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安吉:暑期尾声博物馆热度不减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20:52
暑期文旅消费趋势 -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区在8月21日暑期尾声阶段客流量持续攀升 [2][4][5][7][9] - 馆内设有6个主题展馆包括地质馆、生态馆、贝林馆、海洋馆、恐龙馆和自然艺术馆 [2][4][5][7][9] - 各展馆通过鲜明的主题设计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吸引民众参观 [2][4][5][7][9] 展馆体验特色 - 恐龙馆通过化石展品吸引游客参观 [2] - 贝林馆展示野生动物标本引发游客关注 [4][5] - 海洋馆提供水下生物观赏体验 [5][7] - 馆内设置投影互动装置增强游客参与感 [7] - 临时展厅"人类的奥秘"提供拍照打卡场景 [9]
西安这家博物馆太会了!让唐代仕女俑“寻找李善德”
新浪财经· 2025-08-21 11:56
展览主题与内容 -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推出"俑见大唐——长安荔枝路中的盛世风华"特展 以馆藏彩绘侍女俑视角寻找"李善德"原型 重现"大唐特快专线"荔枝运输路 [1][3] - 展览聚焦"荔枝进贡"史实 分三个单元:深宫之令单元展示唐代女性时尚风潮与男子服饰规制 奔跑的齿轮单元剖析驿传系统 荔枝路上的烟火气单元呈现长安城市井画卷 [3][5][10][14][23] - 通过讲故事、提问题方式多元呈现宫廷民间、水陆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的盛唐气象 [3] 展品与文物展示 - 展出彩绘侍女俑 展示唐代女性发髻、标准化妆容、花钿面饰及"女着男装"风尚 [5][7][9] - 内侍俑呈现唐代男性典型发式特征 身着宽袖长袍模拟宫廷侍奉场景 [16] - 绿釉持物男立俑身着翻领窄袖胡服 佩蹀躞带与香囊 为俑中精品 [18][19] - 三彩马体态雄健釉色绚丽 象征驿传系统"千里驹" [21] - 彩绘胡人牵猞猁骑马俑反映胡人在长安生活场景 彩绘戏童女立俑捕捉嬉戏瞬间 [25][28][30] - 80%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包括彩绘戴帷帽女骑马俑、彩绘骑马载乐俑等 [30] 驿传系统与运输网络 - 唐代驿传系统高效繁重 全国共1639所驿站 包括260所水驿 1297所陆驿 86所水陆相兼 [14] - 驿道网络本为军事服务 成为荔枝进贡保障 两条荔枝运输路线通过栈道、驿路、水路接驳 [14][23][24] - 内侍省"掌在内侍奉 出入宫掖 宣传制令" 是政令上传下达关键枢纽 [16] 展览特色与体验 - 展览为期一个月 设置唐三彩制作体验环节 观众可在文物修复师指导下亲手体验唐代制陶技艺 [33][34] - 通过荔枝路线图和各类陶俑真实再现沿途百姓繁重赋役 让观众直观感受运输艰辛 [23]
夜游博物馆解锁文旅新空间
河南日报· 2025-08-21 07:30
行业趋势 - 博物馆夜游模式在暑期成为热门文旅项目 某旅游平台上"夜游"搜索量环比增长100% 其中夜游博物馆是热门项目[1] - 超过1/3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暑期开展夜游活动 部分博物馆门票开售即"秒空"[1] - 高温天气促使更多游客选择夜间出行 多地政府部门鼓励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1] 运营模式 - 国家自然博物馆自2006年累计接待夜游观众近10万人次 积累了丰富运营经验[2] - 活动策划结合不同年龄段观众需求 设计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的项目[2] - 采用专业讲解员+志愿者+小小讲解员多元化服务模式 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2] 产品创新 - 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边界 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与真实虚拟融合[2] - 河南博物院夜场推出VR沉浸探索展 XR大空间沉浸展 古乐专题演出和主题市集等多元化体验项目[2] - 积极打造高附加值夜间产品 通过数字化传播使文物"活起来" 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文化"火起来"[3] 市场影响 - 博物馆成为重要文旅打卡地 越来越多人将参观博物馆视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1] - 文旅融合推动博物馆创新发展 数字化表达形式和文创产品带"活"文物展品并带"火"博物馆[1] - 夜间开放为游客提供更凉爽天气 更便利交通和更少人流的高质量观展体验[1]
为一馆赴一城 文博经济为什么“惹人爱”?
上海证券报· 2025-08-21 03:18
博物馆行业热度与消费趋势 - 上海博物馆埃及展吸引逾277万人次观众 创造逾7.6亿元展览总收入 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350亿元 拉动城市消费比例达1:48 [4] - 全国博物馆"五一"期间接待观众6049.19万人次 同比增长17% 创历史新高 [3] - 青年群体成为消费主力 35岁以下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占比超60% 跨省参观博物馆游客占比达53.4% [4][5] 博物馆运营创新模式 - 上海博物馆通过1200余款文创产品实现超300万件销量 文创收入达4.4亿元 超过门票收入 [9] - 采用沉浸式数字展陈技术 结合历史叙事与文物陈列 创新打造可携猫观展等特色活动 [6][7] - 企业博物馆推出非遗制酱体验 中医药文化市集等互动项目 实现非遗技艺生活化转型 [5] 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 全国博物馆文创销售收入34.28亿元 同比增长63.7% [9] - "00后"和"90后"成为消费主力 占比分别达31.0%和39.9% 超八成消费者具有购买意愿 [8][9] - 消费者最看重产品独特创意(占比72.6%) 文化内涵(占比68.1%)及纪念意义(占比65.3%) [9] 文化消费驱动因素 - 年轻人通过博物馆消费获得文化归属感 满足好奇心并产生审美愉悦和社交价值 [3] - 文创产品承载情感价值 满足个性化需求及文化身份表达 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译 [10] - 特色文物如"彩绘陶牵手女俑""马踏飞燕"通过社交媒体传播 成为网红打卡标的 [5]
数字化与文博双向奔赴 助中国—东盟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01:52
行业趋势与转型 - 数字革命与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各行各业并催生博物馆转型[1] - 博物馆从历史守护者转变为集学习、创新与交流于一体的活力枢纽[1] - 广泛的数字参与和跨国技术合作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关键[1] 区域合作与文化交流 - 博物馆成为连接东盟区域文明共同体的有效路径[1] - 通过联合数字档案库和跨境文化旅游线路等项目彰显文化多样性[1] - 中国北京上海重庆及东盟主要城市展现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枢纽的潜力[1] 具体合作案例 - 广西博物馆与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在文物研究人才培养等多方向达成战略协议[2] -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去年超过40%访客来自中国旅客及在马来西亚留学的中国人[2] - 柬埔寨通过多维展览虚拟游览数字学习空间重新定义博物馆与受众互动方式[2] 数字化转型挑战 - 面临博物馆基础设施不均衡和数字人才储备不足问题[2] - 存在数据安全风险及数字藏品长期保存等挑战[2] - 建议制定数字路线图并投资数字人力资源[2] 发展策略与方向 - 与高校科技初创企业及数字文化遗产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 - 数字技术是加深人际交流的桥梁而非最终目的[3] - 需平衡技术与讲故事创新与真实打造个性化体验的博物馆[3]
暑期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见证海洋传奇丨自然资源探馆系列③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9:09
博物馆概况 - 我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 建筑外观呈流线型设计 寓意海洋元素[2] - 集收藏 展示 研究 教育四大功能于一体 展览空间达2.3万平方米 设6大展区15个展厅[2][9] - 2019年5月开放至今累计接待超1300万人次 2024年接待320万人次 跻身热搜百强博物馆[23] 藏品体系 - 馆藏总量3.9万件 涵盖文物 古生物化石 动植物标本等多门类 居国内海洋类博物馆前列[5] - 文物集群包含新石器时期蛋壳黑陶杯 汉代羽人划舟纹铜鼓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 明代海防火炮等历史见证物[6] - 生物标本包括11米长鱼龙化石 完整蛇颈龙骨架 鲸鲨剥制标本 怀孕白真鲨塑化标本等珍稀展品[6] - 采用全流程智慧藏品管理系统 实现数字化动态监控 每件藏品配备电子身份证[6] 展览体系 - 海洋人文展区呈现中华海洋文明三篇章 展示郑和航海图 蛟龙号深潜器带回的7000米海绵标本等古今海洋发展见证[9] - 海洋自然展区包含国内最大古海洋专题展厅 从寒武纪三叶虫到新生代鲸类系统展示生态演变[9] - 今日海洋展厅陈列6000余件生物标本 从有孔虫到小鳁鲸构建完整生态图谱[9] - 设有海洋灾害体验厅 通过4D沉浸式环境模拟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10] 科研能力 - 设立标本修复室 化石修复室与文物修复室三大专业实验室 配备超低温冰箱 3D扫描仪等先进设备[16] - 应用科技考古手段 通过高精度3D打印技术复原化石残缺部分 如蛇颈龙骨架5%缺失部位实现精准补全[16] - 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洋地质 生物 历史等交叉学科研究[17] 教育功能 - 教育中心面积达3000平方米 设主题教室 多功能活动区和创客空间 课程覆盖全年龄段[18] - 与78所学校合作开发馆校课程 推出博物馆考古课 深海探测模拟实验等特色内容[18] - 构建全媒体科普矩阵 通过微信公众号 抖音直播 AR/VR等技术实现云端逛展[18] 特色创新 - 创新实践馆海联动模式 在户外海域设立以退役军舰为核心的军事主题展区[22] - 配套建设海上休闲运动中心 提供帆船体验等亲海项目 打破传统博物馆边界[22] - 常设三个临展厅 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特展 鲸奇物语等主题展览保持内容更新[10]
文化中国行丨暑期“文博热” 各地博物馆推出多元体验新玩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9 10:26
博物馆暑期旅游热度 - 博物馆成为暑期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教育空间 尤其吸引青少年群体作为"暑期第二课堂" [1] - 贵州省博物馆7月以来参观人数超70万人次 同比增长18%以上 [5]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暑期游客接待量突破35万人次 其中6-12岁儿童占比近20% [7] 重点展品与文物价值 - 贵州省博物馆展出北宋韩琦楷书信札 属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珍品 带有11位文人13段题跋 [1][3] - 馆藏战国时期纹饰精美铜钺吸引大量游客 总藏品数量达8万多件 [5]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展出9米长梁氏关岭鱼龙怀孕标本 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馆藏3万多件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晶体 [7][9] 展览与教育创新 - 博物馆通过化石标本、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呈现贵州9亿年地质历史和6亿多年古生物历史 [11] - 太原市博物馆推出拓印生肖和文物上色等体验活动 增强青少年对文物的理解 [11][13] - 山西自然博物馆培训小讲解员提供科普讲解 并推出自然科普课程 日均客流量超1万人次 [15][17][19]
方寸之间,博古通今 中小博物馆如何成为各地文旅“破圈”密码?
央视网· 2025-08-19 06:37
博物馆行业趋势 - 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大型博物馆和中小型博物馆均出现参观热潮 展厅内人头攒动 入口处排起长队 [1][2] - 中小博物馆凭借特色馆藏和本土化内容成功"逆袭" 从"小众"走向大众视野 吸引游客"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 [3][10] -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 截至2024年底中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博物馆 [9] 代表性中小博物馆案例 - 定州博物馆: - 作为县级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馆 拥有5万余件馆藏 含3件国宝级文物和上千件国家珍贵文物 [3] - 暑期取消周一闭馆 每天开放 提供4-8场公益讲解 对5人以上学生教师团体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6][8] - 开展诗词大会 古书库探秘 手绘等研学活动 吸引亲子游群体 [5][8] -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 全国最大蜀锦蜀绣文化传承基地 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 含9373件馆藏(48件国家级珍贵文物) [12] - 设置清代道光年小花楼木织机现场演示 开设织造体验 蜀锦香囊等互动项目 [12][14] - 2024年7月1日至8月11日访客量达8.2万人次 同比增长近2倍 [14] 行业创新举措 - 数字化应用:山东青州博物馆搭建VR全景声动感影院 MR文化体验区等数字化场景 [11] - 运营模式创新:多地博物馆实施错时开放 延长时长 推出夜游 剧本杀 换装体验等新型服务 [11] - 内容差异化:中小博物馆聚焦细分领域(如航海 美食) 避免"千馆一面" 提供沉浸式专业体验 [11] 用户行为特征 - 亲子游成为暑期主力客群 家长带孩子以家庭或组团形式参观博物馆 [4][5] - 游客偏好从大型博物馆转向中小型博物馆 更注重特色体验和文化沉浸感 [3][10] - 研学活动需求旺盛 博物馆成为"暑期第二课堂" 吸引学生参与互动项目 [1][8]
上海博物馆的“超级不眠夜”(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人民日报· 2025-08-19 06:31
展览规模与影响力 - 展览历时13个月 吸引观众超277万人次 创下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的世界纪录 [8][9] - 展品数量达788件文物珍品 创同类展览之最 其中95%以上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10][11] - 推出7天168小时连续开放活动 每晚3000张午夜场票几乎售罄 [9][14] 展览内容与特色 - 展品精选自埃及7家重点博物馆 包含中埃联合考古队最新考古发现 部分文物直接从考古遗址运来并首次公开亮相 [11] - 设置"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等主题展厅 形成独特视觉景观 成为社交媒体热门打卡点 [11] - 配套举办10期"博物馆奇'喵'夜"活动 并开展埃及鼓 埃及舞蹈等嘉年华活动 [11] 文创与联动开发 - 聚焦近百件重点展品元素开发1200余款文创产品 销售总量超300万件 [13] - 开展文创活动近500场 触达观众近30万人次 [13] - 打造"一站式"文旅体验新场景 包括古埃及主题游船 观展巴士 彩绘大飞机等 [13] 公共服务与教育推广 - 举办公众讲座 艺术工作坊等线下活动超6000场 覆盖观众近140万人次 [13] - 分层分众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包括10多场主题讲座 如埃及考古发现解读 古埃及社会生活讲解等 [13] 运营保障与政策支持 - 加开220个夜场及专场 并协调周边300个停车位保障夜间观展需求 [10][14] - 公安机关每日安排专门警力值守 确保展览安全有序运行 [14] - 上海市出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分配激励指导意见 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14]
中国证券博物馆预约系统恢复使用
上海证券报· 2025-08-18 22:45
博物馆预约系统更新 - 预约系统优化改造完成并恢复使用 观众可通过博物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团体参观讲解及活动预约 博物馆邮箱不再接收预约信息 [1] 个人参观政策 - 博物馆个人参观无需预约 [2] 团体参观要求 - 团体参观需至少提前一周的周五上午11:00前完成预约 [2] - 因系统下线期间部分时段已被提前预约 实际预约结果以短信通知为准 [2] 通知发布时间 - 该预约提示于2025年8月18日发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