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船

搜索文档
超33亿!这家船厂再获集装箱船订单
搜狐财经· 2025-09-16 20:24
作为参考,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目前一艘8500/9500TEU传统燃料集装箱船新造船价格约为1.06亿美 元,相比去年同期的9800万美元提高了8%。 这是HD现代三湖今年以来承接的第四批集装箱船订单,从而使其今年承接的集装箱船订单达到了14 艘,总价达到约19.2亿美元(约合136.7亿元人民币)。 4月28日,HD韩国造船海洋宣布与希腊船王Evangelos Marinakis旗下的核心航运公司Capital Maritime签 订了4艘8400TEU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合同总金额5.6亿美元(约合40.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单船造 价1.4亿美元,将在HD现代三湖建造,计划在2028年6月底之前陆续交付。5月30日,HD韩国造船海洋 宣布,与Capital Maritime签订了2艘8400TEU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合同总金额为3868亿韩元(约合2.8 亿美元、20.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单船造价1.4亿美元,将在HD现代三湖建造,计划在2028年6月底之 前交付。7月8日,HD韩国造船海洋宣布与韩国长锦商船签订了4艘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合同总金额为 8348亿韩元(约合6.1亿美元、43.7亿元人民 ...
船舶行业2025年中报综述:上行周期中的短暂停火,继续看好后续主流船型放量
招商证券· 2025-09-14 21:05
根据提供的策略研报内容,以下是作为资深研究分析师的专业总结,严格遵循任务要求,排除了风险提示、免责声明、评级规则及其他无关内容,并按照报告目录结构进行分组总结。 核心观点 报告认为船舶行业当前处于上行周期中的短暂调整阶段,2025年上半年股价承压主要受新船订单量价低迷及美国301法案制裁影响,但行业业绩表现强劲,前置高价订单进入密集交付期,利润端呈现显著剪刀差[1][5][14] 展望后市,散货船和油船等主流船型订单运力比处于历史低位,船龄老化加速,叠加潜在拆解需求庞大,行业周期有望受益于后续船型放量及美元降息催化,维持对船舶板块的推荐评级[1][5][46][55] 一、船舶板块2025年上半年总结 1 股价复盘 - 2025年上半年船舶板块股价普遍承压,仅中船防务(A)跑赢沪深300指数,主要受益于其港股表现及超预期订单[5][12] - 中国船舶2025Q1和Q2基金持股比例同比分别下降3.8pct和4.9pct,但Q2环比显著提升,显示机构重新布局中船系[5][11] - 中国动力(军工)和亚星锚链因船舶低速机接单及深海科技概念催化,表现相对突出[11] 2 船企业绩 - 主要船企2025H1业绩增利远大于增收:中国船舶归母净利润同比+109%至29.5亿元,中国重工同比+227%至17.5亿元,中船防务同比+258%至5.3亿元,中国动力(军工)同比+93%至9.2亿元[15] - 利润高增长核心原因为2022年高价订单进入交付期,且钢材成本较2021年显著回落,形成利润剪刀差[14] - 中国船舶子公司外高桥造船和中船澄西2025H1净利率分别达13.2%和8.6%,ROE分别为12.1%和6.0%,持续提升[18] 3 基本面梳理 下游航运市场 - 主要船型运价2025H1均值同比跌幅超20%:LNG船即期费率同比-56.1%,PCTC期租费率同比-50.4%,油船运价环比小幅上涨[19][20] - 集装箱运价大幅回落:WCI指数从2024年7月5900点下滑至2100点,跌幅65%,主因新船交付增加供给及红海危机影响消化[20][22] - 全球商品贸易增速预期下滑:2024年增速3.4%,2025年预计回落至1.8%[21][26] 中游新船市场 - 全球新签订单大幅下滑:2025年5月订单量降至167万CGT,为近4年单月最低,6月同比-81%至254万CGT[5][31][32] - 新船价格小幅回调: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从2024年9月189.96降至2025年5月186.69,中国CNPI指数从1131点降至1107点[5][43][44] - 中国接单份额先低后高:受美国301法案影响,2025年1-3月份额仅31-32%,4-6月提升至59-76%[37][38][41] 4 远期展望 - 订单运力比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6月散货船和油船订单运力比仅10.4%和15%,远低于集装箱船的39.4%[46][47] - 船龄老化加速:2024年拆解干散货船平均船龄达29.5年,高于2016年的23年,BIMCO预估未来十年潜在拆解数量达16000艘(7亿DWT),为过去十年两倍[49][52][54] - 周期推动力转向主流船型:散货船和油船拆解替换需求占主导,后续周期放量核心依赖这两类船型[46][49] 二、投资建议 - 继续强烈推荐中国船舶、中国动力(军工),建议关注中船防务、中集集团(A)、亚星锚链、润邦股份等造船及配套公司[5][55] - 核心逻辑:散货船和中大型油轮订单运力比偏低,美元降息有望催化老龄化运力背景下的供求矛盾[5][55] - 短期新签订单同比降幅有望收窄,船价预计横盘,重点关注年底至明年年初接单景气度[55]
2025年7月中国集装箱船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分别为10艘和6.19亿美元
产业信息网· 2025-09-13 10:25
近一年中国集装箱船出口情况统计图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金属集装箱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趋势研判报告》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集装箱船出口数量为10艘,同比下降56.5%,出口金额为6.19亿 美元,同比下降52.2%。 知前沿,问智研。智研咨询是中国一流产业咨询机构,十数年持续深耕产业研究领域,提供深度产业研 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专业的角度、品质化的服 务、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专注于提供完善的产业解决方案,为您的投资决策赋能。 ...
航运衍生品数据日报-20250912
国贸期货· 2025-09-12 20:20
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核心观点 - 关税加速中国贸易重心转移,东南亚与非洲成主要增长点,中国对东南亚直挂港口航次激增,但美国需求走弱会影响东南亚对中国中间品需求 [5] - 中国到美国的节日货物运输旺季高峰今年提前至7月出现 [5] - 达飞CMA CGM不会收取额外港口费用和削减美国港口挂靠覆盖范围,Gemini的TP9/WC6跨太平洋航线2025年第四季度完全暂停 [5] - EC行情下跌,现货价格下降,马士基等开航价环比下降,9月仍有跌价可能,节前国货和部分美线船调至欧线使运价承压 [6][7] - 策略为逢高空10,滚动10 - 12反套 [8] 各部分总结 运价指数 -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SCFI现值1444,前值1445,涨跌幅 - 0.04%;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现值1149,前值1156,涨跌幅 - 0.62% [4] - SCFI - 美西现值2189,前值1923,涨跌幅13.83%;SCFIS - 美西现值980,前值1013,涨跌幅 - 3.26%;SCFI - 美东现值3073,前值2866,涨跌幅7.22%;SCFI - 西北欧现值1315,前值1481,涨跌幅 - 11.21% [4] - SCFIS - 西北欧现值1566,前值1773,涨跌幅 - 11.68%;SCFI - 地中海现值1971,前值2145,涨跌幅 - 8.11% [4] 合约情况 - 合约EC2506、EC2608、EC2510、EC2512、EC5602、EC2604现值分别为1430.6、1595.0、1203.8、1609.1、1497.4、1242.0,前值分别为1443.9、1600.0、1267.4、1674.0、1524.0、1246.0,涨跌幅分别为 - 0.92%、 - 0.31%、 - 5.02%、 - 3.88%、 - 1.75%、 - 0.32% [4] 持仓情况 - EC2606、EC2608、EC2410、EC2412、EC2602、EC2604持仓现值分别为963、360、49507、19025、6001、7791,前值分别为957、351、47320、17608、5942、7512,涨跌值分别为6、9、2187、1417、59、279 [4] 月差情况 - 月差10 - 12、12 - 2、12 - 4现值分别为 - 405.3、111.7、367.1,前值分别为 - 406.6、150.0、428.0,涨跌值分别为1.3、 - 38.3、 - 60.9 [4] 现货价格情况 - 9月中GEMINI价格跌至1800,PA降至1800,MSC降至2050,9月中市场FMK运价中枢在1850 [6] - GEMINI联盟整体均值在1800,马士基wk38开舱1700,HPL - QQ 9月1900,HPL - SPOT 1550;OA联盟整体均值在1950,CMA 2000,OOCL 1900;Ph联盟整体均值在1800,ONE 2100,HMM 1700 - 1900;MSC 9月上报2050 [6]
全球造船第一股诞生!“南北船”上市公司合体
搜狐财经· 2025-09-12 14:38
交易概述 - 中国船舶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 为A股史上最大规模重组及全球船舶行业最大合并案例 [6] - 换股比例为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1:0.1339 中国船舶换股价37.59元/股 中国重工换股价5.032元/股 [2] - 新增3,053,192,530股A股股票 总股本由44.72亿股增至75.26亿股 新增股份于2025年9月16日上市流通 [2][6] 业务整合 - 合并后公司总资产超4000亿元 年收入突破1300亿元 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完备造船上市公司 [4][6] - 整合中国重工旗下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资产 覆盖军用舰船、集装箱船、LNG船、海洋工程装备等全品类产品 [7][10] - 中国船舶集团承诺三年内将沪东中华(主营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注入上市公司 进一步解决同业竞争 [10] 行业地位 - 两家公司上半年合计承接新船订单1382.24万载重吨 占全球新订单29% 占国内船企接单量52% [9] - 手持订单合计达6143.03万载重吨(中国船舶2649万载重吨/中国重工3493万载重吨) 占全球手持订单总量16% [9] - 绿色船舶占比显著提升 中国船舶新订单中绿色船舶超50% 中国重工绿色船型占比35.19% [9] 战略意义 - 重组旨在实现专业化整合与协同效应 消除同业竞争 提升经营效益和品牌溢价 [4] - 合并后公司聚焦"兴装强军"使命 抓住行业转型升级机遇 打造国际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4][6] - 通过资本市场整合提升全球竞争力 构建稀缺性龙头企业估值逻辑 [10]
李在明提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宏伟计划”可能实现吗?
搜狐财经· 2025-09-07 17:46
韩美造船业合作战略计划 - 韩国政府宣布未来十年向美国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入总计3500亿美元资金 其中造船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将获得1500亿美元专项投资 [3] - 李在明总统提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计划 核心理念是通过韩国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协助美国重建全球造船市场竞争力 [3] - 韩国企业采取本土化策略规避美国《琼斯法案》限制 通过收购或组建合资企业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例如韩华集团收购费城造船厂并完成法律重组获得本土企业身份 [3] 标志性合作项目与进展 - 韩华集团斥资1亿美元收购费城造船厂 并追加50亿美元投资进行产能升级 计划将年产量从2艘提升至20艘 [3] - 费城造船厂已获得美国海事局5艘国家安全多任务船舶建造订单 单艘造价高达3亿美元 [3] - 韩国HD现代重工中标美国海军补给舰艾伦·谢泼德号维修工程 标志MASGA计划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3] 美国造船业结构性困境 - 美国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 人工成本是亚洲同行的3-5倍 标准集装箱船造价是中国的3倍 交付周期长达7年 [3] - 约60%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特种钢材和船用发动机等关键材料设备本土供应链瘫痪 [3] - 技术工人平均年龄达52岁 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15% 人才断层问题需10-15年缓解 [3] 韩国战略考量与行业影响 - 韩国通过MASGA计划切入美国高附加值船舶市场 重点寻求LNG运输船和极地破冰船等高端领域突破 [5] - 韩国主导全球80%的LNG船市场 但美国在该领域立足将加深对亚洲供应链依赖 [8] - 中国占据全球60%造船市场份额 在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等标准船型领域具有压倒性优势 [8] 实施挑战与投资风险 - 美国国会对关键技术转移保持警惕 海军明确表示航母和核潜艇等核心装备建造维护工作不外包给韩国企业 [7] - 韩华费城船厂50亿美元投资预计需至少10年收回成本 韩国本土船厂利润率是美国项目的2倍以上 [7] - 美国造船业振兴办公室出现人才流失 韩国投资面临政策风险 关税或补贴政策调整可能导致项目中途搁浅 [8] 发展前景评估 - MASGA计划可能帮助美国在军用船舶维修和特种商船建造等细分领域恢复部分产能 但无法根本解决人工成本和供应链等结构性问题 [8] - 美国造船业复兴需长期结构性改革 包括产业政策、人才培养和供应链重建 韩国角色定位为重要合作伙伴而非拯救者 [8]
宁波远洋拟投近29亿在新加坡设两家子公司 新建8艘集装箱船
格隆汇· 2025-09-07 16:50
公司战略与投资计划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宁波远洋(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两家全资子公司经航新加坡和纬航新加坡 [1] - 经航新加坡负责投建运营4艘2700TEU集装箱船舶项目 投资总额约11.94亿元人民币 [1] - 纬航新加坡负责投建运营4艘4300TEU集装箱船舶项目 投资总额约17.00亿元人民币 [1] 资金安排与实施 - 投资资金主要用于船舶项目投建运营及境外公司前期设立运营 [1] - 资金来源为自有或自筹资金 [1] - 实际投资金额以中国及新加坡当地主管部门批准金额为准 投资金额将在限额范围内分阶段审慎投入 [1]
宁波远洋(601022.SH)拟投近29亿在新加坡设两家子公司 新建8艘集装箱船
格隆汇APP· 2025-09-07 16:04
公司战略与投资计划 - 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宁波远洋(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两家全资子公司经航新加坡和纬航新加坡 [1] - 经航新加坡负责投建运营4艘2700TEU集装箱船舶项目 投资总额约11.94亿元人民币 [1] - 纬航新加坡负责投建运营4艘4300TEU集装箱船舶项目 投资总额约17.00亿元人民币 [1] 资金安排与实施细节 - 投资资金主要用于船舶项目投建运营及境外公司前期设立运营 [1] - 资金来源为自有或自筹资金 [1] - 实际投资金额以中国及新加坡主管部门批准金额为准 将在限额范围内分阶段审慎投入 [1]
中国重工正式终止上市——全球最大上市造船企业诞生! | 航运界
搜狐财经· 2025-09-04 20:00
换股吸收合并交易安排 - 换股实施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9月4日 中国重工股东按1:0.1339比例转换为中国船舶股票[2] - 中国重工A股股票于2025年9月5日终止上市 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4][6] - 非整数股处理按小数点尾数排序分配 尾数相同则随机分配直至换股数与计划发行股数一致[1][8] 交易审批与法律程序 - 交易于2025年7月18日获证监会注册批复[6] - 中国重工2025年8月14日提交终止上市申请 8月18日获上交所受理 8月29日获终止上市决定[6] 财务与业务规模影响 - 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 为A股史上最大规模重组及全球船舶业最大合并案例[10] - 合并后总资产超4000亿元 年收入突破1300亿元 成为全球最大上市造船企业[10][14] - 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营收403.25亿元(同比+11.96%) 归母净利润29.46亿元(同比+108.59%)[12] - 中国重工上半年营收326.21亿元(同比+47.56%) 归母净利润17.45亿元(同比+227.07%)[12] 业务协同与战略整合 - 消除同业竞争 整合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优质资产[11][14] - 推动船舶制造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提升研发制造协同效应[14] - 中国船舶聚焦船舶海工装备 中国重工专注舰船研发设计制造[11] 订单与市场地位 - 中国船舶上半年新接民品船舶订单59艘/543.98万载重吨/489.05亿元 绿色船舶占比超50%[13] - 中国重工新接订单47艘/838.26万载重吨 绿色船型占比35.19%[13] - 截至2025年6月底 中国船舶手持民品订单333艘/2649.11万载重吨/2334.87亿元[13] - 中国重工手持订单229艘/3493.92万载重吨 较上年末增长15.3%[13]
*ST松发: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30 00:41
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业务转型 - 公司于2025年5月16日完成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购买恒力重工100%股权,主营业务由陶瓷制造变更为船舶及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1][18][24] - 控股股东由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苏州中坤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陈建华、范红卫夫妇[1][19] - 重组后公司成为国内"民营造船第一股",化解退市风险并实现向高端制造领域战略转型[7][19] 财务表现与经营数据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667,978.91万元,同比增长315.49%[3][13] - 利润总额87,772.34万元,同比增长16,156.55%[3][13] - 归母净利润64,709.97万元,扣非净利润11,578.55万元,均实现大幅扭亏为盈[3][13] - 总资产3,437,778.02万元,较上年度末增长76.8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176.20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88,077.03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83,843.66万元[3][22]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恒力重工跻身全球船舶制造业"第一方阵",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新标杆[4] - 具备VLCC、VLOC、VLGC、LNG运输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生产能力[4][8] - 拥有国内领先的造船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现代化船坞船台和行业领先的钢材加工能力[19] - 具备船用发动机自主生产能力,年产量可达180台,覆盖LNG、LPG、甲醇、氨四种双燃料发动机[7][21] 订单与市场表现 - 手持订单覆盖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多种船型,生产排期已安排至2029年[14] - 新签订单数量位居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制造商前列,实现"集、散、油"全面发展[14] - 与新加坡韦立集团、地中海航运(MSC)等国际领先船东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6][13]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研发设计团队规模超过500人,其中引进韩国专家22人[17] - 已完成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基本设计,Suezmax油船已实现接单[17] - 研发费用4,867.26万元,同比增长52.10%[22] - 实现多项行业突破:全球最大容积C型双燃料罐(1.3万立方米)、国内首例船台建造18.1万DWT散货船[6] 产能建设与生产交付 - 募投项目全面投产后钢材年加工量可达230万吨,实现各类型船舶同步建造[7] - 报告期内交付里程碑:首艘30.6万载重吨VLCC超大型原油船、8.2万吨散货船提前160天交付[6][15] - 采用自动焊接机器人、钢板动态自动化印字等先进技术建设智能产线[14]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船舶制造业三大指标持续增长:2024年造船完工量8,650万DWT(+3%)、新接订单量15,256万DWT(+43%)、手持订单量33,078万DWT(+30%)[9] - 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全球占比均超50%,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创历史最好水平[10] - 行业向绿色化(IMO 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高附加值船舶、智能化三大方向发展[9][12] 地理与产业集群优势 - 造船基地位于大连长兴岛,属于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具有天然港口条件及深水岸线优势[20] - 全年不冻、少雨,无极端天气,可保障全年开工时间,提升造船效率[20] - 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央企与民企高效协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