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杠杆扩张

搜索文档
倒霉催的王健林
搜狐财经· 2025-09-30 13:50
文丨前哨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2016年8月,王健林气吞万里如虎。 那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如平地惊雷,瞬间引爆舆论场。 然而时移世易,十年弹指间。2025年9月,71岁的王健林却因1.86亿元债务纠纷被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 (后因执行信息偏差解除)。 从商业帝国的巅峰到债务缠身的困局,王健林与万达这十年,究竟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豪赌与决策失 误,才一步步滑入命运的 "泥潭"? 2016年的万达,正处于扩张的巅峰期。 王健林彼时高调宣称"只要万达进入的行业,其他企业无论国企央企,都没机会做老大",野心直指全球 商业巨头。 尽管彼时万达资产规模仍达7000亿元,但流动性危机的阴影已悄然笼罩,庞大的资产无法快速变现,而 到期债务却如悬顶之剑,危机隐患已然埋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 年,万达冲击 A 股的计划彻底失利,对赌压力与债务危机瞬间爆发。 危急时刻,王健林上演了一场被外界称为"神操作"的资产大甩卖:将13个文旅项目、76家酒店打包出售 给融创与富力,一次性回收近680亿元现金偿债;同时引入腾讯、苏宁等资本,以340亿元出让14%股 权。 这场 "瘦身 ...
曾拯救王健林的孙宏斌,化债834亿后现身?
搜狐财经· 2025-09-08 07:13
公司管理层动态 - 孙宏斌在融创中国股东大会上高调现身 表明公司压力有所缓解[2] - 孙宏斌表示公司已度过最危险时期 通过债转股解决834亿元负债[4] - 管理层露面后股价短期反弹 但年内仍下跌29%[4] 财务表现分析 - 四年半累计净亏损1124亿元 超过2006-2022年净利润总和1095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99.9亿元 同比减少41.7% 归母净利润亏损128.1亿元[6] - 上半年物业销售营收140亿元 同比下滑50.1% 占总营收72%[7] - 文旅板块收入21.7亿元 物业管理收入34.7亿元[7] - 毛利润从484亿元峰值跌至28.92亿元 出现负值区间[6] 债务重组进展 - 通过债转股解决680亿元负债 加上154亿元国内债累计减债834亿元[4] - 有息负债减少226.1亿元 剩余2548.2亿元[14] - 目标2025年底前完成境外债重组所有法庭程序[14] 土地储备状况 - 总土储面积约1.24亿平方米 权益土储约8624万平方米[7] - 未售权益土储约6306万平方米 市场价值约1.14万亿元[12] - 一二线城市土储占比约七成[12] 业务运营情况 - 上半年实现销售金额235.5亿元 稳居行业前二十[12] - 上海壹号院销售额220亿元 获全国单盘销冠[12] - 近三年累计交付68.3万套 2025年下半年预计交付3.91万套[7] - 融创服务在管面积2.9亿平方米 可用资金30.4亿元[14] 历史扩张策略影响 - 2016年收购金科股份28.13%股权失利 暴露重规模轻管理问题[8][9] - 150亿元入股乐视遭遇债务隐瞒 项目最终崩盘[9] - 2017年438亿元收购万达文旅项目 但投资回报未达预期[9] - 2021年斥资700亿元拿地成为地王 随后市场暴跌造成亏损[11] 资产处置与担保 - 出售无锡融创茂、昆明万达城等核心资产[11] - 孙宏斌个人借款4.5亿美元给公司 担保40亿元债券展期[11] 文旅业务发展 - 文旅板块形成乐园、商业、冰雪和酒店4大业态[14] - 整合12个文旅城实现一站式度假全场景[14] - 上半年文旅收入21.7亿元[14] 服务业务表现 - 融创服务上半年收入35.5亿元 归母净利1.2亿元扭亏为盈[14] - 服务与文旅合计收入超56亿元 占总营收28.3%[14]
高杠杆扩张深陷高负债困局 双良节能豪赌光伏进退两难
上海证券报· 2025-08-09 02:55
公司战略与扩张 - 2021年初双良节能总资产约40亿元、年净利润不足2亿元,两年内抛出287亿元硅片生产投资计划[2] - 2021年2月设立包头双良单晶硅科技公司进军GW级大尺寸单晶硅棒、硅片项目[3] - 2021年3月启动包头一期2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总投资70亿元[4] - 2022年1月启动二期20GW项目投资62亿元,4月追加50亿元20GW组件项目,5月再投105亿元建设50GW拉晶项目[4] - 2020年末公司固定资产仅4.43亿元,总资产41.09亿元,营业收入20.72亿元,归母净利润1.37亿元[5] 融资与财务表现 - 公司借款额度从2021年30亿元逐年提升至2024年150亿元,利息费用从0.35亿元飙升至5.48亿元[6] - 2022年8月定增募资35亿元用于40GW单晶硅一期项目,随后拟发行26亿元可转债支持二期项目[7] - 2021-2024年营收分别为38.30亿元、144.76亿元、231.49亿元和130.38亿元,归母净利润从3.10亿元、9.56亿元、15.02亿元转为-21.34亿元[11]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6.5亿至-5亿元[12] - 资产负债率从不足50%升至82.77%,所有者权益从70.75亿元降至46.1亿元[13] 行业环境与风险 - 2024年硅片价格下跌超过50%,全行业亏损面扩大[1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单晶硅产能达100GW,位列行业前三[8]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212.21GW同比增长107%,但下半年预计仅58-88GW[14]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70-300GW[15] - 公司在建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尚需26.59亿元[14] 市场反应与评级 - 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公司股价涨幅近400%[7] - 2024年6月"双良转债"信用等级被下调至"AA-"[13] - 公司全部债务166.53亿元,短期债务占比75.73%,市值不足120亿元[14]
郑志刚彻底出局了
新浪财经· 2025-07-07 20:36
公司融资与债务状况 - 公司成功与超过50家银行债权人达成882亿港元的再融资协议,资金将用于偿还境外无抵押金融债务,最早到期日延至2028年6月30日 [2] - 公司2024年度财报显示综合债务净额1246.3亿港元,净负债比率57.5%,超出香港地产行业通常30%的水平 [5] - 短期债务压力突出,一年内到期债务322.1亿港元,账面现金218亿港元,资金缺口超过100亿港元 [5] - 公司宣布延期支付四笔永续证券分派,金额34亿美元,这是上市20年来首次延期付息,消息发布后股价单日跌幅超过6% [5] - 永续债在公司债务结构中占比较高,有息负债总额约1465亿港元,其中永续债354亿港元,年利息成本超过8% [5]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郑志刚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非执行副主席职务,此前已于2024年9月卸任行政总裁一职,此次完全退出董事会 [2] - 郑志刚的妹妹郑志雯今年4月进入公司董事会,担任提名委员会成员 [9] - 在郑志刚任职的七年里,公司市值蒸发超过720亿港元 [9] - 公司推出减债措施:停止派息、出售资产、加快销售回款,2024财年已出售资产回笼80亿港元,今年资产出售目标260亿港元 [5] 业务扩张与市场表现 - 郑志刚接任行政总裁后大力推进K11文化商业品牌,K11从香港几家门店扩展到内地26家,总计38座 [7] - 截至2024年,K11在大中华区10个城市运营34个项目,总楼面面积273万平方米 [7] - K11在内地所有商场销售额加起来可能不及一个普通购物中心,2023年内地K11商场平均出租率78%,明显低于香港90%以上的水平 [8] - 深圳旗舰项目K11 ECOAST开业首年亏损2.3亿港元 [8] - 公司商业地产占比达70%,香港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升至18.7%,中环地标空置率24% [8] 行业对比与市场环境 - 其他香港地产商如恒隆地产和新鸿基保持稳健策略,恒隆地产负债率保持26.3% [9] - 标普全球评级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均将公司列入负面观察,标普报告提到如果香港大型开发商出现违约或债务重组,住宅楼价可能年内下跌5%-7%,一手成交量减半至1万宗 [5] - 公司土地投资方面,2021年内地楼市调整时仍在大湾区旧改项目投入超过200亿港元,但市场反应一般,不少项目去化率不足40%,地块估值下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