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

搜索文档
理查德·勒夫《超级强势股》译文
猛兽派选股· 2025-07-19 09:36
超级强势股的定义与历史表现 - 超级强势股指两年内价格至少翻三倍且涨幅最低达三倍的股票 1974年10月至1976年10月间约每五只股票中有一只价格翻三倍 从1018只股票中识别出243只超级强势股 [1] - 1962年至1974年期间共观察到434只股票的589次超级强势走势 其中57只涨幅超1000% 162次涨幅超500% [2] - 超级强势阶段持续时间差异大 3个月至63个月不等 多数持续8到33个月 其中282次持续12到24个月 124次持续24到36个月 [3] 超级强势股的触发因素与公司特征 - 上涨触发因素包括意外收益增长、并购或熊市底部超卖反弹 最常见的是从熊市底部超卖状态反弹 [2] - 38%的超级强势走势与季度收益大幅增长同步发生 28%伴随收益适度增长 34%与收益增长无相关性 [6] - 481次超级强势走势涉及流通股低于500万股的公司 仅2次涉及流通股超3000万股的公司 [8] 超级强势股的市盈率与收益关系 - 464次超级强势走势中市盈率上升 其中86次市盈率上涨四倍及以上 118次上涨三倍以上 [6] - 随机抽样显示37%超级强势股起步市盈率10-15倍 33%低于10倍 仅10%高于20倍 [7] 超级强势股后续表现与典型案例 - 504次超级强势走势结束后出现显著回调 其中63次一年内完全回吐涨幅 135次一年后完全回吐 [9] - 1962年熊市低点反弹的44只超级强势股中 28家流通股不足500万股 多为航空、复印机、避孕药等新兴行业公司 [12][13] - 典型案例包括施乐(复印机)、辛泰克斯(避孕药)、德州仪器(晶体管)、天际线(移动房屋)等 均具备收益快速增长、流通股少、低市盈率特征 [12][13] 超级强势股的周期性特征 - 天际线公司12年内出现三次超级强势阶段 分别上涨四倍、十多倍和四倍多 每次均始于熊市低点 [4][5] - 超级强势阶段后常伴随价格回调或横向波动 盘整期可能持续数年 [4]
不止是稀土!特朗普才发现:“天平”已倾向北京,美国想挽回晚了
搜狐财经· 2025-06-13 09:31
技术领域竞争 - 美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和量子等关键技术领域继续领先于中国,主要得益于私人和公共资金资源的优势 [1] - 中国在AI模型训练效率和研发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1] - 学术期刊《自然》和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指标显示中国在许多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 中美经济表现 - 中国2025年一季度GDP为318758亿元,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1.2% [3] - 美国2025年一季度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 [3] - 中国掌握关键矿产供应链主导权,包括稀土、新型超强磁铁、晶体管、电池、新型芯片和软件等 [3] 中美贸易关系 -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可能推动中国、欧洲及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走向多边贸易体系 [1] -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为中美博弈提供筹码,表明中国有能力对关键商品实施出口管制 [3] - 中方不会单方面让步,必须同步解决技术贸易问题 [5] 全球影响力 - 中国全球净好感度为8.8,美国为-1.5,中国全球地位首次超越美国 [7] - 中国供应链对世界各国而言是必选项而非选项 [5] - 中美经贸关系的真实图景是优势互补、共生共赢 [5]
芯片发展简史 | 产业科普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6-06 10:18
半导体基础与应用 - 半导体材料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 可控制电流通断 是现代电子设备的基础[1] - 半导体技术支撑人工智能 电动汽车 5G等创新领域 全球经济增长依赖先进芯片供应[1] - 2025年新一代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1500亿美元 2030年半导体行业规模或突破1万亿美元[21] 半导体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阶段 - 1821年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 1833年法拉第观察到硫化银电导率随温度变化[3] - 1874年Braun发现半导体整流效应 1901年Bose获得首个半导体探测器专利[4] - 1940年奥尔发现硅的光伏效应与pn结 奠定晶体管制造基础[4] 晶体管革命 -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锗基点接触晶体管 获1956年诺贝尔奖[6] - 1954年塔南鲍姆研制首个硅晶体管 德州仪器实现商业化[9] - 硅取代锗因更优热稳定性 丰富储量及更高电压承受能力[10][14] 集成电路与微处理器 - 1958年集成电路问世 实现元件集成化 显著提升性能并降低成本[12][15] - 1965年摩尔定律提出 预测晶体管密度每24个月翻倍[15] - 1971年英特尔推出首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 1978年x86架构8086处理器问世[17] 现代半导体产业格局 - 21世纪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推动移动处理器需求 电源效率成为设计核心[19] - 云计算催生数据中心专用芯片需求 亚马逊 微软等成为主要采购方[21] - 2024年行业领导者包括英伟达 博通 台积电 三星 阿斯麦[21] 行业挑战 - 供应链高度集中于亚洲 材料交货周期长 易受地缘政治影响[23] - 半导体制造年耗电量相当于5万户家庭 需大量水资源并产生化学废物[23] - 中美技术管制与出口限制加剧市场不确定性[23]
闻泰科技:2025Q1盈利能力复苏,战略转型聚焦半导体业务-20250523
天风证券· 2025-05-23 08: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电子/半导体,6个月评级为增持(调低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闻泰科技受美制裁利润承压,2025Q1业绩回暖恢复增长动能,未来将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构建全新发展格局 [1][2] - 半导体应用领域市场增长空间广阔,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高ASP产品为业务增长提供驱动力 [4][5] - 考虑主营业务结构变化,下调盈利预测,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由23.36/34.70亿元下调至11.24/21.56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28.88亿元,评级下调为“增持”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35.98亿元,同比增长20.23%;归母净利润-28.33亿元,比上年减少40.14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32.42亿元,比上年减少43.69亿元 [1] - 2025Q1实现营业收入130.99亿元,同比减少19.38%;归母净利润2.61亿元,同比增加82.29%;扣非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比上年同期增加2.41亿元 [1] - 预计2025/2026/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14.14亿元、379.93亿元、420.8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3.73%、-8.26%、10.78% [5] - 预计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4亿元、21.56亿元、28.8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39.68%、91.73%、33.96% [5] 业务情况 - 2024年半导体业务营收147.15亿元,归母净利润22.97亿元,毛利率37.47%;产品集成业务营收584.31亿元,同比增长31.85%,毛利率2.73% [3] - 拟出售产品集成业务资产,集中资源提升半导体业务盈利能力 [3] 市场前景 - 汽车领域占半导体业务收入62.03%,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推进及产品覆盖范围扩展,增长空间广阔 [4] - AI技术驱动工业与消费电子市场复苏,半导体业务在相关应用中增长较快,积累了深厚客户资源 [4] 研发投入 - 2024年投入研发费用18亿元,持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支撑产品在多领域应用 [5]
闻泰科技(600745):2025Q1盈利能力复苏,战略转型聚焦半导体业务
天风证券· 2025-05-23 08:1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电子/半导体,6个月评级为增持(调低评级),当前价格35.81元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受美制裁利润承压,2025Q1业绩回暖,恢复增长动能,未来将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系统性强化在半导体行业的优势 [2] - 聚焦半导体业务,出售产品集成业务相关资产,战略转型构建全新发展格局 [3] - 半导体应用领域市场增长空间广阔,增长趋势积极 [4] -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高ASP产品为未来业务增长持续提供驱动力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5.98亿元,同比增长20.23%;归母净利润-28.33亿元,比上年减少40.14亿元,转盈为亏;扣非归母净利润-32.42亿元,比上年减少43.69亿元,转盈为亏 [1] -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99亿元,同比减少19.38%;归母净利润2.61亿元,同比增加82.29%;扣非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比上年同期增加2.41亿元 [1] - 考虑主营业务结构变化,下调盈利预测,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由23.36/34.70亿元下调至11.24/21.56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28.88亿元 [5] 业务情况 - 2024年半导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7.15亿元,归母净利润22.97亿元,毛利率37.47%,营收逐季增长;产品集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84.31亿元,同比增长31.85%,毛利率2.73% [3] - 2024年12月2日受美实体清单制裁,拟出售产品集成业务资产,集中资源提升半导体业务盈利能力 [3] - 半导体业务在汽车领域占收入的62.03%,产品应用广泛,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在工业和消费电子领域,因AI技术驱动市场复苏,业务增长较快 [4] 研发投入 - 2024年全年投入研发费用18亿元,开发高功率分立器件和模块、逻辑与模拟芯片组合等新产品,支撑产品在多领域应用 [5]
芯片发展简史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14 09:47
半导体概述 - 半导体是现代科技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汽车、笔记本电脑、医疗设备和智能手机等日常电子设备中 [1] - 半导体材料通常指硅,具有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特性,可以控制电流流动 [1] - 半导体通过制造晶体管、集成电路和组件,成为人工智能、电动汽车、5G网络等技术创新的基础 [1] 早期发展 - 1821年塞贝克发现温差产生电压的效应,间接促成半导体发明 [2] - 1833年法拉第发现硫化银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2] - 1874年Braun发现首个半导体整流效应 [2] - 1901年Bose申请首个半导体整流器专利 [2] - 1906年De Forest发明三极真空管,为无线电和电话技术奠定基础 [3] - 1927年Lilienfeld申请场效应半导体器件专利 [4] - 1930年代量子力学发展为半导体提供理论基础 [4] - 1940年Ohl发现pn结和硅的光伏效应 [4] 晶体管发明 - 1947年贝尔实验室团队发明首个功能性点接触晶体管 [5] - 1956年该团队因晶体管发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 - 晶体管由锗基座和金箔触点构成,功耗远低于真空管 [5] 硅材料应用 - 1954年Tanenbaum制造首个硅晶体管,Teal实现商业化 [6][7] - 硅相比锗具有热稳定性高、成本低、自然界丰富等优势 [7][8] - 德州仪器成为硅晶体管商业化先驱 [8] 集成电路发展 - 1958年Kilby和Noyce开发出首块集成电路 [7] - 集成电路将多个元件集成到单一半导体材料上 [7] - 1965年摩尔提出摩尔定律,预测晶体管数量每24个月翻倍 [8][10] 微处理器时代 - 1971年英特尔推出首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 [11] - 1978年推出8086处理器,开启x86处理器系列 [11] - 微处理器使个人电脑更强大实用,推动半导体需求增长 [11] 现代半导体产业 - 21世纪初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推动行业指数级增长 [12] - 云计算创造新市场,亚马逊微软等成为重要芯片买家 [12] - 人工智能芯片市场预计2025年达1500亿美元 [12] - 2030年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1万亿美元 [12] - 2025年4月最大半导体制造商包括英伟达、博通、台积电等 [13] 行业挑战 - 供应链脆弱性源于制造业集中在亚洲 [14] -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影响市场动态 [14] - 半导体制造能耗高,一家工厂年用电量相当于5万户家庭 [14]
晶体管,还能微缩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9 09:13
摩尔定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1965年戈登·摩尔在《Electronics》杂志提出预测:集成电路器件数量每年翻倍,预计1975年单芯片集成65000个器件[5][15] - 摩尔定律的核心观点是集成电路将成为降低成本的途径,通过技术改进实现器件成本指数级下降[13] - 1975年摩尔修正定律为每两年翻倍,并指出驱动因素包括器件微缩、晶粒尺寸优化和电路设计创新[16][18] 半导体行业的技术演进 - 晶体管架构从平面晶体管演进至FinFET(2011年商用),再到GAA(如英特尔的RibbonFET),未来可能采用CFET/FFET[35][37][39] - 英特尔技术创新路径:90nm引入应变硅提升载流子迁移率25%,45nm采用High-K金属栅解决漏电问题,18A工艺将应用背面供电技术PowerVia[31][37] - 行业突破技术节点命名局限,实际特征尺寸持续微缩,台积电和英特尔预计2030年实现万亿晶体管多芯片方案[22][25] 关键技术与物理挑战 - Dennard缩放定律指出晶体管密度翻倍时功耗不变,但近年因短沟道效应(DIBL、HCI等)面临失效[25][28] - 纳米时代技术突破:应变硅、High-K材料、FinFET三维结构分别解决载流子饱和、隧穿效应和栅极控制问题[31][35] - 未来方向包括3D堆叠晶体管(CFET)、异质集成和先进封装技术,延续"更小、更快、更好"的摩尔精髓[39][41] 历史预测与产业验证 - 1964年行业领袖预测:Haggerty预计1973年集成电路成本降至传统电路1/3,Knowles预言1974年单晶圆集成25万逻辑门(被摩尔认为荒谬但实际低估)[9][11][13] - 摩尔1959-1965年数据验证指数规律:器件数量从2个增至60个,1975年达65000个(实际增长1000倍)[15] - 胡正明团队贡献:伯克利大学提出的FinFET和FD-SOI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关键技术[32][33][35]
化合物半导体, 3470 亿美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0:56
化合物半导体市场概况 - 2019年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市场规模为907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3470亿美元,2022-2031年复合年增长率11.6% [2] - IV-IV族化合物半导体(如碳化硅、硅锗)主导市场增长,功率半导体领域为2021年收入贡献最大板块 [8][9] - 亚太和北美地区合计占据74.2%市场份额,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占比51.37% [9] 技术特性与驱动因素 - 化合物半导体热导率为硅器件的3倍,击穿电场强度达10倍,适用于高压场景如太阳能逆变器、风力涡轮机 [4] - LED技术需求增长、汽车行业应用趋势及电力电子需求扩张为核心驱动因素 [4][5] - GaN-on-SiC技术在5G基站中性能显著优于LDMOS,具备高频效率和小型化优势 [5] 市场细分结构 按类型 - III-V族(氮化镓、砷化镓等)、II-VI族(硒化镉、碲化镉等)、IV-IV族(碳化硅、硅锗)及其他(如砷化铝镓) [6] 按产品 - 功率半导体、晶体管(HEMT/MOSFET/MESFET)、集成电路(MMIC/RFIC)、二极管(PIN/肖特基/LED) [7] 按沉积技术 - 化学气相沉积(CVD)占23.5%,与分子束外延(MBE)合计占42.7%市场份额 [9] 按应用 - IT与电信(信号放大器/射频)为最大收入领域,其次为工业能源(风电系统)、汽车(电动汽车驱动)、消费电子(LED照明) [8] 主要参与者与竞争策略 - 关键企业包括英飞凌、三星电子、台积电、德州仪器等,通过产品发布、并购合作等方式扩张 [10]
一季度净利大增80%、手握现金近百亿,闻泰科技凭实力重构市场认知
全景网· 2025-04-30 18:0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达736亿,其中半导体业务贡献147亿,业务毛利率达37.47% [1]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净利大增82%,半导体业务毛利率突破38% [1] - 2025年一季度半导体业务实现净利5.78亿元,同比增长65.14% [3]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25.23亿元,同比增长29.58% [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94.53亿元,较去年同期翻番 [3] 半导体业务市场地位 - 半导体业务从2019年全球第11名上升到全球第3名,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功率分立器件公司第1名 [2] - 小信号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全球第一、逻辑IC全球第二、ESD保护器件全球第一、小信号MOSFET全球排名第一、车规级PowerMOS全球排名第二 [2] - 半导体业务拥有近1.6万种产品料号,三大类产品占收入比重分别为晶体管45.49%、MOSFET功率管38.43%、模拟与逻辑IC16.02% [2] - 半导体业务在全球拥有超过2.5万个客户,包括130多家蓝筹公司 [2] 汽车领域业务表现 - 汽车领域业务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约44%攀升至62.03% [3] - 半导体业务90%的产品符合车规级标准,所有晶圆厂通过车规级认证 [3] - 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动车驱动系统、电源系统、电控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和高级别辅助驾驶等多个关键领域 [4] - 单车应用芯片数量最高超过1000颗 [4] - 已成功进入国内TOP3新能源车企的供应体系 [4] 全球化布局与供应链 - 晶圆制造工厂在德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封装测试工厂位于中国东莞、菲律宾卡布尧和马来西亚芙蓉 [5] - 2024年宣布计划投资2亿美元研发下一代宽禁带半导体产品,包括SiC和GaN产品 [5] - 依托控股股东在上海临港先行代建的12英寸车规级晶圆厂,构建覆盖海内外的双供应链体系 [5] - 2024年主要区域收入比例分别为欧洲及中东非区域23.36%、中国区域46.91%、美洲区域9.25%以及其他区域20.47% [6] - 2025年一季度半导体业务在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超24%,亚太(除中国外)收入同比增长约17% [6] 研发与未来增长 - 2024年在半导体领域投入研发18亿元,布局中高压MOSFET、IGBT、GaN、SiC和更多的模拟IC产品 [7] - 第二代650V氮化镓功率器件(GaN FET)已通过AEQC认证测试并实现量产 [7] - SiC二极管产品已出样,是业内唯一可同时提供级联型和增强型GaN器件的供应商 [7] - 2024年6月宣布约2亿美金的8吋SiC器件产线投资,第一条高压D-Mode GaN晶体管和SiC二极管生产线已投入使用 [7] - 2025年预计将实现超200多颗模拟产品料号的研发与量产 [8] - 2025年一季度逻辑与模拟IC收入同比增长20%,Logic IC出货量达到近两年来的峰值,稳居全球第二 [8]
新型半导体,将功耗降低90%
半导体芯闻· 2025-04-29 17:59
项目概况 - 英国三所大学获得600万英镑EPSRC资助,开展名为"NEED2D"的项目,旨在开发超低能耗二维材料和器件,以降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的电力需求 [2] - 项目由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牵头,超过20个合作伙伴贡献200万英镑,将开发新材料并制造低能耗电子设备原型 [2] - 项目目标是利用二维半导体打造超越传统材料的新电子产业 [2] 技术优势 - 使用原子级厚度的二维材料可节省数据中心和计算机90%以上的能源需求 [2] - 二维材料的电荷传输效率远高于硅,电子移动速度更快,实现超低功耗计算并减少热量浪费 [2] - 这些材料是微型化、3D堆叠以及量子和神经形态系统等新型计算架构的理想选择 [2] 行业影响 - 人工智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英国国家电网预测到2034年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增长六倍,达总用电量的30% [2] - 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已将二维材料列入2040年技术路线图 [2] - 二维半导体技术不仅适用于数据中心,还可大幅降低智能手机等设备的能耗 [2] 研究团队 - 团队由伦敦玛丽女王大学Colin Humphreys爵士领导,他在工业规模展示过石墨烯潜力 [3] - 诺丁汉大学Amalia Patanè教授负责推进二维半导体的精密工程 [3] - 格拉斯哥大学David Moran教授将利用该校纳米制造中心的先进能力开发下一代低功耗设备 [3] 经济与社会效益 - 英国拥有欧洲最大数据中心市场,该技术有助于保持其科技投资吸引力 [3] - 项目有望帮助英国实现气候目标,同时建立革命性新微电子产业,创造就业和财富 [3] - 技术将降低电力成本,证明能源转型的经济潜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