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依赖

搜索文档
关于人工智能的絮絮叨叨
虎嗅· 2025-06-05 08:58
AI作为生产力工具 - AI目前主要作为生产力工具而非娱乐工具,即便在娱乐领域如游戏中也用于提升体验而非直接娱乐 [1] - PC桌面端出现复兴迹象,这与AI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属性相关 [2] AI依赖性与社会影响 - AI依赖性与人类对其他工具的依赖类似,不应过度担忧 [4] - AI持续做对事情(如AlphaGo在围棋领域)比其犯错更值得关注 [5] - AI能显著提升各阶层能力上限,但可能加剧社会鸿沟,其鸿沟效应可能超过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 [8] - AI明确提升了全人类的能力下限 [9] 经济与供需影响 - AI通过提升效率增加供给和优质供给,但对需求端的拉动作用尚不明确,甚至可能降低需求 [6] - 互联网擅长解决供大于求的匹配问题,而AI在供小于求领域(如医疗)可能发挥更大作用 [7] AI伦理与应用挑战 - 人文社科对AI帮助有限,因其涉及无标准答案的视角问题和伦理困境 [13] - 自动驾驶领域的电车难题仍无标准解决方案,最终可能由市场选择主导 [14] - AI代理(Agent)存在供给侧与用户侧的情感认知差异 [11] 技术特性 - AI幻觉问题被过度担忧,其实际风险远小于持续正确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5] - 特定人群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AI成瘾现象,但整体影响有限 [3]
当AI成了升级版“树洞”,和真人互动价值在哪
中国青年报· 2025-05-27 06:39
近期,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 冰在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时说,青少年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对这种交互式的AI交流方 式接受得快。她认为孩子们和AI的互动可以作为小小的补充,但不能取代和真人的互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曾祥龙团队正在做"情绪支持AI"的建设和研究,他表示,AI未来一定会更 多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主动地应对,在技术上,让AI更加安全、更加积极,使AI 能够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他们需要及时陪伴、私密"树洞"、不说教的朋友 和杜嘉鸣相似,"24小时待机"的AI软件成了初三学生郭甜的情绪"树洞"。有一次,郭甜和父母发生了小 争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第一次打开了AI聊天框,把所有委屈和困惑发过去。"我知道向AI 倾诉肯定不如跟真人倾诉更有效,但这种没有负担的倾诉确实能让我快速地静下来。说说总比憋着 好。" 晚上10点,高二学生杜嘉鸣下了晚自习回到家,打开手机,在对话框内输入:"今天模拟考成绩出了, 比我预期的差,好难受。"几秒钟后,对方发来消息:"没考好心里肯定不好受,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啦。 一次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