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偶像

搜索文档
AI歌手Yuri火爆全网,周杰伦们慌不慌?
36氪· 2025-06-28 08:31
AI歌手Yuri的市场表现 - 汗青工作室旗下AI歌手Yuri的首款音乐MV《SURREAL》全网播放量突破700万次,其中B站播放量达78.9万次,获3.9万点赞、8151投币、2.3万收藏[1] - 《SURREAL》MV的拟真程度极高,用户难以分辨Yuri是真人还是AI生成,音乐质量获B站、网易云等平台用户一致好评[7] - Yuri的成功得益于AI音乐/视频生成大模型技术进步及创作方的高投入,MV对口型、肢体动作等细节处理无明显突兀感[7] AI歌手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达41.2亿元,同比增长85.3%,增速接近翻倍[12] - 腾讯SongGeneration、昆仑万维Mureka V6、Suno V3等音频生成大模型降低音乐创作门槛,使AI歌手批量出现成为可能[4][6] - 早期AI音乐作品如《Auxuman Vol.1》因技术限制导致3D动画粗糙、音乐风格小众,而当前AI生成质量显著提升[4][6] 竞品分析 - 酷狗AI歌手柒月多首歌曲收藏量超1万,《踏雪》达24万收藏,但因需VIP收听且主场局限在酷狗,破圈效果有限[6][10] - AI孙燕姿、AI力宏借助明星IP获得短期热度,但粉丝关注点仍集中在真人明星,难以维持长期影响力[6] - 传统虚拟偶像初音未来IP衍生游戏4年营收超8亿美元,洛天依在网易云上线数百专辑,商业化路径成熟[8][12] 商业化路径 - AI歌手商业化需优先打造IP,可复制初音未来/洛天依的手办、广告、全息演唱会、IP游戏等模式[8] - 柒月已尝试商业化合作,包括与邓寓君合作为亚运创作《踏雪》,担任广州龙舟宣传大使等[8] - 专业团队在作品打磨(如MV细节优化)和资源投入上具有显著优势,普通用户难以匹敌[9] 行业挑战与机遇 - AI歌手高度可复制性导致竞争加剧,用户可能转向自主生成音乐,削弱第三方AI歌手价值[9] - 当前赛道尚未头部化,工作室需加快高质量作品产出速度(如洛天依数百专辑案例),抢占市场空白期[12] - 虚拟偶像历史表明破圈难度大(初音未来/洛天依仍属小众),但AI技术突破可能改变行业天花板[13]
首位“纯血”AI艺人诞生,虚拟偶像迎来分水岭?
36氪· 2025-06-19 18:41
虚拟偶像行业动态 - 美国制作人Timbaland推出全新AI音乐流派"A-Pop"并发布首位纯AI偶像TaTa 其首张单曲《Her》即将发行[1][3] - TaTa由AI音乐公司Stage Zero打造 该公司由Timbaland联合电影制片人Rocky Mudaliar和AI顾问Zayd Portillo于2023年6月成立[3][5] - Stage Zero采用AI音乐平台Suno的技术 通过上传Demo音频由AI生成音效和调整声音 再结合人类创作的歌词完成歌曲[5] 虚拟偶像技术演进 - 虚拟偶像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技术文化探索阶段(1990年代)、拟人化阶段(2000年代)、多元化阶段(2020年代)[16][29] - 早期代表包括日本CG偶像伊達杏子(1995)和韩国虚拟歌手Adam(1998) 主要依赖3D建模和动作捕捉技术[17][19][29] - 突破性进展包括英国虚拟乐队Gorillaz(2000)和日本初音未来(2007) 后者采用Vocaloid技术实现用户共创内容[21][23][29] 市场发展现状 - 全球虚拟偶像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50.3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18.8%[34] - 虚拟网红市场规模2024年已达60.6亿美元 预计2025-2030年保持40.8%增速[34] - 日本虚拟主播产业预计2033年达80亿美元规模 Hololive等公司推动VTuber文化主流化[34][36] 商业模式创新 - 虚拟偶像具备稳定可控特性 无违约风险 可进行虚拟演唱会、NFT联动等多元化商业开发[38][40] - AI技术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 Timbaland表示原本三个月的工作现在仅需两天完成[38] - 虚拟偶像可跨越不同媒介场景 形成全域营销的动态节点[40]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音乐行业正与AI平台Suno、Udio谈判 涉及版权作品使用控制和协议定价问题[40][42] - 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侵权、算法能否视为创作主体等法律问题尚无定论[42] - 虚拟偶像的伦理边界和内容责任归属问题引发行业思考[44]
稀缺IP+粉丝经济=爆款制造机?乐华娱乐(02306)联手Wakuku解码潮玩炼金术
智通财经网· 2025-06-12 10:28
乐华娱乐与Wakuku合作 - 乐华娱乐与潮玩平台Wakuku深度合作,构建"明星IP-稀缺潮玩-粉丝经济"黄金闭环,有望复制Labubu的成功路径[1][3] - 乐华旗下王一博等顶流艺人为Wakuku提供原生IP富矿,王一博定制款SKU在48小时内售罄并引发二级市场溢价[3] - Wakuku通过Z世代精准触达、AR互动技术及社区生态,实现"展示-种草-转化-社交"闭环,特别款产品"胖哒哒"2小时内售罄[3] 谷子经济布局 - 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规模达1689亿元,同比增长40.63%,预计2029年突破3089亿元[5] - 乐华娱乐将传统粉丝消费与谷子经济融合,2023年与TOPTOY合作的盲盒系列首日销售额破千万,二手市场溢价率300%[5] - 谷子产品标准化生产毛利率高,艺人活跃期内销售可持续变现,衍生性强[6] 股价表现与回购 - 乐华娱乐股价月内涨幅342.42%,最高达3.09港元,最低0.66港元,换手率24.067%[8][9] - 6月前10天累计回购460.8万股,耗资1089.6万港元,5月共回购11次总金额1863.4万港元[10][11] - 机构持股比例达25.32%,港股通持股比例从3%升至5%,散户持股比例从40%降至32%[12] 虚拟偶像业务 - 国内虚拟偶像周边市场规模2022年1866.1亿元,预计2025年达6402.7亿元,CAGR50.8%[14] - 乐华虚拟偶像A-SOUL年收入超1.5亿,AI技术将单曲制作成本从200万压缩至80万[16] - 公司向"粉丝运营商"升级,参考日本会员制经济及韩国HYBE模式,布局东南亚文化输出[16] 长期战略展望 - IP开发从单一代言向虚拟偶像、经典角色等多维度拓展,构建"乐华潮玩宇宙"[4] - 借助Wakuku跨境渠道及海外艺人影响力,复制模式至东南亚市场[4] - 中金认为自建渠道与数据反哺能力构成护城河,估值逻辑需重估[4][17]
搞懂00后,抓住更大的生意机会
36氪· 2025-05-28 11:17
虚拟偶像行业现状 - 微博WAW展会吸引6.8万观众 创造87次热搜 印证虚拟偶像破圈效应 [1] - 虚拟偶像通过沉浸式陪伴和情感化消费重构粉丝经济 如《无限王者团》首秀和《剑网3》策展带动周边销量激增 [1] - 虚拟偶像从小众走向主流 代表案例包括洛天依 初音未来 AYAYI 可代言品牌 开演唱会 参演影视作品 [4][6] 虚拟偶像商业模式 - 变现途径包括IP孵化 内容共创 数字资产销售 虚拟演出 周边与跨界合作 [17] - 数字资产销售是关键收入源 如虚拟皮肤 NFT等 ZEPETO平台虚拟时装销售表现突出 [18] - 虚拟演出利用全息投影 AR/VR技术 初音未来和洛天依演唱会为例 粉丝付费观看或打赏互动 [19] 虚拟偶像竞争优势 - 突破时空限制 可24小时工作 多语言交流 实现全球偶像潜力 [10] - 人设完全可控 无塌房风险 品牌合作安全性高 [10] - 支持按需个性化定制 通过大数据和AI分析精准满足粉丝需求 [11] 消费逻辑变革 - 用户虚拟化 粉丝通过虚拟偶像投射自身审美和价值观 构建数字身份 [12][13] - 消费故事化 粉丝为情感陪伴和成长故事买单 如养成系偶像的参与感 [14] - 价值共创化 粉丝参与内容创作和运营决策 从消费者升级为合伙人 [16] 技术驱动趋势 - AIGC工具降低创作门槛 粉丝可生成同人图 视频等内容 推动生态繁荣 [15] - AI拟真技术发展可能催生高度情感化的虚拟艺人 进一步挤压真人明星空间 [20] 行业影响 - 虚拟偶像对真人偶像形成降维打击 尤其在商业稳定性和产出效率方面 [20] - 推动娱乐业从真人粉丝经济向元宇宙粉丝经济转型 重构产业链逻辑 [8][11]
短剧霸总会被AI抢走工作吗?
新浪财经· 2025-05-20 18:07
短剧行业成本与片酬变化 - 短剧头部演员片酬近两年翻了十倍,2021年300元/天的价格现已需提前两个月预约档期,普遍比去年涨30% [3] - 明星下场拍短剧成趋势,刘晓庆首秀《萌宝助攻》网传制作成本800万元,演员成本占比达1/3(约266万元) [3] - 行业出现成本失控迹象,但从业者态度强硬,认为短剧尚未形成"演员扛剧"概念且产量大、推新快 [3] 真人短剧演员生态 - 头部短剧演员日薪达2万元,形成细分赛道如"绿茶小狗""港系帅哥"等差异化人设,粉圈运营趋近内娱化 [1][10] - 演员素质参差不齐,样貌与表演存在明显短板,部分依赖配音且质量低劣 [5][7] - 女性观众需求推动"追剧-追星"闭环,头部演员通过辨识度实现有限"扛剧"效应,带动剧集选择效率 [10] 非真人短剧技术发展 - **AIGC短剧**:抖音《无名特工队》、快手《新世界加载中》等案例涌现,付费剧《兴安岭诡事》21小时播放破千万,总播放超5600万 [13] - **动漫短剧**:单部成本15-20万元,B站、抖音重点布局,红果短剧日活超长视频平台后切入该领域 [14][16] - **AI转绘短剧**:成本5-10万元/部,三人团队月产一部,如红果《心动的信号》通过换皮复用老剧内容 [19] 短剧内容与市场趋势 - 题材从情感纠葛向男频/三幻(玄幻、科幻、奇幻)拓展,特效应用从点缀升级为叙事核心 [22] - 平台瞄准5亿泛二次元人群,但内容爽文化可能导致目标用户与实际受众错位 [19][20] - 行业寻求突破同质化,通过技术降本(如AI特效)和内容创新吸引年轻用户及圈外人群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