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产品

搜索文档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浙江省委书记王浩、重庆市市长胡衡华等,出镜《焦点访谈》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15:40
内蒙古能源转型 - 内蒙古电力装机中火电占比从2020年83%降至2023年46%,四年节约标准煤1.95亿吨[3] - 2024年新能源总装机等6项指标全国第一,绿电消费占比达36.7%,晶硅行业绿电使用超40%,算力产业达85%[4] - 建成8条特高压外送通道累计外送电量7500亿度(新能源870亿度),计划2024年新增新能源装机4000万千瓦,年末总装机突破1.7亿千瓦[4][6] - 库布齐沙漠建成5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形成"光伏+生态修复"新模式[3] - 铁合金企业采用绿电直流炉技术,年省煤6万吨减碳16万吨[5][6] - 目标2030年新能源装机超3亿千瓦,发电6000亿度,发展绿氢/绿氨等衍生品[6] 浙江生态经济 -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0.2%首超火电,二十年单位GDP能耗降38%,煤炭消费占比降至40%以下[7] - 建成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50%[7] - 云和梯田"稻田养殖"年产生态农产品15万斤,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户均5000元[8] - 城乡居民收入达7.83万/4.28万元连续多年全国省区第一[8] - 以全国1.1%土地创造6.7%经济总量,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前列[7] 重庆绿色工业 -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9.5%[10] - 长安汽车建成光伏装机266兆瓦,2024年消纳绿电1亿度减碳9.1万吨[11] - 缙云山拆除违建10万㎡修复生态70万㎡,发展文旅康养等绿色产业[10] -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11] 跨区域发展模式 - 内蒙古侧重能源结构转型,浙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重庆聚焦工业绿色升级[12] - 三地验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路径,形成光伏治沙、源网荷储、绿色工厂等创新模式[12]
20年“灰山”变“青山” 老乡村“长”出新业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0 20:2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标志着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1] - 余村通过关停矿山、水泥厂等污染企业,实施矿山复绿、污水治理、农房改造等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21][27] - 生态修复后,矿区变身为遗址公园,水泥厂荒地改造为露营地和观光园,废弃仓库转型为共享办公空间[27] 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效益 - 余村从依赖矿石开采转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形成"卖风景"的新模式[16][29] - 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8000元增长至7.4万元[29] - 村民职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矿工转变为民宿经营者、生态农场主等新型职业群体[6][29] 新业态培育与人才引进 - 余村吸引1200多名新村民入驻,形成数字游民基地、骑行俱乐部等60多个新项目[38][33][42] - 全球招募的"绿水青山合伙人"带来研学教育、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38] - 废弃化工厂改造为全国首个乡村铂金级碳中和建筑,集成光伏发电、国漫茶咖等复合功能[2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升级 - 原羽绒厂改造为文化礼堂,定期播放电影并举办文化活动[19] - 青年图书馆设立英语角、余村夜话等社交平台,促进新老村民融合[24] - "大余村"景区整合周边24个村资源,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38] 环境改善与社会认同 - 矿区粉尘污染彻底消除,毛竹生长恢复,水质从浑浊变为清澈[11][12][15][46] - 游客普遍认可余村风景价值,认为其兼具生态美与现代乡村建设特色[31][35] - 新村民评价余村环境"被群山环绕保护",适合创意工作与生活[40][42]
“未来乡村”在生长(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龙坞水库通过成立"善水基金"进行土地流转和集中管理,停止使用化肥后水质得到改善 [7][8] - 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后,村民王康云的年收入从3000元增至4000元,并新增每月800元务工收入 [9] - "善水基金"模式撬动近3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发展,形成"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的可持续机制 [11] 产业转型与人才引进 - 青山村吸引了110多名从事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新村民",落地近60家机构,年访客数近10万人次 [9] - 融设计图书馆将传统竹编技艺升级为金属编织技艺并免费教授村民,通过市场推广大幅增加村民收益 [10] - 村民夏丽萍从务工人员转型为手工艺团队负责人,其作品曾在上海和米兰展出 [10] 乡村旅游与生态经济 - "自然好邻居"计划已有60多户村民参与,每年反哺生态保护资金5-10万元 [10] - 废弃小学改建的青山自然学校开发十余种体验产品,带动年均访客4万人次,输送保护资金超30万元 [11] - 村民郑晓芬返乡开办民宿年收入超10万元,并将收益10%捐给生态保护项目 [10] 区域协同与模式推广 - 五村联合组建强村公司采用现代化治理模式,2024年营收达780万元,集体分红80万元 [12] - "善水基金"模式被列为全国生态补偿典型案例,已在浙江建德、淳安等地推广 [12] - "善水基金2.0"将吸纳更多机构参与,扩大生态保护范围至耕地、溪流等全域空间 [14]
贵州以“绿色”为纽带深化与国际友城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09:57
国际合作与绿色发展 - 贵州省与利比里亚蒙罗维亚市签署建立友好省市关系协议书 [1] - 贵州省与莫桑比克加扎省、巴布亚新几内亚米尔恩湾省签署建立友好省关系意向书 [1] - 贵州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老中友好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1] - 贵阳市、黔西南州兴义市分别与老挝、莫桑比克有关地区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或意向书 [1] 产业合作与资源互补 - 莫桑比克加扎省省长提到与贵州在水稻种植、畜牧业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潜力 [1] - 巴布亚新几内亚米尔恩湾省省长提出特色农产品贸易、可持续渔业管理、生态文化旅游等合作清单 [2] - 米尔恩湾省计划在贵阳设立省级办事处以推动合作项目高效落地 [2] 教育与商贸合作 - 贵州省国际友城"留学贵州"项目启动,旨在吸引国际友城青年学子来黔学习深造 [2] - 贵州省"友城乐购·乐游"跨境电商项目发布,拟打通贵州与友城间的特色商品流通渠道 [2] 全球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展 - 贵州通过友城网络深化绿色发展与产业合作,为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地方合作方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