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数字化
icon
搜索文档
贵州农特产品装上“数字导航仪”
新华社· 2025-10-21 14:23
指数矩阵体系发布 - 贵州正式发布农特产业指数矩阵 标志着产业发展评价指数体系初步形成 [1] - 指数矩阵采用“1+3+6”体系 包括1只品牌指数、3只价格指数和6只产业发展指数 [2] - 指数体系涵盖十大特色农产品 包括遵义辣椒、水城刺梨、罗甸火龙果等 [2] 指数矩阵的战略意义与功能 - 指数矩阵旨在打造农业发展“数字桥梁” 以数字化工具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2] - 指数让发展成效从“模糊感知”转向“精准量化” 为产业提供“度量衡”和“导航仪” [2] - 指数发布与运营将助力产业精准施策、扩大声量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 具体农产品指数表现 - 罗甸火龙果与水城刺梨产业发展指数在2024年均呈现跃升走势 [3] - 兴仁薏仁米2025年电商市场表现强劲 威宁马铃薯错季上市且价格领先 [3] - 望谟紫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健康价值与文化底蕴 [3] 指数赋能产业的实践案例 - 罗甸火龙果指数为产业装上“智慧大脑” 使产品品质有量化标准 [4] - 水城刺梨指数从五个维度展现产业全貌 助力企业资源配置 实现从“单点种植”到“全域共振” [4] - 兴仁薏仁米年加工量占全球70%以上 价格指数有助于监测全国行情 提升产业影响力 [5] 价格指数的市场作用 - 中国干椒价格指数成为全国市场“风向标” 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避免市场操纵 [5] - 价格指数让高质量辣椒获得合理溢价 保护了椒农收益 [5]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将聚焦深化数据融合、扩展金融属性、推动品牌联动三大方向 [7] - 指数是特色农产品品牌传播的重要抓手 有望赋能新品牌并打造新城市名片 [7] - 指数矩阵推动贵州农业从“卖资源”转向“卖品牌”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7]
中国农业从“产品出口”转向“体系出海”
新华网· 2025-10-20 16:37
中国农产品出口战略升级 - 农产品出口朝品牌化、制成品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2] - 信丰县正大农业围绕赣南脐橙推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如脐橙酒、脐橙茶、脐橙片,并已出口至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韩国等地,未来计划进入日本、阿联酋市场[2] - 陕西瑞杰生态科技的“瑞雪”等优质苹果品种以高端礼盒形式出口,海外销量持续攀升[2] 农业机械出口强劲增长 - 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22.09个百分点[4] - 农业机械出口额为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4] - 中国一拖集团2024年外贸出口拖拉机近8000台,今年有望突破10000台[4] 农业科技与服务“走出去” - 中国一拖集团通过智能农机支撑智慧农业发展,在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4] - 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的多个生物育种大豆产品已获得南美国家政府的种植许可[4] - 农信数智集团构建数据驱动的全球智慧农业服务平台,通过生猪全产业链数智生态平台实现从养殖生产到供应链协同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6] 国内区域协同与数字化发展 - 本届农交会发布《津吉粤深化省际合作交流倡议》,旨在健全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6] - 农信数智集团致力于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融合,提供“软硬智一体”的数字化服务[6] - 中国农业出海实现从单一产品到体系化服务的创新跃升,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6]
中兴通讯“三位一体”助力北非数字化转型
新华财经· 2025-10-16 06:40
公司战略 - 中兴通讯通过“三位一体”战略助力北非国家数字化转型,具体包括共建基础设施、转移技术能力、共创生态系统 [2] - 公司未来将重点关注“绿色数字化”和“农业数字化”领域 [2] 业务举措:共建基础设施 - 公司与当地运营商合作,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高质量5G和光纤网络 [2] - 公司不仅是提供通信设备,更参与基础设施的共建 [2] 业务举措:转移技术能力 - 公司设立当地培训中心和创新实验室,以培养当地通信技术人才 [2] - 举措旨在赋能当地团队自主运营和维护通信网络的能力 [2] 业务举措:共创生态系统 - 公司与当地金融科技公司、银行和内容提供商合作,基于网络和云平台开发本地化应用 [2] - 开发的应用领域包括移动支付、数字农业、在线教育等,旨在让技术融入并改善当地生活 [2] 未来重点领域 - 在绿色数字化方面,公司致力于引入更节能的绿色技术至网络解决方案,以帮助运营商降低碳排放 [2] - 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公司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与当地农业组织合作,实现精准灌溉和农情监测,助力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
“十四五”身边事|农村电商,物流“链”动致富路
新华网· 2025-10-15 21:34
农村电商的战略定位与作用 - 发展农村电商是创新商业模式、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举措 [1] - 发展农村电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 [1] - 农村电商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加速农业数字化推进 [5] 农村电商的发展实践与案例 - 浙江在“十四五”期间积极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2] - 杭州临安板桥镇的风吟笛箫工作室通过线上直播销售,每天发出超过100个订单 [2] - 新农人李大方通过电商创业基地和网络平台直播带货销售礼县苹果 [3] - 浙江龙游县初见玫瑰园通过主播介绍月季鲜切花品种进行销售 [5] - 山东曹县电子商务物流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快递分拣,支撑电商物流 [7] 农村电商的成效与影响 - “线上+线下”的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正转化为振兴动能 [5] - 农村电商让传统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5]
华侨华人助力中外农业科技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6:33
大会与核心趋势 -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于10月13日在北京平谷开幕,国际技术协同与成果共享是热议焦点[1] - 人工智能正加快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例如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和AI+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的启动,推动农业育种迈向精准选育阶段[2] - 多学科融合正引领育种技术快速革新,海外对中国AI驱动育种体系的构建很感兴趣,中外在新型育种体系下处于相同起跑线[2] 国际合作与技术互补 - FarmGTEx项目汇集了来自中国、丹麦、美国等14个国家近100所机构的科研数据,为培育抗逆畜禽品种提供支撑[1] - 中外农业科技合作呈现优势互补,中国数据的生产效率高,国外的数据解读技术更多[1] - 中国在智能农业领域的应用效率正不断提高并覆盖全产业链,高效的落地能力吸引了荷兰投资者和农业企业的合作[2] 具体合作案例与成果 - 丹麦奥胡斯大学房灵昭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构建的奶牛多组织单细胞表达图谱正式发表,为培育抗病奶牛提供关键基因位点支持[1] - 荷兰Agri-AI公司创始人朱颖计划11月带领荷兰企业家来中国考察高科技企业如何赋能产业链,并关注中国农业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2] - 在沙特阿拉伯,中国设施农业集成商借助智能玻璃温室等项目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极端气候,中国提供低成本技术解决方案和强大供应链能力[3] 未来合作方向与潜力 - 农业数字化平台的深度本地化是未来合作方向,例如将中国算法模型与沙特实地数据结合,探索温室集成光伏等能源与农业协同模式[3] - 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创新平台,针对干旱地区农业的共同挑战进行技术攻关与人才交流,将为双方带来长期深远价值[3] - AI在农业产业链生态构建的应用有助于帮助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找到合适合作商,助力中外企业深度合作[2]
种田更智慧 产业更融合 增收更多元
南京日报· 2025-09-23 10:03
科技蝶变:智慧农业发展 - 智能温室大棚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年产蔬菜150多吨,销售收入400多万元,亩均产值20多万元,从种到收仅需6人 [2] - 大棚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实时监测蔬菜长势,实现智能水肥调控,工作人员可远程精准控制温度、光照、湿度等生长条件 [2] - 水稻田安装100多个智能阀门,利用水位仪和流量计实时监测,结合作物需水模型自动调控灌溉,确保产量品质均匀 [3] - 建成智慧农业(渔业)园区5个,数字农场(牧场、渔场)11个,打造市级数字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21个 [3]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 [3] 思维蝶变:产业融合升级 -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由主食型向多元化转变,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多样化食物需求增长 [4] - 合作社从单纯养虾蟹发展为种植蔬菜、食材配送、电商直播等融合模式,并引进7D菜籽油生产线,年产菜籽油80—100吨 [5] - 合作社除一产外,从事虾蟹即食加工、粮油蔬菜配送等,去年总产值达4000多万元 [5] - 按照链式思维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8个特色产业链,去年三产融合总产值超470亿元、同比增长超17% [5] - 建议挖掘特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健全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并重视流通销售环节的分级包装和创意设计 [6] 效益蝶变:农民增收模式 - 村民在自家小院培育花卉盆栽,由村里统一展销或租摆,收益归种植户,一户村民种植近300盆,通过展销和企业购买增加收入 [7] - 返乡村民在村里民宿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加上闲置农房出租年租金6000元,年实际收入近6万元 [8] - 建设庭院经济试点村51个、示范户1020户,带动145户试点农户户均年增收约5000元 [9] - “莱斯乡村”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上半年上线产品近200款,平台直接营业额近300万元,带动各类主体增加销售1400多万元 [9]
麦麦科技官宣完成Pre-A轮融资 加码技术攻坚开启农业AI赛道新征程
证券日报网· 2025-09-17 20:00
融资与估值 - 麦麦科技完成pre-A轮融资 募资金额超过1亿元 公司估值超过11亿元 成为近期智慧农业领域最大规模的早期融资 [1] - 投资方包括启鸿育远、星连资本、春光里、鸿链启元 部分老股东也进行了跟投 [1] - 公司持续六年实现收入翻倍净利润翻倍 [1] 商业模式 - 公司形成以算法为核心基础的"科技+消费"双轮驱动商业模式 两大业务相互赋能形成智慧农业生态闭环 [1] - 该模式旨在解决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困境 避免技术设备在田间闲置 [2] - 智慧农业消费事业线关键作用是配合技术服务 左手输出先进技术帮助种植 右手同步帮助打通农产品销路 [2] - 最终目标是让技术真正转化为客户收入增长 形成能持续循环的良性闭环 避免一锤子买卖或技术沦为面子工程 [3] 技术研发与投入 - 融资资金的70%至80%将投入到新技术研发中 以巩固公司在"人工智能+农业"应用方向的领先优势 [1] - 公司从今年开始真正与国外优秀科研机构和企业展开竞争 参与到行业前沿比拼 [1] - 公司探索方向是"小大模型" 聚焦于具体场景和特定作物 专门解决细分领域实际问题的模型 [5] - 例如通过"小大模型"将影响作物品质的关键因素从经验判断变为精准量化 如研究东北大米支链淀粉含量与日照时间的量化关系 [5] 技术能力与产品 - 公司拥有15个大品类200多个小品类近千个垂直场景模型 [1] - 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 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和可视化诊断 [5] - 作为国内首个农业全产业链大模型领航企业 其大模型已覆盖全国190多个数字农场 [5] - 公司已为全国上百家农业生产单位提供AI决策、行业模型训练平台及定制化智慧农场开发等服务 [5] 市场地位与资质 - 麦麦科技是国内第一家农业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1] - 公司是国内农业科技赛道领域唯一一家被授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的企业 [6] - 公司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6] 业务成果与影响 - 公司深度参与70多个现代化数字农场技术与生产指导 总产能超过100亿元 [6] - 致力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进程 有效链接亿万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 [5]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 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4]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公司将以北京集团总部和湖北全国研发中心为支点 逐步向西南及华东、华南发展拓展业务版图 [6] - 公司立志在2026年至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智慧农业底层能力供应商 [6]
美股上市后大举措 一亩田集团正式启用江夏总部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14:13
公司战略与重大举措 - 一亩田集团江夏总部于9月10日正式揭牌 是公司美股上市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1] - 公司计划将江夏作为创新业务示范田 打造区域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江夏样板 [1] - 敲定总投资超10亿元的江夏农产品交易中心总部产业园项目 [1] - 公司将立足华中 覆盖全国 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 加速创新业务发展 [3] 业务模式与运营规模 - 公司深耕农业数字化领域14年 构建覆盖线上+线下 撮合+贸易 科技+种植 海内+海外的综合服务体系 [2] - 一亩田APP服务超5600万农业B端用户 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 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B2B数字化服务平台 [2] - 沃众田项目在广东 湖南 广西等地实现近万亩种植规模 覆盖马铃薯等多个品类 [2] - 沃来采业务遍布全国20余个省份主产区 服务采购商超10000家 [2] 江夏总部发展规划 - 江夏总部将以沃众田 沃来采等核心业务为基础 围绕种植+加工+外贸+服务全链条服务江夏农业 [3] - 沃众田将推动江夏本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沃来采将依托全国500+产地经纪人队伍和数十家实体直营门店打通江夏农产品直达全国市场的通道 [3] - 总部产业园将整合国内外贸易资源与服务 助力江夏农产品走出去 [3] - 公司看重江夏的区位优势 产业基础与政府服务 将携手以数字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3]
亚盛集团多元化布局培育新增长点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1 00:37
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5.12亿元 同比增长5.19%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0.3万元 同比下降4.4% [1] - 净利润波动主因部分农产品价格同比下降及研发与市场拓展费用增加 [1] 业务板块进展 - 农业产业全面完成年初种植计划 推广水肥一体化与无人机植保技术提升田间管理水平 [1] - 加工业务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拓展外部市场应对需求疲软挑战 [1] - 商贸业务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实现有效突破 [1] 成本管控措施 - 农业种植方面制定提质增效方案 应用数智技术加强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以降低生产成本 [2] - 加工业实施生产全过程精益管控 强化定额管理降低综合成本并提升产品附加值 [2] 科技创新布局 - 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 [2] - 上半年积极推进河西灌区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兰州百合及微生物菌剂等科技项目 [2] - 加强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助力节本增效 [2] 未来战略规划 - 以市场化为导向 聚焦农业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发展 [3] - 产业链前端加快微生物菌肥研发 推广有机肥料与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方式 [3] - 产业链后端深化马铃薯辣椒甜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 [3] - 持续发展智慧农业 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生产托管业务 [3]
从1688到AI养鱼,小镇渔民开启技术狂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10:22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实现水产养殖行业全链条升级 从线上交易平台拓展至智能养殖系统 显著提升行业效率与效益 [1][2][3][4] 业务发展历程 - 2004年搭建多个水产行业网站(中国鱼类鱼苗信息网、中国水产连线、南方水产信息网) 解决鱼苗销路问题并推广地区种苗和成鱼 [1] - 开发全雄黄颡鱼、翡翠草鱼等独家水产新品种 通过线上销售占领细分市场 单靠母鱼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2] - 2016年推出"中国水产连线"APP 将数据系统从PC端迁移至移动端 近十年累计采集超700万农业从业者数据 覆盖水产/畜禽/农作物等多领域 [3] - 2020年升级为"当当鱼"数据交互平台 集成养殖托管、实时行情、产品预售等功能 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3] 技术应用与成效 - 研发"当当鱼"智能机器人设备 通过手机实现科学养殖、自动管理和精准投喂 系统根据池塘水深/面积/存鱼量/水质等数据智能决策 [3] - 智能系统融入人工养殖经验(如缺氧预警与增氧机联动) 将经验转化为AI决策规则 [4] - 系统已推广至超6000户养殖户 平均每户增产约20% 每年共节省养殖成本约100万元 [4] - 公司鱼塘年产出达6000万尾鱼苗和30-40万斤成鱼 [3] 行业影响 - 通过1688电商模式构建线上批发市场 早期解决水产销售渠道问题 [1] - 建立水产信息管理系统 与2000多家涉农企业合作 为养殖户提供市场动态分析和养殖策略制定支持 [2] - 实现"产销管"全链条数字化 验证"技术降本、数字增收"在水产行业的可行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