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软件外包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上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90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02 00:28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上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孔淑义,注册资本9000万人民 币,由上海云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序号股东名称持股比例1上海云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 经营范围含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外包服务;基于云平台的业务外包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 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电工仪器仪表 销售;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销售;物联网技术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信 息技术和流程外包服务(不含金融信息服务);远程健康管理服务;护理机构服务(不含医疗服务); 工程管理服务;通信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商业综合体管理 服务;生产线管理服务;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除依法须经批准的 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企业名称上海上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孔淑义注册资本9000万人民币国标行业信息传输、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开发地址上海市普陀区宜昌路458弄8号二楼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
别笑印度开挂了!这俩发明全球跪了:没它抖音都刷不了
新浪财经· 2025-07-09 20:24
每天刷抖音傻笑、跟对象视频腻歪、存宝宝百天照,背后都站着一个被全世界忘到后脑勺的印度老头。 1972年夏天,他穷得连工资都没,老婆哭着问"你天天泡实验室,能变出奶粉钱?"结果现在,全球100 亿台手机电脑,没一个离得开他捣鼓的那串代码——这就是印度人干的事,比那些天天上热搜的硅谷 CEO,牛到不知哪里去了! 一、"印度阿三"?当年中国软件业见了都得递烟 一提印度,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画面:挂票火车、恒河水、神油广告……顺便甩一句"印度阿三,开 挂民族"。但你知道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搞软件的见了印度同行,那得点头哈腰叫"大哥"。 那会儿印度软件业简直是开了挂的存在。位置好——跟欧美时差互补,你下班我上班,无缝对接;英语 溜——直接跟欧美客户唠,沟通成本为零;最重要的是,人家把"流程"玩明白了。就说那个CMM认证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现在听着像老古董,当年可是金标准。印度的InfoSys公司,几万人的团 队,直接干到CMM5级(最高级),全球软件外包看印度,印度外包看InfoSys,跟现在大家看苹果发 布会似的,行业标杆! 中国刚开始搞软件外包时,那叫一个"邯郸学步"。《计算机世界》杂志每期都拿印度当榜 ...
计算机ETF(512720)涨超3.5%,行业短期主题特征与长期景气转化并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5 15:52
行业现状与投资特征 - 计算机与软件开发行业处于基本面相对混沌期,AI与替代背景下用户使用意愿增强但支付能力有限,产品仍需等待大模型突破及持续打磨 [1] - 行业投资短期呈现风险偏好驱动的主题投资特征,长期存在向景气投资转化的可能 [1] 细分领域景气度分化 - AI算力、激光雷达维持高景气 [1] - AI应用加速向上 [1] - 软件外包、金融IT、华为产业链等赛道稳健向上 [1] - 教育IT、网安呈现拐点向上 [1] - 工业软件、医疗IT略有承压 [1] 下半年行业展望 - 在基数效应、新技术落地及政策加持下,行业表观经营表现有望改善 [1] - 需关注其他科技成长板块的分流效应 [1] 计算机ETF与指数特征 - 计算机ETF跟踪CS计算机指数,该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覆盖A股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服务等领域上市公司 [1] - 指数具有显著行业集中度和技术导向特征,反映我国计算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1]
“软件教父”与东软往事
36氪· 2025-06-19 11:46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刘积仁是中国首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33岁成为最年轻大学教授,1991年创立东大阿尔派(东软前身)[2][3] - 公司早期依靠日本阿尔派汽车软件系统合作起家,日企外包业务曾占外包收入80%[4][6] - 2000年后受益于国务院"第18号文件"政策支持,成为国内最大软件外包企业,2006年外包营收首次超1亿美元[6][13] - 2009年起逐步转型,淡化外包标签,向解决方案和服务转型[15][22][23] 业务布局与财务表现 - 业务覆盖健康医疗(市占率40%)、教育、智能汽车(营收占比35%)、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五大领域[1][25][26] - 2024年垂直领域AI应用贡献6.78亿元合同,AI+医疗新签合同4.88亿元[25][26] - 2024年营收超百亿但毛利率偏低(智能汽车板块仅13.9%),2022年首次出现亏损[26][28] - 研发投入占比仅8%,低于行业龙头30%的水平[27] 行业地位与挑战 - A股首家软件上市公司,曾研发中国首台CT机,但长期被外界视为"IT富士康"[1][17][15] - 早期开发过国产数据库OpenBASE,但未能持续发展,错失核高基项目机会[17][18][19] - 面临软件行业通病:定制化开发需求导致"卖人头"模式,人均产值低,高端人才流失[28][29] - 资本运作频繁但效果有限,已分拆东软教育、东软熙康上市,东软医疗等仍在筹备中[28] 行业环境与历史背景 - 2000年代中国软件企业普遍选择外包路径,因国内市场盗版泛滥(东软早期产品被盗版导致营收下滑)[9][20] - 大连曾因软件外包产业被誉为"中国班加罗尔",但未能升级至高端软件研发[10][12][16] - 行业存在重硬轻软思维,基础软件领域长期被IBM、Oracle垄断[9][17] - 对比案例:金山办公市值千亿(年营收50亿),达梦数据库市值300亿(年营收10亿)[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