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转型
搜索文档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07:14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优化 -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并提升其效能 标志着宏观经济管理将更加系统协同 更具前瞻精准 更重预期引导 [1] - 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将财政 货币 产业 环保 区域等政策统一纳入高质量发展目标框架 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策合力 [1] - 宏观政策取向将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并重 既着力当前稳增长 稳就业 稳预期 更兼顾中长期结构优化与风险防范 [2]   财政政策与税制改革 -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重点体现在支出效能与财政可持续性上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确保财政资源精准投向国家战略目标和公共价值领域 [2] - 财政资金重点保障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民生保障等关键环节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财力保障体系 [2] - 税制改革以结构优化为核心 着力培育地方主体税种 健全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税收征管机制 为地方政府构建可持续财力基础 [2] - 加快构建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覆盖举债融资 预算约束 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遏制隐性债务扩张 [3]   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金融政策迈向功能引领与系统稳定并重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 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3] - 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为主导向投融资协调发展转型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强化股东回报机制 完善市场基础制度 [4] - 健康而有活力的资本市场能高效满足新经济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为居民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助力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 [4]   政策协同与经济发展模式 - 加强财政 货币政策协同 发挥产业 价格 就业 消费 投资 贸易 区域 环保 监管等政策作用 [4] - 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 消费拉动 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4]
 2024年全球IPO“西强东弱”,A股急刹车,香港为何趁势崛起?
 搜狐财经· 2025-09-29 11:52
前言 2024年,全球金融市场上演了一场让人捉摸不透的"大变局"。 A股市场,像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踩下了急刹车。 IPO数量和募资额都大幅下降,市场仿佛进入了"冰河时代"。 而香港市场却一改往日的沉寂,强势反弹,重回全球前五大上市地的行列。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A股"急刹车"的背后,是一场"刮骨疗毒" 先看全球大背景,2024年全球IPO在利率见顶预期下温和回暖,但区域差距拉得极大。 美洲、欧非中东募资额分别增长50%、40%成了复苏主力,前十大IPO里消费品企业唱主角,显然资本 正押注消费复苏。 可亚太区募资额腰斩,这锅不能全怪市场,A股的主动调整和地缘政治扰动都难辞其咎。 A股的"慢下 来"绝非偶然,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2024年IPO宗数和募资额分别骤降60%、70%,核心原因是监管从"求量"转向"提质","严审投向、严控 规模、严问必要性"成了必过关卡。 这既是政策想通过REITs盘活存量资产,也暴露了市场风险偏好的下降——资金更爱稳扎稳打的现金流 资产。 有意思的是,工业、信息技术企业申报热情高,但真正上市的多是传统行业,这种"申报热、上市冷", 正是转型必经的阵痛。 香港" ...
 券商股东密集减持,是套现离场还是战略调整?
 经济观察网· 2025-09-25 10:07
 股东减持计划 - 华西证券持股6.79%股东剑南春计划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1%股份(2625万股),减持原因为流动资金需求,通过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方式实施,为锁定期满后首次减持 [1] - 财达证券股东国控运营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集中竞价1%+大宗交易2%),其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14.54% [2] - 中银证券股东江西铜业(持股4.70%)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原因为自身经营发展需要 [2] - 首创证券股东城市动力已于2025年1月完成1%股份减持 [1] - 方正证券股东中国信达在减持期内未实施原计划1%的减持,原因为市场环境变化 [2]   减持特征分析 - 减持主体包括国有资本(如国控运营)、产业资本(如剑南春、江西铜业)及金融机构,减持比例多控制在1%-3%之间 [2] - 减持方式以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为主,大宗交易可缓解对二级市场直接冲击 [2][4] - 所有减持计划均未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对券商治理结构影响有限 [4]   减持动机解读 - 多数减持公告表述为"流动资金需求"或"自身经营发展需要",反映股东自身资金安排而非直接看空券商基本面 [3] - 产业资本(如白酒企业剑南春、有色金属企业江西铜业)对券商持股属财务投资,减持行为符合跨界投资退出逻辑 [3] - 国有资本减持可能涉及国有资产配置优化或资金回笼需求,均在合规框架内实施 [3]   行业背景与影响 - 证券行业面临佣金率下滑、业务同质化、数字化转型投入加大等挑战,股东减持可能反映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资产配置调整需求 [5] - 减持行为可能加剧市场对券商板块流动性和估值压力的担忧,但实质是市场化出清机制,有利于资源向头部券商集中 [4][5] - 产业资本基于现金流周期进行的资产调整不应简单等同于对券商前景看空,反而倒逼券商提升治理效率和经营韧性 [5]
 首页当寒武纪股价超越茅台
 河南日报· 2025-09-02 06:51
 寒武纪与贵州茅台的市场象征意义对比 - 寒武纪凭借股价涨势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第一高价股 体现科技股光环下的市场狂欢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资本买单行为 [2] - 贵州茅台代表传统价值锚 象征品牌、现金流与分红安全感 是投资者心中的基准点 [2] - 超越茅台被赋予新秩序到来的象征意义 反映市场长期缺乏能穿越周期并兑现成长的科技企业 [2]   资本市场投资逻辑的转型 - 市场信仰从看重稳健消费转向追逐高速科技 愿意用当下确定性换取未来不确定性 [2] - 寒武纪业绩展现增长曲线 叠加AI大势和政策红利 具备更多现实支撑而非单纯概念炒作 [2] - 高估值意味着容错率极低 预期兑现不及将导致剧烈股价回调 [2]   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意义 - 寒武纪与茅台对比代表资本市场自我修炼 茅台体现确定性溢价 寒武纪尝试证明科技成长能否成为新确定性 [3] - 长期业绩兑现将标志A股投资文化转型 不仅是股价奇迹更是产业未来代表 [3] - 真正考验在于十年后能否持续立于高峰 市场需要代表产业未来的持久力量而非瞬时股价狂飙 [3]
 厦门上市公司协会举办“市值管理与并购重组”培训
 证券时报网· 2025-07-28 18:24
 市值管理与并购重组培训活动   - 厦门上市公司协会联合多家机构举办"市值管理与并购重组"培训活动 辖区近70位高管及代表参会 [1]   - 证券时报专家分享市值管理核心逻辑 强调预期管理是关键 需通过改变公司基本面和市场认知驱动市值变化 [1]   - 米度资本合伙人分析资本市场转型 从"融资市场"转向"投资市场" 并解读并购新规如"并购六条""科创八条"的应用场景 [1]     司法重整与衍生品投资   - 看台咨询创始人指出司法重整已成为上市公司风险化解的普遍路径 并通过案例说明其发展趋势 [2]   - 介绍NAFMII、SAC、ISDA三大衍生品协议体系 以个股场外香草期权为例展示跨境资本工具的高效应用 [2]     互动讨论与市场数据   - 参会者围绕市值管理工具、并购监管包容度、IPO对并购市场影响等议题展开讨论 认为培训兼具政策高度与实操价值 [2]   - 2025年上半年厦门辖区10家次上市公司完成并购重组 涉及金额达17.55亿元 包括星宸科技、厦门钨业等企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