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
搜索文档
房伟艳:针线牵起“指尖经济”,绣出乡村“她力量”丨粤匠担当 兴农之道②
南方农村报· 2025-10-29 17:02
公司业务模式与运营 - 公司从2010年自绣自卖的小作坊起步,于2015年升级创办集培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工艺坊,完成从绣娘到产业带头人的蜕变 [26][27] - 公司采用“订单导向、阶梯式”的“降维”教学法,将复杂工艺分解为不同工序和模块,实现标准化、流程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学习成功率 [30][31][32][36][37][38][39] - 公司产品创新将传统瑶绣纹样如“盘王印”、“龙纹”应用于时尚服装和挂包等文创产品,使其符合现代消费需求并成为市场爆款 [50][51][52][53] - 公司积极通过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展销会开拓市场,产品从香港出口至东南亚等地 [59][60] 公司财务与业绩表现 - 公司工艺坊总产值从2016年的25.3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200万元,实现近8倍增长 [61] - 经过培训上岗的绣娘年均收入可达2万多元,骨干绣娘每月依靠承接订单能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43][46] 行业影响与带动效应 - 公司已累计开展培训50000余人次,带动超1000名绣娘就业,帮助瑶汉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11][45][46] - 公司推动“瑶绣进校园”项目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产业发展更加组织化、规范化,为产业未来播下种子 [62][63][64] - 公司自2018年被评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后,吸引了外部大学、学院的学生前来学习与交流 [48]
云南楚雄上半年彝绣产业产值逾7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20:05
彝绣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彝绣产业产值逾7亿元,同比增长10.9% [1][7] - 2024年全年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1.3亿元 [7] - 产业带动6万名绣娘就业增收,其中包含2000多名残疾绣娘实现就近就业 [7] 产业发展举措与基础设施 - 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彝绣标”等11项举措支持产业发展 [5] - 实施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团体技术标准”,建成全国首个彝绣产品交易中心 [5] - 截至目前共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网络 [5] 文化传承与市场拓展 - 彝绣有近1800年历史,彝族服饰和刺绣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代表性传承人李长征自1998年从业,累计培训绣娘5000余人次,其中2000多名学员自主创业或成为企业骨干 [3] -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进入北京、上海等国内市场,亮相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企业建立合作 [5] 产品线与商业模式 - 主要产品包括传统彝族服装服饰、带有彝绣元素的时尚服装及文创产品三大类 [3] - 通过赛装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从“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三大转变 [1][5]
一轻控股亮相2025年服贸会 多领域奏响轻工强音
中国经济网· 2025-09-11 14:29
公司参展概况 - 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携旗下老字号品牌与科技企业亮相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通过四大主题展区集中展现绿色制造 人工智能 新材料研发及民生服务领域的创新成果 [1] 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 - 北冰洋通过"桔的一生"特色展台全景呈现红桔产业完整链条 从田间选果 精深加工到资源循环利用 体现"全果物尽其用"的资源高效利用理念 [1] - 北冰洋外场设置100平米天坛特装展位 通过老北京搓冰 雪泥冰沙机等特色体验项目展示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融合 [1]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人形机器人"聪聪"与机器狗"笨笨"搭载一轻研究院自主研发识别算法 通过语音指令精准执行任务 展示人工智能在轻工产业广泛应用 [2] - 大豪科技A15云智能刺绣系统融合云制版 图像识别与物联网技术 实现"所见即所得"个性化刺绣服务 可将北冰洋熊IP形象或个人照片转化为刺绣图案即时缝制 [2] - 兴汉网际DeepSeek AI智算一体机支持文本 图像 语音 视频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 具备一体化设计 便捷部署及安全运维特性 [2] 民生服务创新 - 义利公司现场展售休闲食品 熟食 烘焙及冰品四大类产品 并举办"投沙包" "上上签"互动活动提升展区热度 [1] - 星海集团推出智能乐器"星海弹弹" 通过APP与键盘灯光交互实现"一键弹唱" 打破传统音乐门槛 [2] - 玻璃集团创新打造"行走的眼镜店" 旗下北京六零八厂赛欧特眼镜品牌派出国家级验光师团队提供一站式验光配镜服务 [3] 技术研发突破 - 一轻研究院对机械臂进行深度二次开发 赋予视觉识别 精准抓取与定量倾倒能力 为传统生产场景注入科技活力 [2]
新创意+新技术+新时尚 苏州高新区让传统苏绣“活”起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7 15:29
行业传承与创新 - 苏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拥有2000多年历史 正通过老一辈技法与年轻人创新结合激发新时代活力 [1] - 行业以精细雅洁著称 一根线可拆成128份 绣娘需每天工作8小时 耗时一年完成一幅张大千仕女图作品 [2] - 苏绣小镇现有从业人员8400余名 注册经营主体380余家 年产值达15亿元 [6] 产品形态拓展 - 传统苏绣以挂画/屏风/摆件为载体 现开发出书签/发夹/扇子/书衣/包/服装等日用衍生品 打破工艺与时尚界限 [5] - 与国漫《牧神记》合作打造角色C服 与泡泡玛特合作"邸语观中景"艺术收藏卡牌 与《罗小黑战记》实现版权融合开发系列衍生品 [3] - 动态交互苏绣作品《玉兰花开》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技术 实现花瓣舒展与蝴蝶振翅效果 以16万元拍卖成交并获市级绝技绝活荣誉 [4] 技术创新与跨界融合 - 世界首幅动态交互苏绣《玉兰花开》由绣郎张雪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 运用形状记忆合金实现形变牵拉动态效果 [4] - 构建苏绣文化"现实+虚拟"空间 提档升级体验中心 探索打造VR元宇宙展示馆 与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就业机会 [6] - 推出"苏绣青年国际创新计划"遴选新锐人才与国际设计精英 共同打造非遗创新标杆 [5] 市场与产业化发展 - 非刚需商品需求分化明显 低价娱乐商品需求上升 高端大幅挂绣受市场冲击 [3] -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业务 带动300余名绣娘就业 越来越多绣二代和非遗传承人投身产业 [6] - 政府将围绕产业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品牌影响力/文旅融合 推进苏绣全产业链发展 [6]
非遗苏绣何以能成“潮”产业
苏州日报· 2025-08-11 08:40
展览活动效果 - 中国刺绣艺术馆推出"罗小黑×中国刺绣艺术馆——一帧一线"特展后日客流量持续在500人次以上[1] - 苏绣文创产品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1] - 文创产品区人气爆棚 主题徽章和刺绣团扇等联名周边一上架便销售一空[2] 文创产品销售表现 - 49元刺绣材料包让动漫迷轻松获取非遗版"罗小黑"头像[2] - 缂丝体验区准备的7种图案每天不够卖 目前已卖出1600多个材料包[5] - 2023年苏绣小镇与猫耳娱乐联动的虚拟偶像文创周边创下近100万元销售额[6] 艺术创作特色 - 双面三异绣"罗小黑战记"作品由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朱寿珍带领团队历时半年完成[3] - 作品双面分别呈现罗小黑系列两部电影海报 丝线将角色发丝和神情演绎得惟妙惟肖[4] - 作品中金属手环在缎面上呈现流动光泽 体现极致工匠精神[4] 跨界合作案例 - 朱寿珍团队与《牧神记》动画团队合作还原人气角色"司婆婆"苏绣版cos服[6] - 2021年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参与《王者荣耀》英雄"王昭君"七夕皮肤设计并还原同款苏绣实物服装[6] - 团队曾绣制游戏魔兽世界中的祥云锦绣火鹰坐骑 吸引众多粉丝打卡[6]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非遗技艺通过"非遗+国漫"创新表达成功闯入Z世代视野[1] - 传统技艺与现代动漫碰撞让苏绣"一针双世界"绝活火到年轻圈层[2] - 非遗可以做成潮产业 未来有太多可能[6]
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行业趋势 - 国潮热在海内外持续升温 本土新国潮品牌茶颜悦色和文和友陆续出圈 [1] - 湘绣逐步融入日常生活 推出新中式屏风首饰盒笔记本等文创产品 备受年轻人喜爱 [1] - 纯手工湘绣市场面临现代机器刺绣的巨大冲击 手工艺人稀缺且工序复杂繁琐 [4] 企业经营 - 手工湘绣厂经营周期被拉长 同时面临成本攀升压力 [4] - 稳定的资金来源对湘绣厂经营发展尤为重要 [4] - 湘绣企业计划在公司+基地+绣娘基础上加大互联网推广力度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4] 金融支持 - 农业银行长沙分行与长沙市湘绣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参与湘绣产业发展规划 [4] - 重点推出惠农湘绣贷产品 累计为20余家湘绣企业提供贷款1400余万元 [4] - 银行工作人员主动了解湘绣作品市场销售情况 [3]
粤桂协作帮扶促就业,融水绣娘用针线“织”出幸福生活
南方农村报· 2025-08-07 22:32
项目背景与核心机制 - 粤桂协作机制将融水苗族刺绣产业化发展纳入协作项目清单 [2][3] - 项目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培训、产销对接和劳务品牌打造等组合拳推动产业发展 [3] - 特色产业培育被列为协作帮扶促就业专项工作内容之一 [6] 公司运营与技术升级 - 融水县锦绣苗山刺绣有限公司升级生产设备并引入高效电脑绣花技术 [8][9] - 公司现有12名工人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 包括脱贫群众 员工月收入约4000元 最高可达5000元 [10][11] - 公司计划持续扩大生产规模 可再吸纳5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11][12] 就业成效与个人案例 - 龙祥电脑绣花厂的何女士工作4年 月收入3000到4000元 实现照顾家庭与稳定收入兼顾 [13][14] - 苗族刺绣产业化成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4] 市场拓展与销售成果 - 通过粤桂协作展销平台 产品从本地及贵州市场成功进入广东商场和专卖店 [17][18] - 市场渠道拓展后订单量翻了一番 [18] 产业发展模式与影响 - 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绣娘"模式推动苗族刺绣产业化发展 [21] - 项目既传承保护历史悠久的苗族刺绣工艺 又使其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致富法宝 [22][23] - 传统手工艺在粤桂协作赋能下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能和非遗文化魅力 [23]
在挺膺担当中绣制青春答卷
江南时报· 2025-07-06 22:56
公司转型与品牌发展 - 公司从传统大师手工坊转型为中华品牌,凝聚约50人的年轻团队涵盖非遗设计、运营、线上传播等领域 [2] - 开发苏绣文创、腕表、配饰、服装、家居等新品类,独立研发并推向市场百余件新品,拓展产品体系 [2] - 与宝马、腾讯、嘉格纳、阿里巴巴等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版汽车、游戏皮肤、跨界展览、数字藏品等,实现破圈传播 [2] 市场拓展与用户触达 - 通过线上传播积累百万粉丝,推动非遗苏绣产品化并触达年轻群体 [2] - 开展"姚绣课堂"苏绣体验活动,进入学校培养青年对非遗的兴趣 [2] - 支持"00后"年轻绣娘发展,带动青年就业,为行业储备人才 [2] 国际化与文化输出 - 每年出海交流,在国际舞台展示苏绣技艺,讲好中国故事 [2] - 服务大国外交,作品登上国内外重要舞台,被誉为中国刺绣"国家队" [2] 行业长期愿景 - 将苏绣技艺转化为文化强国的实践,以"针尖上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3] - 民族品牌打造需长期积淀,可能延续两代人、三代人甚至上百年 [3]
成都市郫都区:千年蜀绣“火起来” 文旅融合“热起来”
四川日报· 2025-06-24 16:16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博旅游发展 - 四川省委提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旅游发展,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1] - 郫都区将蜀绣技艺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探索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1] 蜀绣保护传承 -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郫都区安靖街道是"蜀绣之乡" [2] - 蜀绣产业园从50亩商业街扩展至1300余亩,成为全国唯一以蜀绣为主题的产业园 [2] - 安靖街道培训绣工8000余人,输送1300余名就业,510名初级、244名中级职业资格绣工形成人才库 [3] - 举办国际刺绣艺术周、传统工艺大赛等活动,推动非遗传承,蜀绣作品版权登记超千件 [3] 蜀绣产业发展 - 郫都区成立蜀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激励政策,构建完整生态链 [6] - 蜀绣产业园拥有23家企业、13名各级非遗传承人、600余名专业绣工,孵化5家龙头企业 [6] - 2024年蜀绣产业产值达3.3亿元,安靖街道产量占蜀绣成品70%以上 [6][7] 创新驱动与跨界合作 - 成立安靖蜀绣学院,联合高校建立研究中心,研发AI辅助纹样设计系统 [6] - 与贵州茅台、泸州老窖、腾讯游戏等展开"蜀绣+"跨界合作 [4] - 发行蜀绣数字藏品30余幅、4万余件,建立电子数据库收录1000余幅产品照片、5000余个纹样 [6] 文旅融合与区域发展 - 蜀绣产业园打造"蜀绣"主题旅游线路,提供沉浸式体验和休闲活动 [8] - 郫都区"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05.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6亿元 [9] - 成都影视城吸引400余家影视企业入驻,产出上百部优质作品 [9] - 郫都区获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等荣誉,推动全域旅游品质提升 [10]
当世界看见“天工开物城”的“钢铁柔情”
央视网· 2025-06-20 16:22
文化传播与城市品牌建设 - 舞剧《天工开物》在联合国总部演出,展示中华科技文明与工艺智慧,提升新余国际知名度 [1] - 新余通过《天工开物》文化符号渗透城市肌理,如命名"开物大道"及打造工业遗址旅游项目"螺蛳小镇" [7][8] - 夏布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12300多件藏品,全年免费开放博物馆强化文化影响力 [4] 工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新余作为"钢城",拥有千万吨级钢铁产能,生产0.08毫米超薄无取向电工钢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3] - 城市定位为新型工业强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及全球锂电高地,延续《天工开物》的实用主义工业传统 [3] - 分宜县历史上采矿冶铁业鼎盛,现代工业与古代冶铁文化形成历史共振 [3] 文旅融合与生态资源 - 仙女湖景区占据50平方公里水域,结合七夕文化旅游节复刻古礼,打造"仙女下凡地"文化地标 [5] - 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介桥古村等生态资源构建"一湖清水、半城山色"的城市生态画卷 [5] - "螺蛳小镇"以工业遗址为基础,融合美食、休闲、文化体验,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7][8] 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承 - 夏布绣源自苎麻材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体现新余"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质 [4] - 《天工开物》记载的铁矿冶炼与夏布织造技术,成为连接古代科技与现代产业的文化纽带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