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

搜索文档
湾区首座大悦城首日客流破42万!“北方顶流”能否南方长红
南方都市报· 2025-07-17 18:43
深圳大悦城开业概况 - 粤港澳大湾区首座大悦城于7月12日在深圳宝安区开业,商业体量达25万平方米,耗时15年建成 [1] - 开业首日客流突破42万人次,销售额近2000万元(不含Apple、汽车),近100家品牌获全国销冠、50家品牌登顶深圳销冠 [1] - 首店及定制店业态占比超50%,引入Hamleys华南首店、宠胖胖深圳旗舰店等特色品牌 [3][6] 商业业态创新 - 盒马鲜生打造全国首个火锅体验中心门店,面积3500平方米,设置深海鱼缸及千款火锅食材专区,并特设供港商品区 [3] - 打造3大非标空间:开放式潮流十字街、4000平方米屋顶星厨花园、超3万平方米"地下城"25青年时区 [6] - 引入7大IP快闪店(如迪士尼皮克斯玩具总动员)及华南首展(迪士尼30周年主题展、X11×DearNikki梦境花园展) [6][7] 深圳商业竞争格局 - 2025年深圳拟开业21个商业项目,新增体量186.25万平方米,其中宝安区占9个(新增90万平方米) [1] - 宝安区现有近40个商业综合体,总量超310万平方米,宝安中心商圈年销售额超百亿,前海壹方城为本土顶流 [10] - 深圳市场竞争激烈,本土开发商(鸿荣源、卓越、星河)、华润万象系及港资新世界K11等均已布局 [10] 大悦城全国战略 - 公司在全国20余个城市布局超40个项目,北方市场为传统优势区域,深圳项目补齐一线城市版图 [8][10] - 深圳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为73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10] - 行业专家指出差异化需聚焦业态组合与品牌吸引力,以应对新老项目混战 [11]
郑志刚彻底出局了
新浪财经· 2025-07-07 20:36
公司融资与债务状况 - 公司成功与超过50家银行债权人达成882亿港元的再融资协议,资金将用于偿还境外无抵押金融债务,最早到期日延至2028年6月30日 [2] - 公司2024年度财报显示综合债务净额1246.3亿港元,净负债比率57.5%,超出香港地产行业通常30%的水平 [5] - 短期债务压力突出,一年内到期债务322.1亿港元,账面现金218亿港元,资金缺口超过100亿港元 [5] - 公司宣布延期支付四笔永续证券分派,金额34亿美元,这是上市20年来首次延期付息,消息发布后股价单日跌幅超过6% [5] - 永续债在公司债务结构中占比较高,有息负债总额约1465亿港元,其中永续债354亿港元,年利息成本超过8% [5]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郑志刚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非执行副主席职务,此前已于2024年9月卸任行政总裁一职,此次完全退出董事会 [2] - 郑志刚的妹妹郑志雯今年4月进入公司董事会,担任提名委员会成员 [9] - 在郑志刚任职的七年里,公司市值蒸发超过720亿港元 [9] - 公司推出减债措施:停止派息、出售资产、加快销售回款,2024财年已出售资产回笼80亿港元,今年资产出售目标260亿港元 [5] 业务扩张与市场表现 - 郑志刚接任行政总裁后大力推进K11文化商业品牌,K11从香港几家门店扩展到内地26家,总计38座 [7] - 截至2024年,K11在大中华区10个城市运营34个项目,总楼面面积273万平方米 [7] - K11在内地所有商场销售额加起来可能不及一个普通购物中心,2023年内地K11商场平均出租率78%,明显低于香港90%以上的水平 [8] - 深圳旗舰项目K11 ECOAST开业首年亏损2.3亿港元 [8] - 公司商业地产占比达70%,香港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升至18.7%,中环地标空置率24% [8] 行业对比与市场环境 - 其他香港地产商如恒隆地产和新鸿基保持稳健策略,恒隆地产负债率保持26.3% [9] - 标普全球评级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均将公司列入负面观察,标普报告提到如果香港大型开发商出现违约或债务重组,住宅楼价可能年内下跌5%-7%,一手成交量减半至1万宗 [5] - 公司土地投资方面,2021年内地楼市调整时仍在大湾区旧改项目投入超过200亿港元,但市场反应一般,不少项目去化率不足40%,地块估值下降 [8]
香港两大地产豪门“变局”:英皇166亿债务违约,郑志刚彻底退出新世界
搜狐财经· 2025-07-05 11:04
香港地产豪门危机 - 英皇国际披露166亿港元银行借贷逾期,核数师德勤对财报"不发表意见",股价崩跌[1] - 新世界发展第三代接班人郑志刚辞去职务,彻底退出核心管理层[1] - 新世界发展获得882亿港元再融资,将债务到期日延至2028年[1] 郑志刚与新世界发展 - 郑志刚去年9月已辞去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职务,仅保留非执行董事虚职[3] - 郑志刚创立的K11品牌将艺术、人文与商业地产融合,香港K11 MUSEA开业第一年实现盈利,收入翻3倍[5] - 新世界发展在郑志刚带领下高速扩张,2018年以300亿港元竞得启德体育园项目,2021年以118亿港元投得长沙湾区商业项目[7] 新世界发展财务压力 - 截至2024年底,新世界发展借贷总额超过1510亿港元,短债超320亿港元,净负债率达57.5%[8] - 2024财年股东应占亏损约196.83亿港元,2025财年中期再亏损超66亿港元[12] - 2024年以40.2亿港元出售荃湾愉景新城商场及停车场权益[14] 英皇国际财务困境 - 英皇国际166亿港元银行借贷逾期或违反贷款条款,德勤对其年报"不发表意见"[17] - 2025财年总收入13.76亿港元,股东应占亏损47.43亿港元,同比扩大131.7%[20] - 2024年杨受成累计输血近19亿港元购入非核心物业,2025年以7980万港元出售广东道部分资产[23] 香港地产行业转型 - 香港地产商正经历从"地主"向"服务商"转型,运营能力成为竞争核心[24] - 香港住宅市场呈现弱复苏,4-5月楼价指数微升0.5%,前5个月累计跌幅收窄至0.9%[24] - 瑞银预计2026年香港住宅楼价将有最多5%的复苏[24]
香港郑氏,也缺钱了
投中网· 2025-07-01 14:27
核心观点 - 郑裕彤家族旗下旗舰企业新世界发展面临严重流动性危机,875亿港元再融资谈判进入倒计时,成败将决定公司命运[4][6] - 公司首次出现34亿美元永续债利息延期支付,引发股债双杀,股价单日暴跌逾6%[8] - 危机根源在于第三代掌舵人郑志刚推行的激进扩张策略,打破港资房企低杠杆传统,净负债率升至57.5%[12][13] - 郑氏家族正通过"七招减债"策略自救,包括暂停派息、资产处置和强化销售回款[16] - 香港四大家族对比显示,保守财务政策的企业穿越周期能力更强,激进策略在市场下行时首当其冲[23][24] 财务危机详情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借款总额1510亿港元,净负债率57.5%,远超港资房企30%安全线[8] - 一年内到期债务322.1亿港元,账面现金仅218亿港元,偿债缺口超百亿[8] - 875亿港元再融资中635亿将用于偿还2025-2026年到期债务,240亿覆盖2027年到期债务[6] - 永续债延期支付虽不立即触发违约,但利率可能跳升至10%以上,进一步吞噬现金流[10] 战略失误分析 - 郑志刚主导的K11品牌在内地扩张至34个项目,总楼面面积273万平方米,但平均出租率仅78%[12] - 深圳K11 ECOAST开业首年亏损2.3亿港元,内地商场被指"不接地气",销售额不及传统商场[13] - 2021年逆势囤地重仓大湾区旧改项目,去化率不足40%,地块估值大幅缩水[13] - 效仿内地房企高周转模式,大量发行利率8%以上的永续债,净负债率从传统港资30%以下拉高至49.8%[13] 自救措施 - 2024年出售非核心资产回笼80亿港元,2025年资产出售目标提高至260亿港元[16] - 2024年7月至2025年5月合约销售额248亿港元,完成全年目标95%,内地贡献超七成[16] - 管理层自购物业释放信心信号,郑家纯配偶斥资1487万港元购入两套物业[16] - 启动香港北部都会区1400万平方呎土地储备开发,首个项目将提供2300套住宅[17] 家族商业版图 - 周大福2025财年营收896.56亿港元,净利59.16亿港元,净关店905家至6644家[20] - 周大福拟发行88亿港元可转债用于业务发展和店铺升级,加速高端化转型[20] - 新创建集团表现稳健,2025财年上半年净利同比上升15%至11.6亿港元,净负债率39%[20] - 新创建基础设施业务拥有15条高速公路、233架飞机租赁资产,存款108亿港元[21] 四大家族对比 - 李嘉诚家族全球化布局,欧洲资产占比约40%,内地仅10%,负债率保持低位[23] - 李兆基家族坚守香港本位,恒基兆业负债率长期保持行业低位[23] - 郭得胜家族聚焦一线城市优质物业,北京APM、上海国金中心等带来稳定现金流[23] - 郑氏家族2025年福布斯排名第12位,财富218亿美元,已被其他三大家族拉开差距[24]
太古、恒隆、新鸿基、领展、凯德...13大港外资企业产品线与最新项目布局情况!
36氪· 2025-05-16 10:24
行业概况 - 13家港外资商业地产企业在中国内地布局40+筹开项目,2024年预计至少14个新项目入市 [1] - 内地成为头部港企主战场,上海最受青睐,外资企业则重仓非一线城市 [1] - 多个新产品线首次进入内地,产品线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高端、次高端、年轻化等不同定位 [1] 港资企业动态 瑞安房地产 - 核心产品线包括城市综合体、滨水文化综合体、Urban Retreat城市微度假和创新园区,已在全国开出23个商业项目 [1] - 2024年将开业武汉光谷创新天地商业公园和上海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后者为20年来最大体量商业综合体 [3][4] - 代表性项目包括上海新天地(3.2万㎡)、武汉天地(4.9万㎡)、上海蟠龙天地(4.1万㎡)等 [2] 新鸿基地产 - 主要产品线包括国金中心(IFC)、APM、ICC和ITC,已开业12个项目,上海占比最高(5个) [5][6] - 未来3年将有6个新项目入市,包括苏州环贸广场ICC(3.2万㎡)和上海徐家汇中心ITC Maison(27.9万㎡) [7][8] K11集团 - 产品线分为K11(文化艺术)、K11 Select(年轻潮流)和K11 ECOAST(绿色海滨),已开业8个商场 [9][10] - 深圳K11 ECOAST试运营期间日均客流25万人次,投资超100亿,定位全年龄段文化体验场 [11] - 未来五年计划推出30个文化商业项目,2024年将开业广州和厦门K11 Select [12][14] 太古地产 - 产品线包括太古坊、太古汇、太古里和太古源,已开业7个项目,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20万㎡)、广州太古汇(13.8万㎡) [15] - 广州太古汇扩容至18万+㎡,未来将开业6个项目,包括三亚太古里(36万㎡)和西安太古里(27万㎡) [16][18][19] 香港置地 - 产品线分为"中环系"(高端)和"光环系"(中档),已开业7个项目,如重庆光环购物公园(17万㎡) [22][23] - 南京JLC金陵中環试营业,引入超40%区域首店,未来将开业杭州光环梦中心(16.9万㎡)等6个项目 [24][25] 恒隆地产 - 运营10个项目,分为高端商场(如上海恒隆广场)和次高端商场(如济南恒隆广场) [27][28][29] - 杭州恒隆广场(10万㎡)计划2026年开业,将引入文华东方酒店和爱马仕 [30][31] 嘉里建设 - 产品线包括嘉里中心(高端)和嘉里城/嘉里汇(区域型),已开业8个项目,如上海静安嘉里中心(8.6万㎡) [32][33] - 未来将开业上海PRISMA新嘉中心(36万㎡),计划引入500+品牌 [35][36] 九龙仓集团 - 核心产品线为IFS系列,成都IFS(21万㎡)和长沙IFS(24.6万㎡)长期占据城市客流榜首 [39][40] - 近年内地无新项目拓展计划 [41] 领展集团 - 品牌矩阵包括"领展广场"和"领展中心城",内地运营6个项目,如深圳领展中心城(13万㎡) [42][43] - 北京中关村领展广场和通州领展广场正在进行升级改造 [44] 外资企业动态 凯德集团 - 已运营42个购物中心,包括9个来福士和25个凯德广场/MALL,如重庆来福士(23.5万㎡) [45][46] - 未来将开业苏州来福士等4个项目 [47][48] 永旺中国 - 已开业24家永旺梦乐城,武汉和天津各4家,2024年新增长沙星沙项目(23万㎡) [49][50] - 长沙湘江新区项目(23万㎡)计划2025年开业,拟引入260+品牌 [51][52] SM集团 - 中国内地已开业8个项目,如SM厦门(38万㎡),未来将开业厦门海沧城市广场(14万㎡)等3个项目 [54][55][57] 英格卡集团 - 运营10座荟聚购物中心,上海荟聚(43万㎡)为全球单体投资最大项目,2024年9月开业 [59][60][61]
到今年底一批项目建成营业!广州市未来三年全市商业面积预计增长超100万平方米
广州日报· 2025-04-28 06:55
文章核心观点 广州市发布《广州市促进商圈高质量发展意见》,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指引,到2035年构建重点商圈体系,建成世界级消费目的地,通过多方面措施推动商圈高质量发展 [1][17][19] 政策亮点 科学规划用地,释放空间新活力 - 依托重点商圈格局开展跨部门用地规划协商,预留连片商业用地 [4] - 鼓励设施兼容商业功能,打造跨界场景 [4] - 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商圈周边空间,活化老旧建筑 [4] 优化交通网络,构建“快达慢游”新体验 - 优化商圈周边公共交通站点布局,实现“零距离接驳” [6] - 打造商圈立体慢行网络,建设特色交通设施 [6] - 试点限时步行街区,优化出租车停靠点与非机动车停放区 [6] 融合“羊城消费新八景”,打造多元消费新场景 - 结合城市消费IP打造开放场景,引入新兴业态 [7] - 推动老字号焕新升级,建设特色消费空间 [7] - 支持国际品牌设立首店、举办首发活动,培育“国潮”引领地 [7] 智慧赋能商圈,提升商圈品质新高度 - 推进智慧商圈建设,打造智慧消费生态系统 [9] - 整合停车场资源,推广智能停车系统 [9] 多部门协同联动,强化推进新机制 - 成立市级重点商圈建设工作组,统筹解决难点 [10] - 审慎包容监管创新,简化商家办事流程 [10] - 优化营业性演出跨区域审批,支持引入国际赛事与文化活动 [10] 对标国际标准,凸显湾区新优势 - 建设特色项目,支持规划建设市内免税店 [11] - 支持多语种导视系统与外卡支付便利化,优化支付环境 [11] - 推动跨境消费与商旅文体深度融合 [11] 精准定位,构建多层级商圈体系 - 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定位为中央活力区世界级综合消费轴,推进项目落地与载体升级 [13] - 长隆 - 万博商圈打造国际文旅及商业微旅融合的世界级地标商圈,构建慢行系统,推动项目建设 [15] - 白鹅潭商圈打造集聚全球文化艺术与新兴商业消费的世界级地标商圈,建设滨水文化艺术消费体验带 [15] - 北京路 - 海珠广场商圈打造商业主轴和慢行休闲轴,提升步行体验和街区风貌,打造美食区 [15] - 广州塔 - 琶洲商圈加快形成世界级商旅文体高端消费目的地 [17] - 金融城 - 黄埔湾商圈建设数字引领、富有滨江活力的国际商业商务及科技观光地标商圈 [17] - 大西关(上下九 - 永庆坊)商圈打造岭南文化与国际文化融汇的岭南特色商圈 [17] - 广州北站 - 白云机场商圈打造立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的免税购物天堂、国际消费空港枢纽型国际商圈 [17] - 广州南站商圈形成站城一体、业态融合的世界级TOD综合枢纽型都会级商圈 [17] 发展目标 - 到2025年底,全市商圈基础设施与智慧化水平全面升级,一批项目建成营业,未来三年商业面积预计增长超100万平方米 [1][17] - 到2035年,建成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世界级消费目的地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