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极星汽车(PLSAY)
icon
搜索文档
6年亏损380亿、月销跌至个位数,极星汽车保得住中国市场吗?
新京报· 2025-08-11 12:33
销量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仅售出69辆汽车 其中3月仅售1辆 4月和5月无销售记录 6月销量为6辆 [1] - 2025年1月售出56辆 2月售出6辆 3月降至1辆 6月小幅回升至6辆 [1] - Polestar 3上市半年累计销量不足200辆 [4] 财务状况 - 2019至2024年累计净亏损超53亿美元(约380亿元人民币) 亏损额从2022年4.7亿美元扩大至2024年20.5亿美元 [1] - 截至2024年底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 总负债达73.83亿美元 [2] - 每月现金消耗约1亿-2亿美元 [2] 资本运作 - 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注资2亿美元 以每股1.05美元认购1.9亿股A类美国存托股 控股比例升至66% [2] - 注资前股价在1美元附近波动 面临纳斯达克退市风险 注资后短暂提振股价 但较2022年高点仍下跌约90% [2] 产品策略 - Polestar 1定位限量超跑 售价145万元 中国年配额100台 [4] - Polestar 2首发版41.8万元 次月降价至29.8万元 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腰斩"印象 [4] - Polestar 3售价69.8万元起 高于蔚来ES8和理想L9 [4] - Polestar 4定价29.99万元起 未搭载激光雷达 2024年3月因销量低迷暂停中国产线 [4] 组织调整 - 中国区员工从2024年初320人裁至86人 上海总部退租3层办公楼 [6] - 极星时代科技(宁波)有限公司(持股49%)于2024年4月停止运作 [6] - 品牌进入中国后更换七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5] 战略转型 - 启动轻资产转型 押注"直营+线上"模式 砍掉冗余经销商网络 仅在核心城市保留体验店 [6] - 四季度被设为最终考核期 若销售模式切换后无起色将进行更深层调整 [6] - 吉利集团推进"回归一个吉利"战略 极星被定位为高端电动车全球化布局重要部分 [2][3]
消息称极星汽车上半年在华销量69辆,或将于今年底退出中国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8-02 16:16
极星汽车中国区业务调整 - 极星汽车中国区业务几近停滞,合资公司极星科技已终止运营,多位管理层离职,销售系统关闭 [1] - 极星科技成立于2023年6月,由极星汽车和吉利旗下星纪魅族联合成立,旨在强化本土化运营能力,但已于2024年4月终止运营 [4] - 极星中国区总经理吴慧静等多名管理层离职,组织架构面临调整 [1] 极星汽车销售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极星在华累计销售69辆,其中1月售出56辆,2月和6月各售出6辆,3月售出1辆,4月和5月零销售 [3] - 全球市场表现较好,上半年累计销售3.03万辆,同比增长51%,其中第二季度销售1.8万辆,同比增长38% [3] 极星汽车股权结构变化 - 沃尔沃汽车2023年2月将极星持股比例减持至18%,并停止资金支持,吉利瑞典控股成为第二大股东 [4] - 2024年6月,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控制的PSD Investment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约14.41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提升至44% [4] - 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及吉利瑞典子公司合计持有极星66%股份,沃尔沃持股比例降至16% [5] 极星汽车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40.54亿美元(约292.02亿元人民币),负债合计73.83亿美元(约531.82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约239.8亿元人民币) [5] - 2020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51亿美元(约367.37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年单年净亏损20亿美元(约144.07亿元人民币) [5] 极星汽车管理团队变动 - 极星中国区8年内更换7位掌舵人,近半年全球高管团队大换血,CEO、CFO、COO等全面换防 [5] 极星汽车未来发展战略 - 计划2025年至2027年实现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至35%,目标2025年盈利 [6] - 自2022年上市以来股价下跌90%,2024年因股价跌破1美元收到纳斯达克合规警告 [6]
一个月仅卖出6辆,极星汽车中国市场业务几近停摆
第一财经· 2025-07-29 18:17
极星汽车中国市场表现 - 6月销量跌至个位数仅6辆 4月5月销量无法显示 3月销量仅1辆 上半年累计零售销量不到70辆 [1] - 中国业务几近停摆 试驾仅支持电话预约 在线购车系统关闭 线下门店仅剩上海前滩一家 [1] - 2021-2023年中国销量持续下滑 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 2024年全年零售销量仅1864辆 [2] 公司战略调整 - 内部回应称将继续在中国销售但销售模式转型 预计四季度完成调整 [1] - 终止与星纪魅族合资企业极星科技运营 收回中国市场分销权 [1] - 极星科技成立于2023年6月 原为强化本土化运营能力但未改善销量 [2] 全球市场与财务状况 - 上半年全球零售销量3.03万辆同比增长51% 二季度销量1.8万辆同比增长38% [2] - 2020-2024年累计归母净亏损超51亿美元(366亿元) 2024年单年净亏损超20亿美元(147亿元) [2] - 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40.54亿美元 总负债73.83亿美元 资不抵债 [2] 资本市场表现 - 当前美股股价1.09美元 总市值23亿美元 不足2022年6月上市时的十分之一 [3]
极星汽车上半年零售销量同比增长51%
快讯· 2025-07-10 19:22
销量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零售销量达18,049辆,同比增长38% [1] - 2025年前六个月累计零售销量30,319辆,同比增长51% [1]
极星汽车:第二季度销量同比增长38%,达到18,049辆。
快讯· 2025-07-10 19:04
极星汽车销量表现 - 第二季度销量同比增长38% [1] - 第二季度销量达到18,049辆 [1]
极星汽车4年亏337亿深陷资不抵债 首季国内仅售63辆李书福输血14亿
长江商报· 2025-07-01 08:08
公司业绩与财务状况 - 2021年—2024年净利润累计亏损47.05亿美元(约合337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亏损10.07亿美元、2022年亏损4.66亿美元、2023年亏损11.82亿美元、2024年亏损20.5亿美元 [11][1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40.54亿美元,负债73.83亿美元,净资产-33.29亿美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12] - 2024年6月获得吉利关联方PSD Investment Limited的2亿美元股权投资,用于营运资金需求,交易后李书福合计持股比例达66% [12][13] 销量表现 - 中国市场销量持续低迷:2021年2048辆、2022年1717辆、2023年1100辆、2024年1726辆,2025年一季度仅63辆(1月56辆、2月6辆、3月1辆) [1][9][10] - 全球销量2020年1.02万辆、2021年2.9万辆、2022年5.15万辆、2023年5.46万辆,但2024年同比下降15%至4.49万辆 [8][9] 产品召回事件 - 国内召回:2024年3月召回1867辆极星4(制动控制器软件问题)、2024年11月召回2辆极星1(制动模块安装缺陷)、2025年6月召回2辆极星2(单踏板模式制动软件偏差) [2][3] - 海外召回:2025年5月召回3664辆Polestar 3(后视摄像头故障)及2.78万辆Polestar 2(倒车影像系统问题),其中Polestar 2为一年内第二次因同类问题召回 [4][5][6] 公司背景与资本动态 - 公司为沃尔沃与吉利合资的高性能电动车品牌,2022年通过SPAC合并登陆纳斯达克(代码PSNY) [7][8] - 2024年沃尔沃减持股份至16%并终止资金支持,吉利通过增持巩固控制权 [13]
淡出中国押注欧洲 获2亿美元融资的极星汽车依然“钱紧”
经济观察网· 2025-06-18 13:01
股权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化 - 极星汽车获得PSD Investment 2亿美元股权注资,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PIPE)方式出售1.9亿份A类美国存托股票(ADS),每股定价1.05美元 [2] - 交易后PSD Investment持股比例提升至44%,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及吉利瑞典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升至66%,沃尔沃汽车持股比例从18%降至16% [2] - 交易前PSD Investment将其持有的2000万份B类ADS转换为A类ADS,以确保投票权控制在50%以下,B类股票每股对应10票投票权 [3]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1年至2023年累计亏损20.16亿美元,2024年前三个季度净亏损8.63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扩大67% [4] - 2024年12月获得逾8亿美元一年定期贷款,总债务升至约44亿美元,2024年底需偿还约8亿美元到期贷款 [8] - 公司每月现金消耗为1—2亿美元,2亿美元股权注资对现金流改善有限,预计2027年自由现金流才能转负为正 [8][9] 市场表现与品牌战略 - 2020年至2023年全球累计销量14.53万辆,2024年中国销量仅占全球总销量7% [4][5] - 品牌定位摇摆,极星1售价超百万元而极星2降价至29.98万元,导致市场认知混乱 [5] - 2024年欧洲销量占总销量75%,英国、瑞士、德国和挪威为主要市场 [7] 产品与生产布局 - 旗下拥有极星1至极星4四款车型,基于沃尔沃SPA、CMA平台及吉利SEA架构开发 [5] - 极星3从中国成都工厂转至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生产,极星7将在沃尔沃斯洛伐克工厂生产,预计2027年上市 [6][8] - 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基于自研铝合金平台的极星5,采用800V技术 [7] 战略调整与挑战 - 计划2025年至2027年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至35%,2025年实现盈利 [7] - 收缩中国业务线,终止与星纪魅族合资业务,国内36家门店中14家暂停营业 [7] - 极星2因美国关税撤出美国市场,极星2出口欧洲需缴纳18.8%反补贴关税 [7][8] 销售网络与服务 - 改变线上直营为主模式,计划2026年全球网点翻倍至300家,依托沃尔沃建立服务网络 [8] - 欧洲市场拓展面临挑战,关键车型极星7上市时间延迟至2027年 [8]
2亿美元融资之后,极星汽车驶向何方?
36氪· 2025-06-17 20:39
融资与股权结构 - 极星汽车获得吉利关联方PSD Investment 2亿美元股权投资,通过PIPE方式以每股1.05美元出售约1.905亿股新发行A类美国存托股 [1] - 交易完成后李书福通过PSD和吉利瑞典子公司持股比例达66%,沃尔沃持股从18%降至16% [3] - PSD Investment计划将2000万股B类ADS转为A类ADS以保持总投票权低于50% [3] 市场定位与竞争格局 - 极星定位为"Design-driven"的高端电动品牌,强调性能与设计差异化 [3] - 面临特斯拉Model 3/Y的直接竞争,后者凭借成本优势和智能化占据市场主导 [5] - 传统豪华品牌(宝马/奔驰/奥迪)电动化转型对极星构成威胁 [5] - 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需应对蔚来/小鹏等本土新势力的快速迭代 [6] 财务状况与运营挑战 - 2024年全球销量44,458辆同比下降18%,前三季度营收14.57亿美元同比下降21% [8] - 净亏损从2023年同期的5.16亿美元扩大至8.63亿美元 [8] - 现金消耗速度快,2亿美元融资仅能短期支撑运营 [8] - 毛利率承压,受平台分摊成本及市场价格战影响 [9] 产品战略与技术能力 - 产品线覆盖极星2/3/4及规划中的5/6车型,形成完整矩阵 [12] - 三电系统和智能驾驶领域尚未建立显著技术优势 [12] - 过度依赖极星2单款车型,中国市场表现乏力 [12] 行业环境与宏观风险 - 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速放缓,补贴退坡转向产品力驱动 [13] - 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高端定位面临定价两难 [13] - 欧盟反补贴调查等贸易政策增加全球化不确定性 [15] - 资本市场对新造车企业融资热情降温 [15] 战略窗口期与未来展望 - 融资为极星3/4上市提供关键窗口期,需实现稳定量产改善现金流 [9] - 需平衡品牌独特性与集团资源协同,避免"沃尔沃电动版"认知 [6] - 当前处于微妙的竞争平衡点,需突破产品交付与盈利模式瓶颈 [15][16]
极星汽车宣布获得2亿美元股权投资
快讯· 2025-06-16 21:42
极星汽车股权投资 - 极星汽车获得2亿美元股权投资 投资方为PSD Investment Limited [1] - 投资方由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书福实际控制 [1] - 交易通过公开市场定向增发(PIPE)方式完成 发行190,476,190份A类美国存托股 每份定价1.05美元 [1] - 交易前PSD Investment将2000万股B类美国存托股转换为A类 以确保投票权保持在50%以下 [1] 交易细节 - 交易总金额为2亿美元 [1] - 每股ADS定价1.05美元 [1] - 新发行ADS数量为190,476,190份 [1]
Polestar(PLSAY) - 2024 Q4 - Annual Report
2025-05-10 04:09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公司对极星2相关无形资产减值损失2.494亿美元,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及使用权资产等减值损失9020万美元,库存减值损失1.466亿美元[170] - 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对主要与极星3、极星5和极星6相关的某些资产减值,总损失6.221亿美元[17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结转亏损达4956亿美元,其中中国结转余额为885亿美元,中国的结转期限仅为五年,可能限制公司利用递延税资产的能力[271]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主要通过直接面向用户或在某些国家通过特许经营模式销售车辆,该模式较新且未经证实,可能限制公司增长[171] - 公司提供车辆制造商保修等,若储备金不足以支付未来保修等需求,会对业务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174] - 公司通过融资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车辆租赁和融资服务,若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选项,会降低消费者需求[175] - 公司车辆配备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并计划推出自动驾驶功能,该技术存在风险和监管不确定性,且面临激烈竞争[176][177] 各地区表现 - 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极星汽车加征18.8%的进口关税,此前已有10%的关税,这将导致车辆售价提高或利润率降低[152] - 美国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未来可能会征收更多[151] - 美国商务部实施了关于使用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法规,可能禁止极星汽车在美国市场销售[153] - 《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可能要求极星追溯供应链,若无法进口车辆到美国,将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154] - 中国政府可能干预或影响极星及其合作伙伴在中国的运营,导致公司运营和证券价值发生重大变化[155] - 中国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应用及可能的新法规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对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164] - 中国经济增长不均衡且增速放缓,政府措施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负面影响[166] - 公司严重依赖中国的制造工厂和供应商,其增长战略依赖在中国的业务增长[16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2024年公司高级领导层有多项变动,管理层过渡可能需大量时间和资源,暂时扰乱运营或延迟战略计划实施[215]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业务面临重大风险和不确定性,涵盖业务与行业、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等多方面[76] - 公司未来增长和财务表现依赖按预期时间和成本销售现有及新车型[76] - 公司运营依赖战略合作伙伴和关键供应商,部分为单一来源供应商[76] - 公司业务成功依赖成本削减和战略举措,可能无法控制或预测运营成本[76] - 公司所处市场竞争激烈、周期性且波动大,业务和前景依赖品牌[76] - 公司依赖战略合作伙伴提供车辆服务和相关系统[76] - 公司可能面临产品责任索赔,未保险损失会影响现金流和财务状况[76] - 公司依赖车辆充电网络发展,依赖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充电解决方案[76] - 公司面临国际运营风险,包括关税和不利监管、政治等条件[76] - 若Polestar 3和Polestar 4生产爬坡延迟或减少,公司收入、现金流和声誉将受不利影响[90] - 车型市场接受度低或售价低于预期,可能导致销量和收入低于预期,影响公司盈利[91,92] - 公司此前有成本超支情况,未来可能再次出现,成本节约计划也可能无法实现[93,95] - 需求预测不准确,低估需求会导致生产中断和收入延迟,高估需求会使流动性紧张并需提供折扣[96,97] - 电动汽车需求恶化或持续疲软,会对公司财务表现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还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和产品组合变化[98] - 品牌推广和定位依赖高质量客户体验,负面宣传、新技术和多架构平台问题会损害品牌和财务结果[99] - 第三方负面评价会影响消费者对车辆的看法,降低需求,对公司业务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100] - 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不及预期,或消费者需求下降,会损害公司业务和财务状况[101] - 公司运营依赖战略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供应中断会导致生产延迟、品牌受损和财务状况恶化[105] - 供应商协议可能被终止,需求估计不准确会导致产能过剩或不足,影响公司盈利[106] - 公司依赖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协议,无法维持或签订新协议会影响公司独立运营和生产目标[107] - 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均出现净亏损,预计未来几年仍将积累现金流赤字,至少到2026年[125][126] - 公司依赖运营产生正现金流和筹集必要资金,若无法筹集额外资金,可能需推迟、限制或停止车辆生产销售及研发等工作[125] - 公司面临供应链风险,如与供应商谈判杠杆低、国际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成本挑战、材料可追溯性问题、供应商交付问题等[111][112][113][114] - 公司难以控制和预测运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组件短缺等会增加运营成本并降低利润率[115][116] - 公司开展成本削减和战略效率举措,但实施可能困难或延迟,且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119] - 公司所处市场竞争激烈,若无法有效竞争,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123] - 公司销售依赖建立和维持各方对其业务前景的信心,负面看法会损害业务和融资能力[124] - 公司未来增长和财务表现依赖新增收入来源,若无法实现预期收入,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会受影响[126] - 产品开发或商业化延迟会导致现金流生成延迟和成本增加,未来亏损可能显著[127] - 对重要现金流项目假设错误会带来不利影响,如需要额外营运资金、资本支出超预期等[128] - 公司多货币绿色银团定期贷款额度为9.5亿美元,曾获豁免但未来违约或无豁免[132] - 公司认为现有资源可支撑至少未来十二个月运营,但后续需额外资金[134] - 公司主要运营公司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股本一半时需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131] - 公司已确定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问,需筹集额外资金[133] - 公司车辆需求依赖充电网络,充电设施不如加油站普及[135] - 公司依赖战略伙伴服务车辆,伙伴经验有限或影响业务[136] - 公司车辆存在缺陷需召回,未来或有更多召回[140] - 公司车辆电池效率和续航会随时间下降,或引发投诉和索赔[144] - 公司可能面临产品责任索赔,保险可能不足以覆盖[145] - 公司债务协议某些契约限制经营活动,违约或加速债务到期[132] - 公司车辆由沃尔沃制造,虽沃尔沃无俄罗斯一级供应商,但不能保证无受制裁供应商的零部件,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公司[190] - 公司依赖自身、沃尔沃IT系统和第三方顾问,IT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曾有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192][193] - 若公司无法保护产品和系统免受网络攻击,将面临罚款、声誉受损等后果,且法规可能影响公司业务[198] - 数据隐私担忧增加,可能导致新立法、负面公众看法和用户行为改变,影响公司业务和产品开发[199] - 消费者数据隐私担忧增加,可能影响公司业务和产品开发计划,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或带来新问题[200] - 保护信息安全、遵守隐私政策和法律义务可能需大量资源,若失败会导致客户信任丧失和法律索赔,还可能抑制在线零售增长,减少公司订单[201] - 公司受数据隐私、安全和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不遵守会损害声誉、面临罚款和责任,影响业务[202] - GDPR和CCPA等法规增加公司处理个人数据的义务和成本,不遵守会面临法律和声誉风险[203] - 违反GDPR和UK GDPR,某些违规罚款最高可达2000万欧元/1750万英镑或公司全球年营业额的4%,还可能面临调查、声誉损害等后果[205] - 2023和2024年公司裁员带来员工士气下降、运营中断和知识流失等挑战,导致员工流失率略有上升[217] - 电动汽车行业人才竞争激烈,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受薪酬期望、市场动态和声誉等因素制约[216] - 公司无法吸引和留住关键人员会对运营、竞争地位和长期成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19] - 公司制造合作伙伴需招聘和培训大量员工,若不及时和经济高效,会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220] - 约51%的极星员工受集体谈判协议覆盖[221] - 2023年8月有股东对与极星业务合并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相关方提起证券集体诉讼,2024年2月极星因赔偿义务需承担部分被告成本[232] - 2025年1月30日极星和几位前高管被列为证券集体诉讼被告,原告称极星历史财务披露违规且此前财务信息有误需重述[233] - 极星面临员工及独立承包商不当行为风险,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声誉损害及业务损失[222][223][224][225] - 极星受不断演变的法律法规约束,合规成本可能增加,违反规定会导致诉讼、损失市场准入等后果[226] - 机动车受多国法规监管,极星合规成本高,法规变化会增加合规难度和费用[227] - 极星业务拓展需确保国际法规合规,成本高且不达标会损害业务[228] - 极星可能面临法律诉讼、监管纠纷和政府调查,会产生费用、分散管理精力并损害业务[229][230][231] - 极星制造合作伙伴可能面临运营许可证相关的延迟、限制和风险,影响公司业务计划执行[235] - 极星和制造合作伙伴受环境、健康和安全法规约束,合规成本高,违规会导致多种不利后果[236] - 公司与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的互动使其面临合规问题,不合规可能导致严重制裁和法律费用[239][240] - 政府项目的变化可能对公司业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如美国IRA法案可能减少或取消联邦税收抵免[241][242] - IRA法案规定2023年1月1日至2032年12月31日,符合30D税收抵免的电动车需低于55000美元(货车、SUV和皮卡为80000美元),且在北美最终组装等[242] - 公司会计估计和判断失误可能导致经营业绩低于预期,使股价下跌[243] - 未来审计报告可能不由受PCAOB完全检查的审计师编制,可能限制公司进入美国资本市场[244] - 公司大部分车辆知识产权由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拥有并许可给公司,公司可能缺乏相关权利[248][249] - 公司可能无法充分获取、维护、执行和保护知识产权,影响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250] - 公司商标申请可能遭到反对或挑战,可能失去商标权[254] - 公司与员工和承包商的保密和发明转让协议可能无法充分保护知识产权[255] - 公司使用第三方技术可能面临侵权索赔,赔偿权利可能不足[256] - 英国对可征税证券转让征收印花税或印花税储备税,普通转让税率为0.5%,特定转让至存托机构或清算系统税率为1.5%[262] - 外国公司满足应税年度75%以上毛收入为被动收入或50%以上资产产生被动收入,会被视为美国被动外国投资公司,美国股东将面临不利税收制度[266] - 公司认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最近一个纳税年度未被归类为被动外国投资公司,预计当前和后续纳税年度也不会,但无法保证[267] - 公司虽依据美国联邦所得税规则应被归类为非美国公司,但因业务合并,美国国税局可能不认同,若被视为美国公司,将面临巨额额外所得税负债[268] - 公司使用开源软件,若无法持续使用或开源软件许可被不利解释,可能对业务、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58] - 公司可能面临第三方知识产权侵权索赔,会耗费时间和成本,导致重大法律责任,影响业务和财务状况[260] - 意外的税法、现有税法的应用或解释变化、税率变动或税务立场受到挑战,可能对公司盈利能力和业务产生不利影响[261] - 代表已存入存托机构的公司证券的美国存托凭证(ADS)转让,目前在英国不征收印花税或印花税储备税,若法律变更则会增加交易成本[264] - 公司证券从存托机构转让给他人及后续转让,一般按转让对价的0.5%征收印花税或印花税储备税,重新存入存托机构(非募资安排)按1.5%征收[265] - 电动汽车或替代燃料技术发展、内燃机改进或低油价时期,可能对公司车辆需求产生不利影响[178] - 电动汽车部分需求源于汽油成本波动等因素,燃油成本下降或政策改变可能降低电动汽车需求,影响公司业务和收入[180] - 公司财务结果因运营成本、产品需求等因素波动,季度对比对未来表现指示性有限,季度表现差异可能影响ADS交易价格[182] - 公司面临外汇汇率、利率和通胀风险,俄乌战争导致零部件等价格上涨,增加库存和销售成本,也提高了资本成本[183][184] - 公司设施和运营受自然灾害、疫情等不可控事件影响,2022年中国疫情封锁导致车辆生产和交付延迟[185] - 经济衰退或下行对公司业务影响更大,因品牌定位高端,消费者可能转向低价替代品[187] - 俄乌和中东冲突产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影响公司车辆需求和零部件供应,增加物流成本和延迟[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