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电子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5+5”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力争2027年开放型经济中部领先
长江商报· 2025-04-30 08:01
文章核心观点 湖北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进开放支点建设,《关于实施枢纽提能战略整体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的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五大行动、打造五大高地的具体举措,明确不同阶段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且湖北近年来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1] 五大方面打造“开放湖北” -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打造开放型经济高地,湖北将实施四大计划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提升产业集群外向度,发挥武汉牵引作用推动全域协同发展 [2] - 实施平台能级跃升行动,打造制度创新高地,湖北已形成开放平台体系,将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等发挥平台示范引领作用 [3] - 实施国际物流通道提升行动,打造开放枢纽辐射高地,《方案》提出建设航空客货运“双枢纽”等构建多式联运网络体系提升开放枢纽功能 [3] - 实施惠企发展便利化行动,打造开放环境高地,《方案》从三方面实施惠企举措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3] - 实施“开放湖北”全球影响力提升行动,打造开放要素集聚高地,湖北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打造高能级平台办好品牌活动提升全球影响力 [4] 以枢纽提能扩大开放辐射力 - 2024年湖北省进出口突破7000亿元大关,增长9.6%,今年一季度进出口总值达1743.1亿元,同比增长16.6%,高于全国15.3个百分点 [1][5] - 武汉海关出台80余条措施,增强湖北国际物流通道辐射能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外贸发展质量 [6] - 2014年至今年一季度末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开行5166列,累计承运货值超1100亿元,下一步将围绕集结中心建设等为支点建设提供开放通道支撑 [6] - 今年截至4月27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42.3万吨,新开多条国内外货运航线,累计开通98条,下一步将提升枢纽能级助力提升开放辐射力 [7] -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为全省加快支点建设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7]
进出口总值突破7000亿,湖北开放型经济怎么干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4-29 16:56
湖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 - 湖北省出台《关于实施枢纽提能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的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五大行动、打造五大高地的具体举措,力争到2027年开放型经济中部领先,到2030年走在全国前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1] - 方案重点提升光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外向度,形成国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辐射最广的现代物流体系 [1] - 湖北省商务厅实施"防冲击九新措施",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1] 湖北省外贸表现及市场拓展 - 2024年一季度湖北省进出口总值1743.1亿元,同比增长1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 [4] - 对东盟进出口392亿元增长46%,对欧盟进出口229.7亿元增长4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936.4亿元增长18% [2] - 计划全年组织3000家次以上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拓欧洲、东盟、中东、非洲等多元化市场 [2] - 推动出口转内销,外贸优品中华行湖北站活动签约金额达145亿元 [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鄂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花湖国际机场完成国际货邮吞吐量15.4万吨,开通国际货运航线40条 [3] - 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开行5166列,承运货值超1100亿元,开通57条跨境运输线路 [3] - 武汉海关实施"联动接卸"监管创新,累计扣减内河运费8104万元,惠及企业574家 [4] 海关便利化措施 - 武汉海关出台80余条措施支持"万亿级支柱产业"发展和跨境贸易便利化 [4] - 优化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14家企业享惠货值683.3亿元,节约成本超1000万元 [4] - 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作业模式,实现水运口岸全覆盖 [4]
湖北支点战略行动丨一季度湖北进出口规模再进位,力争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5:35
湖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 - 湖北省出台《关于实施枢纽提能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的行动方案》,目标到2027年开放型经济中部领先,2030年走在全国前列,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1] - 实施五大行动:市场主体培育、平台能级跃升、国际物流通道提升、惠企便利化和"开放湖北"全球影响力 [1] - 2024年湖北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9570家,一季度进出口实绩企业数创历史同期最高 [1] 市场主体培育与产业升级 - 重点培育光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等"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外向度,加快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新动能 [2] - 打造"投资中国·优选湖北"品牌,支持企业优化海外投资布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 - 形成3大自贸片区、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7个开放口岸、6个综合保税区、9个国家级经开区的开放平台体系 [2] 国际物流与多式联运体系 - 建设天河机场、花湖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提升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枢纽能力 [2] - 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构建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形成国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现代物流体系 [2] 惠企政策与贸易表现 - 从口岸通关、企业出海、金融服务三方面提升便利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 [3] - 202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元,增长9.6%,增速中部领先 [3] - 2024年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增速高于全国15.3个百分点,规模排名上升 [3]
LP周报丨总规模105亿,苏州一口气落地四只基金
投中网· 2025-04-26 10:26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动态 -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达408亿元,涉及11个设区市和4户省属企业设立的22只专项基金[6] - 苏州国资代表苏创投集团与江苏高投集团签约4只专项基金,总规模105亿元,包括60亿元人工智能、20亿元低空经济、20亿元新型能源及智能座驾和5亿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6][7] - 总规模30亿元的江苏省节能环保战新产业基金完成备案,是第二批中规模最大、首只注册落地的省属企业产业专项基金[8][16][17] 市场化基金募资进展 - 零一创投完成新一期5亿元人民币基金首关,投资方向聚焦智能制造与跨境出海,单笔投资金额在500至5000万人民币之间[10] - 零一创投一期、二期美元基金DPI均接近2倍,新基金得到了多地国资、市场化母基金和上市公司等支持[10] 地方政府新设产业基金 - 湖北黄冈成立出资额5.44亿元的液晶产业投资基金,2024年上半年黄冈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31.1亿元,同比增长28.85%[13] - 江苏扬州设立不低于1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引导基金,并发布"AI八条"产业发展政策[18] - 江苏常州设立总规模30亿元高端功能材料产业专项母基金,聚焦高性能碳纤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等关键领域[19] - 四川首支低空经济基金完成备案,重点投向eVTOL整机制造领域[30] -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主题基金落地北京经开区,首期规模3亿元,已深度调研17家储备企业[24][25] 国资与金融机构合作基金 - 亦庄国投与农银投资成立出资额10亿元的千帆企航投资基金,近期亦庄国投还与建信投资合作设立15亿基金,与中银资产设立累计50亿基金[15] - 湖南首支AIC创业投资组合式基金"湖南工融迪策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采取地方国资主导投资、银行系资本管理运作的双GP模式[23] - 天津海通海河投资基金出资额10亿元,LP包括海通证券旗下的海通开元[26] - 天津海河高新千帆企航玖号股权投资基金出资额6亿元,是天津国资与农银资本的合作成果[27] 重点产业领域基金布局 - 总规模10亿元的中生引领基金揭牌,首关规模5亿元,聚焦成长期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达4100亿元[20] - 广汽资本等成立出资额3.01亿元的广祺智行产业投资基金,LP中出现多家苏州国资身影[22] - 一汽产业基金总规模5.105亿元成功落地成都,由一汽股权投资、成都重产基金等共同发起[31] - 自贡与招商致远资本设立出资额2亿元的合成生物股权投资基金,作为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的步骤之一[32] - 上海平岳横海私募投资基金出资额33.01亿元,LP全部由"平安系"成员构成,管理人为平安资本[29]
杭州和深圳,为“一张免费的床”较上了劲
吴晓波频道· 2025-03-13 00:59
理想城市核心因素 - 交通便利(50%)生活成本适中(47%)经济发展活力(46%)就业机会充足(40%)生活环境优越(36%)人才政策优厚(34%)[1] 杭州与深圳的创新竞争 - 杭州通过DeepSeek等科技公司吸引深圳创新人才 梁文锋、宇树科技等企业从深圳迁至杭州[1] - 杭州推出"下车即面试 面完免费住"模式 通过"春雨计划"提供7天免费住宿 比深圳的"青年人才驿站"更具话题性[8][10][11] - 深圳将应届生免费住宿时间从7天延长至15天 试图挽回人才吸引力[10] 全国城市人才政策对比 - 北京经开区推出"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的全周期住房支持[13] - 郑州青年人才驿站提供5920张床位 2024年服务求职者3347人次[15] - 厦门为求职大学生提供最长一年免费住宿[16] 城市产业定位差异 - 北京: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生物医药[22] - 上海:高端制造、金融服务业[22] - 深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AI创业[22] - 杭州:人工智能和硬科技 数字经济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21] - 成都:数字文创产业 2023年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占GDP11.65%)[21] 城市发展阶段类比 -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成熟期"上市公司" 提供高精尖产业集群与资本密集优势 如北京中关村AI人才百万年薪[23] - 新一线城市:成长期"Pre-IPO企业" 差异化竞争 如合肥对引进博士给予数万元奖励[24][25] - 三四线城市:早期"天使轮企业" 侧重工具性支持 如南昌对中专学历人才发放2000元/月补助[25] 人才流动趋势 - 00后择业核心考量:交通便利(50%)生活成本(47%)经济活力(46%)[27] - 一线城市高端行业人才留存率超90% 三线城市本地人才留存意愿提升至79.2%(2025年数据)[27] - 企业竞争力是留人关键 政府补贴仅起辅助作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