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 | AR技术“复活”史前文明
广西日报· 2025-04-29 10:53
博物馆创新展览方式 -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利用AR眼镜、AR互动屏、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化石和古生物"复活",提供沉浸式体验[1] - 设立《古海传奇》元宇宙数字展区,通过大视场角AR头环展示三叠纪世界,并推出数字讲解员"螺蛳妹"实现语音互动[1] - 开发虚拟游戏台让游客化身"白莲洞人"体验原始狩猎,结合互动游戏设备全面展示史前人类生活方式[1] 博物馆教育功能与社会影响 - 博物馆常设《洞穴家园》和《地球往事》两大展览,展示2000余件馆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2] - 2024年开展"史前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覆盖柳州市区及乡镇10多所中小学校[2] - 推出原创科普剧《穿越白莲三万年》,通过仿制兽皮服饰、石器工具等道具还原原始生活场景,将文物知识转化为生活体验[3] 博物馆运营数据 - 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6万人次,显示创新展览方式有效提升吸引力[3] - 2019年9月新馆开放,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莲洞遗址为基础建设[2]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开馆十周年
杭州日报· 2025-04-28 10:29
文章核心观点 4月27日杭州党史馆开馆十周年举办宣传活动,回顾光辉历史,十年来该馆接待观众多、藏品丰富、联盟发挥合力、构建体验矩阵且志愿者队伍壮大,2025年将以新起点继续发挥作用传播党史 [3][4] 活动信息 - 4月27日上午“十年芳华 红韵杭城”宣传活动在杭州党史馆举行,由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指导、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3] - 红色传承志愿者代表等各界人士受邀参与,以多种形式回顾光辉历史表达传承情怀 [3] 场馆情况 - 杭州党史馆位于西子湖畔菩提精舍,2015年5月1日开馆并免费开放 [3] - 十年来累计接待观众超300万人次,是党史宣传和红色文化弘扬的重要阵地 [4] - 广纳社会捐赠,党史藏品六千余件,是杭州最完整红色基因库 [4] - 牵头成立杭州红色博物馆联盟,凝聚红色场馆合力 [4] - 以展览为载体、宣教为纽带,构建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矩阵并积极探索实践 [4] - 红色传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4] 未来展望 - 2025年以开馆十周年为新起点,继续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4] - 聚焦思想理论关切,贴近群众实际,用党的历史教育、启迪、鼓舞、感化人,传播党的声音讲好党史故事 [4]
这场盛会让世界再次看见良渚
杭州日报· 2025-04-28 09:59
论坛概况 -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余杭良渚举行,为期3天,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名嘉宾参与 [6] - 论坛主题包括博物馆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运用、博物馆教育载体作用等 [6] - 互动交流议题涵盖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前沿技术展示、当代博物馆挑战与创新 [6] 数字技术应用 - 杭州灵伴科技打造AR体验,通过眼镜展示五千年前玉鸟振翅、先民耕作场景 [7] -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全天候监测古城遗址数据指标,AR技术实现陶器3D旋转展示 [8] - 故宫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克隆紫禁城,埃及用AI为木乃伊故事配儿童剧场 [9] 文化创新实践 - 传梭博物馆成立于2022年,融合梭文化展陈与传承、研学、手作等功能,形成"手工村落共同体" [8][9] - 余杭百丈镇溪口村通过"招募令"构建"乡村博物馆第一村",将在地资源转化为文明对话媒介 [8] - 良渚文化大走廊串联良渚、运河、径山等文化,形成"文化+"产业生态,推动文旅融合 [12][13] 国际交流成果 - 2023年12月首届"良渚论坛"启动,2024年第二届论坛以考古、音乐、文学为媒介深化交流 [15] - 良渚博物院AR文物导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古展示获得国际专家高度评价 [11] - 论坛促成跨国文化合作,如塞舌尔博物馆计划引入AR展览解说技术 [15] 文化展示载体 - 良渚博物院通过铜铸模型呈现古城及水利系统布局,AR眼镜增强观众互动 [12] - 杭州国家版本馆结合青瓷屏扇与数字长卷,典藏百万册典籍 [12]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展示放大版《千里江山图》,细节清晰可见 [12] 文艺创作传播 - "良渚回响"音乐会融合埙、编钟与钢琴等元素,创新演绎水乡泽国音乐 [14] - 《良渚之色》专著解析396种良渚色彩系统,首次完整呈现文化创意研究成果 [14] - 神人兽面纹、良渚核心色等元素被融入文学、音乐等形态,增强文化传播力 [14]
【西街观察】博物馆知识分享岂能年龄为界
北京商报· 2025-04-27 20:16
博物馆活动年龄限制争议 -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人的永恒之路》活动设置18-40岁年龄限制引发争议 工作人员解释称授课教师希望讨论更深入内容 认为更适合青年人参与[1] - 行业普遍存在针对特定人群的活动设计 如青少年科普和老年人"乐龄"活动 但本次限制既排除未成年人又区别对待40岁以上成年人引发质疑[1] - 网友将此事与职场"35岁门槛"和社交平台"40岁歧视"现象关联 质疑博物馆存在年龄偏见[1] 博物馆活动受众筛选建议 - 建议采用专业背景或职业属性替代年龄限制 如优先历史学专业学生或相关研究人员 同时保留普通观众预约通道[2] - 行业近年迎来"博物馆热" 成为文旅市场顶流 推动博物馆加速创新文化产品供给[2] - 各地博物馆通过特色活动和文创开发丰富文化产品 实现文物活化与观众互动[2]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方向 - 行业需加强活动信息披露和公众沟通 明确内容定位与预期 帮助观众自主选择[3] - 建议通过增加场次、扩容场地和线上线下同步方式提升活动承载力 解决供需矛盾[3] - 强调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应打破知识壁垒 避免设置年龄等非必要门槛[3]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闭幕
杭州日报· 2025-04-27 11:14
论坛虽已闭幕,但博物馆的未来可以有千万种可能。在各国文博领域专家共探博物馆未来发展路径 之时,一个更加紧密的全球博物馆社区正在形成。 "博物馆不仅是记忆的锚点、对话的空间,更是社会凝聚力的引擎。全球博物馆携手合作必将取得 更丰硕的成果!"4月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的发言铿锵有力,为这场国际盛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过去三天,从"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变革性作用""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到"博物馆作为终身教 育的媒介和平台",良渚见证了全球文博领域的专家们各式各样的观点分享。各大博物馆在保护和捍卫 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强化包容性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被深度探讨。 在"展示当代博物馆的挑战与创新"环节,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所长赫苏斯·马丁内兹·阿 尔维组以圣地亚哥博物馆在遭受飓风奥蒂斯破坏之后的修复为例,讲述了当地政府与博物馆携手进行救 援支持和文物修复工作的经历。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德尔·凯尔纳的分享,则聚焦巴西国家博物 馆在一场大火后的"重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藏品记录和复原文物。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分享 ...
我市多家博物馆宣布延长开放时间
西安日报· 2025-04-27 10:59
文章核心观点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西安多家博物馆发布公告部分时段取消闭馆日并延长开放时间 [1][4] 各博物馆调整情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节假日实行门票增量和开放时间延长政策,开始检票时间提前至7:00,停止检票时间推迟至19:00(闭园时间为21:00) [1] - 参观区域包括兵马俑博物馆和秦陵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两处参观均需约1.5小时,可免费乘坐摆渡车往返 [1] - 门票数量在原有基础上每天增加15000张,即每天门票投放量为80000张 [1] 陕西历史博物馆 - “五一”假期开放时间由8:30 - 19:00调整为7:30 - 21:30(20:30停止检票) [1] - 本馆参观人次从14000人次/日增加至17500人次/日,20000人次/日维持不变 [1] 西安半坡博物馆 - “五一”假期开放时间由8:00 - 17:30调整为8:00 - 20:30(20:00停止检票) [1] - 每日参观预约人数增至18000人(原15000人) [1] - 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取消每周二闭馆,正常对外开放 [1]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开放时间为8:30 - 21:30(20:00停售套票,21:00停止售票) [2] - 劳动节期间每日10:00 - 13:00、16:00 - 19:00为参观高峰时间段,建议游客错峰出行 [2] 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 - 4月21日至12月31日期间取消周一闭馆规定,每周一均正常对外开放 [2] - 即日起至11月14日延长开放时间,即8:30 - 18:00(17:30停止入馆) [2]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 “五一”假期开放时间调整为9:00 - 18:00(17:30停止入馆) [2] - 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取消每周一闭馆,正常对外开放 [2] 西安事变纪念馆 - “五一”假期开放时间调整为9:00 - 19:00(18:30停止入馆) [2] - 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取消每周一闭馆,正常对外开放 [2] 西安市民俗博物馆 - “五一”假期开放时间由9:00 - 17:30调整为9:00 - 18:30(18:00停止检票) [2] - 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取消每周二闭馆,正常对外开放 [2] 西安市青龙寺遗址景区 - “五一”假期期间景区8:30 - 19:00(18:00停止入园),博物馆9:00 - 18:00(17:30停止入馆) [3] - 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博物馆取消每周一闭馆,正常对外开放 [3] 西安市中国古琴博物馆 - “五一”假期开放时间由9:30 - 18:00调整为9:30 - 21:00(20:30停止入馆) [3] - 法定节假日期间,已进行七年的民族乐器非遗展演持续进行,演出时段为上午11:00至11:30、下午2:30至3:00 [3]
读取楚汉文化的千年“存储卡”(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长沙简牍博物馆发展概况 - 2007年作为国内首座简牍类专题博物馆开放,初期参观者稀少,2024年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创历史新高[2] - 馆藏简牍数量超10万枚,占全国出土简牍总数1/3(全国总量超30万枚)[2] - 2026年将迎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发现30周年,计划通过文化片区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7][17] 简牍文物价值与内容 - 走马楼出土10万余枚三国吴简,数量超过此前全国简牍总和,构建孙吴历史立体图景[5] - 馆藏"嘉禾吏民田家莂"大木简记录赋税数据,体现古代契约精神(木板剖开分存官民,核对时拼合)[5][6] - 名刺简(古代名片)、遣策简、里程简等形制多样,涵盖户籍、司法、经济等领域[5][6] - 湖南出土简牍种类齐全(楚简、秦简、西汉简等),序列完整被学界称为"简牍大省"[6] 文物保护与技术应用 - 饱水简牍含水率高达500%(新鲜竹木仅100%-200%),需经脱水、清洁、加固等20余道修复工序[11] - 采用红外释读仪辨识墨痕,54组恒温恒湿密集柜(21℃/50%RH)保存已修复简牍[9][10][11] - 未脱水简牍仍存数万枚,其中数千枚带字痕竹简已分批启动脱水保护计划[13] - 开发增强现实技术绘本《吴简的世界》,数字书法屏等科技互动展项[17][18] 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 - "简牍一下"系列课程进入700+所学校,覆盖5万+学生,包含文物修复模拟等实践内容[17] - 志愿者团队持续13年服务,退休教师年均讲解300场次,推动历史传承[16] - 制作《书简游长沙》短片串联五一广场、马王堆等遗址,形成文化地标联动效应[17] - 全国两会提案建立"中国简牍中心",推动简牍文化片区建设与资源整合[17]
国博:4月22日起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
快讯· 2025-04-15 09:15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遇“文博热”,“黄牛”行为扰乱秩序,自2025年4月22日起修订《观众预约须知》并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 [1] 行业现状 - 2024年国博遇“文博热”,暑假日均近160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淡季约52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常态 [1] - “黄牛”抢占预约名额、恶意倒票等行为扰乱国博参观秩序,损害观众权益 [1] 应对措施 - 国博自2025年4月22日起修订发布新版《观众预约须知》,全面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 [1] - 观众可注册手机号并提供身份证件信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或微信认证方式完成实名认证,实现免费预约参观 [1]
王巍:论金融博物馆的创新模式及未来机遇 | 金融人文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3 18:43
创新模式 - 金融博物馆突破传统"器物陈列"范式,开创以"观念传播"为核心的博物馆2.0模式,通过声光电技术传递金融理念[3][6] - 在全国布局13家主题分馆,覆盖基金、并购、保险、科技金融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协同效应[3] - 采用"实体+数字"双轨运营,推出线上论坛、元宇宙场景等,2020年武汉金融博物馆线上展单日访问量达700万人次[7] 主题分馆布局 - 天津金融博物馆聚焦中国金融史与全球次贷危机[3] - 苏州基金博物馆展示全球基金行业历史与中国基金业发展[3][4] - 井冈山革命金融博物馆挖掘红色金融贡献[3] - 上海科技金融博物馆为全球首家科技金融主题馆[3] 数字化与跨界融合 - 利用VR技术模拟股市波动,增强观众互动体验[6] - 在Sandbox虚拟社区创建首个虚拟金融博物馆[7] - 2022-2023年元宇宙年会吸引超200万人参会[7] 公益运营模式 - 采用"免费开放+市场运营"原则,结合政府合作与商业赞助维持运营[8] - 通过主题论坛、培训、纪念品销售等商业活动补贴成本[8] - 协助地方政府定制战略,创建投资者教育基地增加收入[8] 社会影响力 - 累计接待现场观众超800万,专题巡展覆盖20个城市超200万人参与[9] - 设计"百万人民币拎拎看"等网红展品吸引年轻人打卡[9] - 举办数千场线下线上活动,覆盖全年龄段群体[9] 城市文化地标 - 苏州基金博物馆协助创建"苏州基金小镇"[10] - 上海并购博物馆助力建设上海并购金融集聚区[10] - 截至2024年接待近20位国家领导人及200位部级领导[10] 国际话语权 - 发起全球金融博物馆协会(IFFM),30国博物馆参与[11] - 2015年举办全球金融博物馆博览会展示中国金融成就[11] - 与英美机构合作举办"中央银行的真相"等国际展览[11] 数字化挑战与应对 - 利用AI分析观众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18] - 建立数字化藏品数据库提升研究效率[19] - 通过社交媒体制作短视频等内容扩大品牌影响力[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