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

搜索文档
成交近千万,赚了5600块!“95后”证券从业者,违规炒股被罚!
证券时报· 2025-07-28 16:20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案例 - 厦门证监局7月23日连续发布3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涉及3名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行为 [1] - 证监会2024年初表示将开展专项整治,压实证券公司主体责任,强化内部监测和问责机制 [1] 95后从业者违规交易细节 - 王某(1995年出生)在金圆统一证券任职期间,通过中信建投账户违规交易股票总成交金额979.17万元,盈利5579.29元 [4] - 厦门证监局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4万元罚款,案件调查中当事人未提出申辩 [3][4] 从业者违规交易可转债案例 - 陈某(1986年出生)在长城国瑞证券任职期间,通过他人华泰证券账户交易股票及可转债总成交192.46万元,盈利4069.91元 [7] - 可转债被认定为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当事人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4万元罚款 [8][9] 从业者违规交易亏损案例 - 郑某(1973年出生)在长城国瑞证券任职期间,通过他人账户交易股票及可转债总成交577万元,亏损48555.17元 [12] - 虽无违法所得但仍被处以4万元罚款,调查期间当事人主动纠正违法行为 [11][13] 监管依据与处罚标准 - 所有案例均违反《证券法》第四十条第一款,构成第一百八十七条所述违法行为 [4][9][13] - 处罚标准统一采用没收违法所得+4万元罚款的组合,亏损案例仅处罚款 [4][9][13]
成交近千万,赚了5600块!“95后”证券从业者,违规炒股被罚!
券商中国· 2025-07-28 13:57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案例 - 厦门证监局对3名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1] - 违规行为涉及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 [2][11][17] - 证监会2024年初强调将专项整治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行为 [2] 违规交易细节 案例1:王某(95后从业者) - 任职于金圆统一证券期间通过中信建投账户交易股票 [4] - 总成交金额979.17万元,盈利5579.29元 [4] - 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4万元 [7] 案例2:陈某 - 任职于长城国瑞证券期间通过他人华泰账户交易股票及可转债 [9] - 总成交金额192.46万元,盈利4069.91元 [9] - 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4万元 [12] 案例3:郑某 - 任职于长城国瑞证券期间通过他人账户交易股票及可转债 [15] - 总成交金额577万元,亏损48555.17元 [15] - 被处以4万元罚款 [19] 监管依据 - 违规行为均违反《证券法》第四十条第一款及第一百八十七条 [6][12][18] - 可转换公司债券被认定为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 [11][17] - 处罚依据包含《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 [7][12][19] 调查程序 - 所有案件均经过立案调查并完成证据收集 [3][8][13] - 证据包括交易流水、银行流水、询问笔录等 [5][10][16] - 当事人未提出申辩或听证要求 [3][8][13]
长城国瑞证券员工违规炒股两年亏了4.8万元!还要被罚4万块!
新浪证券· 2025-07-25 12:16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事件 - 长城国瑞证券员工郑瀚在2022年2月7日至2024年2月1日期间借用"李某叶"账户违规交易股票及可转债,总成交金额达576.67万元,累计亏损48,555.17元 [1] - 该行为违反《证券法》第四十条关于证券从业人员禁止持股的规定,最终被处以4万元罚款 [1] - 违规操作持续两年未产生收益,同时对公司和个人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1] 违规炒股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 信息不对称下的利益诱惑:从业人员掌握未公开信息或行业动态,易产生利用信息优势牟利的动机 [4] - 复杂手段规避监管:通过亲属账户、客户账户或跨券商开户等方式进行违规操作 [4] - 惩戒力度不足:现行处罚难以形成有效震慑,部分券商内控机制不健全,适当性管理失效 [4] - 合规教育不足:部分员工对公司禁止自营炒股的规定认知模糊 [4] 监管动态 - 监管部门2025年重申严禁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强调将严查严打此类行为 [4] - 厦门证监局2025年7月23日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2025)4号,对违规行为进行追责 [2][4]
亏损也难逃处罚!这两家券商员工任职期间违规炒股,监管连开三张罚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4 18:44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处罚情况 - 厦门证监局一次性披露3张行政处罚决定书 涉及长城国瑞证券2人和金圆统一证券1人 [1] - 2024年上半年各地证监局至少披露10张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行政处罚 涉及国都证券、光大证券、中银证券等多家券商 [1] 具体违规案例 - 长城国瑞证券郑瀚(70后)使用他人账户交易股票及可转债 总成交576.67万元 亏损4.86万元 被罚4万元 [2] - 长城国瑞证券陈仲宾(80后)使用他人账户交易股票及可转债 总成交192.46万元 盈利4069.91元 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4万元 [2] - 金圆统一证券王健(90后)使用他人账户交易股票 总成交979.17万元 盈利5579.29元 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4万元 [2] - 太平洋证券海口分公司总经理王攀懿控制他人账户交易股票和可转债 总成交约6171.2万元 亏损40.51万元 被罚5万元 [4] - 国都证券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杨江权违规持有成大生物股票8万股 卖出亏损130.90万元 被罚15万元 [5] 监管趋势 - 2024年证监会查处59起从业人员违法违规案件 对38名从业人员作出行政处罚 对66名从业人员和7家券商采取监管措施 [4] - 2025年上半年各地证监局已发布10张行政处罚 涉及中山证券、国都证券、光大证券等多家券商 [4] - 违规行为不仅涉及普通员工 还包括营业部负责人和公司高管 [4] 法规依据 - 根据《证券法》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 证券从业人员不得买卖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 包括可转债 [3]
3名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被罚,其中一人为深圳“95后”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8:26
券商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处罚案例 - 厦门证监局对三家券商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行为进行处罚,涉及金圆统一证券和长城国瑞证券两家券商 [1] - 金圆统一证券是首家两岸合资证券公司,长城国瑞证券前身为厦门证券,现控股股东为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均为总部在福建的券商 [1] 长城国瑞证券违规案例 - 陈仲宾在2021年3月19日至2023年1月4日使用他人账户交易股票及可转债,总成交金额19246万元,盈利406991元,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4万元 [1][3] - 郑瀚在2022年2月7日至2024年2月1日使用他人账户交易股票及可转债,总成交金额57667万元,亏损486万元,因未盈利仅被罚款4万元 [2][3] 金圆统一证券违规案例 - 王健在2022年3月20日至2024年8月31日使用他人账户交易股票,总成交金额97917万元,盈利557929元,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4万元 [2][3] - 王健是95后员工,居住地在深圳龙华区,与其他两名涉事员工不同 [2] 违规行为特点 - 三名从业人员均涉及违规买卖证券,其中两人同时交易股票和可转债,一人仅交易股票 [3] - 处罚力度相同,均被处以4万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均被没收 [3]
中信证券前员工趋同交易超千万,华泰员工“盯上”公司自营盘!曝光→
第一财经· 2025-06-02 20:15
券商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案件 - 中信证券前员工李海鹏利用亲属账户进行趋同交易,3年多时间交易76只股票,趋同交易金额2900.38万元,盈利213.14万元,最终被罚没426.27万元 [1][3][4][5] - 华泰证券员工邵某违规炒股14年,累计买入金额3.47亿元,亏损262.61万元,并利用职务之便跟踪公司自营盘股票,10个月内登录系统984次,趋同交易58只股票,盈利19.39万元,合计罚没约107万元 [6][7] 违规操作手法 - 李海鹏通过中信证券CRM系统获取客户账户信息、资产规模、交易持仓等未公开信息,控制妻子及妻子姊妹账户进行交易 [3][4] - 邵某利用华泰证券投研系统建设负责人的权限,实时获取自营账户股票持仓、投资建议书等未公开信息,使用"杨某"账户进行趋同交易 [6] 监管处罚情况 - 2024年证监会查办59起从业人员违法违规案件,对38名从业人员作出行政处罚,对66名从业人员、7家证券公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10] - 对证券公司高管孙某祥违规买卖股票开出1800余万元罚单并采取5年市场禁入措施,对某资管公司高级投资经理刘某义"老鼠仓"行为处以6400余万元罚没款 [11] 行业监管趋势 -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是监管重点打击方向,今年以来多地证监局对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开出批量罚单 [9][10] - 监管持续从严,部分券商高管因违规炒股遭市场禁入,部分违规人员被罚没千万余元 [11]
又有券商员工违规炒股被罚,从业人员投资行为管理趋严
第一财经· 2025-05-29 14:58
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案例 - 太平洋证券海口分公司总经理王攀懿在2017年2月至2024年8月期间控制他人账户交易股票和可转债 累计买入3105 29万元 卖出3065 91万元 亏损40 51万元 被罚款5万元 [2] - 2024年证监会处罚38名违规炒股从业人员 其中湘财证券前总裁孙某被罚没1800万元 另有66名从业人员和7家券商被采取监管措施 [4] - 2025年已有11位从业人员因违规炒股被罚 包括中银证券营业部员工朱某亏损20万元被罚5万元 某期货公司投资经理助理牛某被罚没150万元 [4][5] 券商内部管理问题 - 太平洋证券海口分公司2021年10月至2024年7月存在员工向客户提供科创板测试答案的违规行为 被采取警示函监管措施 [3] - 银泰证券 中天证券 国都证券等多家券商因对从业人员投资行为管理不当被监管出具警示函 [5] 监管政策动向 - 2024年证监会开展打击从业人员违规炒股专项治理 完善立体化惩戒体系 对管控不力机构从严问责 [6] - 证券业协会拟出台新规 要求券商监测从业人员手机号码 电脑MAC地址等关键信息 防范利用亲属账户违规投资 [7] - 新规拟将投资行为合规情况纳入从业人员入职背调和考核 券商内部合规审查将更加严格 [7]
违规炒股交易超3000万元,最终亏损逾40万,这家券商分公司老总被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1:49
太平洋证券海口分公司违规事件 - 时任太平洋证券海口分公司总经理王攀懿违规买卖股票,累计买入3105.29万元,卖出3065.91万元,亏损40.51万元,被海南证监局罚款5万元 [1][2] - 王攀懿控制使用"朱某勇"证券账户进行交易,交易区间为2017年2月至2024年8月,其中可转债交易买入2.3万元,卖出2.71万元 [2] - 太平洋证券海口分公司曾在2024年12月因员工违反适当性管理规定被采取警示函监管措施,涉及员工通过微信向客户提供测试答案 [3]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行业情况 - 2019年至2023年监管机构共查办67起从业人员违法炒股案件,对139人作出行政处罚 [4] - 2024年证监会对38名从业人员违规炒股作出行政处罚,对66名从业人员及7家证券公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4] - 湘财证券高管孙某祥违规买卖股票交易金额1.17亿元,盈利721.29万元,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721万元 [4] 近期从业人员违规案例 - 2025年以来多地证监局披露多起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处罚,涉及中山证券、招商证券、国金证券等员工 [5] - 中银证券乌鲁木齐营业部财务主管朱丽控制使用"徐某花"账户交易,累计买入2952.37万元,卖出2941.20万元,亏损20.06万元,被罚款5万元 [6]
又见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被罚!
证券时报· 2025-05-18 21:22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处罚案例 - 新疆证监局对营业部财务主管朱某处以5万元罚款 其控制他人账户累计买入2952.37万元 亏损20.06万元 [1][4] - 深圳证监局对从业人员陈某出具警示函 因其使用他人证券账户买卖股票 [7] - 湖南证监局对陈某采取同样措施 其2025年前使用他人名义开立账户交易 [7] - 安徽证监局对朱某实施监管谈话并记入诚信档案 因其未规范执业行为买卖股票 [8] - 安徽证监局对唐某出具警示函 其存在借用他人账户交易行为 [8] 监管政策动态 - 中证协起草《证券公司从业人员投资行为管理指引》 旨在打击违规炒股和内幕交易 [10] - 证监会2024年部署三项措施:完善制度机制 强化监管执法 持续净化行业生态 [10] - 监管将开展专项现场检查 压实券商主体责任 建立"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惩戒机制 [10] - 推动行业文化建设 要求机构践行"五不"原则(不逾越底线、不唯利是图等) [11] 违规交易数据 - 朱某涉案账户资金流向显示 累计买入2952.37万元 卖出2941.2万元 净亏损20.06万元 [4] - 所有被处罚案例均涉及证券从业人员使用他人账户或名义进行股票交易 [4][7][8]
又见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被罚!
券商中国· 2025-05-18 18:38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处罚案例 - 朱某作为证券营业部财务主管控制他人账户累计买入2952.37万元,卖出2941.2万元,亏损20.06万元,被处以5万元罚款[1][3] - 朱某违规行为发生在2019年3月1日至2024年6月21日期间,账户资金流向与其本人直接相关[3] - 深圳证监局对陈某使用他人账户买卖股票行为出具警示函[5] - 湖南证监局对另一陈某使用他人名义开户买卖股票行为记入诚信档案[5] - 安徽证监局对朱某买卖股票行为采取监管谈话措施,要求2025年3月31日前接受谈话[6] - 安徽证监局对唐某借用他人账户买卖股票行为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诚信档案[7] 监管政策动态 - 中证协正在起草《证券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证券从业人员投资行为管理指引(试行)》[8] - 证监会2024年初提出三方面措施:完善制度机制、强化监管执法、持续净化行业生态[8][9] - 监管将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开展专项现场检查,压实券商主体责任[8] - 建立"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惩戒机制,加强违规行为通报警示[8] - 推动形成"不逾越底线、不唯利是图、不急功近利、不脱实向虚、不胡作非为"的行业文化[9] - 加快建立从业人员分类名单制度和执业声誉管理机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