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
搜索文档
生命的意义在哪?基因不是全部答案
观察者网· 2025-11-16 17:28
基因组与DNA功能的新认知 - 基因组不应被视为指挥生物体一切的“指导手册”或“生命之书”,而应被看作一种“分子资源”,细胞可根据所处环境决定如何利用这些资源[8][9] -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可能制造出略有不同的蛋白质,且许多基因根本不编码蛋白质,而是编码具有独立功能的RNA分子,这颠覆了“一个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的传统观点[13] - 基因组是一个整体实体,诺贝尔奖得主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将其称为“细胞的敏感器官”,其工作方式更像一个能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的器官,而非一串静态信息[17] 医学干预策略的再思考 - 对于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如囊性纤维化病或镰状细胞病),在基因层面进行干预是合理的,但大多数常见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在更高层级出现,涉及基因过多,基因疗法并非总是有效[10] - 医学干预需要在最有效的层面进行,例如新冠大流行中免疫系统的反应问题就不适合在基因层面解决[10] - 药物开发仍大量依赖试错法,而非完全基于对疾病的分子层面理解,这与古代通过尝试草药发现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无本质不同[11] 表观遗传学的定位与局限 - 表观遗传学是指导致细胞类型差异的过程(如DNA甲基化),但不应被过度解读为能将人类从“基因决定论”中解救出来的新“生命奥秘”[17][18] - 在高等动物(如人类)中,表观遗传因素能否真正遗传给后代证据薄弱,其重要性远不如在植物中那样明确和普遍[19] - 需要避免从“基因决定一切”的旧迷思走向“表观遗传决定一切”的新极端,遗传信息主要仍来自DNA[19] AI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与局限 - AI工具如AlphaFold能基于蛋白质序列预测其三维结构,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有用的起点,但其预测精度能否直接用于药物开发仍需验证[19][20] - AI可用于分析海量生物数据,识别模式,例如预测基因活性变化,解决基因调控等复杂问题[21] - AI的局限在于其通常从数据直接得出结果(如预测基因活性),但无法解释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如生物分子凝聚体的形成和作用),而理解机制对生物学至关重要[23][24] 细胞复杂性研究的技术与挑战 - 新技术如冷冻电子显微镜能快速冷冻细胞,精确显示分子位置;荧光标记技术可追踪单个分子在细胞内的活动[26][27] - 细胞内部是高度拥挤的分子环境,而非有序工厂,许多蛋白质结构无序,缺乏高度特异性识别,细胞通过形成生物分子凝聚体等临时区室来组织活动[29][30] - 理解细胞运作需要重新思考基本问题,传统的“锁钥”模型不足以解释分子在混沌环境中的行为[29] 生物学中的能动性与目的 - 生物体(从动物到细胞)具备“能动性”,即根据情境做出决定、拥有目标(如狐狸捕食)的能力,这区别于非生命体,是生命的核心特征[30][31][32] - 人类复杂的大脑使其目标超越简单的“生存与繁衍”(如选择不生育、追求科学),这体现了能动性并非完全由基因编程控制[32][33] - 生物学需要承认并研究“目的”和“能动性”,而非将其视为与科学对立的虚幻概念[32] 生命作为涌现现象 - 从物理学角度看,“涌现”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指由大量组分(如水分子、神经元)相互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如结冰、决策),其整体行为无法通过观察单个组分预测[41][43] -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涌现现象,生物学各层级(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均存在“渗漏式涌现”,即高层级规则对低层级细节大多不敏感,但特定细节(如关键基因突变、关键物种灭绝)偶尔会产生重大影响[45][46] - 生物学可能存在普遍原则(如组合逻辑),使生命系统在面对波动时保持稳定,但可能无法形成像物理学那样的“万有理论”[47][48][49] 科学叙事与公众认知 - 生物学需要发展新的比喻和叙事(以“能动性”为核心),以取代过于简化的旧故事(如“自私的基因”、“基因组即蓝图”),更好地反映现代生物学的复杂性[49][50] - 社会现象(如交通堵塞、城市发展)同样是涌现现象的体现,其原理与生物学中的涌现有相似之处,细节信息在宏观模式中变得不重要[52][53]
对话倪喜军:郧县人复原得对不对,我们一开始就想到老外会这样问
观察者网· 2025-11-06 14:14
研究核心观点 - 研究团队通过重新研究"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构建出全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阐释了龙人和丹尼索瓦人的起源[1] - 研究揭示龙人支系和现代人智人支系有一个1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2] - 研究提出了人类演化的五大支系,并对每个支系的分异时间进行了估计[8] 人类演化支系关系 - 丹尼索瓦人属于龙人支系,但因其化石证据稀少,尚未被正式命名为一个物种[2][4] - 尼安德特人是一个独立的支系,拥有较多样本和正式的物种命名[3][5] - 龙人支系与智人支系的亲缘关系更近,两者之外才是尼安德特人支系[3] - 研究识别出包括南非"星人"和印尼"弗洛伦斯人"在内的不同演化支系[8] 研究方法与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花费大量精力对因受压而变形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进行复原[8] - 创新性地采用统计抽样检验方法,通过随机去掉50%的参考点位信息并模拟1万次,验证了重建结果的稳定性,这是技术上的突破[13] - 该方法基于一个包含六七百个测量特征的大型矩阵,使得检验具有合理性[30] - 研究团队建立的关于人类演化的形态特征矩阵数据库已公开,并持续更新至版本3[32][34] 与其他研究路径的比较 - 对基于古DNA和古蛋白的研究路径持谨慎态度,认为短片段比对存在多解性,且古老化石(如100万年前的郧县人)理论上无法保存可用的DNA[24] - 指出完全从当代人基因出发研究古人类关系存在局限性,无法构建多物种的系统树,且无法分辨复杂的迁徙历史(如多次走出和走入非洲)[25][27][28] - 强调化石证据在构建长远演化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能够提供更细致的信息[24][28]
诺禾致源20251023
2025-10-23 23:20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公司为诺禾致源(一家生命科学服务公司)[1] * 公司业务聚焦于基因测序(NGS)及相关组学技术服务 覆盖生命科学基础科研、医学研究等领域[2][7][26] 核心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公司2025年1-9月实现营收15.81亿元 同比增长4.05% 第三季度营收5.41亿元 同比增长3.47%[2][3] * 海外市场1-9月营收7.92亿元 同比增长4.1% 占总营收50.09% 但第三季度海外营收同比下降0.48%[2][3] * 美洲区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 EMEA区域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 欧洲区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9%[2][4] * 国内市场1-9月营收7.89亿元 同比增长4% 第三季度营收2.82亿元 同比增长7.37% 环比增长8.61%[2][4][5] * 客户结构中 高校和研究机构贡献总营收的70% 医院和企业类占30%[2][6] * 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1-9月收入5.52亿元 同比增长6.21% 第三季度收入1.98亿元 同比增长12.08%[2][7] * 监控抽序平台服务1-9月收入7.7亿元 同比增长3.23% 但第三季度收入2.5亿元 同比下降3.42%[2][7] * 新业务方向(如单细胞组学、肿瘤临检等)对总营收贡献权重约32% 同比增长约20%[2][8][9] * 单细胞类产品线1-9月收入约1.3亿元 同比增长31% 肿瘤遗传感染临检服务收入约1.45亿元 同比增长18.23%[9] * 公司1-9月毛利率为41.9% 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2][10] * 公司1-9月净利润1.16亿元 同比下降10.17% 净利润率为7.31%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下降41%[2][11] * 2025年1-9月经营现金流净额为负0.87亿元 但第三季度转正至0.77亿元[2][14] 研发投入与战略重点 * 公司2025年1-9月研发投入达1.19亿元 同比增长50% 第三季度研发投入为5,610万元[2][12][18] * 研发重点投入领域包括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观遗传学和长读长测序等新兴业务[2][12][17] * 公司积极推进AI应用 探索利用Transformer框架构建组学大模型(如虚拟细胞)[20][28] * 在智能产线与自动化方面持续推进 如预计明年一季度安装Falcon 4.0版本以提升效率[18][19] 市场环境与竞争态势 * 国内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主要产品售价下降约30% 尽管样本规模和数据量分别增长30%和40% 但营收仅微增[4][16][23] * 国内科研预算总体良性 但地方政府投入有所缩减 加剧了行业竞争[4][16] * 美国市场受科研经费环境变化及地缘政治影响 但主要市场(东西海岸)合作良好 影响可控[4][16][21] * 公司通过并购整合减少国内竞争 平衡短期和长期策略[4][23] 业务进展与未来布局 * 公司持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加大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等未来导向产品的比重[17] * 实验室平台全球化部署取得进展 美国第二个实验室已正式运行 欧洲Element测试平台提供服务 国内首台商业化服务平台M+T7+开始交付[17][30] * 质谱业务(包括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1-9月收入约为8,000万元 明年开始将在海外市场积极部署[29][30] * 公司在肿瘤诊断领域保持领先 样本量接近10万例 并积极布局遗传病、病原体及多癌早筛等细分赛道[26][27] * 公司关注NGS下游应用发展 认为国内政策法规的逐步清晰有望带动相关研发热情增加[4][24] 风险与挑战 * 公司面临营收增长未达预期的问题 目前处于个位数增长率[15] * 净利润下降主要受战略投入增加、全球化扩张、研发费用增长等因素影响[11][15] * 1-9月信用减值损失2,436万元 同比增加249万元 其中核酸检测业务新增2,040万元[2][13] * 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 公司增加了安全库存 影响了短期经营现金流[14] * 美国部分州存在对中国公司的排斥现象 但通过沟通可以消除障碍 整体业务影响不大[21]
运动还能遗传?南京大学张辰宇/陈熹等揭开运动能力的遗传密码:父亲爱运动,竟能促进孩子的耐力和代谢健康
生物世界· 2025-10-07 12:30
研究背景与核心观点 - 传统观点认为运动益处止步于个体本身 但新证据表明父母运动习惯可能以非DNA方式影响后代健康[2] - 精子中的功能性小RNA分子 尤其是microRNA 为生活方式可以遗传的假说提供了新可能[2] - 研究首次揭示精子microRNA可作为表观遗传信息载体 将运动能力和代谢健康从父本跨代传递给后代[3] 实验设计与关键发现 - 对雄性小鼠进行跑台训练后 运动显著重塑了精子microRNA表达谱 多种与线粒体代谢和能量利用相关的microRNA显著上调[6] - 携带运动信息的精子受精后 子代表现出更强运动耐力 骨骼肌线粒体活性增强 氧化型肌纤维比例上升[6] - 通过显微注射实验验证因果性 仅注射运动雄鼠精子小RNA产生的子代即可重现父本运动对子代的促进作用[7] - 运动锻炼与肌肉PGC-1α过表达会重塑精子microRNA 这些microRNA在胚胎早期直接抑制NCoR1 进而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与氧化代谢[7] 机制与意义 - 研究确立了父本PGC-1α 精子microRNA与胚胎NCoR1在传递运动诱导表型中的因果作用机制[11] - 系统揭示了父本运动通过精子microRNA实现运动能力与代谢特征的跨代表观遗传传递[11] - 该发现为理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下一代提供了分子证据 并拓展了运动生物学的研究边界[11] - 父亲运动为改善后代健康提供了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12]
研判2025!中国表观遗传学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及市场规模分析:中国表观遗传学行业跃居生命科学前沿,彰显技术突破与需求爆发的双重动能[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06 09:18
行业概述 -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依赖于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可遗传变化,关注转录水平调控及其在细胞分裂和发育过程中的传递 [2] - 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包括DNA水平、蛋白质水平、染色质水平和RNA水平等 [2] 行业发展历程 - 1940-1970年代为探索奠基阶段,受李森科主义影响发展受阻,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后研究恢复 [4] - 1980-199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引进国际理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机制研究启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提供支持 [4] - 2000-201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参与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在DNA甲基化、非编码RNA调控等领域取得突破 [5][6] - 2010年代至今处于成熟深化阶段,中国加入国际人类表观遗传学合作组织,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推动表观基因组图谱绘制 [6]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试剂、科研设备(如高通量测序仪、甲基化检测平台)及生物信息学软件 [6] - 产业链中游为表观遗传学研发生产与服务环节 [6] - 产业链下游应用于医疗领域(如癌症早筛、精准治疗)及农业与环境领域(如作物育种、生态监测) [6]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表观遗传学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3.96亿元,同比增长62.27% [1][8] - 市场增长得益于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测序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1][8] - 2024年中国肿瘤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约为18.1亿元,同比增长33.09%,表观遗传学在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8] 主要企业 - 相关上市企业包括贝瑞基因(000710)和达安基因(002030) [2] - 赛岚医药基于EpigenPLUS技术平台开发多款全球首创药物,如CTS3497(PRMT5抑制剂)已获NMPA和FDA批准进入临床I/II期试验 [10] - 益杰立科专注于表观遗传基因疗法,其EPIREG™技术平台为全球首创,候选药物EPI-003已进入临床试验 [10] - 深圳市易基因科技提供多组学科研服务,2025年上半年助力多家科研机构在DNA甲基化、RNA甲基化等方向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12]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与多组学融合驱动精准医疗升级,AI、单细胞测序、CRISPR基因编辑等技术深度融合,例如华大智造DNBSEQ-T7测序仪使成本降低40% [12] - 应用场景从疾病诊疗向农业育种、环境适应、健康管理等领域拓展,如结直肠癌SEPT9甲基化检测试剂盒特异性达97.5% [13] - 政策红利与市场扩容催生全链条创新生态,"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推动基因检测覆盖率目标,三线及以下城市医院渗透率达75% [14]
世卫组织建议孕妇仍可服用泰诺,多种假说试图揭开自闭症发病率上升之谜
第一财经· 2025-09-25 17:15
自闭症患病率与诊断 - 全球儿童自闭症患病率从十年前的约0.6%上升至目前的1% [2] - 2022年美国8岁儿童自闭症诊断数量创历史新高,患病率为每31名儿童中就有1名 [1] - 自闭症全球平均诊断年龄为5岁,美国平均诊断年龄接近4岁 [3] 自闭症病因学研究 - 遗传因素约占自闭症患病风险的80% [4] - 病因尚不清楚,科学家普遍认为神经系统特征可能在胎儿大脑发育过程中形成 [3] - 现有研究仅证明环境因素与自闭症存在相关性,但未证实因果关系 [4] - 尚无严谨研究发现自闭症与疫苗、药物或其成分之间存在联系 [4] 自闭症诊断与筛查 - 目前尚无客观工具(如血液检查或脑部扫描)可用于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临床诊断基于观察和访谈 [3] -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儿童在18个月和24个月大时进行自闭症筛查 [3] - “谱系”反映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广泛潜在表现,患者症状和所需支持程度差异巨大 [3] 自闭症治疗现状与挑战 - 自闭症目前无法逆转,临床上尚无有效疗法 [5][6] - 美国FDA批准了一种基于叶酸的疗法,但该批准是基于对40名患有罕见代谢紊乱患者的临床数据审查 [6] - 深度脑刺激等神经调控手段在抑郁症治疗中有所应用,但因自闭症的神经环路和解剖结构不清楚,治疗难度更大 [7] - 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疾病管理至关重要 [6]
基因、环境与运气:生物学的未来在哪里?
第一财经· 2025-08-16 12:50
基因决定论与三重螺旋理论 - 列万廷提出基因、有机体、环境"三重螺旋"概念,强调三者相互作用而非单一决定[1][8] - 人类基因组差异仅0.1%,但被过度解读为社会不平等的遗传学依据[5] - 环境具有相对性,生物体通过主动行为塑造环境(如画眉鸟使用石子)[5][8] 学术论战焦点 - 列万廷主要批判基因决定论,尤其反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预设目标[4][5] - 道金斯回应称基因差异主导表型差异,并以猎豹进化为例强调方向性[6] - 表观遗传学发现(如DNA甲基化)支持环境通过非序列机制影响性状[8] 科学的社会属性 - 科学研究受社会资源分配驱动(如医药领域侧重市场需求)[10] - 科学传播受意识形态筛选(如达尔文进化论曾遭宗教抵制)[12] - 生物学与政治存在历史耦合案例(纳粹优生学、李森科主义等)[12] 中间派尝试与理论影响 - 哈登《基因彩票》提出基因作用类似随机彩票,但遭列万廷否定[7] - 列万廷坚持基因-环境-随机性无法量化分割的"糊涂账"观点[7][8] - 科学被质疑既是真理探索工具也是意识形态载体[9][12]
拜尔斯道夫的当务之急,在于“大胆地卷”
FBeauty未来迹· 2025-08-07 21:42
全球美妆行业现状与拜尔斯道夫业绩表现 - 全球美妆行业面临增长瓶颈 拜尔斯道夫2025年上半年业绩增速放缓至0 2%(有机增长2 1%) 为近5年最低 低于全年4-6%的预期 [2][8] - 消费品业务营收43 3亿欧元(约合362 6亿人民币) 占比超八成 同比持平(有机增长1 9%) 品牌表现分化明显 [8][10] - 公司下调2025年全年业绩指引:集团有机销售增速目标从4-6%调整至约3% 消费品业务目标从4-6%下调至3-4% EBIT利润率提升预期缩减30个基点 [12] 品牌表现分化与战略调整 - Derma板块(优色林和Aquaphor)表现亮眼 营收增长10 5%(有机增长12 2%) 主要得益于肽安密多630、光引精华2 0等创新产品 [10][12] - 莱珀妮全球营收下滑10 8%(有机下滑10 7%) 但中国区二季度电商渠道增长36% 抵消旅游零售渠道下滑 [10][15] - 妮维雅同比下滑1 2%(有机增长1 0%) 公司正进行结构性调整 削减低毛利SKU 聚焦中高端护肤转型 [10][17] 中国市场表现与战略布局 - 中国成为关键增长引擎 莱珀妮中国区实现3%有机增长 电商渠道表现强劲 [15][26] - 妮维雅在中国推进数字化转型 计划9月推出"表观遗传精华" 定位较优色林亲民40-50% 预计成为下半年销售主力 [19][20] - 优色林通过功效护肤路径强化市场地位 上半年在中国开展光引研修计划等营销活动 提升专业护肤认知 [24][25] 创新与长期战略 - 公司持续投入创新 Derma板块验证了科技驱动的增长模式 优色林成功案例显示创新策略有效性 [12][20] - 表观遗传学技术(如Epicelline)应用15年 新成分将下沉至妮维雅中端产品线 主打"皮肤年龄时钟"科技 [20][22] - 莱珀妮通过数字化会员体系重建增长弹性 抖音等平台投入保障高端品牌调性 [26][28] 品牌矩阵与未来机会 - 香缇卡作为新进入中国的高端品牌 以植萃成分和可持续定位 在上海开设首店 补充顶奢市场布局 [30][31] - 公司通过大众(妮维雅)、功效(优色林)、顶奢(莱珀妮)全矩阵覆盖 构建中国市场的韧性增长模型 [22][31] - 管理层强调不牺牲长期品牌投入换取短期利润 坚持创新和消费者心智占位 [28]
生命科学领域新增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790万仪器需求曝光
仪器信息网· 2025-07-29 11:22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建设投资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将投资2185万元建设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全国重点实验室、1836万元建设生物大分子全国重点实验室、1770万元建设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 [1][2] - 三所重点实验室总投资达8301万元 [2] 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全国重点实验室 - 该实验室于2023年1月18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 [3] - 实验室使命包括解决表观遗传学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解析重大疾病和老龄化器官衰退机制、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3] - 主要研究方向:染色质结构特征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系统发育和稳态的表观遗传机制、衰老与疾病发生的染色质调控与干预 [4][6] 生物大分子全国重点实验室 - 前身为1989年建立的"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6次评估均为优秀 [7] - 重点布局自主原创高端装备和变革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难题 [7] - 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超分子组装规律和功能调控原理、生物大分子模拟与设计、新型疫苗和大分子药物开发 [7] 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 - 由原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来,2025年1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 [9] - 聚焦从感知觉到意识涌现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心理健康本源 [9] - 主要研究方向:意识涌现机制解析、意识涌现异态评估、心理健康精准调适 [12] 仪器设备采购计划 - 近期发布6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8301万元 [10] - 主要采购项目包括: - 冷冻电镜原位结构研究关键技术平台(一期),预算1090万元,2025年6月采购 [11] - 蛋白质功能研究关键技术平台(一期),预算820万元,2025年6月采购 [13] - 300KV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升级改造项目,预算600万元,2025年6月采购 [13] - 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全国重点实验室采购项目,预算2185万元,2025年8月采购 [13] - 生物大分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采购项目,预算1836万元,2025年8月采购 [13] - 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采购项目,预算1770万元,2025年8月采购 [13]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张冰洁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生物世界· 2025-07-02 16:03
课题组及PI背景 - 课题组长张冰洁博士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从颉伟教授,研究方向为表观遗传组学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编程 [2] - 2019-2025年在纽约基因组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单细胞算法专家Rahul Satija和免疫学专家Dan Littman,聚焦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开发与免疫细胞表观调控 [2] - 曾获Dimitris N Chorafas Foundation Award(2019)和Jane Coffin Childs Memorial Fund科研资助(2019-2022) [2] - 以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Immunology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25年5月将入职MD Anderson癌症中心系统生物学系任助理教授 [2] 实验室研究方向 - 开发前沿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结合表观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学方法解析肿瘤发生、演化及耐药的分子调控网络 [3] - 三大核心方向: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开发、癌症细胞可塑性的表观调控机制、个体化药物反应的表观遗传基础 [3] 代表性研究成果 - 在Nature Immunology发表SARS-CoV-2疫苗接种与感染中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多模态表征研究(2023) [4] - 在Nature Biotechnology开发纳米抗体锚定转座技术实现单细胞分辨率染色质多维分析(2022) [5] - 开发scCUT&Tag-pro技术用于单细胞染色质状态异质性研究(Nature Biotechnology 2022) [5] - 揭示亲本-合子转换中增强子去记忆化与启动子预激活现象(Molecular Cell 2018) [6] - 发现哺乳动物早期发育中组蛋白修饰H3K4me3的等位基因重编程(Nature 2016) [6] 机构平台优势 - MD Anderson癌症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美癌症专科第一,2024年开展超1680项临床试验,22种药物获FDA批准,研究经费达11亿美元 [8] - 拥有顶尖科研平台、跨学科合作环境及丰富临床资源,致力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快速转化 [8] 招聘要求 - 需具有或即将获得生物学相关博士学位,肿瘤生物学、基因组学或计算生物学背景优先 [9][10] - 要求出色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英语读写能力 [11][12] - 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研究兴趣简述及三名推荐人联系方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