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寿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丨银行与保险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1-10 18:06
行业转型背景与挑战 - 寿险业在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经历深刻转型变革 [2][4] - 行业面临传统代理人模式失效、预定利率下调导致产品吸引力下降、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挑战 [2][4] - 行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与价值定位,并以此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2][4] 寿险业“保险+”新模式 - 寿险业正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价值为导向、以生态为支撑的“保险+”新模式 [5] - “保险+”新模式中的“+”是面向企业(To B)、消费者(To C)、政府(To G)的媒介或链接,关键在于构建生态化布局 [5] - 新模式旨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价值回流,打造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协同演化的商业模式闭环 [5] 价值创造与价值捕获 - 价值创造注重满足个性化和多元化用户需求,通过提高保险的“可感可及”属性,将“虚拟”的保险产品具象化 [8] - 价值捕获注重供给端的交易价值,通过市场交易为企业带来货币化收益,加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 [8] - “保险+”新模式解决了客户“医康养宁”需求与寿险企业供给脱钩的矛盾,构建了商业模式闭环 [8] 泰康“新寿险”模式案例 - 泰康保险集团打造了“支付+服务+投资”良性循环的“新寿险”模式,提供了一种商业模式闭环的构建路径 [11] - 该模式提升了寿险产品的三大优势:金融优势(支付和投资能力)、服务优势(供给能力和服务体验)、技术优势(“支付+服务”和“投资+服务”能力) [11] - 在该模式下,寿险产品成为通过支付能力对接服务生态提升消费者价值,并通过服务生态完成投资价值回流的商业模式闭环 [11] 商业模式闭环的构建机理 - “新寿险”模式作为“价值转换器”,将寿险需求编码并解码为服务供给,是构建“保险价值体系”的关键 [13] - “支付+服务+投资”越“闭环”,价值越“放大”,寿险企业需将“一次性交易”变成“终身陪伴”,将“买卖关系”重构为“共生关系” [13] - 以泰康“寿险支付+养老服务”的长寿闭环为例,支付端与投资端的结合构建了新资产负债框架,使负债端久期延长20-30年 [17] 投资端与服务端的协同效应 - 投资端和服务端结合具有基石和压舱石作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与“医养康宁”实体投资的“重资产、长周期、慢回报”特性相匹配 [18] - 保险资金从投向不动产转向聚焦养老社区和医院等抗周期的优质不动产标的,成为利率下行趋势下获得长期稳定回报的压舱石 [18] - 寿险公司借此在“医养康宁”领域建立了与其他产业竞争的最大护城河,并找到了与其他金融业竞争的差异化优势路径 [18] 保险适应性与金融循环 - 保险业需聚焦“科技+金融(含保险)+产业”的良性循环来构建商业模式闭环,保险适应性是关键 [18][20] - 寿险公司在将家庭储蓄转化为长期性投资和生产性投资两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符合大力发展耐心资本的现状 [20] - 随着保险适应性的提升,寿险公司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0]
刷屏!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迎新”
中国基金报· 2025-10-28 18:13
事件概述 -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于10月28日上市,包括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企业 [2] - 上市仪式有证监会、交易所、地方政府及中介机构等领导嘉宾出席 [2] 上市首日市场表现 - 禾元生物股价高开202%,西安奕材高开361%,必贝特高开175% [9] 监管层政策与表态 -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提及去年以来推出的“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及今年6月实施的科创板“1+6”改革 [2] - 上交所理事长邱勇强调坚持“硬科技”定位,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6] - 上交所将深化发行承销、再融资、并购重组等领域改革,并坚持以投资者保护为中心,培育长期资本 [6] -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科创板开市六年来培育了大量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并形成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7] - 上海推出“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为“硬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搭建桥梁 [9] 企业代表发言 - 西安奕材董事长杨新元称制度创新为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升 [11] - 公司承诺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治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审慎使用募集资金以回报投资者 [13] 中介机构与投资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表示将为上市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并购重组等一站式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 [13] - 投资机构认为科创板“1+6”政策拓宽了退出渠道,提升了投资精准度和资本循环效率 [15] -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出科创板激发了中国创投行业投资热情,是其第19家在科创板IPO上市的企业 [15] 科创成长层与改革进展 - 科创成长层于今年6月18日设立,旨在为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具包容性的资本市场支持 [15] - 目前有758万投资者账户开通了科创成长层交易权限,占存量投资者活跃账户总数的126% [15] - 科创板“1+6”政策发布后新增受理26家企业,其中未盈利企业8家 [16] - 多家未盈利企业如泰诺麦博、鞍石生物、北芯生命、摩尔线程、昂瑞微、沐曦股份的IPO申请已进入受理或注册阶段 [16]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着力提升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级
中国经营报· 2025-10-28 16:56
政策机遇与战略方向 - 上海将把握科创板改革"1+6"政策机遇,全力配合推动相关制度落地实施并持续优化完善 [1] - 政策旨在提升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级,营造国际一流的投融资生态 [1] - 目标是推动更多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优秀企业拥抱市场,做大做强 [1] 科创板成就与使命 - 科创板开市六年来,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1] -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肩负着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与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双重使命 [1] - 今年发布的"1+6"政策为科创板"六周岁"之后的新征程注入强劲动力,搭建"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平台 [1] 上海的具体举措 - 上海将充分利用与证监会建立的资本市场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协作机制,配合科创板制度改革深化 [1] - 上海将推出"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等举措,发挥全球科创中心及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势 [1] - 举措旨在持续为"硬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搭建桥梁,履行服务国家战略责任 [1]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路线图”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8-06 07:27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 - 目标到2027年建立成熟的金融体系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服务适配性 [1] - 构建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 [1] 多元融资支持措施 - 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融资支持 [2] - 到2027年目标: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信贷需求,提升债券发行户数和规模,显著提高股权融资水平 [2] -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为重点产业链提供中长期融资 [2]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度增至8000亿元 [2] - 为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3] - 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推动社会资本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项目 [3] 差异化金融服务政策 - 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实施有扶有控的授信政策 [4] -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整合升级 [4] - 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融资服务 [4] - 健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授信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服务 [4] 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 推进贸易结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等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5] - 扩大外资企业再投资免登记试点范围,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 [5] 金融服务机制建设 - 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6] - 建立重大产业融资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 [6] - 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制造业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支持 [6] - 建立产业和金融风险联合研判预警机制,防止"内卷式"竞争 [6]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路线图”发布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证券时报· 2025-08-06 02:55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观点 - 七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要求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坚持分类施策、有扶有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 [1] - 目标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1] - 构建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 [1] 多元融资支持 - 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融资支持,目标到2027年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充分满足,债券发行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2] -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提供中长期融资 [2]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度增加至8000亿元,需进一步优化工具使用方向 [2] 直接融资与长期资本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3] - 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合作,探索多样化融资服务模式 [3] -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3] 有扶有控授信政策 - 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引导银行按有扶有控原则优化授信政策,支持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4] -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进行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4] - 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服务 [4] 跨境金融服务 - 推进贸易结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等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举措 [5] - 有序扩大外资企业再投资免登记试点范围,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 [5] 金融服务能力建设 - 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的内部机制,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6] - 建立重大产业融资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协调解决融资问题 [6] - 防止"内卷式"竞争,建立产业和金融风险联合研判和预警机制,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资金用途监控 [6]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路线图”发布 七部门:坚持分类施策、有扶有控 防止“内卷式”竞争
搜狐财经· 2025-08-05 21:41
核心观点 - 七部门联合发布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 旨在通过多元化金融工具和差异化政策 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并防止内卷式竞争 目标到2027年基本成熟金融支持体系[1] 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 构建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资金供给多元化风险管理精细化服务场景生态化政策引导精准化 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1] - 要求到2027年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充分满足 债券发行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 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2] 多元化融资支持 -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 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提供中长期融资[2] -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及贴息政策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 支持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发展[2]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度增至8000亿元 需进一步优化使用方向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现有工具[2] - 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3] - 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 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合作开展多样化融资服务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 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3] 差异化授信政策 - 按照有扶有控原则优化传统制造业授信政策 加大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融资支持[4] -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进行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4] - 金融支持应精准发力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智能化升级和产业链韧性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4] 产业链与跨境金融 - 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 鼓励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4] - 健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授信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服务 加强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银行信息共享和服务衔接[4] - 推进贸易结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等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有序扩大外资企业再投资免登记试点范围 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4][5] 服务机制建设 - 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内部机制 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 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6] - 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地方政策配套风险协同防控等机制[7] - 建立重大产业融资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 协调解决要件不齐信息不对称问题 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制造业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支持[7] 风险防控 - 建立产业和金融风险联合研判预警机制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资金用途监控 防范套取挪用风险 防止内卷式竞争[7] - 金融机构需避免内卷式竞争 坚持商业持续性 防止企业资金使用加剧行业内卷 支持发展产业并购基金和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