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国产化替代

搜索文档
艾恩半导体试补芯片产业“关键拼图” 破局离子注入机国产化替代
经济观察网· 2025-06-05 20:51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四大关键装备之一,技术难度仅次于光刻机,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被4家美日企业垄断 [2] - 中国离子注入机国产化率不足10%,2024年进口量553台(同比+30.12%),其中美国占比77.58%,日本11.57% [13] - 中国离子注入机市场规模从2018年24.73亿元增长至2024年121.2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34% [9] - 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增速35%领跑全球,离子注入机产量69台,需求量345台 [17] 公司技术与产品进展 - 创始人钟新华拥有20年离子注入机研发经验,曾主导02专项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技术"从0到1"突破 [4][7] - 首台碳化硅离子注入机已于2023年11月下线,硅基中束流机型预计2024年6月下线 [14][18] - 正在研发第二代碳化硅机型(2025年9月面市)和碳化硅大束流机型(2025年底推出),计划3年内实现全机型覆盖 [18] - 产品需精准控制离子注入剂量(个数级)、深度(纳米级)、角度(偏差<0.1度) [5] 产业化挑战与供应链 - 单台设备含近2万个零部件,非标件占比50%,需定制设计,初期供应商因精度/洁净度等苛刻要求拒绝合作 [11][12] - 曾因金属污染导致硅片不达标,需排查上百零部件,现已建立数百家供应商体系和工序检测机制 [12] - 设备验证周期长达2-3个月,客户要求首年免费试用,且需验资等苛刻条件 [15] 资本运作与区域布局 - 2023年获鲁信创投等天使轮融资,2024年超募3000万元,引入毅达资本、源禾资本等机构 [10][17] - 2024年底将公司从广州迁至济南高新区,新工厂已投产,产能全面转向山东 [18] - 单台设备零部件采购成本超千万元,30万伏高压电源单价60万元 [10] 行业前景与发展目标 - 5G/物联网/AI驱动需求,预计离子注入机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17] - 公司计划工艺产线从碳化硅扩展至硅基,尺寸覆盖6寸到12寸,性能对标国际领先水平 [18] - 中国离子注入机技术追赶国际主流预计仍需10年以上 [18]
论大势 理细节 辨风向——2025上海车展的汽车供应链面面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8 10:45
中国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趋势 - 2025上海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从3万平方米增至10万平方米 占展会总面积三分之一 显示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正自信展示技术研发成果 [2] - 尽管面临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冲击 但国际零部件供应商如博世 佛瑞亚等仍坚定支持中国车企全球化战略 提供市场开拓 本地化适配 法规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3][4] - 博世作为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拥有丰富全球化经验 可为车企提供成熟海外拓展方案 其中国区总裁表示将与中国车企持续深化全球化合作 [3] - 佛瑞亚提出四大助力方向:南美市场开拓 全球法规咨询 欧洲产能协同 雷达产品全球合作 强调从产品输出转向服务输出 [4][5] 人工智能赋能汽车产业 - 博世推出"纵横辅助驾驶"品牌 开发AI架构应用于城区及高速路辅助驾驶 已与5家中国车企合作 大部分项目2025年落地 海外项目2026年量产 [5] - 纽劢科技展出全栈自研MaxDrive辅助驾驶系统 支持L2到城区辅助驾驶 适配国内外主流芯片平台 助力车企快速量产差异化车型 [5] - 多家企业推出AI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博世融合多生态大语言模型的座舱平台(2026年推出) 华阳集团基于高通8255与芯驰X9SP芯片的方案 均胜电子沉浸式JoySpace+座舱 [6] - 东软睿驰提出"AI定义汽车"概念 推出NeuSAR OS操作系统 实现跨平台跨域开发 加速AI在辅助驾驶 个性化体验等方面应用 [7] 智能网联与汽车安全 - 工信部会议强调智能汽车安全底线 要求车企明确责任 禁止虚假宣传 对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7] - 中信科智联展示C-V2X全栈解决方案 包括通过ASPICE Level3认证的通信模组和软件 其网联式智驾域控制器突破单车感知局限 提升极端环境可靠性 [8][9] - 中兴通讯推出多款安全认证芯片:M1芯片通过ASIL-D认证 A1芯片获ASIL-D认证并支持国密二级 从设计源头保障智能网联汽车安全 [10] 技术创新与材料应用 - HRC展出"超级碳舱"解决方案 较传统钢铝方案减重30% 轻量化系数仅0.95 集成10余种先进连接工艺 开创碳纤维在量产车结构件应用先河 [11] - 佛瑞亚海拉推出智能可配置电子保险丝iConF 简化线束布置 支持高级辅助驾驶 通过芯片化设计实现线径更小 重量更轻 成本更低 [11] - 联合电子推出超级智能增程器单元和镁合金电桥 其中镁合金ASM行星排电桥总重60kg 峰值功率超250kW 比传统设计减重20% [12] 芯片国产化进程 - 黑芝麻智能推出华山A2000家族芯片平台 覆盖不同级别辅助驾驶需求 A1000家族芯片已通过规模化量产在10万元级车型落地辅助驾驶功能 [13] - 中兴通讯展出3类车规级芯片:与一汽联合发布的5域融合AI芯片A1 与广汽联合发布的中央计算芯片M1 以及自研4G/5G通信芯片S系列 [14] - 东软睿驰与中汽研科技合作探索RISC-V在汽车产业应用 通过开源特性促进芯片设计创新 加速国产化进程 [15]
希荻微接受机构调研:模拟芯片国产化替代趋势不可逆转 将与诚芯微整合研发资源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19:10
并购交易 - 希荻微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诚芯微100%股份,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构成关联交易及重组上市 [1] - 诚芯微成立于2009年,采用Fabless模式运营,专注高性能电源管理芯片研发设计15年以上,尤其擅长中高压大电流DC-DC电源管理芯片 [2] - 诚芯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电机类芯片、MOSFET和电池管理芯片等 [2] 诚芯微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1-10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668亿元、1.9159亿元和1.5935亿元 [2] - 同期毛利率分别为30.77%、31.79%、36.31%,净利润分别为562.01万元、1795.39万元、1800.88万元 [2] - 业绩承诺期为2025-2027年,承诺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200万元、2500万元和2800万元,三年累计不低于7500万元 [3] 业务协同 - 希荻微在汽车电子布局包括车载DC/DC芯片、LDO稳压器等产品,应用于智能座舱、车身控制等场景 [4] - 诚芯微在汽车电子布局为USB车载充电芯片和方案,双方产品存在较强互补性 [4] - 收购完成后将整合研发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丰富产品矩阵 [4] 希荻微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38.56%,归母净利润-2.82亿元 [5] - 2024年所有产品线总出货金额9.998亿元,同比增长60.98%,其中音圈马达驱动芯片出货金额5.41亿元 [5] - 消费电子市场温和复苏,手机、家电等国家补贴政策刺激需求增长 [5] 产品与技术 - 针对硅负极电池应用场景打造的电源管理芯片在客户端反馈良好 [6] - 用于服务器的大电流E-fuse和POL产品已在客户端进行量产前试制和测试 [6] - 高度重视AI服务器算力等领域对芯片需求 [6] 行业展望 - 模拟芯片国产化替代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市场需求大 [6] - 二级市场公司收购一级市场公司案例有望进一步增加 [6]
江苏协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_招股说明书(注册稿)
2023-05-15 15:22
发行信息 - 拟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1833.3334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25%,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7333.3334万股[9] - 每股面值1元,发行股票类型为A股,拟上市深交所创业板,保荐人是国金证券[9] - 发行前滚存未分配利润由新老股东按持股比例共享[44] 业绩数据 - 2020 - 2022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418.76万元、1622.11万元和2040.24万元,复合增长率19.92%[91] - 2022年营业收入53706.02万元,净利润10608.23万元[118] - 2023年1 - 3月营业收入11763.71万元,净利润2236.59万元[120] - 预计2023年1 - 6月营业收入22000 - 25000万元,净利润4200 - 4600万元[122] 用户数据 - 2022 - 2020年规模以上电动车客户数量分别为40家、32家、24家[80] - 报告期内各期前五大客户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53.18%、58.35%和59.41%[164] 产品结构 - 运动控制产品占报告期各期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6.22%、81.92%和89.25%[27] - 功率芯片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23.59%、18.00%和10.69%[29] 研发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取得250项专利证书,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93项[33] - 完成6代运动控制产品迭代升级,具备软硬件同步开发能力[99] - 实现覆盖12V - 200V电压范围的沟槽型MOSFET产品布局[103] 市场与业务 - 2022年运动控制器销量909.14万个,市场占有率15.40%[79] - 报告期内向华虹宏力采购晶圆材料额占晶圆总采购额比例均保持在95%以上[163] - 报告期内江苏地区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6.73%、41.31%和38.83%[166] 财务指标 - 2022年末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金额为13500.92万元,占流动资产总额的19.07%[34] - 报告期各期末存货金额分别为4536.72万元、5799.35万元和9083.40万元[35] - 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80%[119] 利润分配 - 每连续三年现金累计分配利润不少于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49] - 公司发展阶段属成熟期且无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现金分红比例最低达80%[49] 公司历史 - 2011年6月20日公司设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176] - 2014年9月16日,协昌有限以净资产折为5000万股普通股[179] 并购情况 - 2014年5月30日公司以800万元收购凯思半导体全部股权[197] - 收购有助于减少关联交易,提升整体效率,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