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扎实推动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 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苏州日报· 2025-08-11 08:28
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苏州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推动长江生态修复,实施700余项沿江整治项目,新增绿化近5000亩 [2] - 张家港湾四分之三生产岸线蜕变为生态岸线,永兴村通过环境整治使河流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并打造田园综合体 [2] - 苏州长江段实现两岸宜绿尽绿,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形成"一岛一湾一江滩"生态格局 [2][3] 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 - 长江干流苏州段江豚平均观测头数从2018年1.3头增至2023年3.1头 [5] - 2022年苏州段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种类分别较2018年增加9种、31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升 [5] - 长江太仓段2023年鱼类体长、体重同比分别增长24.2%、80.5%,资源丰度增长97.5% [5] 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 - 常熟长江岸线实现岸电设施全覆盖,整治1562个排污口,改造1129家涉磷企业,2024年水生态评分达78.5分 [6] - 七浦塘通过综合整治恢复生态,成为"全国最美家乡河"及新兴产业黄金走廊 [6] - 苏州物种数达4353种,近半为水生生物,生态红线监管体系严密 [6] 文旅融合与文化遗产活化 - 太仓沙溪古镇通过数字技术复兴非遗,打造"一河两岸"文旅格局,形成沉浸式体验 [7][8] - 蒋巷村投资780万元连通水系,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成为国家4A级景区 [8] - 黄泗浦生态公园结合唐代鉴真东渡文化,打造"山、水、城"融合的生态空间 [8]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 长江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基地运用VR技术展示江豚栖息地,推动国际传播 [8] - 苏州通过"科技+生态"模式提升长江保护影响力,形成示范效应 [8]
冠中生态(300948.SZ):公司收到中标通知书,中标金额2.4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8-07 17:56
项目中标 - 公司中标博山区城乡供水提升改造建设项目(续建)工程总承包-其他工程1标项目 [1] - 中标金额为2.4亿元人民币 [1] - 项目工期为351日历天 [1] 合同状态 - 公司及联合体单位尚未与招标单位签署正式项目合同 [1] - 能否顺利签署正式项目合同尚存在不确定性 [1] - 具体事项以最终签署的正式项目合同为准 [1]
冠中生态中标2.4亿元城乡供水提升改造建设项目
智通财经· 2025-08-07 17:45
公司中标信息 - 冠中生态收到博山区城乡供水提升改造建设项目(续建)工程总承包其他工程1标的《中标通知书》 [1] - 中标价为2.4亿元 [1] - 工期为351日历天 [1]
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生态修复为城市增绿增收
经济日报· 2025-08-04 11:40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生态修复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1] - 《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将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列为8项核心任务之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四好"建设 其中好城区建设包含生态修复 [1] - 生态修复从传统绿化补植升级为兼顾生态价值社会效益与公共利益的复合型实践 体现绿色发展为理念的城市空间结构重塑 [1] 生态修复实施内容 - 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 建设连续完整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包含山体修复/海绵城市/湿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土壤污染管控等具体措施 [2] - 推进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建设 提高乡土植物应用水平 保护生物多样性 增加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 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2] - 生态修复由点状治理转向网络构建 形成山水格局绿色廊道湿地体系为基础的生态空间骨架 采用蓝绿融合修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存量生态化改造等手段 [2] 典型案例与成效 - 广州海珠湿地项目统筹11平方公里湿地及23平方公里周边更新 完善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大幅增加 激活绿色街区并提升区域价值 [3] - 北海冯家江流域治理工程通过控源截污等8项工程 实施多元素生态修复 水质从劣V类提升 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 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3] - 济南市实施467个山体生态修复工程 包含生态修复绿化提升/废弃矿山修复/山体公园建设等 带动文旅品牌焕新并增加旅游收入 [4] - 杭州沿江景观带项目改造漫步道/步行桥/公园/驿站 完善便民设施 引入文化创意与多元业态 促进文体旅融合与美丽经济增长 [5] 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 - 生态修复推动从资源环境底线管控向生态资产营建转变 需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 通过产业培育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促进就业增收 [4] - 北京亮马河项目通过六大工程(岸线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连通等)打造滨河休闲空间 形成生态景观公共生活文化消费一体化活力水岸 [6] -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协同路径 广州海珠湿地构建财政投入+生态资产管理+社区共建模式 亮马河项目探索生态修复+空间开放+资源共享模式 [6][7] 发展前景与方向 - 需实现从项目驱动向机制驱动转变 构建涵盖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社区共建的多元化治理体系 强化制度供给与运营模式优化 [6][7] - 生态修复对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改善人居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具重要意义 需多元主体共同推进全面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7]
生态修复为城市增绿增收
经济日报· 2025-08-04 06:05
城市生态修复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生态修复是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务之一 [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8项任务中包含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并纳入"好城区"建设内容 [1] - 生态修复理念从传统绿化补植升级为兼顾生态价值、社会效益与公共利益的复合型实践 [1] 生态修复技术路径 - 采用治山、治水、治城一体化推进策略,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 - 具体措施包括修复受损山体、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湿地、治理黑臭水体、建设绿环绿廊等,应用乡土植物提升生物多样性 [2] - 技术手段转向蓝绿融合修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存量生态化改造等,形成多层级生态安全格局 [2] 典型案例实施成效 - 广州海珠湿地项目通过11平方公里湿地+23平方公里周边改造,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带动周边区域价值增长 [3] - 北海冯家江流域治理工程实施8项修复措施,水质从劣V类提升,恢复3000亩红树林生态系统 [3] - 济南"一城山色"项目完成467个山体修复工程,结合文旅活动拉动酒店、餐饮等产业收入增长 [4] 产业融合与经济转化 - 杭州沿江景观带项目通过改造漫步道、公园等设施,引入文创业态,形成复合型滨水空间,促进文旅消费 [5] - 北京亮马河项目实施6大工程,带动周边业态升级,形成商文旅体融合的"金名片",夜间经济活力提升 [6] - 生态修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价值虹吸效应吸引高端产业集聚,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 [4] 长效运营机制 -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如广州海珠湿地建立"财政投入+生态资产管理+社区共建"机制 [6] - 亮马河项目通过多方协作打通生态修复与夜间经济联动路径,验证绿色基底转化为共享平台的可行性 [6] - 需强化制度供给,优化运营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共治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6]
辉煌60年 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手记
央视网· 2025-08-02 21:12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绿意覆盖的转变 [3][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建设形成水光潋滟、草木葱茏的市民休闲空间 [6][10] - 高原生态修复采用原始方法结合现代理念 绿色成为西藏发展的核心底色 [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与新生代参与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交融 [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扎扎服饰将文成公主传说转化为"穿在身上的文化基因" [11][14] - 文化保护聚焦活态传承 将技艺融入日常生活与民族记忆 [15] 新能源与现代农业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运行风电场 体现"缺氧不缺精神"的技术突破 [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实现雪域花谷与高原种业科技化发展 [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 推动高原畜牧业升级 [21][25] 社区服务与民族团结 - 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共居形成"石榴籽"式互助生活模式 [26][31]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配备血压仪、手工坊等设施打造便民生活圈 [30][33] - 羊达乡"通嘎E站"实现村民事务立等可办与邻里矛盾调解 [30][35]
上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工
解放日报· 2025-08-02 10:11
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 2025年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开工 涉及崇明岛南沿、杭州湾北岸西段、大金山岛等区域 [1] - 修复岸线总长约57.18公里 生态修复面积182.73公顷 工程建设周期三年(2025年至2027年)[1] - 将实现长江河口海域"和美海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先行示范和杭州湾北岸生态廊道的贯通 [1] - 自然岸线包含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类型 [1] - 主要修复手段包括补沙养滩工程重建砂质岸线、补植红树林等潮间带植物群落、消除硬质护岸恢复自然潮汐通道 [1] - 近年来上海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重点实施临港、奉贤等区域项目 整治修复岸线34.45公里、滨海湿地324公顷 恢复盐沼植被224.15公顷 [1] 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 - 到2030年初步构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海洋生态保护治理格局 [2] - 2030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国家管控目标 整治修复岸线长度不少于100公里 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不少于500公顷 [2] - 到2035年基本完成长江口—杭州湾滨海湿地整治修复 [2] - 2035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陆海一体生态空间格局 [2]
“蓝色海湾” 实现“滩净湾美”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11:05
海口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 海口市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退塘还林、生态修复等项目显著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近岸水质清浅、滩涂生物多样性丰富[3] - 2019年海口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 计划用两年时间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并恢复生态功能[3] - 项目包含海口西海岸生态整治与修复、海口湾生态整治与修复、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3个子项目[3] 项目成果 - 截至2022年9月底 各子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并通过竣工验收 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目标[4] - 西海岸生态整治项目完成修复海岸线4.6千米 形成干滩总面积24.3万平方米 完成滩肩补砂152.51万立方米 构筑生态潜礁5147平方米[5] - 修复后西海岸沙滩宽度增加 海水质量改善 游客数量明显增多[6] 生态修复措施 - 西海岸项目通过补砂、构筑生态潜礁、拆除占滩废弃平台等措施修复受损海岸线[5] - 同步实施西海岸带状公园景观提升工程 打造蓝绿交织的滨海生态休闲空间[6] - 改造后形成西秀晚霞、城廓远眺等系列景观节点 构筑绵延数公里的绿色长廊[6]
建工修复成立北京建工生态修复实验室技术有限公司
证券之星· 2025-07-31 08:45
公司动态 - 北京建工生态修复实验室技术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法定代表人为原波 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 [1] - 公司由建工修复全资持股 股权结构为单一控股 [1] 业务范围 - 经营范围涵盖技术服务 技术开发 技术咨询 技术交流 技术转让 技术推广 [1] - 涉及土壤及场地修复装备制造与销售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服务 [1] - 包括生态环境材料制造与销售 环境保护监测 环保咨询服务 [1] - 覆盖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与销售 生态环境监测及检测仪器仪表制造与销售 [1] - 含机械设备研发 销售与租赁 检验检测服务(需经批准) [1] 数据来源 - 信息基于天眼查APP数据整理 [2]
广东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 居全国首位 近95%的红树林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28 16:42
红树林保护政策与法规 - 湛江市施行全省首个红树林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并构建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保护制度体系 [1] - 全省约60%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 近95%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2] - 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3处 国家重要湿地1处 省级重要湿地51处 [2] 红树林面积变化与修复成果 - 广东红树林面积从1.06万公顷提升至1.14万公顷 净增长800公顷 [3] - 2020年至今年4月底全省完成红树林营造3352.7公顷 修复2354.46公顷 [2] - 湛江红树林面积恢复增长至9900多公顷 惠州完成红树林营造8857亩(约590公顷)修复1965亩(约131公顷) [1]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 惠州开展12个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 清理海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 恢复自然海域约12平方公里 [1] - 江门台山新营造红树林230公顷 修复38公顷 构筑30公里红树林景观带 [2] - 湛江实施一系列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并积极推进人工造林 [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惠州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 首创我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 [2] - 江门台山建设集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示范区 [2] - 生态旅游与生态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红树林成为沿海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资源 [2] 保护体系建设成效 - 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 [2] - 通过科学规划 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路径 [1] - 未来将继续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 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等平台优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