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可替尼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银河证券:创新靶向疗法驱动 血液瘤慢病化趋势显现
智通财经· 2025-08-21 14:11
血液肿瘤市场概况 - 血液肿瘤分类复杂,多种细分亚型治疗领域存在较多投资机会 [1] - 靶向、免疫及细胞治疗等新兴手段推动血液瘤治疗呈现慢病管理趋势,长生存周期带来大量存量患者 [1] - 2022年全球血液肿瘤五年及以上存量患者约400万,是新发患者数量的三倍 [1] - 创新药定价高且用药周期长,促使血液瘤领域频繁出现重磅产品,如达雷妥尤单抗2024年全球销售超百亿美元,伊布替尼、来那度胺销售均超50亿美元 [1] 创新疗法与技术进展 - CAR-T、TCE等前沿技术显现优异疗效,大幅提升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1] - 泽布替尼、维奈克拉等多款产品进入全球畅销药物榜单TOP100,市场潜力巨大 [1] - AML、ALL等急性白血病采用化疗或靶向联合化疗模式,通过靶向治疗和多药联合提升生存率 [2] - CML主要采用BCR-ABLTKI治疗,技术迭代及新靶点探索旨在克服耐药 [2] - CLL治疗包括BTK、BCL-2、CD20等药物,正探索BTK+BCL-2固定疗程给药及开发非共价BTK、双靶BTK等 [2] 治疗方向与竞争格局 - 提高疗效、减少复发、优化给药是血液瘤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2] - 淋巴瘤中DLBCL和多发性骨髓瘤复发概率高,CAR-T疗法为后线患者提供高缓解率选择 [2] - 血液瘤靶向药竞争进入新阶段,泽布替尼"头对头"击败伊布替尼成为BIC产品,逐步替代伊布替尼和阿可替尼 [3] - BCL-2领域利沙托克拉通过剂量优化和差异化设计取得进度领先,索托克拉利用泽布替尼赋能实现疗效与安全性优势 [3] - BCR-ABLTKI领域第三代TKI奥雷巴替尼疗效优于普纳替尼和阿思尼布,在耐药患者中仍显示获益 [3]
全球“药王”易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23:57
全球药品销售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50榜单显示,GLP-1类药物主导市场,前三名均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成为行业增长核心引擎 [2] - 44款药物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10款超过50亿美元 [2] - 化学药和单克隆抗体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七成 [3] - 新型疗法崭露头角,包括3款双抗、3款预防性疫苗、1款ADC及2款抗体类融合蛋白 [3] - 新兴势力如双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型生物药占比突破15% [3] GLP-1类药物竞争 - 诺和诺德GLP-1家族的司美格鲁肽以166.32亿美元销售额首次登顶 [5] - 2024年药王Keytruda以151.61亿美元退居第二,增速放缓至6.6% [5] - 礼来替尔泊肽以147.34亿美元位列第三,同比增长121.3%,增速居全球之首 [5] - 替尔泊肽第二季度单季销售额达85.80亿美元,反超司美格鲁肽的80.34亿美元 [5] - 司美格鲁肽多维布局,包括注射剂(市占率61%)、口服片(29%)和自动注射笔(10%) [6] - 替尔泊肽策略在于双靶点优势,GIP/GLP-1双重激动剂带来更优减重效果 [6] 细分赛道竞争 - CDK4/6抑制剂赛道中,礼来阿贝西利以26.48亿美元领跑 [10] - 诺华瑞波西利增速达58.7%,收入21.33亿美元 [10] - 辉瑞哌柏西利跌至20.26亿美元,首次垫底 [10] - BTK抑制剂赛道中,伊布替尼销售额跌破30亿美元,同比下滑9% [11]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以17.42亿美元位列第46位,成为首个闯入TOP50的国产创新药 [11] - 泽布替尼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4.7%,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26.44亿美元,同比大增103.40% [12][13] 行业趋势 - GLP-1类药物占据全球生物药市场近三成份额 [3] - 创新药驱动行业增长,ADC、双抗等新疗法将持续吸引投资 [3] - 全球制药巨头竞争加剧,诺和诺德、礼来等聚焦代谢类药物的企业有望扩大优势 [3] - 国产创新药在差异化布局,口服小分子药物成本低、使用便捷,国内企业已处于世界前沿 [7][8] - 双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分子加速商业化,TOP50中已占近20%席位 [13]
全球“药王”易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23:47
全球药品销售格局 - GLP-1类药物主导市场,前三名均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成为行业增长核心引擎[1] - 44款药物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10款超过50亿美元[1] - 化学药和单克隆抗体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七成[1] - 新型疗法崭露头角,包括3款双抗、3款预防性疫苗、1款ADC及2款抗体类融合蛋白[1] - 新兴生物药占比突破15%,ADC药物Enhertu以39亿美元首度入围[1] - 3款mRNA疫苗合计贡献94亿美元[1] GLP-1类药物竞争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以166.32亿美元首次登顶,终结K药多年霸主地位[6] - 礼来替尔泊肽以147.34亿美元位列第三,同比增长121.3%,增速居全球之首[6] - 替尔泊肽第二季度单季销售额达85.80亿美元,反超司美格鲁肽的80.34亿美元[6] - 司美格鲁肽多维布局,包括注射剂(市占率61%)、口服片(29%)和自动注射笔(10%)[6] - 替尔泊肽双靶点优势带来更优减重效果,较司美格鲁肽多减重8.7%[7] - 诺和诺德STEP U临床试验显示受试者平均体重降幅超过20%[7] - 礼来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Orforglipron可显著降低A1C和体重[7] 细分赛道竞争 - CDK4/6抑制剂领域礼来阿贝西利以26.48亿美元领跑,诺华瑞波西利增速达58.7%[10] - 辉瑞哌柏西利跌至20.26亿美元,首次垫底[10] - BTK抑制剂领域伊布替尼销售额跌破30亿美元,同比下滑9%[11]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以17.42亿美元位列第46位,成为首个闯入TOP50的国产创新药[12] - 泽布替尼2024年销售额达26.44亿美元,同比大增103.40%[12] - 2025年上半年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17.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7%[12] 行业趋势 - 创新药驱动行业增长,GLP-1类药物占据全球生物药市场近三成份额[2] - 双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分子加速商业化,TOP50中已占近20%席位[13] - 国产创新药差异化布局,口服小分子药物成本低、使用便捷[8] - 中国创新药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升维",验证"中美双报+头对头优效+全球商业化"路径[12]
已有四款小分子靶向药可用于慢淋白血病一线治疗,能否取代化疗
第一财经· 2025-06-04 16:43
慢淋白血病治疗现状 - 慢淋白血病是老年人常见的血液肿瘤 中国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65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患者数量预计未来10年将以年均10%以上速度增长 [1][3] - 传统化疗方案副作用大且易复发 对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考验较大 [1][5] - 目前国内已有5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 包括3款进口药物(礼来匹妥布替尼 阿斯利康阿可替尼 强生伊布替尼)和2款国产药物(诺诚健华奥布替尼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 [1] BTK抑制剂发展 - 除礼来匹妥布替尼外 其余4款BTK抑制剂均获批用于慢淋白血病一线治疗 [3] - BTK抑制剂多为口服制剂 相比传统化疗或单抗类药物能提高患者依从性 适合长期管理 [4] - 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因高选择性 低脱靶效应等特点 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更具优势 被纳入《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年版一线和后线治疗一级推荐 [4] 治疗趋势 - 无化疗是慢淋白血病治疗发展方向 随着新型药物和联合策略发展 "无化疗治疗"将更加完善 [5] - 化疗历史地位会逐步减退 但并非毫无用处 部分患者在综合化疗基础上仍能取得一定疗效 [5] - BTK抑制剂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但使用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关注基础疾病情况 [4]
国内BTK抑制剂一线治疗药物增至4款 临床医生:慢淋患者仍面临耐药和长期管理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2:53
BTK抑制剂市场发展 - 2017年首款进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国内获批上市,开启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时代[1] - 2024年前国内仅2款BTK产品获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一线疗法,2024年新增阿斯利康、诺诚健华各1款获批[1] - 国内获批的4款CLL一线治疗BTK抑制剂中,3款为第二代产品(阿可替尼、奥布替尼、泽布替尼)[1][3] 临床需求与治疗现状 - 全球每年新增19.1万CLL病例,死亡6.1万例,中国患者发病中位年龄65岁[2] - CLL患者五年生存率达80%-90%,低危患者中位生存期近20年[2] - BTK抑制剂通过精准靶向BTK蛋白降低治疗副作用,取代传统化疗药物"留可然"[2] 产品竞争格局 - 国内已获批5款BTK抑制剂:3款进口(伊布替尼、阿可替尼、匹妥布替尼),2款国产(奥布替尼、泽布替尼)[3] - 伊布替尼为第一代,阿可替尼/奥布替尼/泽布替尼为第二代,匹妥布替尼为第三代[3] - 奥布替尼和泽布替尼被纳入《2025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I级推荐[3] 产品差异化优势 - 第二代BTK抑制剂安全性优于第一代,奥布替尼靶点结合力维持超24小时,每日仅需口服1次[3] - 奥布替尼III期临床试验显示一线治疗完全缓解率(CR)达12.1%,显著高于传统化疗的3%-5%[4] 行业研发方向 - BCL2抑制剂成为新研发方向,诺诚健华ICP-248获突破性疗法认定,其III期临床加速推进[5] - 亚盛医药和百济神州各有1款BCL2抑制剂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5] - 人口老龄化加剧将增加老年慢淋患者数量,对长期用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