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消费双轮驱动
icon
搜索文档
金镒资本杨燚:助力新时代的中国力量 — 科技+消费双轮驱动
FOFWEEKLY· 2025-10-11 18:05
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与内需消费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和双轮动力 [3][12] - 公司致力于寻找结合前沿技术变革和巨大内需市场的结构性投资机遇 [2][12][13] - 中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科技创新潜力和最大的消费者市场,为投资提供了独特优势 [3][7][8] 公司背景与投资理念 - 公司是专注于投资中国科技创新和美好生活的新一代PE机构及产业生态平台 [5] - 团队拥有20年投资经验,负责过600亿人民币投资,投资了多个时代的代表性企业 [5] - 投资理念为“研究驱动、价值投资、生态赋能”,超过70%的投资企业已上市或申报中 [5] - 强调纪律性、确定性和基本面研究,精准投资重要主题赛道里的龙头企业 [17] 科技行业优势与机遇 - 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和STEM毕业人数位居全球第一,科研和创新能力已登顶全球 [6]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30%,在13项关键技术中已有5项全球领先,7项具备全球竞争力 [7] - 科技前沿赛道如AI、具身智能、新能源、航空航天正在集体引领全球,创造历史性投资机会 [7] 消费市场潜力与优势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消费者市场,中产阶层人口2022年达4.6亿人,已超过美国总人口 [8] - 过去3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6倍增长,国民总储蓄率持续高于40%,远高于世界平均20%的水平 [8] - 地域与城乡发展不均衡(如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甘肃的3.3倍)意味着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8] 政策环境支持 - 政策端已系统性转向内需,推出国内大循环、统一大市场等举措 [9] - 具体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调节再分配、发放消费券、以旧换新补贴及反不当竞争等 [9] 具体投资布局与案例 - 投资布局围绕智能化、绿色生活、科技生活等主题,聚焦各领域龙头企业 [13] - 投资案例包括华熙生物(全球最大玻尿酸企业)、巨子生物(全球最大重组胶原蛋白企业) [13] - 名创优品通过数智化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自有品牌生活家居零售企业,在110多个国家有近1万家门店 [14] -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了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国最大的国产汽车电子PCBA和内饰新材料企业 [15] - 在机器人/AI领域投资了高仙机器人(全球最大商业清洁机器人)和第四范式(国内最大企业级AI公司) [16]
麦麦科技官宣完成Pre-A轮融资 加码技术攻坚开启农业AI赛道新征程
证券日报网· 2025-09-17 20:00
作为国内第一家农业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小巨人,麦麦科技持续六年实现收入翻倍净利润翻倍,拥有15 个大品类200多个小品类近千个垂直场景模型。 近日,麦麦科技集团(以下简称"麦麦科技")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募资金额超过1亿元,估值规模超 过11亿元,成为近期智慧农业领域最大规模的早期融资。投资方为启鸿育远、星连资本、春光里、鸿链 启元,此外部分老股东也进行了跟投。 麦麦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楠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们将把融资的70%—80%投入到新 技术研发中。一是巩固公司在'人工智能+农业'应用方向上的领先优势;二是从今年开始,真正与国外 优秀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展开竞争,主动参与到行业前沿的比拼中,这背后离不开更大力度的技术投入支 撑。" "科技+消费"双轮驱动模式 解决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困境 据了解,麦麦科技以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的产业互联网为核心理念,自2015年创立 以来一直在智慧农业全产业链探索深耕,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算法为核心基础"科技+消费"双轮驱 动、由技术贯通市场的特有商业模式,两大业务相互赋能相互促进,形成了麦麦科技的智慧农业生态闭 环。 "科技+消费" ...
每经热评︱阿里的双重突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21:14
核心观点 - 阿里巴巴2026财年第一季度业绩超预期 股价单日上涨18.5% 创3月以来新高 核心驱动因素为"AI+云"技术突破与"淘宝闪购+本地生活"消费生态协同的战略双轨布局 [1][6] 财务表现 - 当季总营收2476.52亿元 同比增长2% 净利润423.82亿元 同比增长76% [1] - 阿里云收入333.98亿元 同比增长26% 创3年新高 其中AI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 [3] - 即时零售业务收入147.84亿元 同比增长12% 销售和市场费用增至532亿元 [4] 战略方向 - 实施"硬核科技+民生消费"双轨战略:AI+云代表"星辰大海"技术突围 淘宝闪购与本地生活服务代表"人间烟火"消费生态 [1][2][6] - 马云明确战略定位:高科技需兼顾技术创新与民生服务 AI应服务于人类需求 [2] 技术投入与成果 - 过去4季度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于AI基础设施与研发 未来3年计划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设施 [3] - 阿里云AI收入占比突破20% 技术投入初步形成商业化成果 [3] 消费生态布局 - 饿了么与淘宝闪购整合至阿里中国电商集团 构建"电商+本地生活"融合平台 [4] - 饿了么市占率从13%升至28% 淘宝闪购月活用户突破3亿 较4个月前增长200% [4] - 推出大规模补贴计划:"饿补超百亿"及未来12个月500亿元直接补贴 [4] 协同效应 - 高频本地生活服务带动低频电商消费 技术能力提升用户体验 反哺核心电商业务 [5] - AI+云技术优化供应链效率与用户体验 消费场景为技术提供落地应用与商业闭环 [6]
港股股权融资规模创三年新高!这三大特征或贯穿全年
证券时报· 2025-07-10 22:40
港股股权融资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达2879.82亿港元,同比增长350.56% [2][3] - 融资数量达295起,同比增长16.14% [3] - IPO融资规模1235.64亿港元,同比增长657.51% [3] - 配售融资规模1569.85亿港元,同比增长393.31% [3] - 公开发售融资规模22.77亿港元,同比增长1268.32% [3] - 上半年IPO集资额超1070亿港元,超去年全年22%,暂列全球第一 [3] 历史对比与趋势 - 2023年及2024年港股IPO融资均不足千亿港元(463.34亿港元和881.47亿港元) [6] - 2023年及2024年配售融资规模分别为661.61亿港元和545.99亿港元 [6] - 2025年股权融资规模已超2023年(1424.39亿港元)和2024年(1756.60亿港元)全年,并接近2022年全年水平(2809.46亿港元) [7][8] - 2025年配售规模1569.85亿港元已超2023年与2024年之和(1207.6亿港元) [8] - 全年配售规模可能超过2022-2024年三年之和 [8] 龙头企业驱动效应 - 前十大IPO项目中宁德时代募资410.06亿港元,占IPO总额超三成 [11][12] - 恒瑞医药募资113.74亿港元,海天味业募资101.29亿港元,三花智控募资93.36亿港元 [11][12] - 前十大IPO中7家为A股公司,前5家均为A+H公司 [13] - 再融资前两大项目比亚迪股份募资435.09亿港元,小米集团募资426亿港元,合计占再融资总额超五成 [13][14] - 比亚迪股份再融资创全球汽车行业近十年最大纪录,为港股史上第二大闪电配售 [15] 行业融资特征 - 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融资规模553.45亿港元(IPO 62.06亿港元,配售488.8亿港元) [18] - 资本货物行业融资规模545.56亿港元(IPO 505.76亿港元,配售39.03亿港元) [18] - 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融资规模478.52亿港元(IPO 3.05亿港元,配售475.47亿港元) [18] - 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融资规模280.53亿港元(IPO 162.42亿港元,配售118.1亿港元) [18] - 软件与服务行业融资规模179.89亿港元(IPO 55.55亿港元,配售101.57亿港元) [18] - 食品饮料与烟草行业融资规模152.32亿港元(IPO 140.01亿港元,配售12.31亿港元) [18] - 融资集中领域对应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消费等热门行业 [18][19] - 科技与消费双轮驱动,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制造、潮玩、茶饮、黄金饰品等细分赛道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