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舱驾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德赛西威20250429
2025-04-30 10:08
纪要涉及的公司 德赛西威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成本与盈利** - 2025 年整体年降水平约 4%-6%,与往年持平,通过舱驾一体化方案如 8,775 可实现单车 20%-30%降本,已与奇瑞、塔塔合作[2][6] - 整套解决方案替代分散产品可为车厂带来 20%-30%降本空间并保持盈利[2][11] - 2025 年第一季度毛利率恢复正常,去年第四季度受会计政策等短期因素影响较低,产品结构中域控制类产品占比提升也是影响因素之一[3] - 座舱和自驾产品毛利变化幅度相近,维持在 20%左右[4] - 预计全年费用率保持小幅下降趋势,一季度费用增长与营收分母有关[10] 2. **市场与合作** - 预计到 2026 年市场占有率继续提升,高通座舱域控方案市场占有率有望超 30%,产业竞争收敛,配置标准化程度提高[2][9] - 与高通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覆盖自动驾驶、舱驾一体及座舱领域,推动量产并提升性价比,还推进英伟达 X2 系列及 SOAR 方案[2][7][8] - 海外业务是重点发展方向,2025 年开始大量订单上量,未来两三年内海外销售占比接近 20%,初期上量产品为显示屏等,2026 年增加智驾产品[2][20] 3. **产品与技术** - 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预计 2026 年量产,基于高通 AI 芯片,成本五六千元左右,高通方案 2024 年市场份额达 70%有望扩大[5][22] - 未来三年内 ASP 持续提升,受益于单领域产品性能升级、同一台车内配置类别增加及融合仓驾两域控系统[5][26] - 软硬结合方面,在成熟硬件中植入自研算法,较软件公司切入硬件更具优势[2][13] - 上海算法团队约 200 人并计划扩张,未来重点配套中低阶场景[16] - 拥有 WHUD 和 ARHUD 产品,AI 领域有优势,AI HUD 预计 2026 年量产,增加新产品线提升竞争力[2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产品应用场景**:8,775 芯片适用于高速及泊车等场景,8,797 芯片用于城区 NOA 解决方案[28] 2. **订单交付与销售**:明后年开始交付海外主机厂订单,涉及海外市场车型;2025 年高性能方案销售金额增速更快;域控代工项目有一定比例[27] 3. **客户影响**:理想汽车推出智驾焕新版可能影响单个客户毛利率,公司目标维持总体毛利率稳定[30] 4. **投资建议**:建议投资者关注 ICV 领域投资机会,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31]
评论 || 舱驾一体化下的几点思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7 13:45
舱驾一体化趋势 - 汽车行业正从以驾驶员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智能模式转型 [2] - 驾驶域与座舱功能域深度融合成为行业热点话题 [2] - 传统汽车控制系统存在功能模块分割明显、跨域协作困难的问题 [2] - 驾驶系统与座舱系统在架构和技术路径上差异大导致用户体验割裂 [2] 技术实现路径 - AI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推动驾驶与座舱域协同 [2] - 需构建以中央智能大脑为核心的整车架构实现跨域协作和数据共享 [2] - 中央智能大脑需具备空间理解能力和多维数据分析能力 [3] - 系统需实现毫秒级响应以平衡用户体验与驾驶安全 [3] 行业挑战 - 舱驾一体化需要对底层架构、数据融合、用户交互逻辑进行系统性重构 [3] - 产业生态面临用户画像构建、个性化推荐效果提升等现实问题 [3] - 需解决跨域协作中的信息延迟安全风险和各智能体模块协同挑战 [3] - 当前商业化进程未达标 多数功能处于技术验证或初步应用阶段 [4] 市场现状 - 车企存在过度营销舱驾一体化概念的现象 [4] - 行业宣传超前于实际技术成熟度 功能未达到无缝协同要求 [4] - 需更多关注技术稳定性、可行性和用户真实需求 [4] 发展核心 - 舱驾一体化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非技术炫技 [4] - 需实现从功能堆叠向体验融合的跨越式升级 [4] - 最终目标是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出行安全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