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母机
icon
搜索文档
创世纪:富士康、立讯精密、领益智造、中航工业等已成为公司重要客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3:39
公司客户情况 - 工业母机产品供货给比亚迪电子、富士康、立讯精密、领益智造、长盈精密、中国中车、上汽通用、中航工业等上市企业 [2] - 数控机床产品与服务获得诸多一线客户高度认可 [2]
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硬实力”明显提升
人民网· 2025-09-22 10:16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9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上介绍,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 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强"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汇聚内外 部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明显提升。从研发投入看,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已经连 续三年每年投入超过1万亿元,去年达到1.1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是8.8%,这样去年就有接 近1000亿元投入了基础研究。从科研平台看,累计建设了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了国家技术创新 中心8个,中央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实现重组入列,这占全国的1/6。从科技人才看,中央 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的1/5,中央企业还拥有两院院士219名,人才支撑更加有力。 张玉卓从"强""高""优"三个方面来概括成果: 张玉卓表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 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顶天",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辽宁省省长王新伟出席2025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辽宁省担任本届论坛主宾省
辽宁日报· 2025-09-21 17:06
9月20日下午,以"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 上海市开幕。辽宁省受邀担任本届论坛主宾省。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新伟代表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本届论坛的开幕表示祝贺,向科技部、上海市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 予辽宁振兴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把创新摆在国 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赋予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上海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 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取得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我们由衷祝贺、深感钦佩。 王新伟说,辽宁与上海同为共和国工业摇篮,拥有鲜明的创新基因、厚重的工业底蕴、富集的科教资 源,是一片充满荣光和梦想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辽宁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充满期 待,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辽宁考察,赋予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上勇于争先"新的重大使命。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新时 代"六地"目标定位,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向新向上向好态势,全面振 兴展现出勃勃生机 ...
“十四五”,央企科技创新“顶天立地”
科技日报· 2025-09-18 09:48
"强":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要 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9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 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张玉卓 自豪地说,"顶天",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了"深海一号"二期等一批大国重器,建成了深中通道 等一批重大工程;"立地",就是填补了一批产业技术空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 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切实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安全发展。 不仅如此,张玉卓用"强""高""优"来概括"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 "'强'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张玉卓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力 度,有效汇聚内外部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明显提升。 张玉卓谈道,从研发投入看,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过万亿 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去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 ...
国有资产质量更优“家底”更厚
经济日报· 2025-09-18 07:58
"这5年,是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的5年,是发展提质、改革增效、新 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的5年,是党建引领、监管护航、企业面貌为之一新的5年。"张玉卓介绍,"十四 五"时期,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营质效保持稳中向好。质量效率显 著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至81.7万元。 "稳"的基础不断夯实。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说,一方面是保值增值稳,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权益从 14.2万亿元增至18.3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5%。另一方面是经营效益稳,"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创 造的增加值、利润总额,预计比"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40%、50%,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 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持续改善。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至超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至2.6万亿 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持续改善……9月17日,国务 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介绍,"十 四五"以来, ...
“十四五”央企科技创新“顶天立地”
科技日报· 2025-09-18 07:56
从科技人才看,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的1/5,拥有两院院士219名,人才支撑更加有 力。 "高":累计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要素、 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9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 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张玉卓自豪 地说,"顶天",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了"深海一号"二期等一批大国重器,建成了深中通道等一 批重大工程;"立地",就是填补了一批产业技术空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 领域取得突破,切实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安全发展。 不仅如此,张玉卓用"强""高""优"来概括"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 "强":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强'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张玉卓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有 效汇聚内外部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明显提升。 张玉卓谈道, ...
“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90万亿元国资央企稳中有进 进中向好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 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 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据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国资央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保持 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经营质效保持稳中向好、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服务"国之大者"彰显新担当等五个方面。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子玉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各 项改革任务加快落实落地,在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 碍、提升国资监管整体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通过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调存量和优增量并举,持续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 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目前,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 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 ...
国资委:“十四五”以来央企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9-17 11:32
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砥砺奋进"十四五"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会上,国务 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 是国资央企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 四是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接续推进国企改革 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 业组建成立,邮轮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管理运营机 制持续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董事会建设加 快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国资监管更加有力,"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出台相关措施 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五是服务"国之大者"彰显新担当,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 费超过10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有效保障煤电油气等基础产品供给和通信、航空等基 础网络运营;同时,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 ...
武汉:规上工业总值突破1.67万亿 培育6个千亿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0 21:35
经济总量与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和中部城市第1 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与增速均排名第5位[1] -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1%[1] 工业发展指标 -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5070亿元 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1] - 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过40%[1] - 工业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 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25%[1] - 2024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 工业投资增速11.1%且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1] 科技创新体系 - 建成2家国家级和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 - 打造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其中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2] - 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2] - 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形成世界领先创新成果[2] 产业集群建设 - 光电子信息与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及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2] - 6个主导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2]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 较三年前实现翻倍增长[2] 产业转型升级 - 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2] - 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近三年在全国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2]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突破90%[2] - 在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13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布局[2]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5G基站数量达5.65万个 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3] - 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 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3] - 建成300条数字化生产线、122个智能化车间、30个标杆智能工厂和3个数字领航企业[3] 人工智能应用 - 培育垂直行业模型超40个[3] -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制造、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3]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3]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4% 较"十三五"末提升8.1个百分点[3] - "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701家 较"十三五"末净增752家[3] -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 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 分别净增336家和12家[3] - 新增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3]
武汉:规上工业总值突破1.67万亿,培育6个千亿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0 21:04
"十四五"实现了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 在科技产业融合上,武汉已建成2家国家级、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了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 实验室。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医工交叉、人形机器人、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形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 产业转型上,光电子信息、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6个主导产业产值过千亿元。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 达1.65万家、实现三年翻番。汽车、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的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0%。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绿色船舶等产业 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近三年在全国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6%的高速增长,对规上工 业增长贡献率突破90%。在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13个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加快布局。 实数融合上,武汉5G基站达到5.65万个,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数字化转型全国领先,建成300条数字化 生产线、122个智能化车间、30个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