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权益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多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进阶百亿元级
证券日报· 2025-09-19 23:43
权益市场布局深化,公募基金百亿元级主动权益基金基金经理阵营持续扩容。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 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市场84位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基金经理中,有15位是新突破或重回 百亿元级阵营(以下统称"新晋百亿元级基金经理")。 业内人士认为,这批优秀基金经理的涌现,背后是多家公募机构在权益领域的深耕——通过扎实建设投 研(投资研究)团队、优化权益产品矩阵、长期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了权益产品规模与业绩协同增长,为 资本市场注入资金活力。 规模与业绩"双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15位管理人中,多数是机构内部培养的"原生力量",而非外部引进。这凸显头部公募机 构在投研人才储备上的"内生性优势"——基金公司通过搭建完善的人才晋升通道和激励机制,留住核心 投研人才,形成"投研体系—人才成长—产品业绩—规模增长"的正向循环。 从行业视角来看,15位新晋百亿元级基金经理的涌现,本质是公募机构权益投资能力深化的缩影。当 前,头部公募正从"产品发行"向"能力建设"转型,推动权益业务发展。 "机构能力建设的深化,不仅推动权益产品规模增长,更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资金。"陈宇恒表示,随着 更多具备专业投研能力的机构加大权益 ...
建信基金廿载新程:以体系化提升投研“硬实力” 践行长期主义价值
券商中国· 2025-09-19 09:26
当前行业共识逐渐清晰:过度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时代正在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这才是支撑长期稳健回报的根 本。建信基金的转型逻辑也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用平台把基金经理的长板拉得更长,用机制降低基金经理失误的概率。这不是弱化人的作用,而是通过系统赋 能,力求令投资行为可追溯、可复制、可持续。 站在二十年积累的新起点,建信基金正在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基因的权益发展路径:如何在保持银行系机构稳健特质的基础上,在竞争激烈的权益市场中成功开辟新 增量。它的每一步尝试,不仅关乎自身未来的发展格局,更是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深刻回应与积极践行。 体系完善:打造平台化投研新生态 驶入权益投资的"深水区",公募基金比拼的不再是单一的基金经理,而是整个投研平台的系统战斗力。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历史性跨越。在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大关的同时,行业发展重心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增长。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提升权益投资能力成为行业共识的核心议题。《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促进 行业功能发挥。政策指引下,公募机构纷纷加码权益布局 ...
看好就是买买买 中国平安“扫货”3只金融股H股
证券时报· 2025-09-18 03:23
中国平安投资动向 - 9月11日平安人寿买入7780.92万股中国太保H股 持股比例从8.47%升至11.28% 单日交易金额约25亿港元[1][2] - 8月以来对中国太保H股累计投资超50亿港元 持股比例上升6.24个百分点至11.28%[2] - 8月28日增持中国人寿H股4409.5万股 耗资超10亿港元 持股比例升至8.32%[3] 银行股增持情况 - 9月4日买入4021.3万股农业银行H股 持股比例达18.07%[1][4] - 9月2日买入1238.1万股邮储银行H股 持股比例达16.01%[1][4] - 年内累计耗资超千亿港元增持银行股H股 重仓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4] 险资权益配置趋势 - 人身险公司6月末持股市值2.87万亿元 较年初增6052亿元 增幅26.69%[6] - 5家A股上市险企持股资产超1.8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逾4000亿元 增幅28.7%[6] - 低利率环境下通过OCI账户增配高股息资产 银行股保险股股息率超3.3%[3][6] 投资逻辑与策略 - 投资标的选择注重经营稳健性、高股息和分红稳定性 以应对低利率环境[4][5][6] - 银行股保险股H股能满足大体量资金配置需求 股息率显著高于长债收益水平[3][6] - 政策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 险资持续优化权益配置结构并提升比例[6][7] 行业展望 - 权益市场稳定性增强 国内权益资产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7] - 险资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和优质高股息股票 提升长期回报潜力[7] - 行业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 权益投资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手段[6]
近3个月涨幅超10% 股市回暖带动这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22:52
近期,权益市场热度维持高位,带动不少含权理财产品收益水涨船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多只理财公司发行的混合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飙升"超过10%。 其中,有混合类产品近3个月的区间涨幅超过10%,对应年化收益率更是高达40%。 在业内看来,发展权益投资是理财行业面对利率下行等挑战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当前"长钱长投"号召 之下,理财公司纷纷加码布局权益资产,而兼顾稳健性与灵活性的混合类产品成为众多机构发力的重 点,也是吸引长钱的重要突破口。 联合智评定期发布的理财指数显示,截至9月9日,混合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明显抬升,无论是短 期、中短期、中期、长期产品指数的收益表现均是如此。 所谓混合类理财产品,即投资于债权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上述任一类资产的投资 比例都小于80%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随时灵活地调整各类资 产之间的比例。 多只混合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超10% 近1个月来,沪指屡创年内新高,搭乘股市回暖东风,多只混合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近期明显走高。 以民生理财发行的一款"民生理财银竹混合灵动A股机遇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近3个月(6月13 ...
果然“炸了”!刚刚,重磅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13 13:12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销售保有量前十强座次不变 头部机构渠道优势突出 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增长势头迅猛[2] - 银行系股票指数基金保有量规模激增37.9% 显示该类产品市场接受度大幅提升[2][13] - 券商系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增幅达6.6% 在三大类机构中增幅最大[10][12] 头部机构表现 - 蚂蚁基金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达8229亿元 环比增长11% 保持榜首位置[4][7] - 招商银行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4920亿元 环比增长20% 银行系机构中居首[4][7] - 前十强机构中蚂蚁基金和招商银行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实现两位数增长 其他机构均为个位数增长[8] 银行系机构表现 - 银行系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达2604亿元 环比激增37.9% 增幅远超其他类型机构[12][13] - 农业银行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激增169%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同期增幅达40%[7][8] - 招商银行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735亿元 环比增长26%[7][13] 券商系机构表现 - 券商系权益基金保有规模12209亿元 环比增长6.6% 在三大类机构中增幅最大[10][12] - 中信证券权益基金保有规模1421亿元 华泰证券1266亿元 均位列前十强[5][7] - 券商系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18139亿元 环比增长9.5%[12] 各类机构数据对比 - 第三方机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14145亿元 环比增长5.8% 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32153亿元 环比增长9.2%[12] - 股票指数型基金总体增长达14.6% 银行系增幅37.9% 第三方增幅16.1% 券商系增幅10.2%[12][13] - 非货币基金方面 银行系保有规模41785亿元 环比增长3.3% 券商系环比增长9.5% 第三方环比增长9.2%[12]
君龙人寿总经理遭降职,利润创新高、投资比却踩监管红线!
搜狐财经· 2025-09-12 20:28
公司高管变动 - 君龙人寿总经理徐洪泰在2025年8月25日卸任总经理职务 降职为副总经理 由廖明宏接任临时负责人[2] - 徐洪泰于2024年2月正式上任总经理 任职仅一年半 其前任蔡松青正式上任仅一个多月便离职[2] - 公司三年内三次更换总经理 重要人事频繁变动对经营稳定性构成挑战[2][6] - 新任临时负责人廖明宏来自大股东台湾人寿 拥有30年保险行业经验 目前等待监管核准正式任职[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2.27亿元 创历史新高 超过过去三个盈利年份净利润总和[3][11] - 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全年净利润0.46亿元 意味着下半年单季盈利1.67亿元[11] - 总资产历史性突破百亿元 两年内完成两轮增资 注册资本从15亿元增至26亿元[3] - 公司曾连续亏损11年(2009-2019年) 累计亏损4.44亿元 2020-2021年短暂盈利后 2022-2023年再度亏损[7] 投资策略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率达4.67% 在73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 综合投资收益率4.08%排名第8[13] - 权益投资余额27.51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80% 占投资资产总额的33.64%[15] - 权益投资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的20%红线 公司2025年1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13%[17] - 投资策略转向积极权益投资 近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仅1.31% 2022-2023年投资表现不佳[12][15] 业务运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超30%[11] - 目前在售保险产品56款 医疗险23款 重疾险和意外险各13款[11] - "小青龙"系列少儿重疾险和"超级玛丽"成人重疾险为两款网红产品 但存在销售误导投诉[11] - 2023年因一款停售年金保险产品导致综合退保率飙升至9%以上 退保金达5.72亿元[9] 支出结构变化 - 2022年营业支出15.98亿元 较2021年8.02亿元接近翻倍 主要因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从4.89亿元增至11.73亿元[8] - 2023年营业支出26.85亿元 同比增长68.06% 退保金增长近8倍至5.72亿元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增长近2倍至4.8亿元[9] - 资产减值损失从2022年的415万元增至2023年的3.32亿元 增幅79倍[9]
曹德云:私募股权投资为保险业带来长期稳定、可持续收益
FOFWEEKLY· 2025-09-11 18:12
文章核心观点 - 私募股权投资为保险业带来长期稳定且可持续的投资收益 保险资金在权益投资领域保持稳健增长 并通过创新机制和策略优化实现显著投资成效 [3][4][10] 保险资金运用整体情况 - 截至6月末保险业总资产和资金运用余额分别较年初增长9.2%和8.7% 为资产配置提供充足现金流 [9] - 产寿险公司权益投资占比达21.4% 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占比近8% [9] - 2024年9月以来财务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提高1.2和3.99个百分点 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同比增长9% 综合投资收益率达5.3%创五年新高 [10] 私募股权投资表现 - 2024年保险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认缴金额、实缴金额和投资余额分别增长6.1%、3.8%和3% [10] - 已投资母基金106只 认缴规模1231亿元 实缴700亿元 投资余额约200亿元 占股权投资基金整体余额2.3% [10] - 从退出项目看 约55%机构收益在5%-10%之间 20%多机构收益超10% 部分机构收益超20% [10] 权益投资成效显著原因 - 采取应对低利率环境新措施 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稳步扩大权益投资 [14] - 准确把握股市增长机遇 上证指数累计上涨超1000点 保险资金通过扩大权益投资获得良好收益 [14] - 发挥国家政策效应 金融监管总局调整权益投资比例并降低风险因子 政策红利得到充分体现 [14] - 创新权益投资机制 保险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增至7家 规模超2200亿元 [15] - 采用新投资策略 行业举牌次数达30余次 覆盖A股和H股市场 直接投资聚焦金融股权 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高质量发展需把握的五大关系 - 稳步扩大投资与有效控制风险的平衡 特别关注私募另类资产的风控难度 [18] - 短期投资需求与长远战略布局的协调 需从大类资产持久性配置角度出发 [18] - 前期投资与投后管理的结合 需强化对底层资产的主动管理和赋能能力 [18] - 重点领域与多元分散的平衡 在关注金融股权可持续性同时拓展新赛道 [19] -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配合 能力较弱机构可通过股权投资基金等间接方式参与 [19] 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 坚持长期主义理念 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特色文化 [21] - 创新长期投资机制 走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和国际化道路 设立专业子公司 [21] - 拓展长期投资领域 涵盖不动产、基础设施、私募债权及大宗商品等资产类别 [21] - 提高长期投资能力 优化专业团队水平 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风控有效性 [21] - 研究长期资产市场 关注数据资产、碳资产及虚拟货币资产等新兴领域 [21]
十类机构重仓股梳理-20250910
华创证券· 2025-09-10 22:30
机构持仓总体情况 - 截至25Q2,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达18.7万亿元,占比20.6%,较2024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3][4] - 公募基金持股市值6.0万亿元(占比6.7%),外资3.1万亿元(3.4%),私募4.1万亿元(4.5%),保险3.1万亿元(3.4%)[3][4] 保险机构动态 - 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比例达8.8%,接近历史高点(15年峰值9.1%),处近十年96%分位[8][9] - 25年7月保险新增保费0.5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利差损风险扩大推动权益配置动力增强[8][9] 公募基金结构变化 - 被动型公募基金规模达3.4万亿元,占比从21年底21.6%升至56.7%;股票型ETF规模3.0万亿元,占比从21年底14.7%升至50.2%[11][13] - 主动权益型公募发行回暖,6月以来新成立份额持续增长[12] 私募基金活跃度 - 25年7月私募备案规模793亿元,创21年以来次新高(仅次于21年12月990亿元),月均备案数量984只(2024年月均532只)[14][18] 个人投资者行为 - 两融余额达2.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两融交易额占比11.7%(20年峰值12.5%)[19][23] - 散户资金净流入处历史高位,25年8月小单净流入0.6万亿元(过去十年91%分位)[23] 行业配置偏好 - 公募重仓电子(16.4%)、医药生物(9.8%);私募重仓电子(12.7%)、计算机(10.6%)[3][25] - 保险重仓银行(45.5%)、公用事业(7.8%);QFII重仓银行(46.7%)、电子(12.3%)[3][25] 重仓个股共识 - 前20大重仓股中出现频率最高个股:紫金矿业(6次)、招商银行(5次)、中国平安(5次)、长江电力(5次)[3][28] - 北向资金重仓宁德时代(6.8%)、贵州茅台(4.6%);国家队重仓中国平安(8.0%)、中国银行(6.2%)[28]
权益投资风生水起 公募加力布局含权产品
证券时报· 2025-09-08 02:44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内公募基金权益产品规模占比仅为18.8%,远低于美国市场的73.7%,存在显著提升空间,政策推动和需求增长将驱动权益基金高质量发展 [1][2][4] - 监管通过分类评价和注册机制优化,引导基金公司提升权益产品布局,促进"长钱长投"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1][4][5] - 被动投资(如ETF)和差异化产品策略(如量化、固收+)成为行业扩容关键,但需解决投研能力不足、同质化及投资者持有体验问题 [3][8][10][11] 权益基金规模现状 - 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总规模33.72万亿元,其中权益基金(股票型+偏股混合型)规模6.34万亿元,占比18.8%,数量5630只,占比43.6% [2] - 美国共同基金权益规模占比73.7%,国内权益基金规模与数量结构不匹配,凸显优化必要性 [2] 政策与监管动向 - 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升权益类基金在基金公司分类评价中的权重 [1][4] - 监管研究优化产品注册机制,支持含权产品发展,按含权仓位梯级设置审批速度,引导布局股票仓位明确的基金 [4][5] 行业发展趋势 - 被动权益基金规模在2024年四季度首次超过主动权益,ETF因透明度和清晰风险收益特征吸引投资者,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3] - 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为权益基金提供关键驱动力,基本养老金30%可投权益 [2] - 银行理财刚兑打破及存款利率走低催生"资产荒",含权基金需求强劲,中低波动产品(如固收+)需求增速高于高波动产品 [6] 公司战略布局 - 头部公募聚焦主动权益基金,围绕均衡风格和细分主题(科技、消费、医药、港股)布局 [7] - 平安基金采用主动与被动双轮驱动,主动权益细分全市场选股、主题赛道、指数增强、绝对收益四个系列,被动权益拓宽ETF产品线及参与指数编制 [8] - 中小公募走差异化路线:国联基金布局量化权益、指数增强及绝对收益策略产品 [8];部分中小公募尝试含权类"固收+"产品以平衡股债占比 [9] 行业挑战与应对 - 需解决投研人才培育周期长、引进难的问题,影响产品布局速度 [8] - 避免同质化竞争,要求策略定位清晰化、投资策略多元化(如养老FOF、量化对冲、赛道基金)及全生命周期客户陪伴 [10][11] - 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通过风险控制、波动平滑和持续服务解决"拿不住"问题 [6][11]
华安基金“换帅”徐勇履新:产品规模“失衡”,权益投资困境待解
搜狐财经· 2025-09-06 10:11
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基金")近年来却面临权益类基金规模缩 水、业绩承压的挑战。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华安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规模从37.05亿元降至25.9亿元,混合型基金 规模从1,330.05亿元缩水至864.98亿元,五年间缩水约34.97%。与此同时,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及指数型基金规模持续 扩张,2024年末三者净资产占比分别达43%、20.75%和21.57%,合计占比远超主动权益类产品。 从业绩表现来看,华安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长跑能力亟待提升。截至2025年9月,旗下约35.14%的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 不及同期沪深300指数11.6%的涨幅,混合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平均值7.95%,亦落后于沪深300。具体到基金经理层面,刘璇 子在管的18只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平均值告负,为-5.62%;万建军管理的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超七成任职回报率告负,蒋 璆在管的9只基金中,半数近三年收益率告负。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安基金旗下多名基金经理存在"一拖多"现象,其中3名基金经理在管基金超过15只。这种管理模式下, 部分基金重仓股高度重合的问题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