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搜索文档
高考志愿新选择 宠物、智能农机等专业划出“新赛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30 15:03
高校涉农专业新变化 - 湖南农业大学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 涵盖食品免疫学 营养与代谢调控 健康数据管理等模块 对接产业需求 [1][3] - 山东农业大学2025年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 服务农业现代化转型需求 [3][5] - 中国农业大学开设动物科学(伴侣动物)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农学学士 聚焦宠物产业人才需求 2024年扩招50人分两个班 [10][12][14] 专业设置驱动因素 -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响应"健康中国"战略 聚焦食品营养 膳食平衡 功能成分开发及健康数据分析等大健康产业领域 [3] -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基于农业转型升级需求 智能农机装备市场前景广阔 对接企业及科研院所人才缺口 [5][18] - 中国农业大学伴侣动物专业顺应宠物产业快速发展 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 宠物食品占主导 诊疗增速加快 [16][17] 培养模式创新 - 北京大学将人工智能融入农业教学 河南农业大学设神农创新班提升AI素养 华中农业大学推进"农业人工智能+"交叉融合 [9] -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课程融合自主导航 智能设计 自动化控制 物联网及农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 [18] - 中国农业大学伴侣动物专业课程包括宠物美容与健康 饲料加工工艺 马术与马文化等 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 [14][16] 就业前景 -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人才可从事智能农机设计 研发 应用及项目管理 就业覆盖企业 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 [20] - 伴侣动物专业毕业生可进入宠物食品研发 产品销售 经营管理等岗位 行业医疗 培训 行为训练等领域人才需求旺盛 [16][17]
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全国学联五年工作回眸
新华网· 2025-06-30 10:38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董博婷)团结起来,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中华全国学生 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将于2025年7月2日在京开幕,广大青年学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青春盛会。 回眸五年,全国学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坚持党的领导、牢记服务宗 旨、锐意深化改革、矢志挺膺担当,紧跟时代步伐,把握青年工作特点和规律,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学生 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加强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今年4月23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在深圳大学举办"青春年少好读 书"学联读书会活动。 "我们一起学习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总书记的教诲指引我们怎么看、怎么办。"读书会上,同 学们围坐而谈,在阅读中夯实理论根基,在问答间生发思想共鸣。 理想指引青春航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五年来,全国学联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以同学们听得进、学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借助微电影、微访谈等形式,使党的 创新理论更加可亲可感; 新疆大学研究生会推出"暖'新'计划",以青少年 ...
多所“双一流”高校 扩大在豫招生规模
郑州日报· 2025-06-30 08:56
高校扩招计划 - 多所双一流高校在河南扩大招生规模,包括北大、清华、哈工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浙大、中科大、西交大、武大、南开、北交大等 [1] - 招生专业设置面向社会急需、新兴业态等人才缺口领域,涉及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新能源等多个方向 [1] - 北京大学在河南普通本科批计划招143人,较去年增加13人,新增名额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 [1] - 清华大学在河南普通本科批拟招101人,较去年增加7人,增加名额主要用于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1] 北京大学招生 - 校本部增加11人,医学部增加2人 [1] - 新增名额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培养 [1] - 招生方向紧密结合学校规划发展方向、突出北大优势特色 [1] 清华大学招生 - 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中的驱动作用 [1] - 培养目标为具有深厚人工智能素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1] - 立足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1] 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 - 校本部计划招131人,威海校区211人,深圳校区80人 [2]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涵盖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热门专业 [2] - 特色班型包括工科实验班(尖班)、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等,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 [2] 复旦大学招生 - 在河南投放高考统招批次招生计划151个 [2] - 校本部普通类68人,高校专项计划类25人,国家专项计划类15人 [2]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普通类30人,高校专项计划类7人,国家专项计划类6人 [2] - 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投放26个新工科王牌专业计划,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2]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 - 校本部计划招141人,医学院35人 [3] - 国家专项、高校专项计划均有增加 [3] - 推进"大信息类"学科发展,设立人工智能(拔尖英才班)、电子信息类(IEEE试点班)等特色班级 [3] 南京大学招生 - 提前批计划招5人,国家专项19人,高校专项17人,普通批98人 [3] - 新增软件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经济学双学位项目 [3] - 强基计划新增"智能科学"和"电子科学"方向 [3] - "至诚计划"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央企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 [3] 浙江大学招生 - 投放各类招生计划188个,较去年增加8个 [4] - 新增工科试验班(EE类)、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班等多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4] - 新增人工智能专业首次面向河南招6人 [4] - 机器人荣誉班和竺可桢学院巴德年班的招生计划均成倍增加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 - 投放各类招生计划135个,普通类94个,国家专项10个,高校专项14个 [4] - 新增名额全部投放至基础学科、新工科、新医学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 [4] - 首次单独招收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4] - 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设置智能制造和具身智能两个方向 [4] 西安交通大学招生 - 计划通过高考统招在河南招349人,较去年增加18人 [4] - 扩大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储能技术等新兴领域招生规模 [4] - 新增"法学+英语"双学位 [4] - 强基计划新增数学类(智能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等专业方向 [4] 武汉大学招生 - 计划招655人,其中普通类495人,较去年约增加20人 [5] - 新增多个专业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培养"AI+X"复合型人才 [5] - 开设人工智能等13个"微专业" [5] - 试验班集群升级扩增到68个 [5] - 25个拔尖人才特色培养班面向河南招生 [5] 南开大学招生 - 计划招203人,普通类143人(物理类96人,历史类47人) [5] - 承诺两个100%:志愿填满不重复100%不调剂,大类专业分流100%按照个人意愿 [5] - 新增人工智能、计算机、光电信息3个新工科卓越班 [5] - "伯苓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全球视野培养模式 [5]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 - 计划在河南招254人,校本部217人,威海校区37人 [6] - 新增交通运输(拔尖班)、系统科学与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拔尖班)等特色班级 [6] - 在豫普通类专业录取实行"零调剂""保专业"政策 [6]
民办高校生存困境
投资界· 2025-06-29 15:26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办学策略 - 学校由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举办,省市共建,国家重点支持,定位为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3] - 自2020年6月筹建以来,已引进院士16人,国家级人才52人,联合知名大学招收243名博士生,获批5个省级科研平台,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3.7亿元 [3] - 学费定价为96000元/生·学年,但为2025级本科生提供四年等额奖学金,相当于首届本科生免费入学 [5][7] 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学费比较 -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学费为5460元/年,西湖大学为6000元/年,钱塘大学学费未公布但预计不高 [8] - 这些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学费与公办211、985和双一流大学相当甚至略低,显示出吸引优质生源的意图 [8] 高等教育市场的变化趋势 - 2015-2024年间高校招生规模从730万增至1068万,对应出生人口在2000万至1500万之间 [14] - 2019年起新生人口跌破1500万并持续下降,2022年跌破1000万,预计2040年高校学额将空出一半 [14][15] - 高校文凭已从稀缺资源变为大众消费品,总体进入"卖方市场",仅凭文凭搞定人生的时代已结束 [18] 高校应对策略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通过免费政策吸引优质生源,旨在树立学校品牌 [19] - 未来高校需开设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并争夺生源,软硬件和教学科研不达标的学校将面临关闭 [20]
中国人民大学携手西湖大学成立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
新京报· 2025-06-29 14:50
研究院成立背景与定位 - 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联合成立国内首个聚焦未来人类发展前沿议题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1] - 研究院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两校优势资源,探索人文、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沿议题,形成"学术理论的科幻片"式思想成果[1] - 目标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创新解决方案[1] 核心研究方向 - 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涵盖人类起源演化、数字心智、太空探索、AI相关技术等跨领域主题[2] - 具体议题包括生命健康与未来形态、数字治理、星际文明、文明冲突与共生机制等[2] - 研究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为知识产权提供保护机制,支持青年学者在AI、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3] 运营模式与资源整合 - 研究院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由两校博士生担任执行院长[1] - 采用全球共研模式,吸引海内外青少年参与科技与人文交叉领域的创新课题[2][3] - 平台整合全球资源,搭建集研究、交流、科普于一体的跨学科协作体系[2] 战略意义 - 通过学科交叉和知识融通开辟全球研究新赛道,推动前沿探索[2] - 将青年想象力转化为未来创造力与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 - 构建国际一流未来人类研究高地,引领全球青年参与人类发展命题[1][2]
广西统筹20.8亿元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
广西日报· 2025-06-29 11:02
资金投入与就业保障 - 2025年广西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20 8亿元用于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 [1] - 安排1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 1—5月发放失业保险一次性扩岗补助1600万元 助力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1 05万人 [1] - 安排11 49亿元支持"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 [1] 创业与求职支持 - 安排1 24亿元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贴息 1—5月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4000万元 [2] - 向18家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发放扶持补贴1910万元 并提供新创办经营主体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场地 水电 物业等补助 [2] - 安排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2亿元 预计支持超12万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 [2] - 计划安排3亿元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 [2] 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 - 1—5月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400人次 [2] - 投入1 68亿元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针对部分行业用工缺口 [2] - 安排750万元支持就业指导 双选会等活动 [2]
中国高校第一省,又变了
虎嗅APP· 2025-06-29 10:34
全国高校格局变化 - 2025年以来全国新设57所本科高校和40多所专科高校,其中36所为"专升本"的职业技术大学,新增3所新型研究型大学[5] - 目前全国共有28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本科高校1200多所,专科院校近1600所[6] - 全国12个省份高校超过100所,河南以178所总量位居第一,过去几年从140所增加到170多所[10][11] - 郑州凭借高校扩容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第二城,超过武汉、南京、成都等城市[12] 本科院校区域分布 - 江苏本科院校增至82所稳居全国第一,双一流高校数量全国第三[15][16] - 广东以77所本科院校位居第二,新设立全国首个以湾区命名的大湾区大学[17] - 北京近3/4高校为本科院校,湖北、辽宁、浙江、陕西本科占比过半[18] - 东北地区拥有4所985高校、11所双一流高校和142所本科高校,教育实力被低估[21] 河南高校发展特点 - 河南是唯一专科院校破百的省份,2/3高校为专科院校[23] - 2024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59%,低于全国60.2%的平均水平[29] - 河南60多所本科高校中一半由专科升格而来[35] - 河南通过"专升本"策略提升教育水平,新增高校多为职业院校[32][33] 高等教育质量分布 - 全国147所双一流大学近半数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三地[43] - 39所985高校中13个省份颗粒无收,北京8所、上海4所、湖南陕西各3所[46] - 世界500强大学集中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少数重点城市[49] 高校建设政策导向 - 教育部推动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53] - 严禁名校跨省异地办学,限制东部高校从中西部和东北"挖人"[54] - 港澳高校在珠三角开设分校、京校外迁雄安、中外合作办学受鼓励[55][57] - 深圳过去5年投入近千亿元建设高校,如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61]
懂医学、会管理 今年开始招生的养老新专业特别在哪?
央视网· 2025-06-29 01:11
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 - 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总人口五分之一,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涵盖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及心理健康等[1] - 传统医疗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健康需求,催生"老年医学与健康"新专业[1][3] - 养老机构膳食管理需兼具医疗与营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南昌长天营养中心每月召开膳食委员会收集老人需求[1] 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特点 - 专业定位为医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授予管理学学位,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管理技巧的复合人才[3] - 课程设置包含医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健康管理(临床营养学、康复医学)及智慧养老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穿戴式医疗装备)三大模块[3] - 实践教学采用VR模拟突发疾病场景,训练学生院前处置、快速评估及救护协同能力[5] 养老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 教育部等7部门2019年联合发文鼓励高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6] -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自2020年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率先开设,目前全国超40所高校设立[6] - 2023年广州体育学院首创体育康养专业,2024年新增南昌大学等三所高校开设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6] 养老行业职业发展路径 - 老年医学科医生需具备多学科知识(内科、神经、康复、营养等),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7][9] - 介护师需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支持及康复指导,目前面临人才稀缺与专业技能提升需求,如珠海养老中心介护师需补充营养学、心理学等知识[11] - 行业存在巨大人才缺口,老年科医生与介护师均强调持续学习与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性[9][11]
@所有考生,今年高校招录有这些新变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21:23
高校招生政策变化 - 多所高校实行"零调剂"政策 包括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 其中厦门大学校本部普通本科批次考生填满专业志愿且不重复提档后体检合格专业不会被调剂 [1] - 中山大学实施"零调剂、不退档、认加分、无级差"招生政策 报满不重复专业志愿不会调剂到未报考专业 政审和体检合格且报满专业志愿或服从调剂则不退档 [1] - 北京邮电大学在所有省份实施"6保1"保专业政策 考生报考普通理工科专业组若报满6个专业且不重复提档后将录取至所报考专业志愿之一 [1] 转专业政策调整 - 厦门大学从今年9月开始全面放开本科转专业 突破转专业年级限制和次数限制 转出不设限(除艺术类、专项招生等) 转入有考核 [2] -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可零门槛转专业 入校后即可申请转入钱学森班、人工智能班等 大一末、大二末、大三末都可申请转专业 转出专业不设门槛和要求 [2] - 兰州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放松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 [2] 中医学类专业选科放宽 - 多所中医药高校调整部分中医学类专业选科要求 由"物理+化学"双选调整为"不提科目要求"或物理、历史学科类兼招 涉及专业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等 [3] -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康复学均"不提科目要求" 2024年这些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首选物理 再选化学" [3] -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为"不限定选考科目" 其他如中医学等仍为"物理+化学" [4] 高校扩招情况 - 多所"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 清华大学扩招150人 北京大学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 中国人民大学扩招超100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较去年增加100个招生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扩招150人 山东大学本科扩招100人 [6] - 新增计划重点面向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 武汉大学增加招生名额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学科领域招生规模 [6]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设立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 今年扩招本科生500人 其中50人用于招收"宠物"本科专业 [6]
密集迎来“新”大学,为城市竞争格局打开想象空间
央视网· 2025-06-28 15:50
高等教育格局变化 - 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数量达3167所 较2024年新增55所高校 57所高校更名/转设/升本 [1] - 3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受关注: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大湾区大学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均位于沿海万亿GDP城市 首批招生规模不足百人 [1] - 16个内地城市大学数量超50所 30个城市超20所 但部分经济强市高等教育配置不足 如东莞仅有7所高校 在校生不足20万 [2] 新型研究型大学特点 - 办学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6大方向 大湾区大学设数学/物理/计算机等5个本科专业 [5] - 福耀科技大学设6所学院覆盖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 首批4个本科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 [6] - 采用产教融合模式:大湾区大学联合区域大科学装置 福耀科技大学每所学院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6] - 师生比极高:宁波东方理工大学70名本科生配100+教授 福耀科技大学50名本科生每人配4位导师 [7] 城市与高等教育联动 - 经济强市补短板路径转变:从"外引"合作办学转向自办新型研究型大学 深圳高校数量2014-2024年从9所增至17所 在校生从8.76万增至17.6万 [9][10] - 新型大学更契合城市需求:专业型/小而精模式能精准对接产业创新 如大湾区大学动态组建交叉学科中心 [5][10] - 高等教育创新价值:新型大学推动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创造"转型 重塑城市竞争格局 [11] 区域产业协同 - 办学与地方产业深度绑定:长三角/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和科技企业为新型大学提供资源支持 [6] - 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区域特色:福耀科技大学设运载与智慧交通学院 呼应福建汽车玻璃产业优势 [6]