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最励志县城,用70年做成一件事
36氪· 2025-06-12 18:45
右玉的生态转型与艺术觉醒 - 右玉从森林覆盖率不足0.3%的荒漠转变为森林覆盖率56%的"塞上绿洲",70余年累计种植1.4亿棵树 [2][7] - 生态改善催生新经济模式,包括1.8万亩沙棘林、46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及90万只羊养殖,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 [7] - 成为山西首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杀虎口古堡与南山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生态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7] 艺术与文化的崛起 - 右玉独特的黄土地貌与四季景观吸引大批画家、摄影爱好者,形成"右玉写生热",被类比为巴比松画派风景 [1][9] - 本地艺术家白羽平以家乡题材油画闻名,带动年轻创作者前往写生,铭静艺术工作室等群体将自然美学转化为艺术创作 [1] - 艺术家温兴兴评价右玉改造体现"事在人为"的真实质感,与AI艺术形成对比,凸显人类对自然的审美重构 [9][10] 历史与精神传承 - 历任县委书记主导植树造林,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及话剧《右玉》记录"右玉精神","小老杨"成为生态符号 [2][4] - 民间采用"穿靴戴帽扎腰带"等土法治沙,九旬老人曹国权、云南移民余晓兰等个体故事体现代际坚守 [4][6] - 自媒体人"空白哥"通过短视频传播种树历史,强化"树是信仰"的在地文化认同 [4][6] 地理与生态特征 - 右玉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以塬梁峁黄土地貌为基底,结合野生植被与人造林海形成独特景观 [1][7] - 杀虎口古城墙与人造林海构成超现实图景,四季色彩(春嫩绿、夏苍翠、秋斑斓、冬素白)成为艺术创作核心素材 [8][9]
文化中国行丨江苏建湖:淮音袅袅入湿地 古村新韵绘新景
新华网· 2025-06-12 13:50
淮剧小镇概况 - 淮剧小镇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紧邻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水网纵横、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 [1] - 依托沙庄古村打造,将古村落韵味与湿地生态相结合,为淮剧传承提供独特文化空间 [1] - 淮剧有200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质朴唱腔和乡土表演风格著称 [1] 非遗文化传承与展示 - 小镇内淮剧爱好者自发组织演出,在空地、古戏台等场所表演,吸引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1] - 每天有百余名演员分布在大戏院和小舞台进行演出,包括淮歌版《青花瓷》等创新表演形式 [5] - 设有淮剧传习所,剧团演员参与化妆、穿戴戏服等传统流程展示,青年演员如夏荣、夏诗雅频繁亮相演出 [7][8][13][15]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当地推动非遗文化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通过生态保护为非遗传承奠定基础,同时以非遗旅游项目反哺生态保护 [2] - 开发淮歌潮唱、杂技表演、剪纸体验等主题旅游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并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2] - 游客可游览巷弄、观看演出、拍照打卡,沙庄戏苑等场所成为文化体验核心区域 [3][9][10][17] 生态与文化协同效应 -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与淮剧小镇形成联动,出现震旦雅雀等珍稀鸟类,强化生态IP价值 [19] -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年轻群体兴趣,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 - 小镇成为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的实践范例,吸引游客探寻传统与自然结合的魅力 [2][15]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怒江州生态环境局:彰显绿色发展底色 交出峡谷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新华网· 2025-06-12 09:14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怒江州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独龙江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6个河流河段和1个水库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1] -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成为全国首个自然教育基地试点单位,贡山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1] -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7.77%居全省第三,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195m³/公顷居全省第一 [1] - 2020年以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4%以上 [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1-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三年"优秀",2024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 [2] - 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水质稳定达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五年行动,森林资源管护面积达1853.05万亩 [3] - 建立四级林长制体系(637名林长),聘用3.3万名生态护林员,发现泸水角蟾等新物种 [3] 生态制度与治理 - 累计完成12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建成9个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站 [4] - 颁布《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建立"建管用"城乡"两污"治理机制 [5] 生态经济转化 - 打造15个生态旅游景区(4个省级绿美标杆),实施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 [7] - 2024年接待游客1024.55万人次(+14.1%),旅游总花费90.42亿元(+7.7%) [7] - 草果产业全链产值23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438元),咖啡种植3万亩(精品2.05万亩),综合产值超2亿元 [8]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强"三水"保护,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9] - 创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10] -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优化生态环境分区调整 [11] -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 [12] - 推行生态环境执法"六项机制",加快督察问题整改 [13]
“点绿成金” 湖北首单水生态产品交易落地
人民网· 2025-06-12 09:13
水生态产品交易 - 湖北省首单水生态产品交易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月山村落地,涉及22 23平方公里的水生态产品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发展资本 [1] - 月山村通过构建"核算、交易、共享"全链条机制,创新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将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文化旅游等10项产品和服务纳入评估范围 [1] - 该村水生态产品总价值达2 65亿元,其中120万元的水生态旅游康养资源以十年期协议出让给五峰石板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1] 交易模式与资金用途 - 交易采取"固定费用+利润分红"模式,企业每年支付52万元基础费用(含生态维护费),并按净利润的1%分红 [1] - 交易金额将用于月山村水土保持及水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等基础设施的管护,形成"开发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 [1] - 五峰石板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开发漂流、冲浪等项目,带动当地发展,实现水生态资源利用最大化 [2] 协同治理与资金整合 - 月山村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协同治理框架,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整合政府专项资金及社会投资1711万元 [2] - 村民可通过分红、就业增收,还能依托民宿、农产品销售等配套产业共享发展红利 [2] - 湖北省水利厅表示,月山村的实践为湖北建立健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2]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09:45
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与绿色发展 - 迪庆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PM2.5浓度13μg/m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100%,森林覆盖率63.98% [1] - 2020—2023年连续四年获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考核,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实施森林抚育、草原修复、湿地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推进绿美村庄、生态廊道建设,扩大绿地面积 [4] 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 - 金沙江(迪庆段)多年保持Ⅱ类水质,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公里,涉及16个乡镇 [8] - 累计巡河11.5万人次,清理河道垃圾4000吨,整改"四乱"问题76件(整改率100%),绿化河湖面积460万平方米 [8] - 放流123万尾金沙江土著鱼类,总磷浓度稳定低于0.1毫克/升,土著鱼类种类数量逐年上升 [9] 生态旅游与产业转化 - 2024年接待游客3122.98万人次(同比+23.83%),旅游业总收入352.9亿元(同比+17.78%) [10] - 保护地面积占国土43.32%,依托"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品牌发展生态旅游 [10] - 景区反哺社区6093户共3.09亿元,推动"伐木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13] 绿色产业发展与惠民政策 - 建设葡萄基地887.71亩、中药材基地7000亩、食用菌种植12080亩 [13] - 管护国有林1652.5万亩,投入资金1.2亿元,兑现公益林补偿1.02亿元 [14] - 聘用生态护林员16165名、公益林管护员2074名,发放工资2.02亿元 [14]
从“黑金”到“绿能”:资源型城市吕梁的转型之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6-10 11:28
核心观点 - 吕梁作为资源型城市正从传统煤炭依赖转向乡村振兴、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1][3][4][6] - 转型策略包括建立农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3][4][7] - 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回流政策构建转型内驱力,形成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资源城市再生模式 [7] 乡村振兴 - 建立"链主+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3] - 临县打造千亩枣木香菇与羊肚菌的农文旅康融合示范园区 [3] - 中阳县建设黑木耳全产业链,涵盖研发中心、产业园区和区域品牌建设 [3] 绿色产业 - 孝义市聚焦"氢能+储能+装备制造"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4] - 离石区推动铝工业向循环经济和高端制造延伸 [4] - 汾阳市将传统酿酒业与绿色制造技术结合形成低碳新业态 [4] - 通过绿色园区建设吸引环保装备、生态建材等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 [5] 生态旅游与文化融合 - 碛口古镇转型为融合古商道文化、黄河文明与青年创业的旅游目的地 [6] - 柳林、汾阳开发红色遗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文旅产品 [6] - 推动"非遗进景区"和乡村文化重塑,形成立体化的文旅消费场景 [6] 制度与人才保障 - 探索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7] - 实施"吕梁英才"工程和返乡创业政策吸引青年人才回流 [7] - 通过"吕梁山护工"品牌升级强化基层人力资源支撑 [7]
估值暴击点:零碳文旅的新故事
凤凰网财经· 2025-06-08 22:30
文旅产业零碳转型 - 武夷山村民通过1572吨碳汇(相当于1600亩竹林固碳量)获得16万元收益,标志着生态资源货币化实践落地[1] - 2023年中国生态旅游规模达1490亿元,预计2028年突破2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5%,形成碳经济理想试验场[2] - 文旅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关联度最高、渗透性最强的综合性产业,成为撬动万亿级零碳生态的最佳支点[3] - 零碳科技赋能可盘活景区空间/生态存量资产,通过"产品+旅游"融合创新提升旅游竞争力,吸引高净值游客[3] - 黄山景区通过电动化/绿电化/智能化/商业化"四化"方案,成为零碳发展标杆模式[4] 宁德时代战略布局 - 公司定位从电池制造商升级为零碳科技公司,提出"全域零碳生态构建"战略愿景[7] - 在文旅领域形成交通电动化/绿电化运营/智能化碳管理/商业化流量溢价四大闭环优势[5] - 通过动力电池技术重构景区能源体系,光储充放微电网形成能源二级市场,智能平台打通碳交易通道[8] - 联合5家车企组建零碳自驾联盟,建立行业普适性标准重塑文旅价值链[10] - 2025年Q1电池销量超120GWh(同比增30%),其中储能电池占比20%(24GWh销量,同比增26%)[16] 技术赋能体系 - 动力电池领域全球份额持续领先,突破电动船舶/飞机等新场景[11] - 风光储投建营与绿电交易能力赋能企业转型,电力电子技术构建新型零碳电力系统[11] - 储能系统出货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首创欧盟合规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方案TenerStack[11] - 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电网/负荷/储能协同)加速零碳场景能源升级[11] 产业扩展路径 - 交通生态领域推进"快充+换电+V2G"三线并进,目标建成全球最大换电网络(万座换电站)[14] - 联合钢铁/化工/酒业等构建零碳产业集群,山东40GWh锂电池基地打造全国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零碳产业园[14] - "电池银行"模式使购车成本下降40%,推动网约车领域换电渗透率达35%[15] - 通过可复制的零碳文旅样本,将实践扩展为赋能更广泛产业脱碳的核心力量[11][13]
生态治理圈也是绿色经济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8 03:52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 -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沧州南大港湿地和天津中新生态城成为生态治理典范 [1] - 京津冀地区面临水污染 湿地退化和岸线侵蚀等跨界环境问题 导致"近水不能戏水""临海不能亲海"的困境 [1] -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 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也是河流密布 湿地集中 海岸绵长的环保关键地带 [1] 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 京津冀构建"统一标准 统一监测 统一执法"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打破行政壁垒 [2] - 天津与河北建立近岸海域联合保障机制 共商总氮管控 水质保障和海洋环境信息化监管 有效遏制"船-港-城"污染物排放 [2] - 北京高校智力资源联合怀来县设立湿地修复科技示范中心 提升跨界湿地保护效率 [2] 生态价值转化 - 南大港依托湿地美景推出文旅融合项目 成为冀东沿海生态旅游新地标 [3] - 天津七里海湿地吸引绿色制造业项目落户 形成光伏组件生产与麋鹿栖息共存的生态产业模式 [3] - 衡水湖开发候鸟观测等业态 吸引大量京津游客 带动沿线乡村文旅 生态农业和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 [3]
锡林郭勒盟:拓展“七大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华财经· 2025-06-05 09:51
招商引资目标 - 2025年锡林郭勒盟计划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429亿元 同比增长10% [1] - 目标通过实施内蒙古"六个行动"及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实现 [1] 重点发展产业 - 将重点打造现代能源 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 [1] - 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 生态旅游 绿色农畜产品等 [1] 实施措施 - 建立"盟旗联动"招商机制 [1] - 计划开展200次精准招商对接 [1] - 推行全流程营商环境优化举措 [1] - 提供"保姆式"服务推动项目落地 [1]
将生态财富转换为经济财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破解生态产业化困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07:2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状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特殊区域,但长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乏力、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1] - 这些地区在地理空间上与欠发达地区高度耦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地区 [1] - 推动生态产业化是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路径 [1] 生态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开发活动严格受控导致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短期收益高的传统产业而忽视生态产业化的长远效益 [2] - 产业模式单一,依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模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 - 政策支持不足,地方执行力度弱,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低,难以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 [3] - 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支持的能力有限 [4] - 人才短缺,教育资源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科技研发能力弱 [4] -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居民仅从事低端服务工作,收入有限 [4] 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 分类施策,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建立生态经济核算机制 [5] - 延链强链,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 [6] -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提高政策执行力与持续性 [6] - 设立专项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推广绿色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化 [7] - 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搭建居民与企业政府的沟通平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