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罕见病药物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异动 | 北海康成-B(01228)再涨超35% 戈芮宁首张处方已落地 公司称正在积极与医保支付部门沟通
智通财经网· 2025-08-11 10:33
公司股价表现 - 北海康成-B(01228)股价再涨超35%,年内累计涨幅已超13倍 [1] - 截至发稿时股价涨26.67%,报1.71港元,成交额3038.93万港元 [1] 药品审批与上市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5月15日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公司申报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商品名:戈芮宁)上市 [1] - 该药品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 [1] - 7月3日戈芮宁开出首张处方,首位患者已在新华医院接受治疗 [1] 公司战略与行业影响 - 公司正在积极与医保支付部门沟通,希望通过戈芮宁案例为罕见病支付机制提供支撑 [1] - 公司认为罕见病不同于常见病,仅依靠国家医保难以解决患者支付难题 [1] - 公司致力于为中国罕见病商业化环境铺路开桥 [1]
这个“万分之一”的小众赛道,制药巨头正“跑步入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4:15
政策支持与市场增长 - 我国罕见病药物市场快速升温,55款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210条罕见病药物研发管线临床试验,累计超90种罕见病用药进医保[1] - 2023年共批准45个罕见病药品上市,2024年获批罕见病药品达到55个品种,其中20个品种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加快上市[3]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明确对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创新药减免临床试验,将罕见病药注册检验批次由3批减为1批[5] - 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措施对创新药物的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进行全链条支持[6] 市场规模与潜力 - 全球罕见病市场规模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占全球处方药市场规模的20%[4] - 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13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5%[4] - 中国罕见病患者群体已超过2000万,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4] 企业布局与研发动态 - 辉瑞、罗氏、默克、诺华等国际制药巨头加速布局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1][6] - 2024年中国约有210条罕见病药物管线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近38%正处于三期临床阶段[6] - 默克与和誉医药达成协议共同推进针对腱鞘巨细胞瘤的I类创新药Pimicotinib的商业化,并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SpringWorks覆盖更多罕见肿瘤适应症[7][9] - 复星医药的芦沃美替尼片、北海康成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泽璟制药的盐酸吉卡昔替尼片等罕见病新药获批上市[3] 研发挑战与行业趋势 - 罕见病药物研发成本通常高于常见病药物,患者池有限,商业成功高度依赖于开拓更多适应症或进入更多国家医保体系[8] - 资源储备及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巨头在罕见病领域更具优势,企业间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能降低风险[8] - 社会认知缺失、临床样本不足给罕见病药物的开发与销售带来巨大挑战,如腱鞘巨细胞瘤患者从初次感到不适到确诊平均需要耗费2.9至3.7年[9]
“孤儿药”研发如何破除市场惰性
科技日报· 2025-06-26 06:29
罕见病药物市场现状 - 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患者总数超过3亿,仅有不到10%的疾病拥有获批治疗药物 [1] - 中国罕见病患者人数突破2000万,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儿童占比达一半 [1][10] - 罕见病药物因患者群体小、研发成本高、市场回报有限被称为"孤儿药",制药企业研发动力不足 [1][4] 研发困境与挑战 - 创新药研发平均需投入超10亿美元,耗时10-15年,罕见病药物研发难度更大 [4] - 国内基础研究薄弱,新靶点发现不足,早期研发门槛高 [4] - 患者注册登记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国性多中心平台,临床研究样本组织困难 [5] - 资本偏好患者基数大的疾病领域,罕见病临床试验招募缓慢 [5] 企业研发动态 - 武汉纽福斯生物自主研发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纽惟佳即将完成三期临床试验,预计2024年上市 [7] - 武汉光谷中源药业VUM02注射液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8] - 中美瑞康与蔡磊合作推进的小核酸药物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 [8] - 宜昌人福药业国产仿制药氯巴占进入医保目录,单片价格降至2.11元 [8] 政策与国际经验 - 2018-2022年中国累计批准43种罕见病治疗药物,2023年批准45个罕见病用药品种 [10] - 美国FDA通过五种特殊审评途径缩短罕见病药物审批周期 [12] - 欧盟提供10年市场独占权(儿童药可延长至12年)激励研发 [12] - 国内专家建议建立"医保+商保+慈善"分层支付模式,优化审批流程和市场独占期 [12] 技术突破与未来方向 - 人工智能可挖掘非编码区致病变异,提高遗传诊断率并为研发提供新靶点 [13] - 遗传学检测能明确罕见病病因,指导治疗和生殖干预降低再发风险 [13] - 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跨学科合作是推动罕见病研究的关键 [13]
首个自研产品将商业化,“罕见病港股第一股”能否迎来业绩转折
贝壳财经· 2025-05-29 21:53
核心观点 - 北海康成自主研发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戈芮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及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疗法 [1] - 戈芮宁是国内首个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检查的创新生物药,开发及生产成本有望降低 [1] - 该药是公司即将进入商业化的首个自主研发产品,可能成为业绩转折点 [1][5] 产品与适应症 - 戈芮宁适应症为罕见病戈谢病,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期酶替代疗法 [1][2] - 戈谢病是一种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症,全球平均每10万人中患病人数为0.7-1.75 [2] - 重组人源葡萄糖脑苷脂酶替代疗法是戈谢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已有30年临床应用历史 [2] - 2020年中国约有3000名戈谢病患者,成年患者年平均费用超过百万元 [3] 市场策略 - 公司计划大幅降低国内戈谢病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目标让80%患者用得起药 [3] - 正在与政府部门接触,考虑医保支付能力 [3] - 除国内市场外,公司还计划开发国际市场,持有戈芮宁的全球专有权利 [3] 生产优势 - 戈芮宁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检查,成为首个受益于该政策的创新生物药 [4] - 分段生产由药明生物上海基地生产原液,无锡基地负责制剂和包装 [4] - 分段生产政策为项目上市节省了1-1.5年时间,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4] 公司背景 - 北海康成专注于罕见病领域,被称为"罕见病港股第一股",2021年登陆港股 [5] - 公司产品组合包括3个已上市产品和8个药物资产,均针对罕见疾病和罕见肿瘤适应症 [5] - 2024年公司营收8510万元,亏损4.43亿元,处于连年亏损状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