券存管机构 推动债券发行落地 [1] 战略意义与市场影响 - 该债券发行标志着离岸债券市场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 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 [1] - 项目有助于加快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 [1] - 发行实践多维度拓展了人民币海外资产池 强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
财经聚焦|迈向更高能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速建设
新华网· 2025-07-31 09:25
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与离岸金融发展 - 上海自贸区成功发行5亿元离岸债券,支持境外主体国际市场发债融资[2] - 离岸债券发行拓展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推动上海成为离岸人民币资产聚集地[2] - 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实现跨境收支6.48亿元,结算流程从2-3个工作日压缩至秒级[2] - 2025年一季度临港新片区离岸转手买卖规模81.53亿美元,同比增长56.67%[3] 金融市场与基础设施建设 - 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成长层,32家未盈利科创板企业纳入[6] - 上海黄金交易所启用香港国际板指定仓库,上线离岸人民币黄金交易合约[6] - 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布国际化业务规则,为引入境外参与者奠定基础[6]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开通国际信用证业务,新增6家外资直参行[7] - 2025年上半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支总额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国46.5%[7] 外资机构加速布局 - QDII新批额度30.8亿美元,星展、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获额度支持全球资产配置[8][10] - 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批筹建保险资管公司[10] - 汇丰银行参与分行从5家扩展至20家,渣打银行参与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10] - 上海持牌金融机构中外资占比约三分之一[10]
迈向更高能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速建设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30 23:21
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发展 - 上海自贸区成功发行5亿元离岸债券,支持境外主体国际市场融资,标志着"发展自贸离岸债"政策落地 [2] - 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试点实现跨境收支6.48亿元,结算流程从2-3天压缩至秒级,完成22笔业务 [2] - 2025年一季度临港新片区离岸转手买卖规模达81.53亿美元,同比增长56.67%,计划打造"全球接单、境外加工、临港结算"模式 [3] 科创板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 上交所推出科创成长层,32家未盈利科创板企业首批纳入,增强市场包容性 [5] - 上海黄金交易所香港国际板指定仓库启用,支持离岸人民币交易和就地交割 [5] - 上期所发布国际化业务规则,为引入境外参与者奠定基础 [6]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CIPS开通人民币国际信用证业务,新增6家外资直参行覆盖非洲、中东等地区 [6] - 2023年上半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支总额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国46.5% [6] 外资机构布局动态 - QDII新批30.8亿美元额度,星展、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获准拓展全球资产配置业务 [7][8] - 外资加速布局上海,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批筹建保险资管公司,汇丰银行外汇展业分行从5家扩至20家 [9] - 渣打银行参与所有批次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 [9]
自贸债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 制度机制待同步发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7-28 02:48
自贸债市场发展新阶段 - 全球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成功发行,规模5亿元人民币,标志着自贸债市场进入新阶段 [1][2] - 自贸债兼具在岸与离岸融资功能,资金通过FT账户实现便捷流转,发行人无须在境内托管人处单独开户 [2] - 自贸债的核心优势在于"在岸的离岸债券"特性,支持境外主体面向国际市场发债融资 [2] 首单自贸债发行情况 - 首单自贸债由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发行,引入多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包括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等 [2] - 自贸债严格遵循"两头在外,多级托管"原则,境外投资者可通过国际通行的托管架构和账户体系参与发行认购 [2] - 自贸债发行人可为境内、自贸区内及境外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发行币种包括人民币和外币 [2] 自贸债市场发展历程 - 2016年上海市财政局发行30亿元地方债,标志着自贸债市场开启 [4] - 2022年自贸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2023年上半年发行规模超过2022年全年两倍 [4] - 2023年自贸债发行主体中城投公司占比高达77%,导致监管叫停 [4] 自贸债市场现存问题 - 资金来源存在"假外部化"现象,境内资金通过银行总行等渠道"绕道"流入 [5] - 部分城投公司将自贸债作为"监管套利"工具,导致资金集中、风险累积 [6] - 监管明确要求自贸债应坚持"两头在外"原则,融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均须来自境外或自贸区内部 [6] 自贸债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 需在评级制度、产品多样性、风险管理、投资者结构等方面持续完善 [7] - 建议引入国际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提高境外投资人参与意愿 [7] - 建议引入做市商制度,建设自贸债二级市场电子交易平台,提升交易效率和市场深度 [7] - 鼓励更多类型发行主体进入,丰富人民币债券发行品种,向境外优质主体扩展 [7] - 发行中长期品种有助于吸引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