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
搜索文档
四川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建圈强链,助力“川丝产品”向“川丝品牌”转变 东绸西固,托举首个历史经典产业
四川日报· 2025-11-23 09:27
截至2024年底 ●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占全国75% ●蚕茧产量占全国85%其中广西、四川、云南总产量占西部八成 ●同年,中国蚕茧产值475.67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4年四川桑园面积稳定在230万亩 ●产量8.7万吨,茧丝绸产品累计出口1.7亿美元 ●茧、丝、绸产量长期保持在全国前两位 ●四川还是全国高品质茧丝原料供应最大基地 11月21日,极具浓郁东方色彩的茧丝绸,在"中国绸都"——四川南充迎来历史性一刻:商务部、工 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来自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政企代表,以及全国和 省级丝绸行业协会负责人,在全国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暨"东绸西固"工作会上聚首,只为 了一件事:"东绸西固"。 "东绸西固",这个名词源于11月14日国家7部门联合出台的一份关于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文件。短短 几天,它就从概念迅速落地,从国家部委向全国各地全面铺开,足见其重要性、迫切性。 何为"东绸西固"?为什么首场落地会议选择四川?丝绸这个历史经典产业,会迎来更多新的变数 吗? 名词解释 "东绸西固": 统筹东中西部茧丝绸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适应茧丝绸产业梯次转移需求,打造国际新优势,形成 茧丝 ...
2025四川丝绸博览会启幕 这场丝韵之约 为何花落南充?
四川日报· 2025-11-20 11:20
行业盛会概况 - 2025四川丝绸博览会将于11月20日至23日在南充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5] - 南充将集中展示“南充造”精品和“南充智造”方案与标准 [5] - 博览会已确认有500余名全球行业专家及企业负责人参会 250余家企业参展 [10] 南充产业基础 - 南充是中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 全市生产绸缎1600万米 桑蚕丝被60万床 均位列全省第1位 [6][7] - 拥有4万余户农户从事蚕桑产业 优质蚕桑基地面积达30万亩 73家规上丝纺服装企业 [7] - 丝绸服装年均出口额突破2亿元 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12] 科技创新与生产效率 - 仪陇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由西南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良种桑树 桑叶产量和质量居行业前列 [8] - 推广优质蚕种抗病性强 茧层厚度与解舒率优 保障茧丝品质稳定性 [8] - 银海丝绸新无尘生产车间投入使用 整体生产效率提升约10% 蚕丝被产品回弹率达92%以上 [8]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 语山农业公司采用统一管理、农户分养、保底价收茧模式 建成6000余亩基地 带动46家养蚕大户户均年收入超13万元 [12] - 南充打造“栽桑养蚕—丝纺加工—服装出口”全链条 布碧丝公司是省内唯一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丝纺企业 [13] - 已建成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各1个 实现蚕茧100%产地初加工 [13] 博览会活动亮点 - 计划搭建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全国性交流平台 包括中国丝绸大会、产业投资推介等6场重磅活动 [9] - 将举办“东绸西固”工作会 聚焦破解“西部种桑养蚕、东部织绸创牌”格局 构建全国高效供应链体系 [9] - 设立丝绸手工体验区 提供蚕茧作画、丝绸扎染等互动项目 并配套发放三档消费券 优惠力度最大可达5折 [11]
栽桑养蚕山青民富
经济日报· 2025-11-19 11:42
产业发展成效 - 黔江区桑园总面积达9.5万亩,年产鲜茧约800万斤,蚕桑产业覆盖24个乡镇,带动1.5万农户,户均增收超过3万元 [1] - 今年前三季度蚕茧产量达682万斤,同比增长5.46%,蚕农售茧收入达1.8亿元 [1] - 双龙村桑树种植面积3000多亩,鲜茧年产量超过2万斤,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1.5万元 [1] 产业链建设 - 建成"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和"山东海通丝绸全产业链加工园",吸引4家产业链企业落户,涵盖加工、丝绸、服装、贸易等环节 [3] - 重庆双河丝绸公司去年产白厂丝165吨,产值超7500万元,蚕丝被等丝绸产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 [2] - 重庆市花神丝绸公司年产能250万米丝织品,占重庆全市的42.7% [3] 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 - 太极镇李子村采用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利用智能化控温技术提升小蚕成活率和品质 [2] - 创新"蚕桑+"模式,将桑枝条转化为桑枝食用菌、桑黄、桑叶茶、桑叶面等产品 [3] - 全区现有与蚕桑及蚕桑生物相关的加工企业15家,蚕桑生物产业集群去年产值超3亿元 [3] 市场拓展与带动效应 - 蚕丝产品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黔江班列销往国外 [2] - 区丝绸公司对蚕茧进行保底收购,保障农户销路,吸引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 [2] - 栽桑养蚕有效治理石漠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
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11月18日至19日举行 四川九大劳务品牌将亮相
四川日报· 2025-11-18 08:09
大会概况 - 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于11月18日至19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1] - 来自四川的九大劳务品牌将亮相大会向全国展示实力包括成都龙泉车工内江威远无花果工匠广安武胜麻哥遂宁川中锂工达州巴蜀藤艺师阿坝高原玫艺师凉山宁南茧哥丝妹自贡龙乡品厨乐山桥乡晶工 [1] 劳务品牌定义与行业规模 - 劳务品牌是具有鲜明地域标记过硬技能特征和良好用户口碑的劳务标识带动就业能力强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1] - 四川省农民工总量常年保持在2600万人左右约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 [1] - 2021年以来四川累计建设培育区域特色劳务品牌358个选树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60个 [1] - 深入实施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创建专项行动今年1—9月全省实现劳务收入5681亿元 [1] 品牌发展驱动因素 - 四川劳务品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例如宁南茧哥丝妹传承千年蚕桑技艺巴蜀藤艺师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10余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2] - 技能赋能是品牌核心竞争力龙泉车工累计培养技能人才27万余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超10万人次就业川中锂工紧密对接产业链上近40家企业7000多个岗位订单式培训锂电人才 [2] - 品牌是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高原玫艺师常年提供200余个稳定岗位100余个临时岗位产品远销海内外威远无花果工匠与产业深度绑定去年无花果产业带动20万人就业创收30亿元 [2] 大会活动安排 - 九大劳务品牌将分别参加大会多个环节活动包括品牌成果展示品牌产品直播品牌工作交流活动并与相关省市签署合作协议 [3]
河南方城:“一片桑叶”带动多产融合
中国经济网· 2025-11-04 15:37
产业发展模式 - 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山东临朐缫丝厂、方城县柞蚕原种一场、蚕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 [1] - 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蚕桑现代化养殖基地+蚕桑深加工+蚕桑研学”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 [2] - 走实走稳走好“公司+国营蚕厂+合作社+农户”新路子,开发新产品并延长产业链条 [2] 生产规模与技术 - 全镇种桑面积已发展到4500余亩,柞蚕10000余亩,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82座 [2] - 在余庄村等南片优势产区流转土地1023亩,栽种桑苗1500万株 [1] - 对标全国蚕桑最前沿技术,聘请山东专家全程技术指导,实现机械化种植、采摘,智能化、标准化养蚕 [1] 经济效益与就业 - 蚕茧年产量30万公斤,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 [2] - 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20余人,人均增收达1万元以上 [1] - 因生产的蚕丝质量上乘,产品畅销新加坡及欧洲市场 [2] 产业链延伸与产品多元化 - 开发有桑叶茶、桑叶面条、蚕沙枕、蚕丝被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2] - 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的横向拓展 [3] - 推动产业向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发展 [3] 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 - 打造以四里店柞桑蚕为研学内容的中小学生“柞桑蚕文化研学基地”,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参观研学 [3] - 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及蚕桑文化馆、生态观光廊道等,走研学+旅游的发展道路 [3] - 树立四里店蚕文化形象,为“蚕”品牌注入更大生命力 [3]
(活力中国调研行)蚕桑产业有新意 “一根丝”织密乡村共富网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20:58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激活传统蚕桑产业 以“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模式带动乡村就业增收并实现自身业务增长 [1][4][6]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养殖 - 公司研发并应用蚕全程饲料喂养与工厂化养殖技术 改变了延续五千年的传统桑叶喂养模式 [2] - 养殖基地实现高度智能化 配备温湿度传感器、自动饲喂系统和机械臂 温度误差控制在0.5℃以内 湿度误差不超过5% [2] - 新技术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 产出的蚕茧可直接用于缫制高档5A级白厂丝 [2] 助农增收模式 - 公司构建“工厂培育小蚕、农户养殖大蚕”的协作模式 全年可向农户提供10万张蚕种 带动2万户农户参与 [4] - 该模式使农户每亩桑园的养蚕量从3张提升至4.5张 实现每亩增收1500元 [4] - 推广“家庭蚕房”模式 农户利用25平方米闲置房屋养殖 每张蚕净收入约500元 有农户年纯收益超1万元 已带动1万户家庭稳定增收 [4] 产业链延伸与公司规模 - 公司实现“蚕桑全资源利用” 蚕茧转化为高档真丝面料 桑叶开发为养生茶 蚕蛹酿制保健酒 并基于蚕丝蛋白研发可降解骨钉 [6] - 公司在江苏、广西、江西等地建成2万公顷桑园基地 形成从原料供应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6] - 公司去年营业收入达158.8亿元 连续四年突破百亿元 [6] 产业辐射带动效应 - 全年供应2万张中小蚕种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养殖 缫丝、家纺等加工车间吸纳近千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6] - 丝绸文创产品开发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形成“养殖+加工+文创”的多元增收格局 [6]
【安康】“校招共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陕西日报· 2025-10-21 06:50
引才用才模式 - 安康市推行“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旨在推动高校引进并与企业共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1] - 该模式面向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等市级重点产业链,鼓励专家人才与企业搭建科研平台、开展技术攻关 [1] - 模式推行后,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积极响应,征集引才用才需求50余项 [1] 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平台 - 今年以来,安康市新增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支,选派科技特派员1184名、企业科技副总80名 [1] - 全市9条重点产业链创新团队专家调整优化至121人 [1] -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小院等人才服务平台259家 [1] 产学研合作与具体应用 - 安康市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科技小院集群,并依托本地院校等载体将专家人才送至产业一线 [1] - 具体案例显示,“校招共用”模式帮助安康市蚕种场有限公司与安康学院合作,选育富硒人工饲料的蚕品种,以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2] - 下一步计划通过专家长期驻企服务、平台共建、科研攻关等方式,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链集聚 [2]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政策好风气正,更有奔头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13 08:17
行业政策与监管 - 蚕桑产业被定位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2] - 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对产业发展中的党员干部履职和政策落实环节强化监督检查 [2] - 建立"清单+台账"监督机制聚焦惠农政策落实并严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3] 公司运营与项目进展 - 石泉县制定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2] - 智能化共育工厂桑园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新装备新项目正在落地成为产业升级关键支撑 [2] - 县纪委监委将产业升级纳入监督重点紧盯重点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验收评价等环节 [2] 财务与资金管理 - 查处村委会副主任周某长期滞留18492.5元蚕种款及少交集体经济垫付款2920元的违纪问题 [2] - 滞留资金已被全额追缴至村集体经济账户 [2] - 纪委监委联合巡察机构审计部门开展联动监督压实责任推动整改 [2] 技术与服务支持 - 针对蚕农反映的温控设备操作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问题督促县蚕桑中心开展送技上门服务 [3] - 统筹监督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倾听蚕农心声收集意见建议 [3]
“桂字号”河池蚕桑茧丝绸产销对接暨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6 11:12
产业规模与地位 - 河池桑园面积达96.32万亩 蚕茧产量占广西45%、全国28%、全球25% [1] - 生丝产量连续15年全国第一 蚕丝被年产能突破100万床 规上企业超30家 产业综合产值近200亿元 [1] - 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茧丝加工能力连续15年全国领先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制定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500亿元目标 部署32条举措覆盖7大领域 [2] - 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涉农资金10.23亿元 投放"茧丝贷"22.39亿元 [2]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建设 - 推广小蚕共育、方格蔟营茧技术 实现自动化缫丝设备全覆盖 [2] - 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和交易中心 打通全产业链数据壁垒 [2] - 建成全国首条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 填补广西织造领域空白 [4] 经济效益与民生贡献 - 2024年茧丝绸加工产值46.17亿元 同比增长10.46% 占全区35.52% [3] - 白坯绸产量484万米 同比增长19.2% 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超10亿元 [3] - 产业覆盖11个县区131个乡镇 惠及22万户近百万蚕农 户均养蚕年收入超5万元 [3] 品牌建设与国际化发展 - 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100亿元 产品销往日意等十多个国家 [3] - "宜州蚕桑茧"等获地理标志登记 5个广西著名商标 4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 [3] - 南方丝巢品牌获"中国消费名品" 通过国际时装周推动产业国际化 [4]
阳山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引智破局,“三下乡”解蚕桑难题
南方农村报· 2025-08-28 20:39
校企合作与科技落地 - 刘吉平教授团队通过人才驿站平台与广东丝源集团阳山分公司对接 针对桑树病虫害高发和小蚕共育遗失率高等瓶颈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4] - 团队展示7项科研成果:灯光养蚕 二氧化氯气体消毒 桑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 桑树病害快速检测 农用微生物菌剂 小蚕环境智能调控模型 病虫害早期预警系统 [4] - 针对桑园土壤板结和微生物失衡提出微生物改良技术方案 针对消毒不规范提出标准化流程和"蚕药桑用"理念 预计降低病害损失率30% [4] 田间技术指导与基层服务 - 团队深入青莲镇桑园 解决新种桑树根系发育不良 病害多发 水肥浪费等问题 现场采集土壤和桑叶样本用于实验室分析 [6][7] - 在小江镇指导养蚕农户 发现蚕座石灰与漂白粉混配不均 温湿度控制不稳定 消毒不规范 桑叶保鲜不足等关键问题 [8] - 现场示范关键技术:起蚕数达98%以上时使用含有效氯2%的防僵粉或新鲜石灰粉消毒 提供环境智能监测设备试用方案 预计提升共育成活率至90%以上 [8] 产业长效合作机制 - 计划通过驿站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 转化智能模型技术 [11] - 2025年目标通过人才引育计划培育50名本土技术骨干 为养蚕大户开设定制培训班 [11] - 联合攻关产业链延伸难题 重点开发蚕桑资源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以提升产业附加值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