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LA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王兴兴回应比赛风波:挣到钱了,但现在的机器人别指望它能干活
AI前线· 2025-06-06 19:50
行业动态 - 2025北京智源大会聚集了宇树科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银河通用、穹彻智能等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企业领导者,围绕具身智能技术展开深度探讨 [1][3] - 多家企业展示了最新研发成果,包括宇树G1格斗冠军机器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6.0、银河通用的VLA技术应用等 [6][9][13] - 行业共识认为机器人终极目标是进入家庭和工厂实际应用,但目前技术仍需通过表演、比赛等形式展示能力并创造商业价值 [8][21] 企业进展 宇树科技 - 展示了最新G1机器人,该机器人在CMG世界机器人大赛格斗擂台获得冠军 [6] - 此前16台H1机器人在春晚表演《秧BOT》,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火爆 [6][8] - 公司认为机器人格斗将在今明两年成为全球受欢迎的体育赛事 [9]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推出天工6.0机器人,在1.0版本基础上重点升级了上肢自由度、灵巧手和负重能力 [9] - 开发了具身智能体"慧智开悟"平台,包含大脑(感知规划)和小脑(运动执行)的双系统架构 [13] - 构建了20多个虚实结合的场景训练中心,并牵头建设北京中试平台 [13] 银河通用 - 采用VLA技术开发了适用于商超货架场景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 [13] - 已在北京开设7家无人药店,计划年底在北京、上海、深圳扩展至100家 [25] - 重点开发mobile pick and place技能,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 [25] 穹彻智能 - 即将发布V2版本大脑系统,强化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交互能力 [16] - 已将其力反馈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等行业批量落地 [17] - 开发了全球唯一同时使用力和位置反馈的大模型 [17] Physical Intelligence - 关注家庭场景应用,已收集上百个不同家庭环境数据训练模型 [18][19] - 认为当前最大瓶颈是算法提升而非数据规模 [38] - π0.5模型在陌生环境完成任务方面取得突破 [18] 技术讨论 机器人赛事 - 赛事被认为是技术验证和产业推广的重要平台,能促进公众认知和技术进步 [21][22] - 宇树科技认为比赛是展示当前技术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创造商业价值 [2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指出比赛能促进技术训练、场景验证和产业对接 [22][23] - 银河通用和穹彻智能更关注通过赛事推动可落地技能的形成 [25][26] 机器人形态 - 宇树科技认为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可能比现在多100倍 [29]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坚持人形是最佳选择,因其更适应人类环境和交互需求 [30][31] - 行业共识认为当前人形设计有利于AI训练数据采集和算法开发 [29][30] VLA技术 - 银河通用认为VLA的端到端方案能避免模块化设计的级联误差问题 [34] - 当前最适合应用于移动、抓取和放置等基础技能 [35] - 穹彻智能提出需要通过力反馈等附加信息压缩VLA的决策空间 [37] - Physical Intelligence指出算法改进是突破当前瓶颈的关键 [38]
深圳上新“机器人管家”!智平方发布新一代通用智能机器人
深圳商报· 2025-05-23 15:42
战略升级 - 公司发布新一代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并全面升级"AGI终端"战略,涵盖核心具身大模型技术升级、产品迭代、自有产线建设及商业化目标 [1] - 公司自有产线建设正式启动,计划2028年实现万台场景应用,2030年为南山区产值贡献一个百分点 [1][8] - 公司提出阶段性商业化目标:2033年拓展至百万台规模,覆盖工业、物流、家庭服务等多元化场景 [8] 技术突破 - 公司升级具身大模型品牌为Alpha Brain,搭载全栈自研的全域全身VLA大模型(GOVLA),实现从桌面到开放环境、单臂到全身协同、简单任务到长程推理的能力 [2] - GOVLA大模型由空间交互基础模型、慢系统和快系统组成,首次提出输出全身控制和移动轨迹,相比常规VLA大模型只能输出机械臂动作 [4] - Alpha Brain在泛化任务成功率及端侧运行速度等方面全球领先,是国产自主可控的具身大模型 [2] 产品特性 - AlphaBot 2是全球首款搭载具身大模型Alpha Brain的通用智能机器人,通过视觉、语言与动作的端到端协同突破传统机器人单任务训练的局限 [1] - 产品具备360°X360°全空间探测感知,全身自由度34+,垂直工作范围0~240cm,单臂臂展700mm,连续工作6h+ [5] - 机器人无需训练即可完成多种任务,能快速掌握新任务,稳定适应各种变化 [5] 应用场景 - 公司与华熙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将在生物科技领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包括物料协同转运、智能拆包消毒等高危场景 [6] - 机器人已进入汽车制造场景并拿下国际头部车企订单,与晶能微电子合作在半导体生产基地应用 [6] - 计划2024年Q3在一线城市机场上线服务,Q4在国内示范小区落地应用 [6] 市场前景 - 高盛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出货量140万台 [8] - 公司作为通用智能机器人主机厂代表,正积极布局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8]
深度整合 吉利回归商业本质:赚钱!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8 10:39
管理层调整与战略整合 - 吉利宣布"回归一个吉利"后的管理层调整:李东辉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安聪慧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仍兼任极氪科技集团CEO),桂生悦继续担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EO,淦家阅出任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CEO(下设吉利银河和极氪科技事业群),戴庆被任命为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 [1] - "一个吉利"在人、财、法三方面实现统一,99.99%股东投票赞成整合,反映高度认同 [3] - 整合逻辑源于市场竞争激烈且无容错空间,必须攥紧"一个拳头"应对挑战 [4] 整合挑战与成效 - 整合面临两大核心问题:效率与沟通成本高(涉及两家独立上市公司需各自董事会/股东大会批准)、利益不一致(各自员工激励机制差异) [8][9] - 资本市场对整合反应正面,吉利汽车股价连续两天上涨,未来估值有望持续攀升 [9] - 极氪与领克并表后首季财报显示:净亏损同比收窄超60%,香港会计准则下盈利5.1亿元;总营收220亿元(整车销售191亿元,同比+16.1%),整车毛利率16.5%(同比+3.4pct),综合毛利率19.1%创历史新高 [10] - 费用优化显著:销售费用20亿元(同比-7.8%,环比-36.3%),管理费用6.4亿元(同比-14.7%,环比-34%),资本开支3.2亿元(同比-53.6%,环比-20%),研发费用29.1亿元(研发费用率11.9% vs 去年Q1 13.2%) [10] 财务表现与协同效应 - 吉利汽车Q1销量70.4万辆(同比+48%),完成全年271万辆目标的26%;营收725亿元(同比+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264%),毛利总额114亿元(毛利率15.8%) [11] - 协同效应测算:研发环节年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去年额外节省几十亿元,预计管理费用/营销费用显著降低 [11] - 整合后目标:效益增长超5%,研发/管理/营销效率提升15%-20% [11] 技术平台与品牌战略 - 技术平台化:发布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H1/H3/H5/H7/H9五层级),硬件通用化,未来通过VLA大模型实现软件统一 [12][13] - 品牌差异化:极氪(豪华/极致/科技)、领克(潮流/运动/个性)、银河(高价值主流新能源)、中国星(节能/智能化燃油车) [13] - 实施"两横七纵"战略(两横:品牌整合与定位差异化;七纵:七大核心技术领域),聚焦爆款产品体系与方法论建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