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投资银行股

搜索文档
险资巨头,“扫货”银行股!
中国基金报· 2025-06-12 12:12
中国平安增持农业银行H股 - 6月6日中国平安买入6353.4万股农业银行H股,每股均价5.3126港元,耗资约3.38亿港元,持股增至约46.58亿股 [3] - 中国平安及子公司累计持有农业银行H股比例超42%,其中中国平安、平安资管、平安人寿持股比例分别达15.15%、15.09%、12.03% [3] - 中国平安对农业银行H股持股比例从1月7日的5.05%升至6月6日的15.15%,平安资管从5.03%升至15.09%,平安人寿从5%升至12.03% [3] 险资银行股投资布局 - 中国平安及子公司还增持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H股,持股比例分别达54.21%、33.04%、42.23% [3] - 国有大行具有低波动、高分红、低估值特点,平均股息率超5%,显著高于保险产品保证利率2%~2.5% [4] - 险资偏好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分红稳定的核心银行股作为理想投资标的 [4] 险资举牌银行股行业趋势 -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近20次,超10次涉及银行股,包括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杭州银行等 [6] - 一季度末险资持有银行股278.21亿股,市值2657.8亿元,持股数量和市值均居行业首位 [6] - 银行股指数年内累计上涨超12%,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只个股创历史新高 [6] - 险资增持银行股主要因股息率、税收优势、流通盘规模及抗周期属性等综合考量 [6]
险资银行板块配置研究:风格匹配,正当其时
平安证券· 2025-06-12 10: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险资投资银行股历史上有三次举牌潮,2020 年以来举牌更温和,多以 OCI 账户配置实现平抑盈利波动和获取稳定股息 [5][8] - 银行板块高股息价值突出,银保渠道协同作用大,优质银行有望成险资优先选择,险资将成板块新增量 [5][26] - 选股考虑股息率、交易成本和基本面稳健性,国有大行、部分股份行和区域行股息水平较优 [5] - 投资关注“顺周期 + 高股息”,推荐基本面稳健区域行、关注股份行困境反转机会及高股息个体 [5][5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险资投资银行股复盘:温故知新,高股息投资趋势正当时 - 险资举牌指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 5%及之后每增持 5%需公告,近 10 年有三次举牌潮,2015、2020、2024 年合计举牌次数占比 63.7% [9][10] - 举牌驱动因素包括资产荒、低利率、政策推动和会计准则变动,新准则使红利类资产更具吸引力,监管政策调整影响险资入市 [12][16][20] - 险资入市持续,银行板块对险资等中长期资金有吸引力,中长期资金或助推板块估值修复 [23] 展望未来:险资入市持续,板块高股息值得关注 - 银行板块静态股息率位于行业第三,分红稳定性领先,经营稳健、资本充足使分红可持续 [26][27][29] - 当下险资举牌银行多为投资回报,监管完善使“野蛮人敲门”举牌难现,银行网点和营销网络助保险产品销售 [31] 选股思路:股息率 + 交易成本 + 基本面表现三轮驱动 - 股息率是核心,A股 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 4.13%,港股股息率优势更突出,部分银行分红稳定且持续提升 [34][37][38] - 交易成本考虑股权分散、市场容量和估值,部分大中型银行和区域行自由流通市值占比高,险资持股涵盖大中小型银行 [41] - 盈利水平、资产质量和资本水平影响分红稳定性,部分大中型银行和区域行 ROE 较高,多家银行不良率低、拨备水平高,部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超 14% [45][46] 投资建议:“顺周期 + 高股息”,关注中长期资金入市催化 - 板块股息率相对无风险利率溢价处历史高位,区域行盈利弹性有望释放,预期改善对股份行有催化,板块静态 PB 仅 0.67 倍,安全边际充分 [50] - 推荐基本面稳健区域行(成都、长沙、苏州、常熟、宁波),关注股份行困境反转机会(兴业、招行),高股息个体(工行、建行、上海)配置价值突出 [5][50]
接盘杭州银行外资股权,新华保险称:通过配置红利资产优化资产配置
华夏时报· 2025-06-11 20:06
新华保险入股杭州银行 - 新华保险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3.296亿股杭州银行股份 交易总价43.2亿元 每股价格13.095元 [2] - 交易完成后 新华保险持股比例从0.5%提升至5.1% 成为重要股东 澳洲联邦银行彻底退出 [2][3] - 新华保险承诺五年内锁定股份 不触及要约收购 杭州银行仍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3]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义 - 新华保险表示看好中国银行业及杭州银行长期发展前景 投资可优化资产配置 增加长期股权投资 促进银保业务协同 [2] - 杭州银行地处长三角经济腹地 2005年澳洲联邦银行以每股2.5元入股 伴随其营收增长28倍 净利润扩张34倍 [4] - 截至6月11日 杭州银行股价达16.43元/股 远高于澳洲联邦银行初始认购价 外资已收回投入成本 [4] 外资银行战略调整与本土资本填补 - 澳洲联邦银行退出杭州银行但保留齐鲁银行15%股权 反映外资策略从全面布局转向精准卡位 [6] - 外资撤退空白被本土资本快速填补 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对农业银行H股持股比例达15.09% [6] - 险资持续加仓银行股 包括中国平安增持工行、建行等 大家保险增持兴业银行 瑞众人寿增持中信银行等 [7] 银行股投资逻辑与市场特征 - 银行股低估值高股息特性在低利率时代受青睐 当前板块平均股息率约4.3% PB为0.67倍 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7] - 险资加仓银行股三大核心逻辑:抵御利率风险 构建"资本+业务"双纽带 符合监管引导入市政策 [7] - 杭州银行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商行 资产质量优异 增长潜力持续 成为新华保险战略投资选择 [4][5]
险资“爆买”银行股,银行ETF南方、银行ETF、中证银行ETF上涨
格隆汇APP· 2025-05-13 11:54
市场表现 - A股主要指数早盘涨跌不一 沪指涨0.08%报3371.86点 深成指跌0.24% 创业板指跌0.23% 北证50指数跌0.37% [1] - 全市场半日成交额9072亿元 较上日放量434亿元 超3400只个股下跌 [1] - 银行股集体走强 浦发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创历史新高 [1] - 银行ETF普遍上涨 银行ETF南方涨1.25% 银行ETF涨1.24% 银行ETF指数基金涨1.19% 中证银行ETF涨1.18% 银行ETF基金涨1.14% [3] 险资动向 - 年内险资举牌至少13次 其中6次为举牌银行股 包括平安人寿举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2次) 瑞众保险举牌中信银行 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 [5] - 截至一季度末 险资对银行股持股数量和市值均在险资持股行业中位居前列 [5] - 中国平安及"平安系"公司举牌银行股频次较高 平安人寿多次增持、举牌招行H股 [5] - 险资频繁买入港股国有大行 是基于对股息率、税收优势、流通盘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5] - 截至2025年5月8日 险资持有银行股市值0.69万亿元 较2023年末增加0.16万亿元 [6] - 保险公司重仓A股银行流通股股数从2020年底526亿股下降至2024年底383亿股 2025年一季度回暖至391亿股 [6] - 保险公司重仓银行流通股市值从2024年开始回升 主要得益于银行指数2024年涨幅34% [6] 行业分析 - 当前进入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期 宽货币先行 宽财政紧随 地方化债显著提速 对2025年银行基本面产生深刻影响 [7] - 财政政策力度加码 支撑社融信贷并提振经济预期 顺周期品种有望受益 [7] - 广谱利率下行区间 银行净息差短期承压 但高息存款进入集中重定价周期叠加监管对高息揽存行为持续整治 对25年银行息差形成重要呵护 [7] - 2025年是银行资产质量夯实之年 政策托底下 房地产、城投资产风险预期有望显著改善 部分个贷品种也有望迎来资产质量拐点 [7] - 现阶段关注两条投资主线:区域需求具备alpha且季报表现突出的城农商行 高股息品种 [7]
险资“盯上”城商行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23 21:33
险资增持银行股趋势 - 2025年以来险资已举牌4家银行,包括杭州银行、招商银行等,其中招商银行被平安人寿两次举牌持股比例超10%[4][7] - 险资持股市值前10个股中有7只为银行股,平安人寿四度举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7] - 新华保险首次大手笔增持杭州银行3.3亿股[4][7] 险资偏好银行股的核心动因 - 银行股具备"类债"属性,农业银行H股股息率达6%远超债券收益,满足险资3.5%负债端成本覆盖需求[9] - 新会计准则下高股息银行股可放入FVOCI账户,市值变动不影响利润表,仅股息分红计入投资收益[11] - 银保渠道因手续费较低成为新业务价值增长点,头部险企一季度银保保费异军突起[12][13] 银行资本补充需求 - 四大行拟通过定增募集5200亿元,建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净息差分别降至1.51%、1.40%、1.27%、1.87%[15] - 城商行不良贷款较高且抗风险能力弱,山西银行、南京银行等已获国资增持但需多渠道补充资本[15] - 39家险企尚余参控股银行空间,其中国寿等6家可再参股1家,新华保险等33家可参股2家或控股1家[18] 政策环境优化 - 六部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缓解险资对银行股短期波动顾虑[16] - 4月监管放松险资权益投资比例预计释放1.5万亿增量资金[17] - 银行监事会取消可能带来董事会席位调整,为险资持股创造新空间[18] 实施难点与挑战 - 险资更偏好国有大行因其信用风险低、分红稳定,而急需资金的城商行多不符合市场化风险收益标准[19] - 银行股长期"破净"导致定增需按净资产定价,溢价发行可能短期拉低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19][20] - 权益投资折算认可资产比例较低,若银行盈利未达预期可能导致险资长期浮亏[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