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线控底盘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下半年“开门红”:上汽销量七连涨,逆市增长持续抢跑行业
南方都市报· 2025-08-20 12:40
销量表现 - 7月份销售整车33.8万辆,同比增长34.2% [1][3] - 1-7月累计批售239万辆,同比增长15%,实现销量七连涨 [3] - 终端零售交付256.7万辆,上半年以220.7万辆摘得行业零售冠军 [3] - 自主品牌7月销量21.4万辆,同比增长39.4%,1-7月累计151.8万辆,占比达63.5% [3] - 上汽乘用车7月销售6万辆,同比增长19.2%,国内市场销量同比大增152.9% [3] - 上汽大通销售1.7万辆,同比增长21.1% [3] - 上汽通用五菱销售12.1万辆,同比增长59% [3] 新能源车表现 - 7月新能源车销售11.7万辆,同比增长64.9%,1-7月累计76.4万辆,同比增长43.5% [5] - 智己汽车销售近0.6万辆,同比增长39% [5] - 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销售1.5万辆,同比翻番 [5] - 上汽大通新能源车销售超4400辆,同比增长40.3% [5] - 上汽通用新能源车销售0.8万辆,同比增长54.7% [5] - 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车销售7.2万辆,同比翻番 [5] 海外市场 - 1-7月上汽MG在欧洲终端交付近18万辆,实现两位数增长 [6] - 产品行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1个"三十万辆"级(欧洲)和5个"五万辆"级市场 [6] - 海外累计销量超600万辆 [6] - 发布"Glocal战略",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的飞跃 [6]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率先实现固态电池、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VMC平台等行业领先技术量产装车 [8] - 推进"算法+软件+芯片"协同开发及AI大模型新技术上车应用 [8] - 整合底盘研发能力打造先进线控底盘技术,第二代全栈线控底盘预计2027年前首发 [9] - 上汽银河全栈4.0电子架构今年即将落地,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 [9] - 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双牌照" [9] 组织架构与战略 - 整合自主品牌核心业务成立乘用车板块和商用车板块,提升战略执行效率 [8] - 深化与大众等合资伙伴合作,拓展与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合作 [11] - 与华为联手打造尚界H5,定位主流市场紧凑型混动SUV [11] 行业地位 - 2024年度营业收入872.239亿美元,位列世界500强第138位 [1] - 持续推动系统性变革,巩固行业"领头羊"地位 [1][13]
广汽集团申请线控底盘系统相关专利,线控底盘系统整体机械结构和电器结构更加简单高效
金融界· 2025-07-08 10:14
专利技术 - 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线控底盘系统、控制方法、中央控制器和车辆"的专利,公开号CN120245740A,申请日期为2023年12月 [1] - 该线控底盘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线控方向盘、线控制动踏板、线控加速踏板和四个轮边电机,每一轮边电机连接一个车轮 [1] - 中央控制器根据线控方向盘、线控制动踏板和线控加速踏板输出的当前车辆数据,控制轮边电机工作,实现前进、后退、制动、转向和电子稳定控制等功能 [1] - 该系统无需设计结构复杂的传动、制动、转向和电子稳定控制等系统,整体机械结构和电器结构更加简单高效 [1]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1997年,位于广州市,是一家以从事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2] - 企业注册资本1023249.7472万人民币 [2] - 公司共对外投资了48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3238次 [2] - 公司拥有商标信息771条,专利信息5000条,行政许可123个 [2]
三问三解 | 线控技术失效了怎么办?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2 13:08
汽车线控技术概述 - 线控技术通过电子信号替代传统机械连接实现车辆控制 核心是用电信号代替机械连接和液压系统 通过ECU实现精确控制 [1][3] - 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航空电传操纵 早期飞机机械液压系统重量大且性能受限 电传操纵显著提升响应速度与控制精度 [1][3] 技术发展历程 - 汽车线控技术1990年代萌芽 早期应用于ABS系统 后随电子元件性能提升扩展至转向 油门 悬挂等领域 [3] - 线控技术简化机械结构 提升响应速度和精准度 为高级辅助驾驶奠定基础 同时支持模块化设计降低制造成本 [3] 主要线控技术分类 - **线控刹车系统(BBW)**:电子信号替代液压连接 制动延迟从200-500ms降至100ms内 博世iBooster集成电动液压泵和ESP系统 [6] - **线控驻车(EPB)**:取代机械手刹 通过ECU控制电机驱动制动卡钳 实现按钮式驻车制动 [8] - **线控转向系统(SbW)**:电信号替代物理连接 实现转向角度与方向盘输入解耦 采用扭矩传感器和ECU控制驱动电机 [10][12] 技术应用案例 - 比亚迪易四方概念车完全采用线控技术 通过轮边电机力矩差实现转向和制动 取消传统转向结构和液压制动部件 [14][16] 失效冗余设计 - 博世iBooster采用双安全模式:电源不足时节能运行 故障时ESP接管 极端情况下支持无助力液压制动 [17] - 线控转向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表决机制 英菲尼迪Q50在传感器全失效时可切换机械离合器保持转向功能 [17] - 易四方概念车通过电机矢量控制实现冗余 在转向制动系统失效时仍能维持基本功能 [18]
长安汽车:未改名!辰致汽车科技集团也不是新央企名字
新浪财经· 2025-06-25 09:09
公司更名事件 - 长安汽车控股股东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但明确表示并非长安汽车改名 也不是未来新央企名称 [1] - 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核心业务为汽车零部件等板块 持有长安汽车17.99%股权 [1] - 工商变更不涉及股东持股数量及比例变动 不影响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保持不变 [3] 公司业务与市场表现 - 长安汽车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 拥有162年历史 全球14个制造基地 34个工厂 旗下有长安品牌 深蓝汽车 阿维塔三大品牌 [6] - 2024年境内销量214.76万辆 同比小幅下跌 境外销量53.62万辆 同比增长近50% [6] - 计划2025年投放7款全新新能源产品 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6] 辰致品牌背景 - "辰致"名称在长安集团内部由来已久 旗下多家公司名称包含"辰致" 最早用于2005年成立的制动系统公司 [7][8] - 辰致科技专注线控底盘技术研究 已申请242项专利 旗下有智能悬架 循环科技 轻量化科技等子公司 [8] - 未来长安汽车和辰致可能作为独立主体 同时归属新成立的央企管辖 [8] 集团重组动态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 汽车业务将成为独立央企 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3] - 分立后的兵器装备集团股权将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3]
耐世特20250519
2025-05-19 23:20
纪要涉及的公司 耐世特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一季度经营情况**:2025 年一季度新项目投产强劲,23 个新项目集中在亚太二三线城市,预计延续投产势头推动亚太业务跑赢大市;锁定 8 亿美元订单,同比增长显著,中国客户贡献 40%,围绕电动车相关项目,北美市场也有重要贡献,底特律三大客户之一管柱业务将转至墨西哥生产[2][4] 2. **全年订单预期**:预设全年订单目标 50 亿美元,反映客户定点节奏及关税影响;预计今年剩余时间线控相关订单持续流入,包括前轮线控转向、电子机械制动器等新品类[2][6] 3. **业务布局与协同效应**:具备独立设计、制造线控转向及线控制动器能力,与大陆汽车各占 50%相关知识产权;通过软件集成实现制动与转向冗余功能;未来发展线控转向及线控制动提供新增长曲线[2][7] 4. **北美市场表现**:重新获得底特律三大客户之一管柱业务,将生产基地从美国转至墨西哥利用成本优势,稳固北美市场地位;2024 年北美市场收入约 22 亿美元,大部分产品满足 USMCA 关税豁免条件,通过与客户谈判转嫁额外成本,目前关税影响较小[2][5][8] 5. **亚太区业务情况**:年初至今表现优异,收入增长远超大市,预计中期国内公司收入比例达 35% - 40%,将推动公司整体收入增长;盈利恢复符合或超出管理层预期[2][10][14] 6. **订单分布与占比**:未披露 50 亿订单各业务具体贡献比例,但 EPS 业务占整体订单约 70%,仍是主要贡献来源,未来可能单独披露线控业务订单比例[11] 7. **应对关税政策措施**:缩减中美贸易及上游供应链敞口,扩大北美满足 USMCA 本地化要求的采购和生产部件,关注美国市场需求端及供应链成本变化以调整策略[12] 8. **线控底盘技术前景**:随着布局深入和订单转化为收入,线控底盘技术预计成为公司可持续增长亮点,未来几年推动公司发展[13] 9. **各地区利润率情况**:亚太地区利润率可维持在 17%左右;欧美地区盈利有恢复空间,欧洲意大利利润率争取恢复至中高个位数,北美利润率预计从高个位数恢复至低双位数[15] 10. **北美新能源车领导者业务**:采用实时库存管理,年初关税问题未重大影响生产布局,上半年需求和供应强劲,生产计划如预期实现,短期内生产情况符合预期[16] 11. **2026 年北美线控转向业务**:前景取决于前期商业化测试结果,预计明年初期投产量小,但短时间内产量可能迅速增加,有较大增长空间[17] 12. **自动驾驶应用与线控制动方案**:线控转向系统适用于高阶情况,主要关注载人自动驾驶;中国客户倾向全干式线控制动解决方案,对 L3 及以上级别有更好赋能高阶辅助驾驶能力[18] 13. **新订单利润率目标**:目标是亚太地区订单运营利润率达到 10%,欧美地区朝此方向努力,实际受制造效率及采购绩效影响[3][19][20] 14. **订单确认周期**:订单确认按年度看,季度波动大;从拿到订单到飞机准备期两到三年,投产后生命周期约六年;欧美项目准备期和生命周期较长,亚太业务流转率较快[21] 15. **管理层激励政策**:2025 年 3 月分红比例从 20%提高至 35%;2024 年推出价值创造计划,涵盖副总裁以上管理层,根据股价表现与同行比较确定奖励金额,最高可达 1000 万美元;原有期权激励影响较小[22] 16. **资本支出和折旧情况**:2025 年资本支出目标保持在收入比例 4%以内,约 3.5%,欧美节制投入,亚太因新业务和新工厂投产需更多投入,但地方政府支持缓解压力;折旧摊销预计与 2024 年相同[23] 17. **所得税税率变化**:2024 年所得税税率约 30% - 35%,2025 年预计回落至 30%左右;未来几年有效税率预计在 20% - 30%区间,长期稳定有效税率预计在 20%或以下[24][25] 18. **线控新产品订单节奏**:转向技术后续部署加速,2024 年业务量显著增加,2025 - 2026 年继续增长,未来供给中国客户时间可缩短;预计 2026 年大量新车安装 EMB 解决方案,2025 年底也会有大量新车采用,有信心今年取得首个线控制动订单并未来一到两年投产[26][2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墨西哥 9 亿美元收入中,4 亿美元零部件出货给墨西哥客户总装厂由客户清关,5 亿美元由耐世特清关并跨境运输到美国总装厂[8] 2. 无人快递小车转向系统简单,类似遥控赛车,公司线控转向系统适用于高阶情况,能在极端天气接管车辆[18] 3. 海外有新的半干半湿线控制动解决方案,但中国客户倾向全干式方案,L3 以下级别转换意愿不强,L3 及以上级别全干式制动赋能高阶辅助驾驶能力更好[18] 4. 过去订单注重业务获取和市场份额扩张,牺牲利润,目前管理层更关注盈利能力,新订单注重价格及商务条款质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