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销售模式
搜索文档
极星汽车在华“大撤退”:关闭最后一家门店,现车五折“甩卖”,中国成其生产基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20:27
业务模式调整 - 极星汽车关闭了其位于上海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彻底告别中国市场的实体零售渠道 [1] - 公司正在进行战略性业务调整,转向线上销售模式,官方提供的二维码在线购车系统已关闭且不再提供试驾服务 [2] - 公司已结束与星纪魅族的合资企业极星科技的业务运营,并收回中国市场分销权 [6] 中国市场销售与定价 - 2025款高配版车型正以五折价格销售,单电机版现价16.9万元(原价33.8万元),双电机版现价22.9万元(原价39.8万元) [2] - 2025年上半年,极星汽车在华累计销量仅为69辆,其中3月仅售出1辆,4月和5月均未有新车售出 [5] - 中国市场销售表现与全球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公司上半年全球累计销量达3.03万辆,同比增长51% [5] 全球业务与生产布局 - 中国已成为极星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球市场,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销量接近4.5万辆大部分在中国生产 [4] - 公司在中国拥有多个生产基地:Polestar 2在台州生产、Polestar 3在成都生产、Polestar 4在宁波生产、Polestar 5在重庆生产 [4] - 2025年第三季度,极星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九个月累计零售销量约44,482辆,增幅达36% [4] 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40.54亿美元,负债合计73.83亿美元,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5] - 2020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超51亿美元,其中2024年单年净亏损达20亿美元 [5] - 自2022年上市以来,公司股价已下跌90%,2024年因股价跌破1美元而收到纳斯达克的"缺乏合规通知" [9] 管理与战略变动 - 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管理团队8年以来已历经7位中国区掌舵人,近半年来全球管理团队几乎全员"大换血" [8] - 2023年5月,公司曾冻结全球招聘并裁员10%,今年以来逐步收缩中国业务,包括针对销售和运营部门的减员计划 [6] - 公司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间实现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至35%,并力争在2025年实现盈利 [8]
昔日“特斯拉劲敌”,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也关了,公司1800亿元市值已蒸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21:43
公司近期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在中国上海前滩L+Plaza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应对市场变化 [1] - 公司当前在中国市场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完成购车流程 [1] - 公司于2023年5月宣布加强成本管理,包括冻结全球招聘并裁员10%,并在2024年2月对直营渠道进行削减 [9] 公司历史与市场表现 - 极星汽车由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于2017年联合成立,曾被视为特斯拉的有力竞争对手 [2] - 公司于2022年6月通过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PSNY",上市初期总市值一度高达276.29亿美元 [5][6] - 截至发稿,公司股价已跌至不足1美元,较上市初期下跌超过90%,总市值仅剩18.67亿美元,超过250亿美元市值蒸发 [7] 产品策略与销售困境 - 产品定位与价格策略摇摆不定,Polestar 1作为限量超跑定价145万元,而走量车型Polestar 2在上市次月价格从41.8万元下调至29.8万元,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腰斩"印象 [6] - 2023年11月推出的Polestar 4定价29.99万元起,但因销量低迷于2024年3月暂停中国产线 [6] - 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华累计销量仅为69辆,其中4月和5月交付量为零,6月仅售出6辆 [11] 管理团队与全球市场 - 极星中国区管理团队在8年内历经7位掌舵人,近半年来全球管理团队几乎全员更换,包括CEO、CFO和COO [11] - 与中国市场惨淡形成对比,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51.1% [12]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九个月累计零售销量约44482辆,增幅达36% [12]
昔日“特斯拉劲敌”,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也关了!上半年在华仅卖出69辆,公司1800亿元市值已蒸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20:49
公司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正战略性地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应对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1] - 公司目前在中国市场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了解产品信息并完成购车流程[1] 公司历史与市场表现 - 极星汽车由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于2017年联合成立,一度被业内认为是特斯拉的有力竞争对手[2] - 公司于2022年6月通过SPAC方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初期总市值一度高达276.29亿美元[2] - 截至发稿,公司股价已跌至不到1美元,较上市初期下跌超过90%,总市值仅剩18.67亿美元,超过250亿美元市值蒸发[4] 产品与定价策略 - 公司产品定位和价格策略摇摆不定,2019年推出的Polestar 1超跑售价高达145万元,而2020年推出的走量车型Polestar 2首发版定价41.8万元,次月即下调至29.8万元,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腰斩"的印象[4] - 2023年推出的Polestar 4定价29.99万元起,但未搭载激光雷达,最终因销量低迷于2024年3月暂停中国产线[4] 运营与财务状况 - 2023年5月公司宣布冻结全球招聘并裁员10%,2024年2月极星科技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直营渠道成为削减重点[6] - 公司中国区管理团队8年内已更换7位掌舵人,近半年全球管理团队几乎全员更换,包括CEO、CFO和COO[6] 销售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极星汽车在华累计销量仅为69辆,其中4月和5月交付量为零,6月仅售出6辆[6] - 与中国市场惨淡表现形成对比,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球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51.1%[7]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九个月累计零售销量约44482辆,增幅达36%[7] - 截至数据发布,Polestar 2全球累计销量约37.3万辆,Polestar 4累计销量超过23.1万辆[7]
稳健医疗:消费品业务加速成长,线上新渠道表现强劲-20250508
华西证券· 2025-05-08 18: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评级为买入,上次评级也是买入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5Q1营收和利润双增长,主要系奈丝公主销售收入高速增长和GRI并表,公司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2] - 收入端医疗业务韧性增长,消费板块强势突围,盈利端棉价波动及并购扰动毛利率,运营提效和整合优化驱动净利率提高 [3][5] - 公司以“棉”为核心构建护城河,推进核心战略,考虑感染防护产品市场变化调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概述 - 2024年实现营收89.78亿元,同比+9.69%;归母净利润6.95亿元,同比+19.81%;扣非后归母净利为5.91亿元,同比43.40% [2] - Q4单季度营收29.08亿元,同比+33.72%;归母净利润1.42亿元,较三季度减少0.26亿元,主要系稳健桂林主营产品市场需求下降,计提商誉减值损失9074万元 [2] - 2025Q1实现营收26.05亿元,同比+36.47%,医疗板块同比增长46.3%,消费品板块同比增长28.8%;归母净利润2.49亿元,同比+36.26%;扣非后归母净利为2.34亿元,同比+62.46% [2] 分析判断 收入端 - 2024年实现营收89.78亿元,同比+9.69%;2025Q1实现营收26.05亿元,同比+36.47% [3] - 医疗业务高端敷料、手术室耗材及健康个护业务24年内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81亿元、8.26亿元及4.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1%、+48.83%及+34.98%,全年同比增长1.1% [3] - 消费品业务24年干湿棉柔巾/卫生巾/成人服饰/婴童服饰用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57、7.00、9.65、9.63亿元,分别同比+31.19%、+18.03%、+15.39%、+13.21%,25Q1干湿棉柔巾/成人服饰实现营业收入3.7、2.5亿元分别同比+38.6%、+23.4% [3] - 24年消费品板块线上/线下门店/商超收入分别为30.70、14.87及3.2亿元,同比+18.87%、+9.24%及+33.4%,全棉时代全域会员人数近6,100万人,较去年末增长15.8% [4] - 25Q1线上/商超收入分别同比+34.0%/+70.9%,全棉时代、奈丝公主品牌抖音销售额分别同增111.86%和338.21% [4] 盈利端 - 2024年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7.32%/8.25%,同比-1.68pct/+0.57pct,全棉时代实现毛利率55.9%,同比-1.0pct,主要受棉花价格波动影响 [5] - 2025Q1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8.46%/10.05%,同比+0.84pct/-0.09pct,主要系新并购公司的收入贡献和两大板块的收入增加 [5] - 2024年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5.22%/7.50%/-1.11%/3.88%,同比-0.32pct/-0.97pct/-0.35pct/-0.05pct,预计主要系运营提效带来费用端优化 [5] - 2025Q1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2.75pct/+0.40pct/+0.78pct/-0.44pct,管理费用率上升预计主要系2024年并购产生,财务费用率上升主要系本期利息收入减少及并购公司增加的利息费用 [5] 投资建议 - 调整公司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2.50/129.65/149.97(前值124.44/-/-)亿元,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1.72/2.09/2.53(前值3.37/-/-)元,对应2025年5月6日50.87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30/24/20倍,维持“买入”评级 [7] 盈利预测与估值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8,185|8,978|11,250|12,965|14,997| |YoY(%)|-27.9%|9.7%|25.3%|15.2%|15.7%|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580|695|1,001|1,219|1,472| |YoY(%)|-64.8%|19.8%|44.0%|21.8%|20.7%| |毛利率(%)|49.0%|47.3%|48.8%|49.7%|49.9%| |每股收益(元)|0.98|1.19|1.72|2.09|2.53| |ROE|5.0%|6.2%|8.5%|9.8%|11.0%| |市盈率|51.91|42.75|29.59|24.30|20.13| [9]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展示了2024A - 2027E的相关数据,包括营业总收入、净利润、营业成本等 [11] - 主要财务指标涵盖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每股指标、估值分析等方面的数据 [11]
润本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_招股说明书(注册稿)
2023-07-08 07:40
上市信息 - 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6,069.00万股A股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40,459.3314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15%[7][34] - 保荐人(主承销商)为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7][31] - 发行申请尚需经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监会履行相应程序[3] 业绩总结 -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85,608.92万元,净利润16,004.49万元,年末资产总额82,542.02万元[49][51] -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9.04%,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99%,扣非归母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66%[51] - 2023年1 - 3月公司营业收入15,150.0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81%;归母净利润2,112.3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59%[60] - 2023年1 - 6月预计营业收入61,000 - 63,000万元,较2022年1 - 6月增长38.96% - 43.51%[62] - 2023年1 - 6月预计归母净利润11,000 - 12,000万元,较2022年1 - 6月增长40.04% - 52.77%[62] 用户数据 - 2019 - 2022年,天猫、京东平台直营店铺年购买用户数由537.95万人增至1041.22万人[48] 市场情况 - 2021年中国零售电商平台份额中,淘系(包括天猫与淘宝)为52%,京东为20%[24][68] - 我国驱蚊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51.81亿元增至2022年的7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56%,预计2027年达101.70亿元[46] - 2022年驱蚊线上市场规模约为18.27亿元,线上渗透率约为24.50%,2017 - 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28%,2022 - 2027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38%[46] - 个人护理行业2022年市场规模达5118.18亿元,线上渠道市场规模约为2245.86亿元,占比约为43.88%[46] 产品销售 -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天猫、京东、抖音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32,202.59万元、41,184.65万元和59,163.30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75%、70.77%和69.14%[24][68] -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单品的销售金额分别为21,868.95万元、25,574.55万元、29,307.86万元,销售集中度分别为49.40%、43.95%和34.25%[25][70] - 2022年公司驱蚊产品线上市场占有率约为19.9%、婴童护理产品约为4.2%[48] - 2022年公司驱蚊产品整体市场份额约5.0%,线上渠道约19.9%;电热蚊香液整体市场份额约16.2%,驱蚊液约15.9%[54] - 2022年公司婴童护理产品整体市场份额约1.9%,线上渠道约4.2%;儿童面霜整体市场份额约8.6%,儿童润唇膏约9.5%[54] 生产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生产产量占比分别为68.95%、67.84%和75.69%[38] - 2022年公司80.56%的产品可自行生产,两大生产基地建筑面积总计约10.50万平方米[44] 股东结构 - 公司控股股东为卓凡投控,实际控制人为赵贵钦、鲍松娟[31] - JNRY VIII HK Holdings Limited持有发行人10%的股权[16] - 本次发行前,赵贵钦与鲍松娟直接或间接控制公司85.38%股份[82] 募集资金用途 -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净额90272万元将用于四个主营业务相关项目,包括黄埔工厂研发及产业化项目36881万元、渠道建设与品牌推广项目34391万元、信息系统升级建设项目9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10000万元[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