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秸秆综合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秸尽其用 有多少种可能
河南日报· 2025-06-19 07:31
在清丰县马村乡大岳村草帽加工厂,小麦秸秆被加工制作成草帽、草辫包等特色工艺品。纪全举 摄 扶沟县小麦秸秆离田场景。黄金峰 摄 农作物秸秆被称为"另一半农业"。 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常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在1亿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 眼下,河南麦收已结束。粮食颗粒归仓后,秸秆这个"另一半农业"也将开启全新旅程。它们将去往何处?秸 秆究竟是粮食生产的废弃物,还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踩在"三夏"的田埂上,答案逐渐清晰。 过去倒逼出来的产业,从"不让烧"到"不必烧""不想烧" 为啥不想烧?答案很统一,因为现在的秸秆"很值钱"、处置"很方便"。 曾几何时,秸秆的归宿是"一烧了之"。 彼时,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小麦收割后麦茬很高,秸秆收集和处理相对不易。对于小农户而言,焚烧 秸秆不需要额外的劳动力和成本,是一种简单快捷的处理方式。 "站在农业生产角度,短期内,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可以作为天然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但长期焚烧又会导致 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最终影响农作物生长。"省农科院农业专家表示。 从生态环境来看,秸秆焚烧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河南地形三面环山,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极差,秸秆焚烧产 生的大 ...
打造“五个一”秸秆利用新格局
河南日报· 2025-06-19 07:31
河南省秸秆资源概况 - 河南是全国重要农业大省,常年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1亿吨,居全国第二位[1] - 2024年秸秆可收集资源量7896.18万吨,其中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四类作物占比96.48%[1] - 全省秸秆利用量7451.1万吨,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1] 秸秆利用结构 - 肥料化利用占比74.4%,饲料化利用占比21.3%,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合计占比4.3%[1] - 重点发展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同时拓展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途径[1] "一区"建设规划 - 建设秸秆沃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2] - 推广深耕、堆沤还田技术,探索"地力加油站"模式[2] - 集成"秸—饲—肥、秸—沼—肥、秸—菌—肥"等绿色低碳循环模式[2] "一带"产业布局 - 以洛阳、南阳、驻马店、济源等养牛大县为核心打造秸秆饲料化产业带[2] - 重点支持秸秆饲用技术装备升级、收储体系建设和优质品牌培育[2] "一网"收储体系 - 构建覆盖全省的秸秆收储运营网络,以县域为单元规划布局[2] - 建设"乡镇标准化收储中心+村固定收储点"的县域全覆盖网络[2] "一盟"协同机制 - 组建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联盟[2] - 搭建"1+18+N"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平台[2] "一路"高值化转型 - 发展秸秆食用菌基质、制糖、清洁造纸、生态板材等产业化方向[3] - 突破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瓶颈,推动"农头工尾"增值[3]
山东鄄城:秸秆综合利用带动农户减支增收
中国经济网· 2025-06-11 01:12
农业机械化与秸秆综合利用 - 山东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采用"小麦收割+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模式,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实现收割、脱粒、装车连贯作业,同时搂草机与打捆机配合将秸秆压实捆扎 [1] - 秸秆从农业废弃物转化为优质饲料、生物质燃料等资源,每亩地收割费用降至10元,显著低于常规市场价 [1] - 秸秆及时离田减少病虫害隐患,改善土壤透气性,为下季种植创造有利条件 [2] 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 董口镇推广高效智能农机设备保障小麦、玉米等作物颗粒归仓,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2] - 构建"收割+打捆+回收"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形成生物质燃料、有机肥料、饲料等多元产品 [2] -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有效遏制焚烧污染并带动农户减支增收 [2]
黑龙江绥化市多举措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粮食生产全链条推进 - 全市2779万亩粮食作物种植计划全面完成 备春耕进度较往年提前15天 [1] - 农资供应稳定有序 种子下摆到户75.9%(9.13万吨) 化肥下摆64.73%(93.52万吨) 农机具检修率达88.75%(44.47万台套) [1] - 创新金融助农产品 农商银行"种植快贷"办贷时间压缩至十多分钟 建设银行"农户信用贷"利率低至3厘5 [1] 科技赋能与现代农业建设 - 印发《2025年备春耕指导意见》 成立5个单产提升专家小组 开展"田间课堂"培训 [2] - 1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成规划 包括28个垦地共建园区 打造"百园示范带" [2] - 推广高产技术 大垄密植面积达582万亩(同比增439万亩) 实施水肥一体化超24万亩 [2] - 秸秆综合利用采用"一主两辅"模式(肥料化为主 饲料化 燃料化为辅) [2] 农资监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 三部门联合开展农资监管执法 完成10个县区2轮巡查 查处案件13起 整改17起 [3] - 2024年超长期国债项目复工106.69万亩(完成率19.66%) 资金拨付率15.52% [3] - 2025年申报7个国债项目 建设面积146.6万亩 资金总额36.11亿元 [3] - 推进定制农业 种植业定制40万亩以上 养殖业定制39万头(只) 计划建立10个展示基地 [3] 农村经济管理优化 - "三资"管理专项整治整改问题747个 产权交易平台成交10232宗 总金额1.49亿元 村集体增收1504.5万元 [4] - 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 化解村级债务14.31亿元 [4]
2025年中国秸秆垃圾处理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6 09:40
行业概述 - 秸秆垃圾处理是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减少环境污染并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主要方式包括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处理 [2] - 2024年我国秸秆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规模达600亿元,同比增长9.1%,政策推动下形成以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兼顾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 [1][11] - 2024年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9.94亿吨,同比增长1.3%,其中玉米杆占比最高(3.41亿吨),其次为稻草(2.22亿吨)和麦杆(1.75亿吨) [9] 政策支持 - 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包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等,要求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 [6][7] - 政策明确分区域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如翻埋、碎混),建设科学还田样板,并鼓励开发秸秆生物菌剂、酶制剂等配套产品 [7] - 地方政府如湖南省出台专项规定,规范露天焚烧并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以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为主,配套秸秆收集运输及机械设备行业 [8] - **中游**:处理方式多样化,能源化处理包括发电、制气(如沼气用于生活燃料)、生物炭生产;原料化处理涵盖造纸、建材(如墙体材料)及工艺品制造 [5][8][9] - **下游**:应用场景多元,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青贮饲料供应畜牧业,电力并入电网,建材进入建筑领域,工艺品销往消费市场 [8][9] 竞争格局 - 行业参与者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分散,代表企业包括国能生物发电(生物质发电及钾肥生产)、万华生态(秸秆生态板材)、圣泉集团(生物质精炼技术)等 [13][14][15][16] - 圣泉集团2024年营业总收入100.2亿元,毛利率23.61%,其"圣泉法"技术实现秸秆三素高效分离,生产纤维素材料、生物航煤等百种产品,技术入选国家绿色推广目录 [18] - 万华生态的"禾香板"以秸秆为原料,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减少森林砍伐并推动人造板产业绿色升级 [15] 发展趋势 - 产业链纵向延伸,上游加强收集设备研发,下游拓展至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等产品线,形成全链条以提高附加值 [20] - 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将形成产业集群,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20]
绿色循环链扮靓美丽乡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0 05:22
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 - 使用秸秆青贮收割机后,玉米秸秆收割效率大幅提升,一亩地仅需20分钟即可完成收割并直接使用[1] -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可替代豆粕、玉米、麦麸等高价精饲料,降低养殖成本,且无需添加其他成分[1] - 玉米秸秆具有鲜嫩汁多、气味芳香、适口性好等特性,可改善牛肉质量并减少牛群消化系统疾病[1] - 当地已形成规模化利用示范效应,孵化出多家年利用青贮玉米秸秆超500吨的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 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成效 - 绩溪县采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组合策略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5%[2] - 全县已培育40家秸秆利用量超50吨的经营主体,其中10家企业年处理量超过500吨[2] 养殖粪污资源化处理模式 - 采用"联户分散收集-集中收储生态利用"模式处理散养户粪污,建成22个总计498.5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4] - 处理后的养殖污水免费供给村民用于农作物种植,形成粪污利用-绿色种植的生态闭环[4] - 试点成功后投入1600万元新安江生态补偿资金推广至三镇,结合农村改厕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4] 农业绿色转型成果 - 通过资源化利用构建绿色循环链条,显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5] - 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路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