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2.0

搜索文档
未来已来:北京机器人产业活力涌动
金融时报· 2025-06-27 09:47
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 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57家 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 医疗机器人头部企业拥有手术机器人注册证24个 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1]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收2024年超过300亿元 同比增长近50% 自2023年以来已推动199种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 覆盖11个领域[9] - 北京初步打造出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 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产业重点分布在海淀区 昌平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8]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天工Ultra"机器人赢得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冠军 "小顽童"N2型机器人以全程无人陪跑 零摔倒的稳定表现获得亚军 N2及E1预订量超过2500台 意向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2] - "天工2.0"突破带电设备电池热插拔换电 实现首个工业级机器人永续作业能力 综合能效指标国际领先 动态作业精度达毫米级[3] - "小顽童"N2机器人具备小体量 高爆发力特点 使用18个高性能关节实现多种复杂动作 奔跑速度最快达3.2米/秒 为全球首个实现多场景连续空翻的机器人[2] 具身智能技术进展 - 北京人形发布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包含AI大模型驱动的任务规划"大脑"和数据驱动的技能执行"小脑"[4] - "天工2.0"端侧智能计算平台计算能力全球领先 为实时智能决策提供核心算力支撑 可远距离操作控制 大幅拓展特种场景作业半径[3] 仿生机器人应用 - 松延动力仿生机器人"小诺"拥有32个自由度 可实现200多种微表情精准控制 对话响应延迟小于1600毫秒 适用于科研教育 商业导览等场景[5][6] - "小顽童"机器人首次在清华附中实现复杂人流中奔跑跟随 通过"高动态响应系统"与"仿生精准力控技术"灵活调整步频[6] 医疗机器人创新 - 强联智创研发全球首款AI导管塑形机器人 可一键塑形 60秒定形 一次性制作适配患者的塑形针 缩短手术时长 提高成功率[7] 产业支持体系 - 北京市财政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 红杉资本 高瓴创投 IDG资本等密集布局 形成"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保障体系[10] - 北京集聚清华 北大等顶尖科研机构 组建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及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10]
从“仿人”到“类人”持续演进 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提速快跑
机器人圈· 2025-06-26 18:46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天工机器人实现纯电驱轻量化设计、12km/h全地形奔跑、百级阶梯自主攀爬、实时视觉决策及抗冲击稳定性等核心突破,刷新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极限 [1] - 天工2.0在铺满沙包和石块的训练场地如履平地,技术团队从"本体"、具身"大脑"和"小脑"等方面进行全面研发优化和多次测试 [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由AI大模型驱动的具身"大脑"负责任务规划,数据驱动的具身"小脑"负责技能执行 [2]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 家庭机器人双臂灵活,能分拣水果和清理桌面垃圾 [2] - 仿真机器人具有人类精致五官,神态和语气逼真 [2] - 工业机器人手持仪器检测汽车部件,速度快且准确度高 [2] - 足球机器人Booster T1具有全向行走、摔倒爬起、踢球、行走抗扰等运动能力 [2] - 松延动力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后一个月内获得1000台以上订单,总订单规模突破2000台,总合同额超过1亿元 [2] - 天工2.0将率先在特种作业、物流分拣、工业制造等场景进行应用探索 [3] 产业发展与支持 - 北京集聚众多人形机器人领域优势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3] - 北京市财政出资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构建"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金融保障体系 [3] - 北京拥有全国机器人标委会、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流产业标准和服务平台 [3] - 北京将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推动机器人从"仿人"向"类人"演进 [3] 行业活动与学术研究 -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将举办,包含9大期刊联合征文、展览展示等活动 [1] - 多位院士和教授发表关于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等主题的报告和研究 [5]
京津冀一周观察 | 黄循财参访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启
观察者网· 2025-06-25 10:00
京津冀科技产业动态 -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参访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考察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多场景应用案例,包括天工2.0机器人运动控制演示[1][3] - 北京市加快培育机器人未来产业,依托创新中心集聚全球资源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科技人才资源富集,推动"政府搭台、市场主导"模式[3] - 北京科幻产业总营收达480亿元,落地780余家科幻企业,首钢园SoReal科幻乐园融合AI、VR等技术,年客流量超1300万人次[6] 夏季达沃斯论坛亮点 - 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吸引1800名嘉宾参会,设置近200场分论坛探讨AI、区块链等议题,展示天津科技文化旅游路线[4] - 论坛"含绿量"提升,采用光伏发电、海绵城市技术及循环材料家具,数百辆新能源汽车保障绿色出行[5] 医疗与科技突破 - 北京156家医疗机构提供全流程外语服务,167家支持外卡支付,研究型病房助力25个创新药上市[7] - 南开大学团队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成功逆转瘫痪患者肢体功能,实现自由抓握动作[8] 交通与数字经济 - 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楼试运行,实现高铁与航空无缝衔接,40分钟直达北京大兴机场[9][10] -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7月在北京开幕,聚焦数字友好城市,吸引50多国嘉宾,设立海外分会场[11] 文化产业与教育合作 -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天津中心成立,推动文化资源对接与科技数字创意平台建设[12] - 国际出版教育联盟成立,聚焦数智时代出版教育创新,近50家成员单位参与联合研究[13]
能干活才是未来!五大先锋公司激辩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式突破
机器人圈· 2025-06-11 19:43
具身智能技术突破 - 宇树科技G1机器人凭借自主决策算法与高动态运动控制,在机甲格斗中击败多国劲旅夺冠,验证了全身协调性和毫秒级反应能力 [2]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2.0完成半程马拉松仅需2小时40分钟,具备多地形适应能力,上肢灵巧手系统自由度更高、负重能力更强 [3] - 银河通用Galbot轮式机器人在商超复杂环境中实现"所见即所得"抓取能力,自研VLA模型在货架密集场景中品识别与抓取成功率超高 [6] - 穹彻智能机器人通过力觉-位置双重反馈完成刮胡子、挖冰淇淋等精细操作,力反馈技术已在食品加工行业规模化落地 [7] - Physical Intelligence的π-0.5模型通过100个家庭场景训练实现第101个陌生家庭任务高效泛化,证明算法架构优化比数据堆砌更重要 [8] 产业落地进展 - 银河通用在北京部署7家24小时无人药店,由人形机器人承担夜间接单配送任务,计划年底前扩展至北上广深并进军工厂料库管理 [9] - 机器人赛事被视为产业化催化剂,既能展示技术能力又能连接产业界与潜在客户,未来需要更多体现生产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技能型"比赛 [8] - 行业共识认为机器人稳定运行2000小时无故障是产业爆发临界点,当前重点是从"炫技"转向"干活"的范式转变 [9] 技术形态争议 - 针对人形机器人是否最优解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家庭环境天然适配人形设计,长远看仍是推动具身智能落地的最理想选择之一 [9] - 宇树科技提出"形态解耦"理念,认为机器人下半身可采用轮式或四足,上半身保留类人结构以利用现有动作数据 [10] - 未来进入AGI阶段后机器人外形将极大多样化,根据不同任务出现各种更高效的设计 [10] 模型技术瓶颈 - VLA模型虽在简单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在复杂、高不确定性任务空间中仍有明显局限 [11] - 当前模型在长序列任务中的成功率达不到实际应用所需水平,即便有无限数据也难以在精细操作任务上接近100%成功率 [11]
机械行业周报2025年第23周:Optimus项目负责人宣布离职,工程机械景气度持续复苏
光大证券· 2025-06-09 18: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机械行业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突破性一年,万台级量产带动产业链放量,数据采集和训练解决数据匮乏难题,推动其向更泛化、实用阶段发展 [6] - 机床&刀具领域受经济预期影响大,政策落地后行业基本面有望改善 [7] - 看好农业机械需求长期提升,拖拉机出口增长空间广阔,补贴政策倾斜使行业集中度提升 [9] - 美国补库和“一带一路”带动机械出海,工具类企业走势取决于关税博弈,矿山机械出口增长 [12][13] - 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持续复苏,后续需求有望边际修复 [13] - 叉车出口销量维持增长,电动化、国际化是增量来源 [14] - 轨交设备行业受益于铁路投资增长、客流复苏和机车更新维保需求提升 [15] - 对等关税实施加速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大基金三期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 [16][17] - 光伏电池片产能出清,政策推动组件涨价,技术突破和价格调整使市场回归健康竞争 [20] - 2025年低空经济发展有望全面提速,带动产业链发展和居民消费 [23] 各子行业总结 人形机器人 - 6月7日东风柳汽与智平方合作,具身大模型首次获汽车制造全场景验证 [2] - 6月6日特斯拉Optimus项目负责人离职,Ashok Elluswamy将接管项目 [2] - Figure创始人更新机器人视频,其由Helix模型驱动,物流能力提升 [3] - 6月5日福莱新材首发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 [3] - 亚马逊测试人形机器人用于包裹投递,开发基于中国技术的软件 [3] - 中科无线推出并商用机器人关节ASIC驱动器芯片 [4] - 6月3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更新“天工2.0”表现 [4] - 台积电获人型机器人芯片订单,预计2026或2027年贡献更显著 [6] - 建议关注高复杂度灵巧手、丝杠、谐波产业链、六维力传感器、机器人动捕与训练相关企业 [6] 机床&刀具 - 2025年4月日本机床订单金额同比增7.7%,内需降5.4%,外需增13.3%,对华订单升27.9% [7] - 2025年1 - 4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16.8% [7] - 建议关注整机、零部件、刀具层面相关企业 [7] 农业机械 - 2025年4月中国农机市场景气指数环比降13.8个百分点,同比降6.8个百分点 [8] - 2025年5月27日全国小麦收购价环比降0.21%,玉米收购价环比涨0.27% [8] - 2025年1 - 4月我国大、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同比分别为+3.8%、-6.9%、-20.4% [8] - 2025年1 - 4月拖拉机累计出口数量增6.2%,金额增29.1% [9] - 建议关注一拖股份 [9] 机械出海 - 4月中美互提关税,后美方部分电子产品豁免关税,双方经贸会谈取得进展 [10][11][12] - 美国补库使“抢进口”现象持续,工具类企业走势取决于关税博弈,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12] - 中国矿业对外投资带动矿山机械出海,2025年4月矿山机械出口额同比增20.9%,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13] 工程机械 - 2025年4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17.6%,国内增16.4%,出口增19.3% [13] - 预计2025年基建投资维持高景气,工程机械需求有望边际修复,建议关注龙头企业 [13] 叉车 - 2025年4月叉车销售同比增5.0%,国内降0.9%,出口增18.0%,电动化、国际化是增量来源,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14] 轨交设备 - 2024年国铁集团动车组招标和中国中车订单同比大幅增长 [14][15] - 2025年1 - 4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5.3%,五一、端午假期客流同比增长 [15] - 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15] 半导体设备 - 美国实施“长臂管辖”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切断部分设计软件销售渠道,国产替代加速 [16] - 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3440亿元,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17] 新能源设备 - 四川支持宜宾建设光伏产业园,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1353亿元 [18] - 中核集团光伏组件集采规模29GW,10家企业中标 [18] - 国家能源局优化电力业务资质许可管理,部分新型经营主体豁免许可 [18] - 2025年4月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4.0%,1 - 4月为93.9% [19] - 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20] 低空经济及EVTOL - 重庆发布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和能力清单,挖掘低空技术应用潜力 [21] - 国务院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利用低空技术 [21] - 广东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开展低空经济试点 [22] - 内蒙古打造低空经济人才培养高地 [22] - 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23] 重点数据跟踪 通用自动化 - 2025年5月PMI指数环比上涨(49.5%) [27][36] - 2025年4月全部工业品PPI指数同比-2.7% [27][36] - 2025年1 - 4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8.8% [27][31] - 2025年1 - 4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累计同比+16.8% [27][31] - 2025年4月工业机器人当月产量同比+51.5% [27][33] - 2025年4月日本机床对华订单同比+28% [27][33] 工程机械 - 基建投资有所反弹,地产投资景气仍处低位 [27][43] - 2025年4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滑23.8% [27][43] - 2025年4月美国CPI同比+2.3%,5月中国CPI同比-0.1% [27][59] - 挖掘机开工小时有所回升 [27][57] 锂电设备 - 2025年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当月值122.6万辆,同比+44% [27][63] - 2025年4月动力电池装车量当月54.1GWh,同比+52.8% [27][65]
北京智源大会在京开幕,智源“悟界”系列大模型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6 21:31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北京智源大会发布多项全球前沿人工智能成果,包括图灵奖获得者、明星AI企业创始人在内的数百位全球青年科学家、人工智能顶尖学者和产业专家参与[1] -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具备在物理世界中理解和推理的能力[3] - 原生多模态模型在训练初始阶段就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态数据纳入其中,使模型能更"融会贯通"地理解世界[4] - "悟界"系列大模型成果还包括脑科学多模态通用基础模型见微Brainμ、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 2.0与具身大脑RoboBrain 2.0以及全原子微观生命模型OpenComplex2[4] - Brainμ实现了首次在便携式消费级脑电系统上重建感觉信号,正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应用[4] 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 - 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AI行业关注热点,作为连接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6] - 宇树G1机器人、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天工2.0等在北京智源大会上展示多种功能[8] - 银河通用的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已在北京7处无人药店上岗,计划2024年在北京、上海、深圳开设100家无人药店[8]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 -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一半[9] - 北京坚持主流路线与颠覆性路线并重,持续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9] 人工智能前沿讨论 - 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提醒当前AI在规划、推理等领域进步飞速,部分前沿模型已显现类生物主体行为[10] - 另一位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提出要以去中心化合作替代中心化控制,通过信任、协调和市场机制引导AI与人类共生[13]
王兴兴回应比赛风波:挣到钱了,但现在的机器人别指望它能干活
AI前线· 2025-06-06 19:50
行业动态 - 2025北京智源大会聚集了宇树科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银河通用、穹彻智能等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企业领导者,围绕具身智能技术展开深度探讨 [1][3] - 多家企业展示了最新研发成果,包括宇树G1格斗冠军机器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6.0、银河通用的VLA技术应用等 [6][9][13] - 行业共识认为机器人终极目标是进入家庭和工厂实际应用,但目前技术仍需通过表演、比赛等形式展示能力并创造商业价值 [8][21] 企业进展 宇树科技 - 展示了最新G1机器人,该机器人在CMG世界机器人大赛格斗擂台获得冠军 [6] - 此前16台H1机器人在春晚表演《秧BOT》,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火爆 [6][8] - 公司认为机器人格斗将在今明两年成为全球受欢迎的体育赛事 [9]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推出天工6.0机器人,在1.0版本基础上重点升级了上肢自由度、灵巧手和负重能力 [9] - 开发了具身智能体"慧智开悟"平台,包含大脑(感知规划)和小脑(运动执行)的双系统架构 [13] - 构建了20多个虚实结合的场景训练中心,并牵头建设北京中试平台 [13] 银河通用 - 采用VLA技术开发了适用于商超货架场景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 [13] - 已在北京开设7家无人药店,计划年底在北京、上海、深圳扩展至100家 [25] - 重点开发mobile pick and place技能,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 [25] 穹彻智能 - 即将发布V2版本大脑系统,强化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交互能力 [16] - 已将其力反馈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等行业批量落地 [17] - 开发了全球唯一同时使用力和位置反馈的大模型 [17] Physical Intelligence - 关注家庭场景应用,已收集上百个不同家庭环境数据训练模型 [18][19] - 认为当前最大瓶颈是算法提升而非数据规模 [38] - π0.5模型在陌生环境完成任务方面取得突破 [18] 技术讨论 机器人赛事 - 赛事被认为是技术验证和产业推广的重要平台,能促进公众认知和技术进步 [21][22] - 宇树科技认为比赛是展示当前技术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创造商业价值 [2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指出比赛能促进技术训练、场景验证和产业对接 [22][23] - 银河通用和穹彻智能更关注通过赛事推动可落地技能的形成 [25][26] 机器人形态 - 宇树科技认为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可能比现在多100倍 [29]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坚持人形是最佳选择,因其更适应人类环境和交互需求 [30][31] - 行业共识认为当前人形设计有利于AI训练数据采集和算法开发 [29][30] VLA技术 - 银河通用认为VLA的端到端方案能避免模块化设计的级联误差问题 [34] - 当前最适合应用于移动、抓取和放置等基础技能 [35] - 穹彻智能提出需要通过力反馈等附加信息压缩VLA的决策空间 [37] - Physical Intelligence指出算法改进是突破当前瓶颈的关键 [38]
天工2.0视频更新,小米向月之暗面转让多个kimi商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09:10
2、6月3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视频,更新"天工2.0"人形机器人在各类真实环境中的表现。 据悉,"天工2.0"拥有超长续航,可应用于商业服务、工业、特种作业、物流及家庭等多场景。 【市场复盘】 周二(2025年6月3日),截至收盘,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上涨0.81%,持仓股方面,澜起 科技上涨5.77%领涨,乐鑫科技上涨4.81%、复旦微电上涨4.41%涨幅靠前;机器人ETF(562500)涨跌 幅0.00%,持仓股方面,科大讯飞(002230)上涨4.02%领涨,科沃斯(603486)、克来机电 (603960)涨幅靠前,盈峰环境(000967)下跌2.33%领跌,瑞松科技、矩子科技(300802)跌幅靠 前。当日交易金额3.84亿元,居相同标的ETF首位,换手率3%,市场成交活跃。 【热点要闻】 1、6月3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小米投资者大会上披露,五年前小米就开始投资研发机器人领域,目前 汽车工厂正在试用相关能力。 3、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近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多枚"kimi"商标转让至北京月之暗面科 技有限公司,上述商标最早申请于2013年,当前上述商标状态多为已注 ...
百度智能云携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助力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17
政策支持与产业目标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印发《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围绕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和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打造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 [1] 技术突破与平台发展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实现多本体兼容、多场景适应和强大泛化能力 [2] - 具身"大脑"大模型和"小脑"技能模型的协同进化依赖AI算力支撑,百度智能云提供高性能AI基础设施支持研发 [2] - 百度智能云运用千帆大模型平台和文心大模型4.5,提升具身"大脑"的指令解析、任务分解和决策能力 [4] 商业化前景与市场规模 -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未来10年科技投资"最大主题"之一,预计2050年中国市场规模达6万亿元 [3]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新一代产品"天工2.0"即将实现小批量量产应用 [4] 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 - 行业面临高质量跨模态数据集稀缺挑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加速建设国家级数据采集训练场 [4] - 百度智能云支持建设百万量级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集,依托自动驾驶行业的数据服务经验 [4] 企业合作与产品落地 - 百度智能云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深度合作,提供百舸GPU算力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等解决方案 [1][5] - 百度智能云聚焦支撑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助力加速产品落地进程 [5] - 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完成2025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用时2小时40分42秒 [4]
创新中心:马拉松冠军有备而来
北京商报· 2025-05-25 23:51
公司动态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旗下"天工"机器人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1] - 公司在科博会上展示"天工2.0"机器人,具备站立行走姿态无缝切换、智能人机互动、上下肢协同作业等能力[2] - "天工2.0"是全球首个实现134级户外台阶实时感知行走的人形机器人[2] - 公司于2023年11月成立,由优必选、京城机电、亦庄机器人等领军企业联合组建[2] - 2024年10月公司挂牌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是国内首家具身智能软硬件全栈科技公司[3] 技术突破 - "天工2.0"基于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具备自适应地形与精细化作业能力[2] - "天工"机器人可完成上肢精细作业如超市货物分拣、收银结算、流水线分拣等[3] -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70%以上,技术部门负责人多为海外知名高校回国博士[2] - 公司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3] 行业影响 - 公司通过开源社区开放"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等关键技术资料[4] - 已有上百家合作伙伴基于"天工"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涌现出"天工行者"等产品[4] - 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建立联合实验室[4] - 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1.1万亿元[5] 应用前景 - 工业制造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首个大规模应用领域[5] - 人形机器人可应用于工业生产、救援救灾等领域[5] - 将促进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拉动国产零部件性能提升[5] - 未来机器人可能成为继电脑、智能汽车之后的下一代人机交互中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