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灰产

搜索文档
智己汽车发声明抵制网络黑灰产 坚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凤凰网· 2025-09-17 15:43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7日,智己汽车官方发布声明称,近期某些机构与个人,通过有组织地制造、传播针 对我司的虚假不实信息,恶意诋毁智己汽车品牌和产品形象,已严重破坏了智己汽车的品牌声誉,干扰 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声明提到,近日,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集中整治 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智已汽车坚决拥护此行动。 声明正告相关方立即停止一切违法行为,切勿心存侥幸。将坚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虚假离职成新“流量密码”!法院判决揭露网络黑灰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06:47
一张工卡、一段离职故事,配上"月薪X万离开大厂"的标题,正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然而,这些看似真诚的分享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条完整的虚假引流产业链。 9月15日,长沙市开福区法院最新公布了一则抖音起诉虚假离职员工的案件判决。被告长沙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涉及虚假宣传,通过指使员工假冒字节跳 动离职员工在小红书发布虚假笔记引流卖课,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9月15日晚,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在微博发声,指出社交媒体上大量虚假的"字节离职员工"帖子,已然形成了一个"字节离职赛道"。调查发现,许多帖子 作者从未在字节跳动工作过,背后是培训机构借大厂名义引流卖课。 这些看似个人的选择分享,实则已经演变成有组织、有策划的灰色产业链。 虚假离职笔记背后的流量生意 具体来看长沙市开福区法院的判决内容,被告长沙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推广自身培训课程,通过招聘软件专门招募"引流员工",指使员工在小红书平台 假冒"字节离职员工"发布多篇笔记。标题多为"再见字节,月薪4w还是离职了"等内容,并在置顶评论中自称"抖音公司离职员工"。 虚构就职经历引流之后,该公司以"招收学员学习计算机技能"为由,将用户引流至微 ...
“月薪X万离开大厂”,成为新“流量密码”!法院一纸判决揭开这个网络黑灰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00:51
每经记者|李宇彤 每经编辑|陈柯名 魏文艺 一张工卡、一段离职故事,配上"月薪X万离开大厂"的标题,正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然而,这些看似真诚的分享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条完整的虚假引流产业链。 9月15日,长沙市开福区法院最新公布了一则抖音起诉虚假离职员工的案件判决。被告长沙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涉及虚假宣传,通过指使员工假冒字节跳 动离职员工在小红书发布虚假笔记引流卖课,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9月15日晚,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在微博发声,指出社交媒体上大量虚假的"字节离职员工"帖子,已然形成了一个"字节离职赛道"。调查发现,许多帖子 作者从未在字节跳动工作过,背后是培训机构借大厂名义引流卖课。 这些看似个人的选择分享,实则已经演变成有组织、有策划的灰色产业链。 虚假离职笔记背后的流量生意 具体来看长沙市开福区法院的判决内容,被告长沙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推广自身培训课程,通过招聘软件专门招募"引流员工",指使员工在小红书平台 假冒"字节离职员工"发布多篇笔记。标题多为"再见字节,月薪4w还是离职了"等内容,并在置顶评论中自称"抖音公司离职员工"。 虚构就职经历引流之后,该公司以" ...
微信公告:或永久限制登录!
券商中国· 2025-09-13 18:36
微信安全中心打击代聊工具人诈骗 - 微信安全中心发布针对招募"代聊工具人"进行微信引流诈骗犯罪的打击公告 不法分子在外部平台发布代聊招募信息 组织"代聊工具人"以找宠物、刮车、相亲等为由添加微信好友 再以"错加好友"为借口展开后续沟通 逐步指导"代聊工具人"与潜在受害人聊天 诱导潜在受害人下载外部App 实施跨境电商虚假投资、交友、租房等类型的诈骗 [1] 代聊工具人作案手法特征 - 代聊工具人通过异体字符、带文字的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聊天 有建群、拉人进群、群托响应、退群、频繁发红包等行为特征 [20] - 加人话术以熟人口吻、驿站、取快递、招聘、外卖等理由加好友 [20] - 诈骗工具人从早期引流渗透到诈骗前中后期的全链条环节 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 形成一套体系化的平台运作模式 [7] 工具人作恶类型演变 - 2021年工具人在刷单欺诈的博取信任环节承担拉手、红包手及兼职托等身份 利用工具人到线下地推宣传兼职诈骗信息 [10] - 2022年工具人作恶从刷单向各类诈骗蔓延 在欺诈引流环节承担寄送礼品、发送欺诈短信的角色 如寄送引流小礼品、发送虚假清退回款短信 [10] - 2023年工具人深入诈骗环节 开始寄送免费领礼品的快递、退费类快递 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代发引流内容 通过投放木马病毒、提供手机设备的方式参与诈骗环节 [10] - 2024年在添加环节工具人通过打招呼直接引流赌博网站 在引流环节发送在线邀请函通过二维码多次引流 还通过短视频代发带上明星话题仿冒明星进行欺诈 [11] 工具人参与作恶的主要诈骗类型 - 刷单诈骗工具人角色为托 [11] - 存股诈骗工具人角色为托 [11] - 仿冒诈骗工具人角色为投放木马病毒 [11] - 退款诈骗工具人角色为短信引流/建群/拉群 [11] - 杀猪盘诈骗工具人角色为红娘引流/托 [11] 工具人手法分类 - 两卡类工具人指非法出租、出售、购买电话卡和银行卡的违法犯罪活动 [13] - 账号类工具人指租售账号、辅助解封、代注册、代实名、建群建码、群托群演等类型 [14] - 引流类工具人指拉手、吸粉、代发、地推、寄快递、发短信、远程控制等引流类型 [15] - 洗钱类工具人指通过隐瞒、掩饰非法资金来源和性质 通过跑分等洗钱的行为 [16] - 投毒类工具人以高薪酬为诱饵招聘工具人做"传输病毒文件"的违法兼职 [17] - 手机口类工具人提供手机、对录线等设备支持打指定电话 [20] 平台治理与用户防范 - 微信安全中心强调用户切勿心存侥幸参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 一经发现核实平台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等平台规范 视违规严重程度对相关账号进行阶梯式处理 多次违规者有可能永久限制登录 平台还将汇总相应证据线索依法配合相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处置 [5] - 用户可通过微信客户端或腾讯卫士进行投诉 核实投诉材料后微信安全中心会及时处理 [6] - 用户需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谨慎添加陌生好友 不轻信"错加好友"等话术 拒绝下载来路不明的外部App 守护自身财产安全 [6]
“日薪300,轻松注册App”背后的惊人秘密
中国基金报· 2025-08-22 11:13
充场工作室运作模式 - 充场工作室通过招聘兼职人员 利用真实身份信息批量注册新用户账号和完成App下载任务 帮助网络平台快速提升数据并赚取推广佣金[2] - 作案流程包括发布日薪300元等诱惑性兼职广告 收集兼职人员身份证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3] - 工作人员操作兼职人员手机注册各种网络平台账号 表面为App拉新 实际为贩卖账号做准备[3] - 注册完成的实名网络账号通过地下中介"号商"层层转卖[3] 对兼职人员的风险 - 兼职人员在不知情情况下成为个人信息卖家 面临个人信息泄露和生活严重干扰[4] - 可能被牵连进利用其实名账号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 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4] 对网络平台的影响 - 大量虚假账号和被冒用实名账号导致用户信任度急剧下降 部分用户选择离开平台[5] - 平台若明知而故意使用问题账号 将构成网络犯罪行为并承担法律责任[5] - 平台为追求用户数量和活跃度 对账号注册和使用管理相对宽松[7] - 部分平台缺乏对登录设备和网络环境更换的动态监测 无法察觉违法犯罪活动[7] 账号安全漏洞 - 实名认证需直接提交身份证号码 手机号和银行卡号等明文信息 未进行脱敏处理[6] - 认证方式无法确保手机号 电子邮箱与提供身份信息人员的一致性[7] - 账号真正对应人员为从事黑灰产和网络犯罪的不法分子而非拥有者[7] - 平台未对囤积网络账号行为进行有效技术限制 导致虚假账号泛滥[7] 犯罪活动类型 - 犯罪分子利用虚假实名账号编织骗局导致用户上当受骗和倾家荡产[6] - 不良商家在电商平台使用购买账号刷好评和刷销量制造虚假商品热度[6] - 博主利用虚假账号在自媒体平台发布虚假标题党信息引发舆论炒作和扰乱网络秩序[6]
“日薪300,轻松注册App”背后的惊人秘密
中国基金报· 2025-08-22 10:59
充场工作室运作模式 - 充场工作室通过招聘兼职人员 利用真实身份信息批量注册新用户账号和App下载 帮助网络平台快速提升数据并赚取推广佣金 [1] - 作案流程包括发布日薪300元的兼职广告吸引人员 收集身份证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 随后注册各类网络平台账号 [2] - 已注册的实名网络账号通过地下交易中介"号商"层层转卖 而非用于正常App推广 [2] 网络平台安全漏洞 - 平台账号认证方式存在缺陷 仅通过手机号或邮箱验证码验证 无法确保注册信息与身份提供者的一致性 [6] - 部分平台对登录设备及网络环境更换缺乏动态监测 导致不法分子在不同设备登录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未被察觉 [6] - 平台为追求用户数量和活跃度 对账号注册和使用管理相对宽松 未有效限制账号囤积行为 [6] 行业影响与后果 - 虚假实名账号导致用户对平台安全性和管理能力产生怀疑 部分用户选择离开平台 造成用户信任度急剧下降 [4] - 不良商家利用购买账号在电商平台刷好评和销量 制造虚假商品热度 [5] - 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账号在自媒体平台发布标题党信息引发舆论炒作 扰乱网络秩序 [5] 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 实名网络账号直接关联公民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明文信息 未进行脱敏处理 账号被非法获取即导致个人信息全面暴露 [6] - 兼职人员个人信息被泄露后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且可能因账号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而承担法律责任 [3]
网络黑灰产要升级治理策略 建立行业黑名单及信用惩戒机制
南方都市报· 2025-07-25 18:47
学生信息泄露现状 - 学生及家长信息泄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涉及的环节复杂多样,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并破坏教育行业生态[1] - 网络社交平台存在公开贩卖家长信息的现象,卖家通过留言即可联系买家并提供家长电话等资源[2] - 部分家长仅在官方中考系统填报信息,仍遭遇精准匹配的骚扰电话,最高一天接到20个[2] 法律与责任分析 - 教培机构未经同意获取并拨打家长电话属于违法行为,违反《民法典》第1032、1033条关于隐私权保护的规定[2] - 《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处理个人信息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过度收集或恶意骚扰可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3] - 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面临刑事处罚[3] 监管与排查进展 - 有关部门要求广州各学校排查新生注册环节的信息采集链接,确保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要求[4] - 平台通过大模型和人工审核加强违规内容识别,降低黑灰产内容发布率,并识别站外导流行为进行治理[4][5] - 平台将聚类违规线索提供给有关部门,形成案件打击以斩断黑灰产源头[5] 行业治理建议 - 建议教育部门联合通信部门开通教育类骚扰信息快速举报通道,溯源泄密节点并严惩违规机构[6] - 教育类APP应接受专项检查,泄露个人信息的APP需下架,网信部门推行"网络安全指数"评价纳入信用评级[6] - 建立教培行业黑名单及信用惩戒机制,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形成持续约束,公示失信机构以倒逼行为规范[8][9] 家长应对措施 - 家长接到骚扰电话需记录机构名称和宣传内容以便举报,注册学习类APP时避免提供非必要敏感信息[7] - 中考季家长应关注权限设置,减少成绩、报考意向等敏感信息的泄露风险[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