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2025服贸会|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活态传承”发力老字号博物馆赋能文商旅融合新发展
北京商报· 2025-09-14 17:33
核心观点 - 老字号通过创新实现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 并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 同时以博物馆为载体深化文化传承与消费潜能挖掘 [1] - 老字号博物馆通过活态传承、基础能力建设和多元化运营模式 为文商旅体融合消费地标注入动能 [3][4] 老字号博物馆发展优势 - 老字号办博物馆具备天然优势 包括特色产品、深厚文脉、工艺大师资源及独有制作工具与技法 [3] - 活态传承是老字号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关键特征 [3] - 燕京八绝博物馆已建成2座备案博物馆和3座场馆 年均举办超100场文化活动 展览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通过200余期"燕京八绝长安讲堂"让非遗大师走进公众 实现活态传承价值 [3] 博物馆运营策略 - 博物馆需兼顾优质策展与基础能力 包括展陈设计、动线规划、讲解服务和运营管理 [4] - 燕京八绝博物馆采用"三条线"路径:藏品线覆盖文物真迹、大师精品和文创产品 活动线通过丰富活动提升曝光 传承线通过进校园培育传承人和未来消费者 [4] - 老字号博物馆需承担传承文脉、传播文明、展现活态和招商引流四大责任 [4] 行业发展规划 - 北京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抓手 夯实文化根基并彰显文明魅力 [1] - 老字号博物馆通过深化消费专项方案 规划发展路径并发挥自身价值 [1] - 未来将继续以活态传承为核心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助力文商旅体融合消费地标发展 [4]
小陶片体现大历史(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9-13 06:17
核心观点 - 苏州考古博物馆作为江苏省首家考古类博物馆 以揭示历史真实和传播考古知识为核心使命 通过田野考古体验和文物展陈展现考古学专业价值 [1] - 博物馆采用考古研究思路布展 精选千余件/组文物 重点展示陶器等日常用具 通过类型学分析展现器物演化规律和文明发展秩序 [1][2] - 通过残器和小文物实证重大历史事件 如"吴市"陶文残片反映秦统一文字制度 "吴市量"陶量证实楚国统治吴越的历史 [2][3] 展陈特色 - 设置田野考古与文保科技体验单元 展出探铲 手铲等专业工具及考古记录文档 通过放大探方壁和互动装置直观展示考古流程 [1] - 按遗迹单位 典型器物组合和时间顺序三大考古标准布展 展出千余件/组文物 通过灰坑 水井等遗迹呈现真实历史截面 [1] - 重点展示陶器类文物 因陶器形制变化快且存量大使其成为断代研究关键 通过良渚文化双鼻壶 马家浜文化陶豆等对比展示类型学应用 [1][2] 重要文物实证 - "吴市"陶文残片同时包含楚式"吴"字与秦系"市"字 实证秦统一六国过程中"书同文"制度的执行细节 反映市场管理体系向新征服地区扩展 [2] - 红陶量残器口沿刻"吴市量" 底部刻楚国量器铭文"苛稷苛稷之筲" 确认为楚国官方量器 实证楚国统治吴越旧地 可能与春申君治吴相关 [3] - 大量残器和小文物占据展柜C位 通过优化展示手段凸显其历史价值 体现"小陶片见证大历史"的策展理念 [2][3] 专业定位 - 作为以苏州出土文物为基础的专业考古博物馆 区别于综合类博物馆 聚焦考古学研究思路与成果展示 [1][3] - 面临平衡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需求的挑战 需在展示专业性文物的同时实现知识传播功能 [3]
在乡村建1000个博物馆:守住乡愁 文化新生 | 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 2025-09-12 20:32
乡村博物馆建设规模与目标 - 浙江已建成超过1000家乡村博物馆 涵盖红色根脉 非遗技艺 乡村记忆等15个类别 完成"十四五"建设目标[2] - 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与杭州第19届亚运会竞赛场馆一体化建设 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龙舟文化的重要窗口[2][7] - 湖州作为最早试点城市 其菰城茶文化博物馆展示唐代以来饮茶方式演变 并展示国际茶文化内容[7] 特色馆藏与文化价值 - 传梭博物馆收藏2.3万多把梭子 来自中国56个民族和20多个国家 体现"手工艺是世界语言"理念[2][7] - 桐乡光影故事馆收藏近百台电影放映机 展示桐乡百年电影放映史 包括浙江首部故事片《人小志大》拍摄史料[5][6] - 龙舟文化博物馆通过传统榫卯结构首饰龙等展品 展现龙舟从传统民俗到现代赛事的蜕变历程[2] 运营模式与创新实践 - 采用多元资金筹措方式 包括非遗保护资金 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企业自筹和景区村庄建设补助等多渠道[14] - 龙舟文化博物馆开展为期两年市场普及计划 通过赛事 研学 课程开发 文创产品合作等措施积累人流[15] - 传梭博物馆形成综合性非遗工坊 融合展示展陈 研学 住宿 餐饮等功能 综合性收入占比达60%[16] 青年参与与人才培养 - 90后 00后青年在龙舟文化博物馆负责课件设计 课题研究 活动策划和文创开发等核心工作[3] - 90后执行馆长傅梦帆推动传梭博物馆从废弃厂房改造为多功能空间 并获杭州创业未来之星奖项[10][16] - 33岁馆长朱丽虹主持菰城茶文化博物馆 联合非遗传承人创建大师工作室 在日本世博会展示唐代茶艺[7][8] 文化传承与社会效应 - 光影故事馆设计付费体验项目 包括光影书签制作 老放映员倒片体验和自行车"跑片"等特色活动[16] - 菰城茶文化博物馆提供采茶 炒茶体验 以乡土模式让年轻人感受茶文化而非刻意营造距离感[11] - 泽雅造纸专题馆创新引入纸制桌椅盖碗的新茶饮业态 探索博物馆空间商业化利用模式[15]
打开创新“阀门”工业遗产展新“颜” “老空间+文化IP”激活消费“新”潮流
央视网· 2025-09-12 12:18
博物馆概况 - 河北首家电影主题综合性博物馆涿州电影博物馆正式开馆 在原涿州市磨床厂旧址改造而成[1] - 博物馆融合文化科普 博物展示 互动体验与文创休闲功能于一体 促进文旅融合[13] - 2024年3月涿州市启动旧厂区改造工程 博物馆为核心文化地标[12] 展品与设施 - 馆藏包括近200台不同年代电影放映机 2万多张建国后各类题材原版电影海报 千余本老胶片[7] - 镇馆之宝为1940年代出厂天极牌电影放映机 其变迁反映1939-1950年工业史[9] - 特别设置5个电影放映室 皮影互动区和中国动画展区 可重温《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经典[12] - 放映机展区展示1984年出厂井冈山牌放映机正在放映1952年版《南征北战》[3] 运营理念 - 通过可触摸可感知的老设备让观众读懂电影历史而不仅是观看电影[9] - 工业遗存为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 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13]
杭州西湖博物馆20周年 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样本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8:56
博物馆发展历程 - 杭州西湖博物馆建馆20周年 是中国首家湖泊类专题博物馆[1] - 从零文物起步发展至拥有17763件套藏品 累计服务游客达2300万人次[2] - 已成长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为阐释西湖文化价值的关键平台[2] 文化活动成果 - 累计举办展览254场 开展文化活动超5000场[2] - 作为G20杭州峰会和2023年杭州亚运会国际文化交流核心地标[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首选地点 当年申遗办公室设于馆内[2] 建筑设计与定位 - 采用半地下结构设计 主体建筑隐于地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1] - 被定位为展现湖山建筑与美学、科技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窗口[1] - 西湖被视为杭州的根与魂 本身即是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博物馆[1] 文化遗产保护 -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 - 民众参与成为保护重要力量 包括志愿讲解员等参与形式[2] - 推动主动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拉近世界文化遗产与社会距离[2]
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超7000家
长江商报· 2025-09-11 16:12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1] - "十四五"期间出台展陈展览 公众教育 开放服务等系列改革发展政策文件 为行业提供顶层设计保障[1] 文物保护与藏品管理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各地完成馆藏一级文物名录公布与家底清查工作[1] - 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重点保护珍贵濒危和材质脆弱的馆藏文物[1] 公共文化服务 - 中央五年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总量超41亿人次[1] - 连年组织"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 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 文化教育与传播 - 全国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2] -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300余场 打造"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外展品牌 引进"金字塔之巅"等重磅进境展览[2] 供需优化措施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基层文化供给能力[3] - 科学实施预约机制 优化参观线路 在寒暑假及节假日通过调整预约量 取消闭馆日 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提升服务质效[3] 行业发展趋势 -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热门场馆出现"一票难求"现象 反映公众需求激增[2] - 未来将加强博物馆科学规划 发挥央属大馆及省级博物馆辐射作用 推动基层博物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3]
世界遗产达60项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11 09:31
文物保护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3]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体系[3] - 流失文物追索成果显著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包括圆明园石柱 丰邢叔簋及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4] 科技应用与创新 - 科技手段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 无人机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火灾探测 自动灭火 防盗预警等新装备投入使用[4] - 文物保护技术取得突破 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 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 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实现突破[4] - 考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方舱 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先进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实现整体打捞[8]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博物馆体系完善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5] - 博物馆藏品大幅增加 "十四五"时期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5] - 展览教育活动丰富 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6]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果显著 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稳步推进[7] - 国际组织建设取得进展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 成员国 伙伴国 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7] - 国际考古合作广泛开展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7][8] 文明研究与学术贡献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8] - 发起国际文物科技合作计划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瓷器起源 传播与全球化"等计划吸引国际学术界广泛参与[8]
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经济日报· 2025-09-11 08:59
考古工作进展 - 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2] - 边疆考古发现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 包括吉林古城村 新疆莫尔寺 西藏玛不错等遗址[2] - 考古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2]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3] -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3] -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3]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4] - 实施预约机制调整 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应对寒暑假和节假日激增需求[4] 世界文化遗产成就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包括泉州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 北京中轴线 西夏陵[5] -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 其中文化遗产41项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5] - 理顺乐山大佛 都江堰—青城山 龙门石窟等遗产地管理体制[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保护展示项目[5]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6]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9-11 08:07
考古事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 [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基建项目 [2] - 考古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 [2]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3] - 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 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3] 文化遗产申报保护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文化遗产41项 双重遗产4项) [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重大保护展示项目 [5] - "十五五"时期将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项目 [6] 供需优化措施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方式增强文化供给能力 [4] - 优化预约机制 延长开放时间 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寒暑假节假日客流高峰 [4]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央视新闻· 2025-09-10 15:26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 其中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1] - 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6444家 占比超过91% 年接待观众量近15亿人次[1]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65家[1] 文物保护与利用 -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激发爱国热情[1] -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激发改革动力[1] -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串起城乡文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