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税收公平原则
icon
搜索文档
事关第一大税种! 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22:19
增值税法实施条例核心内容 - 增值税法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 2024年全国增值税收入约6 57万亿元 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8% [1] - 实施条例对纳税人 征税范围等税制要素进行细化和明确 增强税制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1][4] - 条例分为总则 税率 应纳税额 税收优惠 征收管理 附则等六章57条 与现行增值税制度相衔接 [2] 对纳税人和征管的影响 - 明确应税交易中货物 服务 无形资产 不动产的定义范围 厘清征管模糊地带 [4] - 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进行解释 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归为小规模纳税人 [4] - 一般纳税人采取登记制度而非审批制度 降低征纳双方合规成本 [5] - 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同等法律效力 推动"以数治税"模式应用 [7] 跨境交易和新业态相关 - 明确适用零税率的出口货物和跨境销售服务 无形资产范围 [6] - 细化"服务 无形资产在境内消费"情形 解决跨境交易征税范围问题 [6] - 建议进一步明确线上服务 虚拟产品等新兴业态归类 避免征税争议 [5][7] 经济影响 - 稳定税制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 稳定投资预期 吸引投资 [2] - 通过制度性优化创造更好营商环境 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恢复经济活力 [2] - 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
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解析将如何影响纳税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12:13
增值税法实施条例核心内容 - 增值税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实施条例》作为配套法规公开征求意见,细化税制要素并明确征管规则 [1] -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2024年收入达6.57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38%,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和全链条 [1] 税制稳定性与投资者影响 - 《实施条例》保持现行增值税框架稳定,增强税制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稳定社会预期和投资者信心 [2] - 稳定的税制可降低制度转换成本,减少征纳双方合规难度,提升征管效率 [3] 税制要素细化与征管优化 - 明确应税交易中货物、服务等定义范围,区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避免征纳争议 [4] - 授权财政税务部门灵活调整征管范围,适应新业态发展,一般纳税人登记制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5] - 出口货物及跨境交易适用零税率规则细化,解决新业态和跨境征税难点,提升申报准确性 [7] 数字经济与新业态应对 - 需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相关表述,明确线上服务、虚拟产品等新业态归类以避免征税争议 [6][8] - 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同等效力,推动数字化征管,通过大数据技术识别异常交易 [8] 财政与经济效应 - 增值税立法巩固其主体税种地位,为国家财政提供稳定收入来源 [8] - 税制优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配置,助力统一大市场建设 [5]
专家解读个人境外股票交易计税规则 允许按年度盈亏互抵在目前税制下较为合理
上海证券报· 2025-08-02 02:50
境外股票交易税收政策解读 核心观点 - 加强境外所得税收监管是调节高收入、促进法治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1] - 个人境外股票交易所得需按20%税率按次征收,境内二级市场股票交易所得暂免个税 [1] - 允许年度内盈亏互抵以简化计算并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1] 税收制度国际比较 -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经济体对境外股票交易所得征税是通行做法 [1] - 部分国家允许亏损向以后年度结转,但需合并收入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高于中国20%比例税率) [2] - 中国实行分类与综合税制,股票交易所得单独适用20%税率,不与其他收入合并 [2] 现行政策执行细节 - 税务部门未明确股票交易亏损结转问题,但实践中允许当年盈亏互抵 [3] - 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或基金互认买卖港股取得的差价所得可免税 [2] 专家建议 - 投资者应优先选择免税渠道(如沪港通、深港通)进行境外股票投资 [2] - 需全面评估投资风险及成本费用,包括税收成本 [2] - 取得境外所得需依法申报纳税,税务机关将在税制改革中完善政策 [3]
叶永青:股民境外赚钱应该纳税,但亏钱也应合理抵扣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14:45
税收政策现状 - 中国对境内个人股票交易转让所得实行免税政策 同时股票投资产生的亏损同样不能纳入所得税前抵扣 [4] - 个人转让境内上市的A股股票所获得的盈利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依据是1998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暂免征收通知 [9] - 境外股票交易目前尚无相关免征规定 对居民的境外股票征税虽有法律依据但尚未建立具体规则 [11] 境外股票交易征税 - 2025年多地税务部门查处多起"境外收入未依法申报个人所得税"案例 居民需自查境内外所得并进行纳税申报 [2] - 境外股票交易允许同一纳税年度盈亏相抵 但不允许跨年结转抵扣 [1][6] - 居民个人境外利息、股息、红利等分类所得应与境内所得分开单独计算应纳税额 [2] 国际税收制度比较 - 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建立股票交易所得税收制度 包括对盈利征税和亏损抵扣安排 [3][7] -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允许当年股票亏损抵补盈利 并可无限期向后结转抵扣 部分国家还允许冲抵工资薪金所得 [15][16] - 各国政策倾向于对股市资本给予优惠税收待遇 以平衡税收收入与财富发展目标 [17] 政策改进方向 - 现行征管实践中部分税务机关允许抵扣当年亏损 引用已取消的12万元申报制度文件作为依据 [13][14] - 未来境内股票征税可能采取逐步过渡方式 对长期资本所得采用低税率或免税 [10] - 需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亏损弥补或结转机制 同时明确免税所得与应税所得的区分规则 [17]
叶永青:股民境外赚钱应该纳税,但亏钱也应合理抵扣
经济观察网· 2025-07-23 13:43
税务政策调整 - 2025年中国多地税务部门开始要求居民自查并申报境外股票投资所得 涉及湖北 山东 上海 浙江等地 [2] - 根据2020年财政部公告 境外利息 股息 红利 财产租赁/转让及偶然所得需单独计算应纳税额 不与境内所得合并 [2] - 全球多数国家已建立股票交易征税制度 包含盈利征税与亏损抵扣机制 [2] 境内股票交易税收现状 - 中国对境内A股(沪/深/北交所)股票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依据1998年财政部通知 [5] - 现行政策下股票投资亏损不可抵扣所得税 免税政策短期内无调整预期 因市场敏感度高 [5] - 未来若出台新规可能采取渐进式过渡 长期资本所得或适用低税率/免税 类似股息税规则 [6] 境外股票交易征税问题 - 境外股票交易无免征规定 征税存在法律依据但缺乏具体规则 [7] - 当前征管实践中允许同年度盈亏相抵 但禁止跨年结转抵扣 [3] - 部分税务机关引用已废止的2006年1200号文件作为亏损抵补依据 需财政部进一步明确 [9] 国际税收规则比较 -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允许当年股票亏损抵补盈利 部分可冲抵工资薪金所得 [10] - 多数国家不允许亏损向前结转 但可无限期向后结转抵扣 [10] - 国际通行做法区分长期/短期资本利得 对股市资本给予税收优惠以平衡多重目标 [11] 专家观点 - 金杜律师事务所叶永青指出 税收公平原则要求亏损抵扣机制 中国未来规则可借鉴国际经验 [3][11] - 现行税法未明确财产转让损失弥补制度 境外股票按交易确认征税 损失不可扣除 [8] - 需建立境内/外股票税务处理的明确区分规则 避免适用冲突 [11]
超豪车消费税起征点降到90万,电车也要征!会有哪些变化?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23:59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消费税起征点从130万元降至90万元(不含增值税),覆盖更多豪华车型如奔驰S级、宝马7系高配版等 [3] - 新能源车首次纳入征税范围,纯电动及燃料电池车零售价超90万元需缴纳消费税,体现"油电同权"原则 [3] - 征税环节调整:新能源车仅零售环节征10%消费税(生产环节免税),燃油车维持生产/进口+零售双重征税 [3] - 二手超豪华车交易免税,促进高端二手车流通及保值率提升 [4] - 税基覆盖范围扩大,明确零售环节销售额包含精品配件、装饰服务等附加费用,防止拆分避税 [4][6] 市场影响分析 新车市场 - 90万-130万元区间车型消费者成本增加(例:含税价102万元车需缴9万元消费税) [4] - 豪华品牌或调整定价策略,可能推出"卡位89.9万元"车型或优化选装包 [4] - 2025年上半年90万元以上新车销量中,燃油车占3.3万辆(同比下滑41%),纯电车型仅214辆 [7] - 奔驰占据101.7万元以上市场48%份额(1.6万辆),路虎、保时捷分别占23%、18% [7] 二手车市场 - 二手超豪华车免税政策或刺激交易活跃度,但部分车商对涨价持谨慎态度 [9][10] - 部分二手车商因消费环境疲软转向大众化车型,对二手超豪车价格回升预期较低 [10] 行业数据与趋势 - 进口豪华车市场持续萎缩:2023年进口80万辆(同比-10%),2024年70万辆(同比-12%),2025年1-5月仅18万辆(同比-33%) [6] - 2025年6月豪华车促销力度达26.8%(同比+3.6pct),130万元车型实际售价已降至90万元(含税145万),与2016年税基一致 [6] - 101.7万-146.9万元区间新车销量仅2万辆,占豪华车总销量(145万辆)比例不足1.4% [7] 专家观点 - 乘联会秘书长认为起征点调整合理,反映车市价格变化,未实质性扩大征税范围 [5][6] - 行业专家指出部分车型利润不足10%,消费税增加或由消费者承担 [9] - 协会人士预计豪华新车将涨价,但二手市场实际需求可能仍疲软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