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蚕桑
icon
搜索文档
“百千万”看广新|创新消费帮扶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7-10 20:32
广新集团深入助力省"百千万工程",通过"产业带动造血、定向采购助力、平台赋能增效"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多维度拓宽对口帮扶县镇农特产品销售渠 道,实现产业升级与农户增收的良性循环。 产业带动 织出乡村振兴"致富锦缎" 广新集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阳江市阳春市合水镇以来,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指导、产业奖补等系列举措,在当地建设小蚕共育基地、香云纱晒莨场、 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等项目。 其中,示范园项目占地130亩,配套香云纱生产区、蚕桑种养示范区、五个染整工坊及晒莨场等,香云纱年产能达100万米,产品畅销深圳、杭州等城市及欧 洲、日本等海外市场。 广新集团所属丝源集团一方面向当地农户提供优质桑苗蚕种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开展标准化蚕房改造,提供资金补贴,推动蚕桑种养标准化,带动合水镇 桑园面积恢复至万亩规模。 香云纱晒莨场内浸泡次数不同的香云纱布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2025年2月,集非遗体验、研学观光、消费帮扶、直播带货、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蚕桑产业文化园正式揭牌运营,"种养加销旅"五环产业链将使这座传统蚕 桑专业镇焕发崭新活力。 阳春市幼儿园在蚕桑产业文化园开展研学活动 广新集团构建" ...
河池蚕桑产业“织”出振兴致富路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7 11:09
抢抓机遇,破茧成蝶,河池蚕桑规模领跑全国 近日,蚕茧生产集中上市,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三门海镇月里村的收茧站里,开车拉着蚕茧前来售卖的 蚕农络绎不绝,成筐的蚕茧在茧站里堆叠成山,满满当当。丰收的喜悦,浮现在蚕农的笑容里,洋溢 在河池400多家茧站中,这是河池蚕农战胜旱涝等灾害影响夺取蚕茧丰收的一个缩影。 据悉,宜州区聚焦桑蚕茧丝绸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等,推动丝绸生产工艺实现 多维度突破。该企业此次引入9组自动化设备,具备高效、精准、稳定的技术优势,实现了从蚕茧选 剥、煮茧到缫丝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200个新增就业岗位。同时, 该区紧扣传统桑蚕产业转型关键方向,锚定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路径,推动数字技术与桑蚕 产业深度融合,蹚出一条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共赢的新路径。 今年上半年,广西遭遇多重极端天气交织叠加,面临干旱和洪涝等一系列复杂局面。面对旱灾与汛期 的双重考验,河池市得益于提前布局,种桑区域多为优质耕地,种植桑树品种抗旱能力强,并依托"广 西石漠化山区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特派团技术优势, 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 ...
广西忻城万缕蚕丝织就振兴路
经济日报· 2025-07-03 06:07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只见水肥一体化喷头均匀喷洒,肥硕的 桑叶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基地负责人韦建学在灌溉系统控制机房熟练地操作着设备,系统通过5G网络 与气象站、土壤墒情探测仪联动,自动完成水肥的配比,实施精准灌溉。 "我们采用'宽窄行'种植法,选用大叶优质桑树品种,配以智慧水肥一体化灌溉,可使桑叶亩产量从 1500公斤提升到3000公斤左右,病虫害减少40%。"韦建学说。 基地还建起标准化蚕房,智慧温控系统可根据幼蚕的生长阶段实时调节温度与湿度。韦建学指着房顶悬 挂的方格簇介绍:"当幼蚕养到5龄后,就把方格簇降到地面,蚕就爬到簇中小格内吐丝,这样的蚕茧每 斤能比传统茧多卖3元。" 据了解,立项后,忻城县将围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25个子项目,总投资约20.13亿元,初 步目标是到2027年总产值达到43亿元,其中蚕桑产业产值3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 产业园以县城为中心,规划建设智慧蚕桑种养体系、饲料养蚕基地,配套种养、交易、仓储信息化系 统,推动茧丝绸加工全产业链升级,探索资源多元化开发和循环经济模式。 "一产建设优茧优桑繁育基地,智慧标准化小蚕共育 ...
广西河池市:实地调研探脉,指数秘钥助力蚕桑产业升级“加速跑”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广西河池市蚕桑产业带动22万户近百万蚕农参与,2024年蚕茧产值达135亿元,蚕农户均增收超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6% [1] - 河池市蚕茧产量21.85万吨,占广西总产量50%,连续20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2] - 宜州区桑园面积39.6万亩,蚕茧产量10.2万吨,连续2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拥有20家茧丝绸企业,其中19家为规上企业 [2] 产业优势与战略布局 - 河池市地处北纬24度,拥有全球面积最大、品质最优的桑蚕茧基地,宜州桑蚕茧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国际奢侈品牌原料 [1] - 河池市抓住"东桑西移"战略机遇,目标打造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织绸印染等环节 [1][3] - 2024年完成26.14万亩低产桑园改造,桑园总面积增至96.32万亩,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支撑 [2]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转型 - 河池市拥有自动化上蔟、轨道喂蚕等126项专利技术,小蚕共育技术推广使用率全国领先,缫丝企业实现自动化设备全覆盖 [3] - 河池市推动"人工智能+"转型,谋划"中国-东盟桑蚕茧丝绸数字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打通全产业链数据壁垒 [3] - 6A级生丝产品畅销海外,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3] 品牌建设与国际化发展 - 河池市启动新华·河池蚕桑产业发展指数编制工作,推动区域品牌国际化 [2] - 河池市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国丝绸新都"等称号 [1] - 产业链与东盟各国产生跨境交易,涉及蚕种、生丝及生产设备等领域 [3]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河池市出台《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出32条举措聚焦基地提质和产业链补全 [2] - 未来将以科技和文化驱动产业升级,从"丝绸源头"向"品牌高地"迈进 [4] - 蚕桑指数将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产业发展提供预警导航 [4]
海安以“工业思维”拓宽共富路
新华日报· 2025-06-11 07:52
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 - 海安人均住户存款20万元,稳居全省县(市、区)前三 [1] - 海安以"工业思维"促进共富,坚持"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共富名片 [1] - 去年"一只蛋"产业链总产值逾百亿元,带动10万多农户增收 [3] 农业产业链发展 - 海安是"中国禽蛋之乡",全年饲养家禽量4000万羽,蛋鸡规模养殖比重超99%,年产蛋24万吨 [2] - 从蛋清中提取蛋黄球蛋白粉、溶菌酶等,应用于医疗、化工、美容等领域,全自动设备每小时加工鸡蛋16万枚 [3] - 围绕"一粒米、一滴油、一根丝、一群鱼"等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去年"富民链群"总产值近500亿元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鑫缘茧丝绸集团研发世界首创"生物型接骨空心螺钉",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4] - 工厂化全龄饲料养蚕技术实现"全年养蚕",预计每户蚕农每年可增加收入近1万元 [4] - 海安以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农业生产,56万亩农田接入卫星巡田系统,亩均增产30斤、节约成本100元 [5] 就业与民生保障 - 海安已建成19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640名就业困难人员就近上岗 [6] - 建筑业从业人数保持在10万人以上,去年全市建筑业贷款余额超130亿元,职工分配总额超300亿元 [6] - 打造多样化"就业平台+"模式,促1.8万名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6] 文化与社会事业 - 遍布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每年举办924场"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231场四季村晚 [7] - 《滨江警事》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舞蹈《青墩玉影》入选"荷花奖"终评 [7] - 创成南通首家三甲中医院,建设全国首个卒中减残先行先试区 [6]
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首月交易额超2200万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6-04 16:23
中新网南宁6月4日电(杨陈杨洋黄以凤)广西宏桂资本运营集团4日介绍,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综合服务 平台——"茧易通"于4月29日正式运行,上线首月实现交易额超2200万元(人民币,下同),吸引收茧站 410个、缫丝厂37家入驻,注册茧农超12万人,标志着广西茧丝绸产业向数字化发展新模式迈出了坚实 一步。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2024年,广西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连续20年位居 全国第一;蚕农售茧收入近270亿元,连续4年超200亿元。 下一步,"茧易通"将打造成为以"中国蚕桑之乡"河池为核心、涵盖广西、辐射全国的茧丝绸交易和全产 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助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大宗茧丝绸贸易中心、交易 中心、清算中心,以创新的数智化服务模式推动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茧易通"由河池市人民政府、广西宏桂资本运营集团所属交易集团共同发起建设,通过"产业服务+大宗 交易+登记结算+金融服务"的方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与茧丝绸产业深度融 合,为产业各方提供蚕茧交易、生丝交易、资金结算、买卖行情、农资商城、茧丝贷 ...
有人做蚕的生意年入千万
投中网· 2025-06-04 13:47
核心观点 - 蚕正在成为10后家庭的"新三件套",从教育工具演变为情感陪伴和消费新宠,带动萌宠经济与可持续消费的新风口 [4][12] - 2023年"儿童蚕具套装"电商销量同比增长327%,"亲子养蚕"短视频话题播放量达8.6亿次,显示市场爆发式增长 [4] - 传统蚕桑产业被教育需求重塑,形成从养殖到研学的完整产业链,年销售规模达千万元级别 [14][19][21]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教育价值**:蚕被写入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其28天生命周期成为观察生物蜕变的天然教具,实现"动手+动脑"学习模式 [9] - **情感需求**:蚕以"低科技高情感"属性填补城市儿童自然接触空白,蚕咀嚼桑叶的白噪音具有治愈效果,成为新型社交货币 [10] - **成本优势**:饲养成本仅几十元(蚕卵+桑叶),空间占用小且无异味,适合城市家庭,相较猫狗宠物更易普及 [11] 行业商业化路径 - **产品创新**:开发带气孔的"塑料饭盒"包装解决运输难题(成本超蚕卵桑叶总和),成活率显著提升 [18][19] - **技术升级**:与浙江大学合作培育彩色蚕茧品种,差异化产品提升溢价能力 [21] - **渠道拓展**:从淘宝店铺("蚕菇凉")扩展到盒马等商超渠道,日均供应桑叶500斤+活蚕10万条 [14][19] 典型企业案例 - 杭州耕耘生态农业公司从30万元年销售额增至700万元,年销售蚕1亿条,为全国学校提供教学产品及服务 [19][21] - 早期行业痛点包括:运输中蚕死亡率达30%(36小时存活限制),桑叶保鲜时效性要求高(5月高温易腐烂) [15][17] - 价格战阶段后转向价值竞争,通过基因技术、社交媒体营销(小红书教程)建立壁垒 [21] 市场格局演变 - 赛道从冷门转向拥挤,农产品商、教具商、盒马等零售巨头纷纷入局 [21] - 低价竞争存在乱象:9.9元包邮产品使用未消毒野生蚕卵(成活率<30%) [21] - 行业向标准化发展,形成"养殖-教具-研学"的完整商业生态 [14][19]
这里的乡土故事很动人
人民日报· 2025-06-04 07:23
乡村教育发展 - 重庆市山区小学通过组建学生乐队提升艺术教育水平,95后乡村教师庄济学在石印教学点带领21名学生成立"家三年队",并登上五山艺术电影周舞台 [1] - 庄济学调任建坪小学后新建"煤光乐队"等3支乐队,在2017年"星空琴山"音乐节上吸引上千名师生家长观看,并通过网络直播让外出务工家长观看演出 [2] - 建坪小学通过剪纸、纸菜圈等特色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形成美育培养体系 [1] 蚕桑文化产业 - 阳城县寺头乡建成蚕桑研学馆,配套2000亩桑树种植基地和蚕桑文化园,2023年接待研学游客上万人次,带动周边产业创造经济价值1000余万元 [22] - 阳城蚕桑文化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形成蚕沙产品、桑葚等差异化产业格局 [22] - 电商平台"蚕桑之乡寺头"通过直播推广蚕桑文化并销售农产品 [22] 乡村文化工程 - 阳城县编写覆盖所有村落的"村里那些事儿"丛书,累计形成1500万字资料,收录1300处文物信息和上百项非遗项目 [17][18] - 建成53个乡村文化记忆馆和村史馆,2021年以来接待游客84.3万人次,其中阳北红色文化展馆接待11万人次 [20] - 通过蚕桑研学馆、红色展馆等载体形成"重温革命历史 探寻蚕桑文化"研学路线 [22][23] 城市产业转型 - 越城区对印染、化工产业实施整合重组,腾退1万亩土地,减少污水排放10.28万吨/日,能耗下降85.16万吨标准煤 [9] - 引入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获评浙江省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区,推动企业数字化智慧化改造 [9] - 通过绿色低碳分区管理提升能源效率,为人居环境改造腾出空间 [9] 运河文化开发 - 越城区仓桥直街改造保留80%原住民,单日客流量达12万人次,引入文创品牌打造"老台门+新业态"模式 [8][12] - 开发"水上游船看社戏"、宋韵水上婚礼等项目,强化运河文化IP吸引力 [8] - 实施河道清淤、水岸绿化工程,25个断面水质连续多年100%达标 [11]
山东沂南:特色果业串起乡村振兴“甜蜜产业链”
中国经济网· 2025-06-03 13:09
农业产业化发展 -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村的陌上柔桑蚕宝宝家庭农场通过三产融合、多元开发策略,将传统养蚕产茧转型为生产蚕丝被和开发桑蚕系列产品,同时发展为休闲农场,成为农业"新六产"典范项目[1] - 该农场今年开春预接300余床蚕丝被订单[1] - 农场种植"长镶玉""无籽大十"等优质桑葚品种,吸引游客采摘游玩,同时村民通过打工和土地流转增加收入[1] 特色水果种植 - 沂南县双堠镇黑山安村种植樱桃总面积达6000亩,年产量超过150万公斤[2] - 村民周光富种植5亩樱桃树,年收入达8万多元,相比之前种植玉米收入翻了几番[2] - 该村种植"红灯""美早""布鲁克斯"等优质樱桃品种,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举办樱桃节吸引十余万游客[1][2] 产业链延伸 - 双堠镇通过电商平台拓展樱桃全国市场,每年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销售百万斤以上[2] - 黑山安村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模式,依托樱桃资源和自然风光发展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2] - 村民在樱桃采摘季可通过农家乐打工获得每天150元的额外收入[2]
清风为伴产业兴 | 柞蚕"吐丝成金"
柞蚕产业规模与就业带动 - 辽宁省凤城市柞蚕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1] - 全市柞蚕场面积达150万亩,目前正处于放养高峰期 [1] - 凤城市被誉为"中国柞蚕之乡",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 产业链发展与创新 - 已形成从育种、养殖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2] - 五彩蚕种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显示产业技术升级趋势 [2] - 通过电商平台搭建和丝绸产品展销会等措施拓宽销售渠道 [2] 产业监管与规范化 - 采用"辽宁阳光三务"小程序实现蚕场承包交易透明化,账目每月公示 [1] -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覆盖全市21个乡镇(街道) [1] - 推行"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覆盖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2] 政府支持与政策推动 - 简化审批流程助力企业完成技术改造 [2] - 开展"清风护企"行动,查处蚕茧收购环节违纪违法行为 [2] - 推动专家结对指导,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 产业问题与整改 - 查处村干部违规发包集体蚕场案件,追缴全部涉案资金 [1] - 针对村干部不作为及"三资"管理问题立案9件,党纪政务处分9人 [2] - 组织处理10人,显示监管力度持续加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