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渠道

搜索文档
头部险企,正在鲸吞“老江湖”招商信诺的地盘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15 08:02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作者金妹妹 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 自2017年以来,招商信诺首次出现一季度保费同比下滑,也是在10家银行系险企中唯一一家出 现保险业务收入缩水的公司。 分析人士指出,内部因素虽然存在,如公司近年来主动停售部分固收类增额终身寿险 、并将资源 更多转向大健康方向等;但真正导致其业绩下滑的核心,还是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 产品名称 | 停售原因 | 停售时间 | | | --- | --- | --- | --- | | 招商信请定额给付 天了保险 | 公司业务策略调整 | 2025/9/1 | ブラ 保 開店 | | 招商信若失能收入 長大保険A款(互 | | | 河十 保险 | | 联网专属) | 公司 / 务员略调整 | 2025/9/1 | HE | | 招商信済終身重大 | 公司业务策略调整 | 2025/9/1 | 对于 保 EHE | | 疾病保险改 | | | | | 招商信后传家典佑 | 公司 / 务策略调整 | 2025/9/1 | 对于 保障 HIE | | 终身寿险 | | | | | | | | गन | 图源:招商信诺官网 追踪保险银行业圈内动态,剖析 ...
上市险企银保渠道迈向优质发展之路 从拼费用到拼实力
金融时报· 2025-09-10 15:28
银保渠道保费规模与价值提升 - 五家上市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上半年保费收入2549.97亿元 同比增长46.9% [2] - 具体公司表现:中国人寿724.44亿元(45.7%)、人保寿险531.04亿元(24.1%)、新华保险461.6亿元(65.1%)、太保寿险416.6亿元(82.6%)、中国平安415.97亿元(37.5%) [2] - 银保渠道对总保费贡献率由14.2%提升至19.3% [2] 新业务价值显著增长 - 人保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71.7% [2] - 中国平安实现新业务价值59.72亿元 同比增长168.6% [2] - 长险首年期交保费增速突出:中国人寿112.4%、新华保险150.3%、太保寿险95.6%、人保寿险32.5% [3] 监管政策推动行业变革 - "报行合一"政策规范费用结构和佣金上限 推动行业降本增效 [4] - 2024年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3686亿元(同比下降12%) 趸交保费3882亿元(同比下降28%) [4] - 手续费标准统一:三年期交9%、五年期交14%、十年期交18%、趸交3% [5] 渠道合作与网点拓展 - 取消银行网点"1+3"合作限制 头部险企合作银行数量显著增加 [6] - 中国人寿合作银行超百家 人保寿险合作近90家 新华保险合作52家银行 [6] - 太保寿险期交举绩网点达1.3万个(同比增长28.9%) 月均举绩网点数增长70.2% [6] 战略调整与能力建设 - 各公司强化产品差异化、服务优化和考核机制改革 [6] - 中国太保推动"四高"队伍建设 聚焦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发展 [7] - 新华保险实施"标杆成长计划" 提升网点产能和队伍数智化能力 [6]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银保渠道已成为价值贡献支柱渠道 实现保费与价值双提升 [3] - 银行客户对产品收益性敏感 需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专业性 [7] - 预定利率下调可能影响产品吸引力 需增强客户黏性 [7]
唯一亏损银行系险企:中银三星人寿半年亏5.4亿元,24%股权寻买家
华夏时报· 2025-09-04 21:49
作为中国银行旗下重要的保险板块,中银三星人寿近年来虽在保费规模上高歌猛进,盈利表现却始终乏 力。今年上半年,中银三星人寿更成为银行系险企中唯一亏损机构,亏损高达5.43亿元。其背后折射出 的不仅是单一公司的经营困境,更是整个银保合作模式的结构性难题。 股东层面的变动更为中银三星人寿的未来增添了不确定性。目前,中航集团正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 让其持有的中银三星人寿24%股权,挂牌底价为18.15亿元。若中航集团离场也将使得中银三星人寿早 已拖延3年的增资进一步延迟。 曾凭借股东优势快速崛起的银行系保险公司,却也因过度依赖单一渠道而陷入增长瓶颈。 对于亏损原因以及股权转让将对公司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中银三星人寿相关负责人并未正面回应,仅表 示"公司已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并计划于年内开始执行新保险合同准则。" 唯一亏损的银行系险企 银保渠道一度被视为保险业增长的"黄金通道",却也逐渐成为险企难以摆脱的"舒适陷阱"。 依托中国银行的网点资源,中银三星人寿迅速做大了保费规模。2014年,其保费收入仅为6.46亿元, 2015年中国银行入主当年,其保费收入猛增370%至30.55亿元。 近些年,中银三星人寿保费收入 ...
改道分红险、股市买买买 五大险企上半年谋“财路”
新京报· 2025-09-04 20:09
行业趋势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明显提升 主要得益于"报行合一"政策实施后手续费下降30% 提升了渠道价值率[1][5][6] - 分红险成为主力险种 在低利率环境下通过"保证收益+分红"模式缓解客户焦虑 平安人寿和新华保险分红险保费分别增长40.9%和24.9%[7][8][9] - 保险资金加速入市 行业股票投资占比从去年二季度末6.74%提升至8.47% 上半年净增加6406亿元[11][12] 财务表现 - 五家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呈现"四升一降" 新华保险增速最高达33.5% 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分别增长16.9%和11% 中国人寿增长6.9%[2] - 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至680.47亿元 主要受34亿元减值损失及可转债会计处理影响[2] - 四家险企中期分红总额接近300亿元 中国平安分红172.02亿元最高 中国太保因营运利润基础未分红[3] 渠道变革 - 银保渠道业务量激增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总保费724.44亿元增长45.7% 新单保费358.73亿元增长111.1%[4] - 平安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59.72亿元增长168.6% 太保寿险银保规模保费416.60亿元增长82.6%[4] - 新华保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占比超50% 长期险首年保费249.39亿元增长150.3% 超越个险成为第一大价值渠道[4] 投资布局 - 上市险企集体加仓股市 中国平安股票投资占比10.5%提升2.9个百分点 账面值达6492.94亿元[10] - 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人寿股票占比分别提升1.7/1.4/1.12个百分点至5.4%/11.6%/8.7%[10] - 中国平安及旗下险企重仓36只股票 合计持仓159亿股 环比加仓超2.5亿股[10] 产品战略 - 分红险占比快速提升 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分红险占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7] - 太保寿险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42.5% 代理人渠道占比达51.0%[7] - 保险公司通过分红险产品匹配资产久期 投资收益优势直接助力负债端产品竞争力[12] 市场展望 - 险企高管集体看好下半年股市 认为A股估值合理且底部夯实[13] - 投资关注方向包括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消费、出海企业及高分红价值股[13] - 权益配置力度将持续加大 以应对长端利率下行对固定收益投资的压力[12][13]
盘点上市险企负债端:银保、分红险撑起增长,新能源车险进入盈利区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3 22:44
寿险新业务价值表现 - 五家A股上市险企上半年寿险新业务价值共计754亿元 同比增长超30% [1]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达1525.47亿元 同比高增76.19% [2] - 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同比增幅分别达150.3%和111.1% 中国太保增长95.6% [2]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占所有渠道比重达41.38% 同比提升13.24个百分点 [3] - 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9.7个百分点至28.6% [4] - 上市险企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占比平均为38.9% 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 [4] 银保渠道发展驱动因素 - 银保渠道爆发受"报行合一"政策导致2024年上半年基数较低影响 [2] - 渠道费用率下降及银保网点合作数量限制放开推动业务扩张 [2] - 银行在净息差收窄背景下重视保险中间业务收入 [3] - 险企个险改革推动多元化渠道转型 银行渠道成为理财型产品主推阵地 [3] 分红险转型进展 - 上市险企产品结构向分红险转型初显成效 [5] - 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分红险占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 [6] - 平安人寿分红险占个险新单比例提升至40%左右 [6] - 新华保险分红险长期险首年保费从去年同期200万元增至46.27亿元 [6] - 中国太平分红险占比达29% 为同业最高 [6] - 行业预计全年分红险占比将进一步上升 [7] 产险综合成本率优化 - 三家上市险企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8至2.6个百分点 [8] - 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综合成本率优化至95.2%-95.3% 中国太保为96.3% [8] 新能源车险经营改善 - 中国平安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增长46% 承保利润转正 [9] - 中国太保新能源车险原保费收入105.96亿元 占车险保费比例从14.1%升至19.8% [9] - 新能源车险服务车辆数超536万辆 已进入盈利空间 [9] - 家用车综合成本率相对理想 商用车综合成本率仍超100% [9] - 险企通过强化与主机厂合作及大数据分析优化风控 [10]
新华保险详解银保渠道优势:概括为根、魂、能三个关键词
北京商报· 2025-08-29 16:57
公司银保渠道战略定位 - 银保市场展现蓬勃的发展韧性和活力 成为驱动公司价值和规模双重增长的重要引擎[2] - 银保业务依托战略敏捷性与独特资源禀赋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增长[2] 银保渠道核心竞争力体系 - "根"体现为覆盖全国的网络布局 与52家银行开展代理合作 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 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3] - "魂"体现为专业人才队伍具备强学习能力/敏捷反应/高效执行力 保持竞争意识/创新基因/战略韧性 形成忠诚敬业敢于担当的专业铁军[3] - "能"体现为推动市场化/专业化/体系化/精细化改革 实现高能级高水平发展 使银保渠道充分享受公司改革发展红利[3] 行业发展态势 - 中国银保市场保持发展韧性 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 - 公司作为银保业务先驱者 经过二十多年深耕赢得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3]
超3000亿保险业务收入!银行系险企“霸榜”非上市险企榜单
搜狐财经· 2025-08-21 08:56
行业整体表现 - 9家银行系险企上半年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11.61亿元,同比增长12.4% [1] - 9家银行系险企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85.95亿元,同比增长1.2% [1] - 银行系险企在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前十名中占据5席,净利润前十名中占据4席 [1][2] 头部企业业绩 - 中邮人寿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1180.72亿元,净利润51.77亿元,均位居行业前列 [1] - 工银安盛人寿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334.71亿元,净利润12.04亿元 [1] - 中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达36.5%,为行业最高增速 [2] 竞争优势分析 - 银行系险企凭借母行品牌背书更易获得消费者信任 [2] - 通过银行广泛的客户基础和销售渠道快速扩大销售规模 [3] - 银保渠道费率管控强化后行业平均佣金降低30%,推动费用优化 [3] 政策环境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实施和取消银保"1+3"政策推动银保渠道转型 [2] - 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并丰富产品供给,为银行系险企提供有利条件 [3]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及新单规模未来或超越个险渠道 [3] 创新发展举措 - 中邮人寿依托邮政网络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拓展渠道 [4] - 工银安盛人寿加强与工商银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4] - 行业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客户体验并开发定制化保险产品 [3][4] 风险管理与合规 - 银行系险企注重费率合理性和透明度 [4] - 加强对销售人员培训管理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4] - 积极加强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4]
9家银行系险企上半年净利润合计约86亿
证券日报· 2025-08-21 08:16
随着银行系险企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完毕,其上半年成绩单也随之出炉。今年上半年,9家银行系 险企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11.61亿元,合计实现净利润85.95亿元。 其中,在已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60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保险业务收入前十名中有5家为银行 系险企,净利润前十名中有4家为银行系险企,银行系险企整体表现较为突出。 受访专家表示,受益于品牌和渠道优势,银行系险企可以更好地整合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资源,实现银保 渠道的调整和转型。 合计保险业务收入 对此,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表示,银行系险企整体表现较好,一是 源于品牌优势,银行系险企有银行大股东做背书,更易受消费者信任;二是受益于渠道优势,银行系险 企在母行往往有更大的渠道优势和资源。 保险业务收入 同比最高增长36.5% 银行系险企的主力销售渠道多为银保渠道,通过观察银行系险企的经营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保险行业 银保渠道的变化。 在去年实施"报行合一"(保险公司必须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和取消银保"1+3"政策 (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合作)的背景之 下 ...
9家银行系险企上半年净利润合计约86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21 00:42
银行系险企上半年业绩表现 - 9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11.61亿元,同比增长12.4%,合计实现净利润85.95亿元,同比增长1.2% [1][2] - 中邮人寿保险业务收入1180.72亿元,净利润51.77亿元,工银安盛人寿保险业务收入334.71亿元,净利润12.04亿元 [2] - 在60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保险业务收入前十名有5家银行系险企,净利润前十名有4家银行系险企 [1][3] 银行系险企竞争优势 - 银行系险企拥有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银行大股东背书增强消费者信任,母行提供更大渠道资源和客户基础 [3][4] - 银行系险企能够有效整合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源,通过银保渠道快速扩大保险产品销售规模 [4] - 银保渠道转型过程中,银行系险企凭借资源优势逐渐走出阵痛,8家险企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5%,中荷人寿同比增长36.5% [4] 银保渠道监管政策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全面推行和银保"1+3"政策取消,推动行业平均佣金降低30%,促进费用优化和向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转型 [5] - 监管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丰富产品供给,增强市场活力,头部险企份额集中提升,行业"马太效应"明显 [5] - 银保渠道未来有望在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突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5]
人身险银保渠道深度研究 - 三十年演进与价值跃迁
2025-08-18 09:00
**行业与公司概况** - 行业:人身险银保渠道 - 公司: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阳光保险等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资产配置动态** - 2025年初保险公司增配股票约6,000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股票占比提升至8.8%(年初7.6%)[1][4] - 债券配置占比51.9%,较年初提升1.6个百分点;非标资产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下降2.3和0.4个百分点,资金流向债券和股票[1][7] - 基金配置比例降至4.5%(年初4.9%),因新会计准则下公募基金需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影响报表稳定性[4][6] **2 负债端转型与挑战** - 产品结构从传统险转向分红险(预定利率2% vs 传统险2.5%),降低负债成本并缩短久期[9] - 新单保费占比未超50%,传统险因高预定利率(2.5%)更受市场接受;9月1日后传统险利率下调至2.0%,或推动分红险占比提升[10][11] **3 银保渠道发展** - **增长驱动因素**: - 银行存款利率下降,保险产品吸引力提升;A股成交量增加带动资金流入[12] - "报行合一"政策(2024年实施)降低费用率,提升盈利能力和现金价值率,上市公司银保增速优于行业[12][29] - **监管影响**: - "报行合一"导致2024年新单保费负增长,但长期利于行业规范;大公司更受银行青睐(品牌效应>佣金差异)[30][31][32] - **海外对比**:欧洲银保占比最高(南欧50%-80%),美国、日本较低(日本约6%)[34][36] **4 投资与市场预期** - 中国平安举牌太保H股和国寿H股,反映头部公司资金充裕(权益类配置规模达万亿级)[8] - 投资者对股市乐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受益于A股/H股上涨,三季度利润或超预期[16][17]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1.75%,利率上行趋势或利好固收类资产收益[18] **5 公司表现与推荐标的** - **银保渠道占比变化**: - 国寿:银保首年保费占比从2015年62.3%降至2020年13.4%,后回升[37] - 新华保险:银保新业务价值占比从2019年1%增至2024年40%[37] - **推荐标的**: - 高股息:中国平安(A股股息率4%+)、阳光保险(股息率6%)[20] - 含股量高: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弹性大,直接受益股市上涨)[20][21] **6 未来发展方向** - 深化银保合作:股权绑定(如平安-平安银行模式)、拓展高净值客户资源[38][39] - 产品多元化:增加保障类及复杂产品(如分红险),平衡储蓄型主导现状[39] - 渠道协同:银保与代理人渠道共同发力,非替代关系[39] --- **其他重要细节** - **历史阶段**:中国银保渠道经历五个阶段(1996-2025),当前处于深化改革期,数字化与线上线下融合是关键[22][23] - **政策影响**:2010年"1+3"网点限制、2013年预定利率上调至3.5%曾挤压银保增长[26] - **增额终身寿**:2022年后成为银保主力产品,契合客户储蓄+保障需求[28] --- **数据汇总表** | **指标** | **2025年数据** | **变化(vs年初)** | |------------------------|------------------------------------|--------------------------| | 总投资资产规模 | 36.2万亿元(寿险占90%)[3] | +9%(年初)/+4%(Q1末) | | 股票配置比例 | 8.8% | +1.2pct [1][4] | | 债券配置比例 | 51.9% | +1.6pct [7] | | 非标资产占比 | - | -2.3pct [7] | | 银行存款占比 | - | -0.4pct [7] | --- **注**:所有数据与观点均基于电话会议原文,未添加主观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