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防治

搜索文档
多学科聚力!全民意识+规范诊疗,共筑健康体重管理新格局
央视网· 2025-08-16 23:01
行业政策与指南 - 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首次系统提出多学科治疗路径和协作诊疗模式 [2] - 国家卫健委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推动全国医疗机构加快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 [3] - 指南建议建立肥胖分级诊疗体系并制定个体化方案,重点关注极重度肥胖症高危人群 [2] 市场规模与需求 - 世界肥胖联盟预测至2030年全球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症比例将超过50% [1] - 中国超重及肥胖症绝对人数将跃居全球首位,形成严峻公共卫生挑战 [1] 诊疗技术发展 - 新型药物和技术的涌现为肥胖症治疗带来新机遇,中国学者积极推动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等创新模式 [3] - 技术创新推动肥胖症诊疗从"一刀切"向个性化方案、从短期减重向长期健康管理转变 [3] - 人工智能与体重管理、新技术转化及产业生态构建成为前沿科技议题 [3]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 专家建议将肥胖症学作为临床医学独立学科体系,着力于发病机制研究和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 [2] - 中国肥胖大会开展结构化培训考核体系,旨在夯实专业基础并推动中国诊疗标准接轨世界最高水平 [3] - 大会融合减重与代谢外科学、内分泌代谢学、临床营养学等多学科力量 [1] 公共卫生倡议 - 中国肥胖联盟发布《关于规范体重管理科普传播的倡议书》,呼吁医疗卫生机构践行科学规范的科普传播 [3] - 发起"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公众健康活动,吸引200余名参与者通过健走践行健康生活理念 [4] - 倡导"健康体重管理需要面向全人群、全社会和全生命周期"的理念 [2] 疾病管理与临床实践 - 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可干预危险因素,需建立"基础研究-临床诊疗-社区防治"全链条管理 [2] - 心血管疾病诊疗过程中将更着重于肥胖干预 [2] - 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提供循证医学干预方案 [2]
会议预告|从共识走向行动: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5)即将开幕!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2 17:52
中国肥胖大会(COC2025) 会议背景 - 中国肥胖患者人数居世界首位,肥胖已成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2] -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于2021年发起中国肥胖大会(COC),现已成为国内肥胖防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 [2]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时间:2025年8月15日-17日 [3] - 会议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3] 会议亮点 专家阵容 - 汇聚世界肥胖联盟(WOF)、国际肥胖与代谢病外科联盟(IFSO)等国内外400余位专家学者 [5] 培训项目 - 包含SCOPE School中国(第二站)、ASMBS国际专科医师认证考试、减重与代谢外科亚洲杜克大师班等系列培训 [6] 学术交流 - 16国学者领衔60场论坛,涵盖临床与基础研究融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交汇 [7] 前沿议题 - 聚焦减重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内镜技术、肠道菌群、免疫调控、药物研发、修正手术、人工智能七大领域 [8] 学术成果 - 发布《国人健康管理》丛书,启动《肥胖症学》编写 [9] 公益活动 - 开展"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健步走及中国肥胖科普大会 [10] 产学研结合 - 专题授课涵盖减重药物研发、新技术转化及产业生态构建 [11] 技术应用 - 讨论数字医疗与AI大模型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 [12] 临床实践 - 深度解析国内外最新肥胖症临床指南 [13] 青年培养 - 设置青年论坛和Top10论文展示平台 [14] GLP-1产业链 行业社群 - 「GLP-1俱乐部」覆盖数百位专业人士,构建了GLP-1产业链上下游专家库 [19] 主流药物 - 涉及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玛仕度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GLP-1类药物 [22]
减重上升为“国策”:全民抗慢病的破局之战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4 18:19
肥胖症现状与认知误区 - 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成年肥胖症患者达1.82亿[3] - 公众普遍将肥胖归因于"缺乏自控力、不自律"(84%),仅60%认可基因、环境等客观因素[7] - 肥胖症被WHO认定为疾病(1997年),中国指南明确其为慢性代谢病(2021/2024版)[7] - 肥胖患者就医率仅11%,63%认为"体重不需要就医",14%认为"肥胖不是病"[9] 政策与医疗体系建设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实现三级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4] - 2024年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推动三年行动计划[11] - 广州暨大附一院推出"1+3+N"诊疗模式,4个月服务1600+患者[12][14] - 广东省将体重管理纳入2025年十大便民惠民举措,建设健康主题公园等设施[14] 诊疗模式与技术发展 - 肥胖诊疗进入3.0时代:从单科主导转向多学科一站式服务[14] - 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药可同时改善减重效果和代谢指标[16][18] - 中山医院建立线上管理系统实现院内外数据衔接[18] - 诺和诺德推出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诺和关怀"提升治疗依从性[18] 社会协作与产业动态 - 视频平台成为77%受访者获取肥胖症信息的首要渠道[11] - 诺和诺德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合作推进数字化肥胖防控体系[22] - 公司发起"健康城市"等公益项目提升公众健康素养[22] - 《柳叶刀》发布全球肥胖数据及4类减重方式[26]
当减肥上升为“国策”:全民携手对抗慢性病
GLP1减重宝典· 2025-06-04 16:08
肥胖症现状与认知误区 - 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16.4%,成年肥胖症患者突破1.82亿,但公众常将肥胖简单归因于"生活方式选择"或"个人意志力薄弱"[5] - 84%受访者认为肥胖源于"缺乏自控力",仅60%认可基因、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认知偏差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0][11] - 肥胖症患者就医率仅11%,63%认为"体重不需要看医生",14%坚持"肥胖不是病",自行减重仍是主流[11] 政策与医疗体系建设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三级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广州暨大附一院创新"1+3+N"服务模式,开诊4个月服务超1600患者[5][13] - "体重管理年"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议程,广东省将其列为2025年十大便民惠民举措,推动健康主题公园、社区健康小屋等支持环境建设[12][14] - 2025年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独立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多地启动专项活动,政企合作探索数字化防控体系[23] 治疗模式与行业动态 - 肥胖症治疗进入3.0时代:从单科室主导转向多学科一站式服务,整合药物、营养、生活方式管理等环节[13][18] - 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改变治疗格局,既能减重又可改善代谢,诺和诺德研发方向扩展至代谢健康、心血管功能等综合指标[16][18] - 行业推动"超越减重"理念,诺和诺德联合腾讯健康、京东健康构建数字化平台,发起"健康城市"等公益项目提升公众健康素养[23] 社会影响与经济效益 - 肥胖症与200多种疾病相关,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早期干预可逆转并发症,减轻医疗负担[11][22] - 体重管理被视为慢性病防控关键切入点,有效管控可降低慢病发生率,减少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22] - 视频平台成为77%受访者获取肥胖知识的主要渠道,专业医疗渠道占比不足40%,信息传播存在结构性缺口[12]
《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管理规范》发布
新京报· 2025-05-30 21:00
行业规范发布 - 《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管理规范》正式发布 首次系统规范了健康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要求 涵盖功能布局 人员配置 诊疗流程 质量控制等核心环节 [1] - 《规范》为全国医疗机构提供了可复制 可推广的肥胖症防治模板 填补了国内肥胖症防治体系建设的空白 [1][2] - 《规范》响应了国家卫生健康政策需求 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行业现状与需求 - 我国肥胖问题日益严峻 健康体重管理中心作为一种新兴医疗模式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通过多学科协作为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个性化 科学化的体重管理方案 [1] - 当前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超重及肥胖患者分散在多个临床科室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 [1] 规范核心内容 - 明确了肥胖症评估与诊断的操作步骤 界定了病因 诊断标准 检查评估项目 [2] - 建议采用国际广泛认可的"5A"诊疗服务模型 包括初筛 临床决策及执行 随访三个步骤 [2] - 明确了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组织架构 申请流程 规章制度及人员培训管理等内容 [2] - 规定了质控指标 质控形式以及质控小组的日常工作流程 确保医疗质量 [2] 行业推广计划 - 启动全国巡回解读计划 拟于6月至12月间在重点省市开展20余场线下解读会 [2] - 聚焦标准的规范性 创新性及前瞻性 推动标准在基层的落地应用 [2] - 未来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将成为肥胖症防控的重要阵地 [2]
《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管理规范》在京正式发布 开启肥胖症诊疗标准化新征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7:01
行业规范发布 - 《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管理规范》正式发布 由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主委陈伟教授牵头编制 [1] - 标准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疾控中心 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专家出席 百余位多学科专家共同见证 [1] - 标准旨在推动肥胖症防治的规范化进程与标准化实践 [1] 行业现状与需求 - 中国成年居民超重率达34.3% 肥胖率达16.4% [3] - 健康体重管理中心作为新兴医疗模式 通过多学科协作为超重肥胖人群提供科学化解决方案 [3] - 当前中心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统一标准 患者分散在不同科室 制约行业发展 [3] 标准内容与意义 - 标准首次系统规范健康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要求 涵盖功能布局 人员配置 诊疗流程 质量控制等核心环节 [9] - 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卫健委相关通知要求 提升行业整体水准 [9] - 为全国医疗机构提供可复制 可推广的肥胖症防治模板 [9] 标准技术细节 - 明确肥胖症评估与诊断的操作步骤 包括营养状况 生长发育评估 病因诊断标准等 [11] - 规范采用"5A"诊疗服务模型 包含初筛 临床决策及执行 随访三个步骤 [11] - 规定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组织架构 申请流程 规章制度及人员培训管理 [11] - 建立质控指标 质控形式及质控小组工作流程 确保医疗质量 [11] 行业影响与推广 - 标准填补国内肥胖症防治体系建设空白 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3] - 计划2025年6月至12月在重点省市开展20余场线下解读会 推动标准在基层落地 [13] - 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将成为肥胖症防控重要阵地 助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