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搜索文档
京昆汇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京昆艺术展演举办
北京商报· 2025-09-23 19:15
北京商报讯(记者 关子辰 葛婷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抗 战精神,9月23日下午,一场由北京市政协京昆室牵头的"京昆汇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京昆艺术展演在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举办。 北京市政协京昆室自2022年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艺术展演、专题讲座、走访调研等活动,在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京昆艺术展演每年举办一次,规模与影响力持续 扩大,是北京市政协立足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发挥团结联谊职能作用的务实举措,也是以戏曲艺术传承 发展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具体行动。今年的演出汇聚了当代戏曲艺术领军人物及多剧种表演名家, 代表了戏曲界的顶尖水平,展示北京市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成果。 此次展演由北京市政协和北京市直机关工委联合主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国家大剧院协办,北京京 剧院承办,北投集团支持。来自北京市属5家戏曲院团的80余位老中青艺术家同台演出,部分市、区政 协委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各民主党派市委和市工商联、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机关干部、模拟 政协师生代表和戏曲爱好者700余人现场聆听了这场戏曲艺术盛宴。 ...
30多个稀有剧种将汇聚《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
中国青年报· 2025-09-19 22:01
多剧种 《大登殿》。主办方供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中华大地上,348个戏曲剧种灿若繁星,其中大多数 是稀有剧种。它们扎根于一方水土,传承不辍、历久弥新。它们为何珍稀?它们因何璀璨?总台首届 《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将于10月1日播出,呈现一场稀有剧种的文化盛宴。 《举世无 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主办方供图 盛典汇集来自东西南北中的30多个稀有剧种。五音戏、眉户、沁源秧歌、赣南采茶戏、平调落子、道情 戏、莆仙戏、庐剧、甬剧、苏剧、打城戏、蒲州梆子、新昌调腔、湖剧、台州乱弹等百余名演员齐聚, 将以9组演出呈现经典之作。 雁北耍孩 儿《狮子洞》选段。主办方供图 蒲州梆子 《精卫填海》选段。主办方供图 10位来自文艺界和文化界的嘉宾,将推荐多个稀有剧种。其中既有戏曲教育家赵景勃,戏曲史论学者王 馗、知名演员马德华、许娣,还有音乐制作人玉镯儿、张超等,讲述各剧种的文化根脉源流以及自己与 戏曲的深厚情谊。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表示,这是一次中国戏曲界的盛会,希望全社会都能 关注到稀有剧种的发展和传承。 在《古调今辰》中,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雁北耍孩儿、同 ...
演年轻人爱看的越剧(文化中国行·Z世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核心观点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新编越剧《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几乎场场爆满 实现"火出圈"效应 [1] - 青年演员张亚洲通过角色创新和表演形式突破 推动越剧在年轻群体中的受欢迎度提升 [1][2] - 传统戏曲行业通过现代题材改编和沉浸式演出形式 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价值 [1][2] 演出市场表现 - 《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几乎场场爆满 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1] - 现代题材越剧《钱塘里》通过造型和表演创新 增强现实题材剧目的真实感 [2] - 传统剧目《新龙门客栈》《吕布与貂蝉》《打金枝》通过青年演员重新诠释 持续获得观众认可 [2] 艺术创新实践 - 《我的大观园》采用老年贾宝玉视角和清唱开场形式 创造沉浸式观演体验 [1][2] - 现代戏表演突破传统程式 通过观察生活细节重塑表演体系 [2] - 演员通过剪短发等外形改造 增强现代题材剧目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2]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 青年演员通过持续磨炼表演技巧 成功塑造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2] - 扎实基本功训练保障演出质量 有效应对舞台突发状况 [2] - 行业新生代追求原创大戏创作 体现戏曲演员的艺术追求目标 [3] 行业发展趋势 - 越剧受众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 年轻观众喜爱度持续提升 [1] - 传统戏曲通过现实题材改编和形式创新 实现艺术形式的"破圈"传播 [2][3] - 沉浸式演出形式成为传统艺术当代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1][2]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破圈融合:传统戏曲的青春进行时
新华网· 2025-09-11 16:47
行业创新趋势 - 传统戏曲与街舞跨界融合 例如川剧《幺不倒台》结合重庆方言说唱 获得观众正面反馈 [2][3] - 多剧种相互借鉴融合 婺剧借鉴川剧变脸 黄梅戏融合枞阳腔 京剧采用现代叙事手法创新唱词念白 [4] - 叙事手法现代化改编 昆曲《重逢〈牡丹亭〉》运用倒叙手法塑造角色现实挑战 契合当代精神需求 [5] 新生代参与情况 - 青年演员主导演出 90后演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00后学生组成昆剧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2岁 甬剧新生代占比超80% [6] - 创新内容受年轻观众欢迎 川剧变脸融入流行文化元素 婺剧变脸变装视频获超百万点赞 微短剧形式拓展戏曲表现 [7][9] - 年轻观众成为主力群体 90后与00后在非遗戏剧观众总数占比超过50% 形成传统与年轻群体的双向互动 [9] 技术赋能发展 - 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感 VR设备实现沉浸式演绎 直播间提供实时弹幕互动 AR技术活化静态脸谱 [11][12][13] - 科技手段助力传承保护 AI修复近50部经典戏曲影像 数字藏品拓展虚拟资产形态 实现戏曲资源永久存档 [13] - 技术融合增强文化吸引力 机器狗与非遗同台互动 虚拟平台实现动态交互 技术呈现既时尚又保留传统内核 [12][13]
破圈融合:传统戏曲的青春进行时
新华网· 2025-09-11 11:47
新华网重庆9月11日电(李海岚 张欣瑜 王美颖)街舞入戏,跨界融合创新爆点;薪火新生,青年传承掀新热潮;古今交融,数 字赋能助新发展……近年来,一股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创新之风正吹拂着古老的梨园。传统戏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 新潮元素,探索青春表达。 探索传统戏曲新叙事 "川剧高腔亮一嗓子,硬是幺不倒台;古戏台上跳街舞,更是幺不倒台……"今年8月,重庆市川剧院与不齐舞团合作推出作品 《幺不倒台》,将川剧的造型身段与街舞的动感节奏融合,并注入地道的重庆方言说唱,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川剧街舞。 "'幺不倒台'是川渝地区方言,在戏班里面是说角色演得好,观众不让你下台,这是对演员的高度认可。"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 梅说。 2025年1月5日,中国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在加拿大多伦多表演婺剧《三打白骨精》。新华社发(邹峥 摄) "街舞+川剧真的很棒!" "希望看到更多传统文化结合新元素,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此,不少网友给出了正面反馈。"我希 望我们以后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一些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相结合的作品,通过这些跨界作品,使观众有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 口。"重庆市川剧院青年演员万玥含说。 川剧与街舞的结合是传统 ...
苏州今年起实施传统折子戏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
苏州日报· 2025-08-22 08:30
政策支持与规划 - 苏州市出台全国首部针对戏曲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并制定《苏州传统戏曲折子戏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以系统性保护昆曲艺术 [1] - 计划通过开展传统折子戏整理记录、恢复提升、人才培养、传播推广四大工程推动昆曲传承 目标为三年内传承60个折子戏和3部大戏 [1][4] - 政策以实打实的鼓励和支持措施推动传承工作 包括数字化记录和建立档案等现代化手段 [4][7] 传承实施与人才培养 -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通过"名师带徒"模式开展传承 老艺术家如王芳、赵文林等亲自教授青年演员经典折子戏如《养子》《惊梦》等 [2][3][6] - 传承工作涵盖多个行当和剧目 例如正旦戏《养子》和闺门旦与正旦的行当转换训练 注重动作、气息和情感表达的细节教学 [2][6][7] - 老艺术家群体包括汪世瑜、岳美缇、计镇华等 与中青年表演艺术家俞玖林、唐荣等共同参与教学 确保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承 [5][6] 艺术价值与传承理念 - 昆曲被强调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和浩荡的气 其艺术魅力通过经典折子戏如《牡丹亭》《白兔记》等体现 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5] - 传承注重原汁原味保留经典 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如教学视频和演出录像建立档案 为后世研究和学习留存珍贵资料 [5][7] - 教学过程中强调自然度与角色深刻理解 例如王芳教授学生通过凝聚气息和情感来呈现角色内在 引导青年演员进入艺术胜境 [6][7]
省第三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开幕
辽宁日报· 2025-08-20 09:17
活动概况 - 辽宁省第三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于8月19日在锦州市开幕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锦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活动为期5天 [1] - 展演以"汇辽宁小戏 展戏曲风采"为主题 旨在落实戏曲传承发展政策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辽宁地方戏曲繁荣发展 [1] - 活动践行"戏曲小戏的盛会 城乡人民的节日"宗旨 邀请全省戏曲团体现场观摩 并通过网络直播扩大影响力 [1] 参演内容 - 共22部参演剧目 涵盖评剧 辽剧 海城喇叭戏等全部辽宁地方戏曲剧种 [1] - 具体剧种分布:评剧8部 辽剧3部 海城喇叭戏 阜新蒙古剧 凌源影调戏各1部 铁岭秧歌戏与拉场戏各3部 木偶戏与吕剧各1部 [1] - 参演院团来自10个城市及1所大学 涵盖国有与民营院团 代表性广泛 [1] 人才培养 - 展演聚焦新人新作 所有剧目均为近两年新创作作品 大力鼓励年轻演员担纲主演 [1] - 开展"一戏一评"环节 由戏曲专家对剧目进行点评指导 助力艺术质量提升 [1] - 评选45周岁以下优秀戏曲人才 授予"辽宁省第三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荣誉称号 [1]
曲终人不散 京韵连两岸——大陆京剧名家赴台演出记
新华网· 2025-08-15 07:09
演出概况 - 大陆京剧名家于魁智和李胜素率领80人团队在台北进行6天公演 演出《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凤还巢》等经典剧目 [1] - 该交流活动已持续32年 自1993年中国国家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以来几乎每年举办 [1] 演出阵容与传承 - 本次演出班底主要来自中国戏曲学院 涵盖从19岁大三学生到65岁博士生导师的年龄跨度 [3] - 于魁智26次赴台演出 李胜素几乎每年赴台演出并与当地戏曲学院交流 [2] - 1998年于魁智与李胜素在台湾首度合作并获"黄金组合"美誉 从台湾红回大陆 [2] 观众反响 - 演出获得观众热烈反响 包括碰头彩、掌声和叫好声 [2][5] - 74岁台北观众连续32年追随大陆京剧表演团 场场不落观看演出 [8] - 年轻观众群体增长 演出结束后有年轻观众在后台等待签名合照 [8] 两岸京剧发展 - 台湾现有4家京剧团体 包括国光剧团 台湾戏曲学院附设京剧团 当代传奇剧场和台北新剧团 [5] - 1948年梅兰芳爱徒顾正秋将京剧完整带入台湾 成为当地京剧播种者 [5] - 两岸戏曲持续交流 台湾学子赴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大陆提供师资和演员支持 [5] 文化交流意义 - 京剧艺术在两岸架起文化桥梁 共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1][6] - 演出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让更多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6][8] - 台南观众专程赴台北观看 认为两岸表演差异有助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8]
嵊州:百年越剧大家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1 10:22
赛事规模与参与度 - 第三届乡村越剧联赛市内总决赛由越剧名家吴凤花领衔专业评审团及50多名大众评审员共同担任评委 三江街道战队夺得冠军[1] - 总决赛前当地举办几十余场选拔赛 带动市民参与传唱越剧 比赛前后到戏迷角和文化礼堂唱戏人数明显增多[1] - 今年赛事共有近千名民间选手报名 选手职业身份各异但对越剧有着相同热爱[1] 文化推广与人才培养 - 从赛事中脱颖而出的"民星"担任文化特派员和越剧导师 主动教唱和组织活动推广越剧文化[1] - 三江街道江南社区出现由退休越剧团成员过君英与擅长民乐的丈夫马剑组成的"夫妻档" 开设免费越剧教唱班吸引近百名学员[1] - 全国赛设立少年 青年 成人三大赛道 其中"青春潮流"特色赛道面向全国年轻人和大学生 鼓励用快闪说唱情景剧等多元形式演绎越剧艺术[2] 赛事影响力与传播效果 - 近3年赛事直播 短视频和创意作品在社交媒体获得10亿级传播量 成为越剧戏迷津津乐道的话题[2] - 赛事吸引众多年轻人走进越乡并"入门"越剧 形成百年越剧大家唱的良好氛围[2] - 全国赛前三强选手将成为"村越推广大使" 参与当地文旅宣传片拍摄[2] 赛事特色与创新 - 赛事不设门槛面向大众开放报名 从民间海选到乡镇街道团体赛 参赛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1] - 特别鼓励业余戏迷和青少年登台亮嗓 推动越剧文化在基层的普及[1] - 全国赛组织年轻人打卡越剧小镇 越剧博物馆和越剧艺校等文化地标 开展国潮采风活动[2]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情况 出人出戏出圈 可听可游可耍
四川日报· 2025-08-06 08:33
行业活动概览 - 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于2024年8月启动并持续至2026年春节前 旨在通过系列活动推动川剧艺术传承与创新 [1] 人才培养计划 - 首次实施"名师高徒"青年演员成长计划 由5位梅花奖获得者及非遗传承人与5位省级奖项获得者青年演员组成师徒对子 [2] - 计划包含表演强化训练、经典剧目复排及展演评比 并拟于2026年开展擂台赛机制以激发传承活力 [2] 剧目建设进展 - 省内院团剧目质量显著提升 《梦回东坡》《丁宝桢》完成全国巡演 《大千世界》《欧阳修》等新剧完成创排 [3] - 本届汇演指导创排三国题材、革命题材及传统文化题材精品剧目 包括15部大幕戏和13部折子戏 [4] - 28部入选剧目将通过打磨提升、巡展评选等环节打造川剧名作 其中4部大幕戏与4部折子戏将赴北京展演周 [4] 文旅融合推广 - 推出川剧主题文旅路线 将文化场景与景点、博物馆及城市地标串联 形成观剧与文旅结合的体验链条 [5] - 持汇演门票票根可享受指定点位门票折扣及文创产品优惠 例如《丁宝桢》剧目观众可优惠游览都江堰 [5] 年轻化传播策略 - 邀请国际友人及网络达人担任"川剧体验官" 通过沉浸式妆造及唱腔学习视频制造跨圈层传播话题 [5] - 青年演员参与微短剧及短视频制作 并走进景区与校园推动川剧与旅游教育领域深度融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