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助老
icon
搜索文档
阿里公益在浙江嵊泗花鸟岛探索助老新方式
央广网· 2025-11-13 14:41
项目背景与目标 - 阿里巴巴公益联合生态伙伴在浙江舟山嵊泗县花鸟岛推动助老服务升级,核心是解决岛上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 [1][2] - 花鸟岛面积约3.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70%,存在大量高龄、独居老人 [2] - 项目通过建设“爸妈食堂”为全岛有需求的老人提供营养均衡、价格实惠的热餐,并致力于实现常态化运营 [2]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主要挑战是食堂位于岛中心,最远的灯塔村距离达5.8公里,岛内地形以丘陵为主,道路蜿蜒狭窄且未设机动车道,老人步行至食堂需1个多小时 [2] - 菜鸟网络无人车团队对车辆进行定制化改造与路径优化,使其适应非铺装路面和陡坡弯道,每日定时行驶5.8公里进行配送 [3] - 无人车除送餐外,还为老人捎带药品、快递等生活物资,实现“一车多用、服务到村” [3] 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 - 在无人车基础上,阿里公益于11月联合淘宝闪购启动无人机配送航线试点,开辟“空中通道” [1][6] - 无人机可为游客提供扫码下单的即时闪送服务,同时快速响应老年餐、药品、紧急物资等应急需求 [6] - 项目探索“科技助老”与“智慧旅游”融合的新模式,提升海岛旅游体验和服务灵活性 [6] 项目成效与未来规划 - “地面+空中”协同配送体系实现了送得更远、送得更快的目标,确保了老人能吃上热饭 [7] - 公司旨在通过技术弥补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补充服务,对“老有所养”做出回应 [7] - 未来将优化协同配送体系,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岛助老服务标准,助力更多偏远地区实现智慧养老 [7]
从“高端小众”走向“普惠大众” “科技助老”成为智能制造新增长极
央视网· 2025-10-30 13:02
行业发展趋势 - 康养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现实场景,覆盖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等领域 [1][3][5] - 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与政策扶持双重赋能,成为带动全产业链升级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3] - 人口结构变化激发长期需求,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占比超30% [6]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在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上集中发布50余款新产品,展示最新成果 [1] - 产品功能多样,包括多语言交互、精准导航、辅助翻身、健康数据检测等,国内首发辅助翻身机器人专门针对卧床失能老人设计 [1][2] - 技术融合推动功能升级,具备环境识别、聊天互动、才艺表演功能的机器人已在医院投入情感陪伴使用 [3] - 超轻量级产品凭借高性价比打破造价高昂瓶颈,续航与稳定性经过多重居家场景测试 [2] - “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打通硬件数据壁垒,构建健康监测、预警、干预、服务的全链条体系 [2] 政策与标准支持 - 2025年2月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实施 [4] - 2025年6月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试点”,重点突破方言交互、复杂导航等技术,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城市已开展试点 [4] 市场挑战与成本展望 - 产业面临核心技术待突破、成本偏高、操作复杂等挑战,中高端产品售价多在2万元以上,部分超5万元 [7] - 约30%的老年人因“不会用”导致设备闲置 [7] - 基础功能型产品实现“用得起、用得好”需3-5年,2030年前后具备清洁、简单护理、跌倒监测等功能机型价格有望下降并进入普通家庭 [9] - 随着采购量增加,核心零部件如柔性触觉传感器、AI芯片的量产成本可降低,带动产业从“高端小众”走向“普惠大众” [10] 产业协同与未来前景 - 康养机器人作为AI、物联网、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载体,其发展反向推动了AI算法优化、“5G+边缘计算”、生物体征监测等多领域协同创新 [10] - 产业将为老年人带来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成为我国智能制造的新增长极,为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中国方案” [12]
会说四川话 未来的养老机器人如此有趣
环球网· 2025-10-30 09:05
行业发展趋势 - 康养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成为带动全产业链升级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14] - 人口结构变化激发长期需求,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预计到2035年该群体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 [22] - 养老机器人已覆盖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等领域,形成批量应用与普及的协同落地态势 [20] 产品与技术进展 - 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集中发布50余款新产品,展示最新成果 [1] - 出现多语言交互、精准导航服务的机器人,以及国内首发的辅助翻身机器人,可智能适配不同老人身体状况 [1][3][5] - 超轻量级产品凭借高性价比打破传统人形机器人造价高昂瓶颈,具备良好续航与运行稳定性 [7] - 形似穿衣镜的检测机器人可在90秒内无接触完成呼吸、心跳、血压、血糖等多项核心健康数据检测并生成报告 [11] - 具备环境识别、聊天互动、才艺表演功能的机器人已在南京某妇幼保健医院投入实际使用 [14] 系统与平台解决方案 - “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通过打通硬件设备数据壁垒,构建健康监测、风险预警、智能干预、个性化服务的全链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 [13] 政策与标准支持 - 2024年2月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实施,由中国牵头制定 [18] - 2024年6月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试点”,重点突破方言交互、复杂居家环境导航等技术瓶颈,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已开展试点 [18] 产业影响与效率提升 - 一台智慧康养机器人可替代2至3名护工的基础工作量,有效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短缺困境 [16] 当前挑战 - 中高端康养机器人售价多在2万元以上,部分康复训练功能产品超过5万元,成本偏高 [23] - 约30%的老年人因操作流程复杂导致设备闲置 [23] 未来前景与成本预期 - 随着养老机构、社区家庭采购量增加,核心零部件如柔性触觉传感器、AI芯片的量产成本有望降低,推动产业从高端小众走向普惠大众 [25] - 基础功能型产品实现“用得起、用得好”还需3到5年,预计2030年前后具备清洁、简单护理、跌倒监测等基础功能的机型价格将进一步下降,并率先进入普通家庭 [29] - 技术融合创新为产业破局提供新动能,AI算法优化、5G+边缘计算、生物体征监测等技术反向推动多领域协同创新 [27]
“银发浪潮”遇见AI革命 机器人成老年人“贴心伙伴”
央视新闻· 2025-10-21 13:52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 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1] - "十四五"期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 人均预期寿命增至79岁[2] - 老旧小区新装12.9万部电梯 224万户老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建设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 - 4945万老年人领取高龄津贴等各类津补贴 5358万银发志愿者累计服务16.4亿个小时[2] 科技赋能养老产业 - 陪伴型机器人可聊天、唱歌、跳舞 成为养老院老人的日常伙伴[2] - 科技助力康复训练变身闯关游戏 使枯燥复健更具趣味性[4] - 纳米助浴机解决失能老人洗澡难题 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守护老人尊严[6] - 巡检机器人化身安全卫士帮助查房 发现异常立即向医护人员发送预警[6] -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老年人行走 脑机接口技术帮助失能老人重获行动能力 艾灸机器人模拟专业医师手法进行理疗[7] 适老化环境改造 - "十四五"期间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注重环境安全适老和出行设施完善[9] - 5.6万个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 社区建设平缓坡道解决上下楼难题[9] - 社区老年餐桌、服务站、超市、银行等进行适老化改造[9] - 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地2800多万平方米 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10]
2025深圳智慧养老展暨首届深圳康养机器人大赛于9月举办
南方都市报· 2025-08-28 18:50
展会基本信息 - 第三届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暨首届深圳康养机器人大赛媒体通气会于2025年8月28日在深圳市民政局举行 [1] - 展会将于2025年9月12日至14日在深圳会展中心7号、8号馆举办 [1]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深圳搭建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体系 出台《深圳市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等系列文件 [3] - 深圳推动金融服务、生物医药、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向养老领域延伸布局 加快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3] - 深圳将科技创新确立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核心引擎 强化"三个统筹"、深化"五个赋能" [3] -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政策红利 深圳加速构建开放型银发经济生态圈 [4] - 深圳与中国香港达成"双城联展"战略合作 推动深港两地资源互通与优势互补 [4] 展会规模与参展内容 - 展会汇聚全球200余家养老企业 集中展示逾2000款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产品 [5] - 设立国际及港澳台展区 集结香港安老服务协会、黄金时代基金、尊贤会等30余家机构 [4] - 创新规划七大特色主题展区 包括康养服务机器人、智能康养系统、生物抗衰科技、智慧医疗设备、养老金融方案等 [6] - 德壹科技、上海钧控、华为、麒盛科技、深开鸿、作为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将展示前沿技术与产品 [6] 配套活动与平台建设 - 同期举办20余场高规格论坛 主论坛"科技赋能,激活银发经济新动能"汇聚国际顶尖学术专家及产业领袖 [7] - 举办"黑科技新品媒体通气会"专场展示最新技术成果 "乐龄艺术节暨老年欢乐节"聚焦中老年群体 [7] - 设立"银发经济时代:金融赋能养老产业投融资论坛" 吸引达晨资本、深创投等30余家知名机构参与 [8] - 举办"轻资产入局银发经济的N个路径"论坛 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已验证可行的商业模式 [8] - "供需采购配对专场"升级为一对一精准匹配服务 高效链接全球专业采购决策者与参展商 [8] 创新赛事与产业促进 - 首创"兴业银行杯"深圳康养机器人大赛 聚焦智能照护、智慧陪伴、智能监测、健康促进、智慧文娱5大类16个支类场景 [9] - 创新组建以"老龄体验官"和"投融资机构"为核心的评审团队 评选"十佳最受用户喜爱奖"和"十佳市场潜力奖" [9] - 为参赛企业提供项目全周期产业资源、资本对接绿色通道、海量应用场景促成交等多维度赋能支持 [10] 消费促进与惠民措施 - 作为"居家适老化焕新补贴政策"最大线下展会平台 同期举办第二届深圳银龄消费节 [6] - 现场汇聚千余款智能产品体验与直购服务 提供专业化、集成化、模块化、定制化的适老化产品解决方案 [6] - 打造"智慧体验型消费场景" 实现科技惠老"零距离" 将展品从实验室带进千家万户 [6]
这把“回家的钥匙” 守护“三线建设”奉献者
北京商报· 2025-08-12 14:30
公益项目概述 -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在线》栏目与拼多多共同发起“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 旨在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特殊疾病的老人免费发放内置高精度定位芯片的钥匙扣 [1][10] - 项目采用北斗卫星等高精度定位技术 钥匙扣设计符合老人使用钥匙的习惯 可向家属和社区民警提供实时位置信息 路人可通过扫描钥匙上二维码联系民警 [4][10][11] - 该项目已在武汉、郑州、青岛、襄阳四地落地 累计发放超过6000把“回家的钥匙” 后台数据显示每日有5%的用户发起实时定位 [1][11] 技术方案与效率提升 - “回家的钥匙”具备长效续航能力 核心功能是在老人走失时第一时间向警方和家属提供精准位置信息 [11] - 该技术方案显著提升了寻人效率 警方寻找走失老人最快仅需7分钟 最慢约半小时 相比传统依靠查看监控视频需四五个小时且出动大量警力的方式 效率大幅提升 [8][7] - 技术应用建立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双重机制 降低了老人们的走失安全风险 [5] 目标用户群体与市场需求 - 项目重点关注曾参与“三线建设”的老兵及其子女家庭 这些家庭中的老人因年事已高 面临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走失风险 [1][5] -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中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人 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70% 每年走失老人约50万人 平均每天超千名老人走失 阿尔茨海默病是主要原因之一 [8] - 钥匙是许多老人习惯携带的唯一物品 该项目利用这一习惯 解决了此前如黄手环等产品因病耻感被老人拒绝佩戴的痛点 [9][10] 社会效益与未来规划 - 项目为易走失家庭提供了“家人永远在线”的安全感 用科技搭建了社会关爱的桥梁 守护家庭团圆 [11] - 拼多多参与发起该公益行动的初衷是帮助社会更好地应对老龄化挑战 强调科技是带有体温的守护 [11] - 未来“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计划走进更多城市 以覆盖更广泛的易走失老人群体 [11]
科技助老:守护记忆的旋律,照亮前行的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15:17
数字公益项目 -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携手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新闻网开展"数爱无疆"数字公益故事征集展播活动 最终遴选出50个代表性案例 [1] - 腾讯音乐推出《听见·记忆的回响》项目 运用40赫兹伽马音频处理技术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活动 [3][4] -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团队"桑榆未央"通过智慧课堂帮助上万名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 [4][5] 阿尔兹海默病干预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达983万人 居全球首位 [3] - 腾讯音乐采用双耳节拍原理对经典歌曲进行40赫兹差频渲染 结合记忆训练模式延缓病情发展 [4] - 项目开发AI创作公益单曲《不褪色的爱》 通过青少年参与提升社会关注度 [4] 科技助老实践 - "桑榆未央"团队5年内覆盖十余个社区 教学内容包括手机支付 视频通话 在线挂号等核心数字技能 [4][5] - 创新采用沉浸式线上线下互动教学 配套定制教材 微课视频等辅助学习材料 [5] - 课程延伸至防诈骗教育 慢性病预防 传统健身等多元化内容 形成社交与技能培养的复合体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