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CL2抑制剂
icon
搜索文档
国内BTK抑制剂一线治疗药物增至4款 临床医生:慢淋患者仍面临耐药和长期管理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2:53
BTK抑制剂市场发展 - 2017年首款进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国内获批上市,开启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时代[1] - 2024年前国内仅2款BTK产品获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一线疗法,2024年新增阿斯利康、诺诚健华各1款获批[1] - 国内获批的4款CLL一线治疗BTK抑制剂中,3款为第二代产品(阿可替尼、奥布替尼、泽布替尼)[1][3] 临床需求与治疗现状 - 全球每年新增19.1万CLL病例,死亡6.1万例,中国患者发病中位年龄65岁[2] - CLL患者五年生存率达80%-90%,低危患者中位生存期近20年[2] - BTK抑制剂通过精准靶向BTK蛋白降低治疗副作用,取代传统化疗药物"留可然"[2] 产品竞争格局 - 国内已获批5款BTK抑制剂:3款进口(伊布替尼、阿可替尼、匹妥布替尼),2款国产(奥布替尼、泽布替尼)[3] - 伊布替尼为第一代,阿可替尼/奥布替尼/泽布替尼为第二代,匹妥布替尼为第三代[3] - 奥布替尼和泽布替尼被纳入《2025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I级推荐[3] 产品差异化优势 - 第二代BTK抑制剂安全性优于第一代,奥布替尼靶点结合力维持超24小时,每日仅需口服1次[3] - 奥布替尼III期临床试验显示一线治疗完全缓解率(CR)达12.1%,显著高于传统化疗的3%-5%[4] 行业研发方向 - BCL2抑制剂成为新研发方向,诺诚健华ICP-248获突破性疗法认定,其III期临床加速推进[5] - 亚盛医药和百济神州各有1款BCL2抑制剂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5] - 人口老龄化加剧将增加老年慢淋患者数量,对长期用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5]
INNOCARE(09969) - 2024 FY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4-01-11 02: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自成立至2022年,包括上市前融资,总共筹集资金13.4亿美元,目前仍有21亿美元资金,显示出有效且高效的运营 [5] - 2021年至去年第三季度,公司累计收入达3.1亿美元 [12]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血液肿瘤业务线 - 公司在液体肿瘤领域有全面覆盖,已获批BTK抑制剂和tafasitamab作为基石产品,还有小分子BCL2抑制剂、E3连接酶、大分子CD3、CD20抗体和CCR8抗体等产品 [13] - 伊鲁布林尼是已上市的BTK抑制剂,具有潜在的同类最佳临床优势,在多项临床试验中表现良好,有三个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被医保覆盖,也是唯一获批用于边缘区淋巴瘤的BTK抑制剂,2024年有三项新药申请提交 [14][15] - BCL2抑制剂ICP - 248消除了活性代谢物,减少了药物相互作用潜力,早期临床结果显示出优异疗效,与伊鲁布林尼在动物模型中有良好协同作用 [21][22] - 其他分子如tafasitamab、CD3、CD20抗体、CCR8等在相关癌症治疗中也有积极表现 [23] 自身免疫疾病业务线 - 公司自身免疫疾病资产覆盖B细胞和T细胞通路,BTK抑制剂伊鲁布林尼在SLE、MS、ITP、NMOSD等疾病的临床试验中有积极结果,T细胞通路有两种TYK2抑制剂 [24][25] - TYK2抑制剂332完成特应性皮炎II期试验并获阳性结果,488正在进行肝硬化II期试验 [26] 实体瘤业务线 - 公司实体瘤业务有精准医学和免疫肿瘤学一流资产,SHIB0 II处于I期,显示出优异疗效和安全性,CCR8在液体和实体瘤中均有单药疗效 [39]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伊鲁布林尼在新加坡获批用于MCL,在中国获批用于MZL,所有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均被医保覆盖 [7] - 2024年,公司有三项伊鲁布林尼的新药申请,分别针对美国的MCL、中国的一线CLL/SL和新加坡的MZL [15]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愿景是成为为全球患者开发和提供创新疗法的全球制药领导者,治疗重点为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4] - 公司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发现、临床开发、制造到商业化的完全集成且高效的药物创新平台,大部分资产来自内部发现 [9] - 短期到中期,公司将有五到六种药物上市,持续推进伊鲁布林尼在国内外的开发,优先在中国和全球开发248,努力开发抗体产品,同时推进临床管线,拓展新平台和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40][4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自身免疫疾病有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全球有超过150种适应症、5亿患者,中国也有超过4000万患者 [26] - 特应性皮炎全球患者超200万,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超20亿美元 [30]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2015年下半年由Jasmine Tui博士和施一公教授创立,2020年3月在香港上市,2022年在中国大陆科创板上市 [4][5] - 公司首个药物伊鲁布林尼项目始于2015年,从首例患者入组到新药获批上市仅用2.5年 [6][7] - 2021年,公司首个生物制品新药申请在中国获批,与K Med合作,引进tafasitamab用于DLBCL治疗 [8] - 公司拥有13项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资产,其中12项来自内部努力,有两款上市产品,超过30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已提交超过350项专利,建立了两个符合GMP标准的制造设施 [9]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文档中未提及问答环节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