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色文旅
icon
搜索文档
青春赋能、创新驱动,延安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新”起来、“潮”起来!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15:05
青春赋能、创新驱动,延安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新"起来、"潮"起来! 中新网延安10月17日电(记者 刘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诗句,道出了延 安作为革命圣地的精神分量。 10月15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在延安展开。采风团 一行在此探寻的,正是这片红色热土如何将厚重历史与时代脉搏相融合,走出一条文旅赋能、精神传承 与区域发展并举的新路。 情怀为魂 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红色文旅是传承精神、带动发展的双重引擎,它不仅让革命基因"活"了起 来,更让革命热土"火"了起来。 从四川德阳自驾两日而来的退休夫妇,怀揣"多年向往"踏上这片圣地,圆了"接受红色教育"的心愿;来 自宝鸡的退休党员旅游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小米加步枪"前驻足,感叹"每次参观都有新感动";62岁 的陈女士自黑龙江大庆远道而来,特意带5岁孙女登宝塔山、看纪念馆,只为让孩子"了解国家历史,知 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延安甘泉大峡谷,腰鼓表演热火朝天。中新网 刘越 摄 正是在这样具体而微小的参观场景中,革命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化为了可感知的温度与 ...
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优势(强化文旅融合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大别山抗战》是将军红四方景区首次推出的行进式演艺节目,以黄安(今红安)的抗战史实为蓝本, 每天下午3时演出,全程近3个小时。 "我特地带孩子来体验,希望孩子能感受到更多历史细节,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来自武汉的游客张梅 说。 "我们通过'剧情+场景+互动'融合,用全新设备,让历史文化可看、可感、可参与。"景区负责人李文齐 介绍,国庆、中秋假期,《大别山抗战》线上售票超1万张。 开发新场景,培育新热点,推动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国庆、中秋假期,红安县新编排剧目30部,策 划文化活动30余场,文旅市场活力满满。 文旅"出圈",离不开惠民让利的举措。在黄安古城·红安影视幻城景区,入口处排起长龙。游客只需扫 码关注景区微信公众号,就能领取"礼包"。"礼包有现烤的红安苕,还有铜锣挂件、手绘地图等文创产 品,以及红薯干、红安花生、老君眉茶等。"工作人员介绍,景区每天送出礼品2000多份。 炮火纷飞,硝烟四起,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将军红四方景区抗战体验剧《大别山抗战》开场——"同志 们,冲啊!"冲锋号一响,游客就在演员的带领下冲了上去。 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景区游客中心旁,七里坪镇年轻干部鄢力身穿红色马甲,帮助自驾游客寻找 ...
一栋围楼如何连起沈所红色景区,赋能乡村振兴?
南方农村报· 2025-09-29 14:35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关于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考察了解韶关市始 兴县乡村振兴红色文旅状况,理清地方红色文旅脉络,赋能乡村振兴,在暨南大学乡村振兴 办公室、暨南大学"双百行动"始兴县服务队和始兴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的统筹协调 下,8月30日—9月1日,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暨南 大学'党建+安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党建引领安全 发展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调研实践队及"党建引领社区安全,赋能百千万工程"实践队在 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院长、党的建设与公共安全治理研究院院长卢 文刚的带领下前往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围绕如何依托红色文旅历史资源,盘活地方特 色文旅,构筑一体式红色文旅景区,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展开帮扶调研。 围楼文化之乡,厚重红色印记 始兴被誉为"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其中红围是最具红色印记的围楼。红围位于广东省韶关市 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原名奠安围,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30年),墙体因长期风化呈红色 而得名。1940年6月,因发生了省委机关人员被跟踪的事件,中共广东省委决定迁入 ...
河南整合太行山文旅资源 南太行上风景新
人民日报· 2025-09-27 05:43
南太行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河南以文旅融合为钥匙 串起自然风光 红色基因与乡村资源 在保护中开发南太行[1] - 立足南太行雄 奇 秀 险 幽的资源特质 让静态山水成为动态体验的载体 例如滑翔伞 蹦极 亲水项目等[1] 红色旅游与研学市场发展 - 红旗渠精神营地通过设计挑扁担 抬箩筐 抡锤打钎等体验项目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1] - 实景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 有学生体验后自发整理出3万字修渠人口述史[2] - 今年以来林州已吸引研学游客近百万人次 同比增长11.3%[2] - 南太行红色文旅通过实景与创意在新乡郭亮村 焦作赵庄村 济源文化场馆等地进行新表达[2] 乡村资源开发与民宿经济 - 济源走好保护+开发之路 修复70多座传统民居 打造十八院民宿 引入陶艺 茶艺等 使游客从打卡即走变为深度漫游[2] - 村民年人均文旅收入达到3.6万元 比改造前增长3倍多[3] - 村民酒艳香的农家乐旺季一天接待20多桌 月收入超2万元 手艺人高华飞的陶艺工坊上半年多挣4万多元 村民刘燕作为民宿管理员月工资3800元并有分红[3] 项目与景点具体案例 - 安阳林州市魏家庄村发展滑翔伞项目[1] - 新乡宝泉崖天下有蹦极和太行山蓝眼泪亲水项目 鹤壁云梦山 焦作云台山丹霞地貌与云海辉映[1]
长沙风采 “破圈”全球 “十大文旅工程”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沙晚报· 2025-09-26 07:37
入境旅游表现 - 2024年1-8月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95,269人次,口岸入境人次居中部省会第一 [8] - 其中免签入境外籍游客同比增长62.43% [8] - 将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并制定《关于促进长沙市入境旅游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促进入境旅游 [20] 消费扩容举措 - 首家市内免税店于9月26日亮相,是全国8家市内免税店之一,采用“免税+有税+跨境”多元模式 [10] - 各级政府将投入5000万元促消费,同时撬动商家发放10亿元消费券 [11] - 围绕旅游旺季创新举办新春灯会、四季消费活动等不少于500场次 [10] 演艺经济发展 - 全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会80场以上,吸引全国观众 [13] - 计划用3至5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演艺新空间 [12] -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E4馆改造升级为长沙国际会展演艺中心,填补万人级室内演艺场地空白 [12] 红色文旅资源 - 统筹全市269处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 [14] - 今年是《沁园春·长沙》创作100周年,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演出等产品 [16] - 第五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长沙成功举办 [14] 产业升级与项目投资 - 全市共有在建文旅项目155个,总投资达983.1亿元,预计2025年完成投资132.87亿元 [18] - 积极开发新业态,如《恰同学少年》等沉浸式演艺,不断培育大IP [18] - 奥体中心开建,全国最大球幕影院奇幻海洋馆落地长沙 [18]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2025年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落地长沙 [22] - 长沙以超过全国一半的简牍出土量成为中国简牍第一城 [22] - 着力建设“博物馆之城”,全年举办高质量文物特展5个以上、文博活动200场次以上 [23] 融合发展策略 - 推动建设马栏山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园区集聚186家规上企业和165家高新技术企业 [17] - 园区6万余名员工平均年龄26.7岁,青年创客占近90% [17] - 构建“超级IP+衍生矩阵”,推动文化符号产业化 [17] 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将于11月中旬在长沙举办 [20] -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擦亮“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 [21] - 发挥长沙“四小时航空圈”优势,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二次引流” [20]
(乡村行·看振兴)“红色文旅+庭院经济” 福建屏南老区村迈出振兴新步伐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7:31
核心观点 - 三万里村通过“红色文旅+庭院经济”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实现村集体与农民收入双增长 [1][2][4][6] 红色文旅发展 - 三万里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 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 曾是中共闽东北特委和闽东北军分区重要战斗地 [1][2] - 2020年建成屏南红色记忆馆 由青砖房改造而成 集历史展示与党建教育于一体 每年吸引近千人参观学习 [2] - 配套建设红色文化广场 “军号吹响三万里”雕塑 红色革命壁画 红色书屋 红军亭等系列红色景观工程 [2][7] - 依托仙山牧场自然风光与红色文化 打造屏南南部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串联万安桥至罗沙洋等景点 融入以“白水洋·鸳鸯溪”景区为龙头的全域旅游规划 [4] 庭院经济与收入成效 - 引导村民利用院落空间种植兰花 多肉 “金珠伞”等特色花卉和猕猴桃等果树 明码标价向游客销售 [6] - 将庭院“方寸地”变成“致富园” 充分挖掘经济潜力 改善人居环境 [6] - 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6.81万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86元 [6]
8月14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4 21:58
生态文明建设 -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6] - 生态文明主题纪录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将于8月15日在央视播出[21] 金融数据 -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 同比增长8.8%[9]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1.26万亿元 同比增长9.0%[9] - 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9] 财政支持 - 中央财政下达42.5亿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同比增长16.8%[16] - 超长期特别国债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下达完毕 支持设备更新领域约8400个项目[15] - 特殊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由6000元提高至7000元 惠及91万残疾学生[16] 能源基础设施 - 中西部最大战略调峰储气库榆37库正式投运 总库容97.2亿立方米[19] - 该储气库可满足京津冀和陕西6000万户家庭用气需求[19] 交通运输 - 京雄快线签署委托运营协议 将与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贯通运营[19] - 项目建成后实现半小时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9] 航空运输 - 中国航协发布航空客运自律公约 要求杜绝恶意竞争和违规销售行为[19] - 公约明确禁止低价倾销、虚假宣传及违规捆绑销售[19] 外贸表现 - 前7个月我国区域外贸持续向好[2][10] 数字经济建设 - "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8] 文旅产业 - 哈尔滨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 提升城市吸引力[11] - 暑期红色文旅热度持续攀升 多地革命纪念馆接待量增长[1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大别山下薪火传——鄂豫皖根据地绘就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7-28 15:24
红色文旅产业 - 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热门旅游研学目的地 [2] - 2024年大悟县接待游客达7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带动10万余村民就业 [3] - 村民依托红色旅游发展民宿、农家乐及土特产销售,绿茶、油茶、茶树菇等产品热销 [2] 提琴制造业 - 河南省确山县拥有144家提琴制造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4] - 当地提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4] - 返乡人才带动产业升级,如蒋贺喜从学徒成长为车间主任并培养20余名徒弟 [4] 茶产业与茶旅融合 - 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发展5500亩茶园,2024年茶叶总产量3.5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 [6] - 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带,吸引游客体验采茶并延长产业链 [6] 多元工业与农业 - 宿松县洲头乡工业产业园聚集6家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凯瑞电器2024年产值达2400万元,提供100余个岗位 [7] - 汇口镇建成21个稻虾轮作基地,2024年综合产值2.36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 [7]
红色文旅招商推介会在韶山举行 湘鄂赣携手共谱文旅繁荣发展新篇章
中国发展网· 2025-07-11 18:46
红色文旅招商推介会 - 2025年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湘潭市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红色文旅招商推介会在韶山市举行 [1] - 推介会旨在展示湘鄂赣三省红色资源 提升红色文化吸引力 强化与市场主体合作 推动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1] - 湖南 湖北 赣州 韶山分别进行红色旅游推介 [1] - 湖南重点推荐5条"热土湖湘寻美之旅"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包括日出东方缅怀伟人丰碑线 青春岳麓革命文艺觉醒计划 烽火雪峰重走抗战生命线 星火溯源湘南起义沉浸之旅 苗乡蝶变十八洞乡村振兴画卷 [1] - 湘潭市 湘潭县等多地开展文旅招商引资项目路演 [1] - 湘赣边文旅直通快车项目进行推介 [1] - 发布《心向韶山全民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活动章程》 为湘潭美食文旅品牌形象店授牌 [1] 湘鄂赣红色文旅发展 - 湘鄂赣三省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2] - 湖南通过打造韶山等经典红色名片 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节 创建2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 - 推出"伟人故里红色潇湘路"等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锻造沙洲村等新时代红色旅游地标 [2] - 韶山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与湖北江西开展红色旅游联动 推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 [2]
文旅融合 “桥”见红色文旅新故事
四川日报· 2025-06-24 16:34
红色文旅创新 - 泸定县推出"飞夺泸定桥全感互动空间"项目,采用VR、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历史场景数字化复原,游客可沉浸式体验红军战斗场景 [4] - 项目构建"历史场景数字化复原+文创消费链延伸"双轮驱动模式,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包含互动体验区、文创区及休闲咖啡区 [5] - 项目设计9个留影点位,旨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形成可复制的"全感互动空间+红色文旅"标准化解决方案 [5] 交通基建与旅游融合 - 兴康特大桥与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成为国道318线自驾游核心打卡点,分别代表中国基建成就和川藏公路历史风貌 [6] - 伞岗坪驿站依托兴康特大桥吸引自驾游客,提供20元/天停车位及充电桩等设施,带动周边民宿、小卖部等消费 [7] - 驿站收入纳入村集体分红,村民通过小吃销售、民宿经营实现就业增收 [7] 区域旅游经济数据 - 泸定县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568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收入61.5亿元,同比增长9.5% [7] - 当地推进"红色铸县"工程,布局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五大板块,融入大贡嘎山地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 [7] - 全域旅游"一环两心四区"规划加速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